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节摘引李兆生先生著作《真元宝笈》。
丹道自古流传,远可追踪汉唐,当时诸众仰崇道迹,故留下丹脉之学。常人所知圆融三教的王重阳,被称为全真祖师,留有金丹四百字。全真七子各持一方,传法授教。至今天,北京白云观,昔日道观的风彩依然耸立。
白云观创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时名为天长观。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此观毁于大火,金世宗敕令重新修建,始于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经七年建成,规模更加宏大,更改原天长观为“十方大天长观”。不久再次毁于火灾。金秦和三年(公元1203年)再建名为“太极宫”。元世祖时,长春真人邱处机在这里居住,遂改名为“长春宫”,继而修茸扩建,成为当时北方的道教中心。邱真人仙逝而后,他的弟子又在宫东建道院,取名白云观。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白云观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第三次重修。此后乾隆、光绪年间都曾修缮。(1956年,1980年又进行两次大修)今天的白云观也是道教协会的所在地。
然我国最早的宫观是古楼观台,位于终南山,距西安七十公里。据文献记录,古楼观台建于周康王,于秦汉唐三代扩建,巨殿崇观相应,亭台楼阁勾连,绵延周围百余里。被尊之为“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又称“仙都”。此观原来为周大夫尹喜观星望气之所,太上老君,老子李耳讲经圣地;《道德经》五千言是在这里留下的。
道言妙持万法全,为寻仙真溯当年。老祖当年腾紫气,灵犀青牛参作玄。紫霞光照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年。留有仙踪隐道迹,书成道德浮世传。先天一炁开元始,道德三尊聚真诠。隐隐玄机谁人悟,浩浩真如吾宗含。自持真元演道妙,二仪阴阳造化缘。万物圆融成一统,三华并同结一元。
这段文字是《统元楼藏真丛典·老子密传灵犀三清丹法》中的几句谱文,可见故国前贤的精神世界,文化理想的印象,都留下崇真的迹痕。就因为这样的一个社会影响,促使丹道之学成长和成熟,丹道之学作为修真的一个宗脉,漫漫地流波,延绵在神州大地。修真之学由老子而后汉唐崇真事仙的社会活动,渐演化成长,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脉络学风在汉唐之际即脱胎于三教,以贤侠剑道的面貌出现,形成自我的学术体系,宋元时期又以武林的风姿驰骋在神州大地上。(这部分内容参见“九脉合真”部分)
丹道与武学是传统文化中的特异文化现象与文化行动。历代师尊法祖都留下了惊天的绝学,成为历史上几度掀波而推起时代学风的力量。古人治学严谨,精神可敬,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的修学思想与修学的文化也是精湛的。
古人认为人生在世大略分为三个阶段来修持,这也是针对人生的三个不同身体心态而有的放矢地作相应分别,这三个阶段,即人事未涉、人事未尽及人事已尽。
人自结胎到出生,来到这个自然界中,这个生命从成长到成熟,包括身心两个方面,是童心未泯、人事未涉的阶段。这个阶段,属于纯阳之体,即没有情欲的扰阻(主要指以性的活动为主)。这个分别并不是象世人所认为的那样以年龄来论证身体的成熟与衰老的。有的人虽是童身而先天秉赋差,身心弱姿,也需经修习来补足自我,从而步入纯阳阶段。若是过早过迟步入人事,则同时过早过迟地结束童身之纯阳之体,而转入人事阶段。
人事阶段是生活中繁复的岁月,人的生命、身心、衰老、病苦,多来源于兹。人事的完结,即是人生的最后阶段,这是常人所说的风烛残年,人事已尽的晚年。这几个阶段的分别,均由自我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过早过迟的变化都不是以年龄来决定的。是以人生的三个阶段,来审势人身心、精神、元气的诸程度变化。
人生岁月的消磨,有人过早地衰亡,有人享尽天年,这都取决于自我的修持,而修真不同于学佛,不同于诸种信仰。修真是有具体完善修补自我身心的方法。这一点古人曾经指出:“为什么一般学佛的人不能成佛”,其原故在于学佛的人,只知道事佛、课颂、焚香、看殿,而绝少于四禅八定中下威猛功夫,以佛传六法为精进。仅停留在学佛的常识上,寄希望于来生来世是不够的。修真是真实的作为,“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悟真篇)。“有缘遭遇明师指,倾刻之间造化生,一气循环无阻碍,散在万物与人生”(破迷正道歌)。读者可参阅《混元球》序前言。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