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雄的艺术#
说起那位法海寺始建者,明朝太监李童做的梦里,他曾被二十位天神所救,所以醒来就将梦境绘成精美的壁画,其中救他的二十位天神,则成为法海寺主体壁画《帝释梵天图》的主要人物。
震惊世界的明代壁画,竟来自一个太监的梦!
阿雄临摹的法海寺《帝释梵天图》细节
其实,二十诸天的名称起初是源于印度神话,佛教将他们吸纳作为佛教的护法神。
在印度神话中,大梵天梵文名摩诃婆罗贺縻,意为清净、离欲,与湿婆、毗湿奴合称三大主神,他主创造,同时又是毁灭神。他从“金胎”中产生出来,把蛋壳分为两半,创造成天和地。大梵天入佛门之后,被吸收为护法神,成为释迦牟尼佛祖的右胁侍,位居诸天之首。
帝释天,则是印度神话中的最高天神,梵文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他的统治地位大体相当于我国民间诸神中的“老天爷”。传说他统治一切,既是战神,又是雷神。佛教产生后,吸收他护法神。他由最高天神改变为护法神,仍能尽职尽责,始终不渝地保护着佛祖、佛法和佛僧。
实际上,二十诸天不仅为护法神,也被视为是方便导化众生的佛的化身。在阿雄的白描图稿中,他们的身姿更加绵长洒脱,不仅体现了明代寺观壁画的传统和渊源,也将护法神的威严体现的一览无余。
阿雄临摹的法海寺《帝释梵天图》之 大梵天
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寺院的壁画中帝释梵天图极为流行。同时由于后期佛道掺杂,佛教图像中有了不少道教的神仙神像,如道教中的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风神等,也进入佛教图像行列,变为二十四天、三十三天等。
法海寺中的《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却跳出当时社会主流,完全保留了原来的密宗体系,基本是按唐代内容画出来的,二十诸天中没有道教神像,构图布局、形象处理皆有唐宋之风。
(建议下图把手机横过来看)
另外,法海寺壁画中人物形象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所以,要看唐宋时代佛教一脉相承的“帝释梵天图”的形象,只能在法海寺壁画中看到。
法海寺主体壁画《帝释梵天图》,位于大殿内后墙壁两侧,共两铺,高3.2米,长14米,面积44.8平方米。壁画主要内容是以帝释梵天为首的二十诸天礼佛护法的行进队伍,故全称为帝释梵天礼护法图。
图中,二十诸天及侍从共36人物,每一人物高1.2米——1.6米。东侧由西向东包括大梵天与持珊瑚瓶、撑幡、捧盘三天女、持国天、增长天、大自在天及天女、功德天及天女、咒师、日天、摩利支天、地天及天女、水天、密迹金刚;西侧由东向西包括帝释天及持花钵、捧盘、撑幡三天女、多闻天、广目天、菩提树神及天女、辩才天、月天、诃利帝母及毕哩孕迦(又名鬼子母)、风天、焰摩天、密迹金刚,
(建议下图把手机横过来看)
诸路天神鬼众浩浩荡荡,敬佛护法,各显其能。气势森严,排列有序,三五不一,相互呼应。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
阿雄临摹的法海寺《帝释梵天图》之 帝释天
在这里,明代宫廷画工对宗教题材画作进行了灵感发挥和自由想象,把明代宫廷生活的场景搬入了宗教题材的壁画画卷。
阿雄临摹的法海寺《帝释梵天图》细节
法海寺壁画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明代帝王将相、后妃侍女的形象,还可以看到宫廷使用的服饰、文玩、器皿。壁画展现了明帝国宫廷生活的恢宏气势,再现了朝堂之上文臣武将的光彩形象,让我们真实感受到明代宫廷生活的奢华艳丽,感受到明代皇家的富贵显赫,为研究明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鲜活的图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