在先秦诸子百家有两大显学流派墨家和儒家,为何墨家思想在秦汉之后为什么渐渐消失觅迹了。接下来我先介绍一下这两个流派思想核心,之后在解答墨家为何会渐渐消失。
非攻墨门兼爱众生墨家思想的核心有以下几点: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兼爱:不分民族、不分肤色、不分国家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这是领先千年的思想,虽然我们现在也提倡兼爱,可是还是有些人会有种族歧视、国家歧视、肤色歧视、地域歧视。在千年前的封建的时代,那种思想可想阻力有多大。)
非攻:不主张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战争永远没有赢家。
战争是霸权主义者用他人的生命完成自己的霸权他国领土的野心。他的千秋大业、一统天下,是数十万数百万的生命换来的。说是为国牺牲还不如说为了某个人,为了守护自己国家而战不可避免这是为国,侵占他国领土就是为了某个人。
战争胜百姓苦,败百姓苦。
和平年代人体会不到战争的可怕,所以不能体会非攻思想的伟大。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在先秦一般当官都是士族,有些官职都是世袭制度,即使不是世袭官职,他们也首先想到的是士族,平民很难当官和得到重用。而墨家提倡不讲出身,唯才是举,就与那个时代有些格格不入了。
(平民真正的到出路,是直到隋炀帝开创科考制度开始。)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才人。带领平民服从国君﹑国君服从天子(周天子)﹐从而达到"一同天下之议"的治世。
(墨子要求统一上级、下级,服从组织的安排,领导关系到思想意识,都要绝对地统一上级,服从于上级,绝对不许反其道而行之。)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尊崇天道,“天欲义而恶不义”、“天之爱天下之百姓”,相信天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天志人间的法则,人想要富贵就要有义,无义则贫穷,统治者想要坐稳天下,就要施义政,这是顺从天意。这不是迷信和鸡汤,而是一种法则,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先人的智慧和经验,希望人们相信鬼神可以施福降灾,用鬼神以此为约行为。
(这是不是和宗教中的“天堂”和“地狱”有共通之处?信仰可以约束一个人,没有信仰的人是相当可怕的。)
非命:命运非天定,而且人定,通过努力和奋斗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命运不是天定的,人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非命这个理论统治者是相信的,但是他们不想让民众相信。)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礼乐劳民伤财,百姓都在为生存而奔波,制造乐器需要聚敛百姓的钱财,花费甚大,而且音乐还能使人荒淫。因此,废除大型音乐,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准。
(少一些浪费钱财的形式主义,有利于百姓。)
节用:节约不必要的开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准。人类能够利用的资源永远有限,少数人浪费的资源就会危及大多数人的生存。只有节约用度,才能维持这个社会的正常运作。
(这个世界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却无休止的浪费它,有一个人千年前就提倡节用,那就墨子,圣人的思想总是超越凡夫千年。)
节葬:提倡节约安葬,不把社会财富和土地资源浪费在死人身上。
(这和我们的提倡火葬,是不是有些类似,死人应该为活人让出资源。)
儒家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点: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和中庸。
仁:在儒家事指仁爱,“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之一。它是孔子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
(说实话我觉得儒家的仁爱要比墨家的兼爱差一些,儒家的仁爱是指同情、爱护和帮助别人。可是墨家的兼爱,不分亲疏,爱所有的人,主张无差别、等级的爱,不分厚薄亲疏。我更喜欢墨家的兼爱)
义:儒家的义不只是民间所说的义气,而是一种道德规范。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义是一个君子具备的主要条件之一,南宋大儒朱熹曾说过:“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心之制:可以说是一种制约,就好比这件事不合乎“义”,我不可以做。
事之宜:当我们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义”就可以帮助做出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可以说的上最恰当,做事要符合道义。
(简单说义是作为君子的主要品质之一,不有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为义是图,小人唯利是图。)
礼:孔子提倡的礼,指的是周礼,即君臣有别、父子有别、男女有别、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等级观念和社会秩序。
(儒家用“礼”来规定好每个等级的人应该做些什么,和墨家的“兼爱”那种人人平等,有些截然不同的观点。)
智:儒家认为,“智”是人必备的一种重要品德,也是实现仁、义的重要手段,没有“智”,不可能做到仁、义。
(看明白了吗?“智”在儒家跟主,要没有“智”谈什么,仁、义,你也做不到仁与义。)
信:指的是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没有信用的人,在这个社会很难得到优待,现在很多福利都和信用挂钩,没有信用的人,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就是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简单来说“忠”就是忠于帝王,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我认为这是“愚忠”真的“忠”应该是像岳飞一样用“忠于国。”)
孝:孔子说孝是仁爱的基础,孝不止仅局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是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顺从。如果缺乏了孝敬之心、顺从之心的孝,赡养父母也就如同饲养猫、犬,那般,这样的孝则是大逆不道。
(一个不孝顺父母,又如何说的上仁义呢?如果只赡养父母,没有孝敬之心,和养猫狗有什么区别?)
