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你一天天的写西安周边,总有写完的时候吧?
说这话就浅薄了,这怎么能写完呢?这块砖头和汉武帝有关,那块瓦片和杨贵妃有关,长安城的砖头瓦片多了去了。
今天咱说说周至终南镇的上清天平宫,既和北宋第一大疑案“斧声烛影”有关,又和北宋第一文人苏轼关系紧密。
宋太宗和上清太平宫宋太宗上演“烛影斧声”后,意外的却“敕建”终南上清太平宫,为大宋皇家宗庙,诏改楼观、延生、会灵诸观为太平宫之下院。
也就是说:当时的上清太平宫地位远在楼观台之上!而且为保卫皇家宗庙,诏建以清平镇(古终南镇)为中心设立清平县。
至于宋太宗为什么宠幸上清太平宫,使这里成为宋朝京师以外最重要的宫观之一,据说和这里的道士张守真有关。
张守真本是一老百姓,他供奉“黑煞大将军”,成为无所不知的“张神仙”。晋王赵光义去祭拜,张守真神仙附体,说晋王赵光义当为宋朝第二任太平君主。
后来“烛影斧声”,赵光义继位,号宋太宗,颁布年号为太平兴国。 在终南山建造上清太平宫,敕封“黑煞大将军”为翊圣将军,由张守真任宫主。敕封为崇元大师。
凡有国家大事,赵光义都要派人前往终南上清宫致祭。
宋真宗继位后,又晋封“黑煞大将军”为翊圣保德真君,并令宰相王钦若将“黑煞大将军”及张守真事迹编定为《翊圣保德真君传》,由宋真宗亲自作序,敕令颁行天下。
你看,这可不是我瞎说的。
当时宋太宗亲自题曰“上清太平宫”。他自己也偶尔驻跸于此,修心养性。
苏轼和上清太平宫因为宋太宗御驾亲临过,太平宫名声很大,加之宋太宗曾御赐太平宫《道藏》一部,附近好道人士经常来这里读书,一饱眼福。
这就吸引了一个人——苏轼,当时他还不叫做东坡先生,有记载苏轼有三次道上清宫。
嘉祐七年(1063年)2月各地水患,朝廷下令各州府“减决囚禁”,时任通判的苏轼受命前往凤翔府所属的宝、虢、眉、周四县,执行此项公务。
苏轼很快完成了使命,后来他把这次的游历写成了一首长诗,寄给弟弟苏辙。诗的题目叫《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赴辖区四县,既毕事,因朝谒上清太平宫,而宿于南溪堂,十九日乃归。作词五百言,以记几所经历者》。
在这首长诗中,苏轼向兄弟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游历所见,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生平资料。
从“二曲林泉胜”至“相将弄彩舟”,着重描写上清太平宫之游。“二曲林泉胜,三川气象侔。近山鲜麦早,临水竹篁修,先帝膺符命,行宫画冕旒。侍臣簪武弁,女乐抱箜篌。秘殿开金锁,神人控玉虬,黑衣横巨剑,被发凛双眸。邂逅逢佳士,相将弄彩舟”。
苏轼在诗里描绘了上清太平宫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栩栩如生的壁画。“二曲”系指田峪和黑水;“三川”指两河相夹的平原川道和水田稻田。
嘉祐八年(1063年)九月,苏轼难得清闲,听说太平宫珍藏有一套御赐善本《道藏》,就前往太平宫潜心读书,作读《道藏》诗:
嗟余亦何幸,偶此琳宫居。宫中复何有?戢戢千函书。
盛以丹锦囊,冒以青霞裾。王乔掌关俞,蚩尤守其庐。
乘闲窃掀搅,涉猎岂睱俆。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
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千岁厌世去,此言乃籧篨。
人皆忽其身,治之用土苴。何睱及天下,幽忧吾未除。
诗前半部分描写《道藏》的精美,后半部分是自己阅读的体会,悟出了涵养心斋对于悟道的重要性。
赴太平宫读书前,苏轼在写给子由的诗《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里说:
“役名则已勤,徇身则已媮。”
有一次苏轼去终南上清太平宫读书,去南溪游玩。南溪又名田溪,是今终南镇西的田峪河,行走之间,苏轼忽然发现一根竹子上刻有文字,仔细辩认原来是两首小诗:
其一
湖上萧萧疏雨过,山头霭霭暮云横。
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其二
谁谓洪湖居,而为虎豹宅?
焚山岂不能,爱此千竿碧。
一位朋友眼尖,认出竹子上的字是苏轼的笔迹,苏轼亦是又惊又喜,原来是去上清太平宫读书时有感,顺手在竹子上题写了两首小诗。
再附录一首苏轼吟咏终南和上清太平宫的诗文《至终南》:
冲泥抵终南,迷濛失山色。遥望太平宫,崔嵬白云极。
凭高瞷村落,嘉树森森植。此地素灵异,气候曷可测。
旦日云气消,嫩碧竞环城。绿草弥望浮,波光与山逼。
双双百鸟来,涤荡千庐息。宿性喜丘壑,跻攀易着力。
深秋事佳游,长歌厌轻默。早晚期卜筑,终以卧斯侧。
现在的上清太平宫如果不是了解这个历史,到了终南镇,你都不会寻访这里
上清太平宫在终南村文化礼堂旁边,门前是一个大广场,大门上是任道长的题字。
院子很是敞亮,正对着的就是玉皇殿,虽然是新建的,但是雕梁画栋,建设的还是不错。
玉皇殿的下面却是一个地宫式的建筑“钟馗故里庙”,当然这个“终南进士”钟馗要比那个终南道士张守真名气大多了。
里面的钟馗神像倒还罢了,但是旁边的十八层地狱壁画,看的人有些瘆得慌。
钟馗可是终南镇赫赫有名的人物,给他在上清太平宫建一个庙,倒也是不亏他。
你看,这就是终南镇上的上清太平宫,要是这样转转写写,西安的故事咋能写完呢?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