悌:指的是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悌”与“孝”是为仁之本,是仁的基础,没有孝悌谈何仁爱。)
中庸:恪守中庸之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在处理问题和矛盾时善则选其中,取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中庸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性非善恶。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也可以把寻找本性的行为,叫做“明心见性。”
(简单来讲,中庸之道就是就是凡事不特意追求,也不要走某种极端,保持不偏不倚,但是要注意不善不恶的人之本性,不是没有善恶观,善恶不分,它说的性而且是一种先天之性,没有经过污染的性。)
墨家、儒家同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为何在秦汉之后,墨家渐渐地消声觅迹了,而儒家却取代法家等成百家之首呢?
首先,墨家主张“兼爱”,而儒家主张“礼”要尊卑有序,墨家提倡平等的兼爱,不避亲疏远近的爱所有人。而儒家则是等级制度,用“礼”来规定好每个等级的人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
墨家提倡把国家交给圣贤的人来治理,“选天下贤者立为天子”,人们选出最贤能的人来当天子,稍次些的来当诸侯,以此类推。墨家这个思想是不是和尧舜时期任选贤能的人有些相似。
但是如何保证所选的天子是最贤能的呢?
墨子他没有说,但是我们应该从能他的理念看的出来,其实是有些倾向于选举制度,大家喜欢的人、认可的人就是贤能的人。墨家推崇圣贤,而儒家推崇血统,继承皇位的须是嫡长子,嫡长子就是比庶子地位高,嫡长子死了,他的父亲都要服“斩衰”。
(当然儒家也不是不懂变通的,不管“昏”、“明”而且首先考虑嫡长子。而墨家是主要看重的是圣贤)
儒家有“天命”和“贵贱”的观念,“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道天命,是不能够做的君子。
(当然儒家的天命指的是一种“道”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命)
墨子有一篇文章叫“非命论”,这个理论其中一句:“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意思就是说所谓的天命,不过是暴君捏造出来的,穷困的人们互相传播的说法,并不是“仁者”能够说出来的。所谓命运论,就是君王为了控制百姓的思想捏造出来的,也是一些穷困的人承认命运,而去服从命运相互之间传播形成的。
(命运我觉得是有的,但是不是固定。命运能约束凡夫,但是绝对约束不住圣贤。)
在生活上,儒家鄙视有君子志向的人去想着劳动,弟子樊迟问他怎么种地,孔子骂他说:“小人哉,樊须也!”一个有大志向的人不应该问如何种庄家。而墨家截然不同,亲力亲为,亲自从事体力活,孟子都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墨子从头到脚都磨伤了,也要为天下人谋利。
(我在看来儒家应该是文人,而墨家是侠。孰高孰低不方便评价,各有千秋。)
儒家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丁忧、五服等等概念。他们认为这些制度是必要的,人要合乎礼制。而墨家主张的是节葬,认为厚葬是非常不合理的,它会耽误百姓生产,对贵族还好没有什么影响,但对于对老百姓来说简直是命令他们去饿死或者倾家荡产。历朝历代的大型墓葬,都是劳民伤财的苦的也都是百姓。
孔子主张以礼乐来划分等级制度,什么等级要做什么事,要和乎礼。墨子说,礼乐规矩繁琐又奢靡,对于国事无利的礼,要它干嘛?大型的礼乐节目对百姓无利,对国无利须废除!
(没有礼乐规矩不成方圆,过于奢侈的礼乐规矩真是劳民伤财,要去其中方可。)
我们可以简单看出来,墨家和儒家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统治者要在它们其中选一个的话,就会让另一个消失,至于他们会选哪个,答案很明显、很简单,当然是对他们有利的。代表中下层人们的墨家注定会被淘汰。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