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瑞气满乾坤的五台山十景

佛光瑞气满乾坤的五台山十景

首页角色扮演梵仙山传说更新时间:2024-07-28

本刊记者 殷柱山 □ 郎兰英

五台山位列名山,名扬寰球,是佛教圣地、世界遗产, 其景色奇峰灵谷、巧夺天工、风景优美、气象万千,引无 数朝圣拜佛赏景者摩肩接踵,宾朋香客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一事一景、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能触动心灵,启发人们 积德行善。 五台山的山体风貌、寺庙景观、宏伟宝殿无一不是惟 妙惟肖、形象逼真。古十景大社铜牛、玉花罗汉、碧山字 塔、台麓字崖、古佛牌楼、罗睺观佛、菩萨铜锅、显通铜殿、 山西土地、五郎铁棍等魅力不凡,颇富灵性。此十大景观 沧桑更迭,有的不复存在,有的残破不堪,新的景观如雨 后春笋般蓬勃兴起。经过长期多方对五台山的考察、比较 研究,从众多的文物景观中,筛选出一些世所罕见的,能 够代表五台山特色的奇景,称之为五台山新十景,即花径 云寮(明月池)、松涛倾翠(镇海寺松林)、云崖精庐(观 音洞)、翠微星龛(梵仙山)、岚浮青螺(黛螺顶)、古 塔落照(大白塔)、重楼夜钟(显通寺幽冥钟声)、灵峰天阙(菩萨顶牌楼)、日涌东溟(东台日出)、石浪排空(中 台龙翻石)。

新十景佛光熠熠,瑞气盈盈。 花径云寮 清凉山上说清凉,明月池中望明月。这是多少年来五 台山上流传的佳话。明月池,又名观海寺,创建于北魏。 明成化年间,月舟禅师重修,清康熙年间,吻叶和尚再重 修。寺宇坐北向南,占地 2280 平方米。寺内有殿两座,禅 房 30 余间。金刚菩萨殿两侧,靠近山崖处,有一石砌圆池, 直径约 8 寸余,池深 1 米多,池中泉水澄澈,千年不涸不溢。 从前有人在漆黑的深夜里,看见池内有明月,认为是一种 难以理解的现象,故有“菩萨显灵,千载难逢”之说。从此, “明月池”就叫开了。明代高僧启智曰:“观池中月,生 大海情,现大海景。”故该寺又叫观海寺。其实,“明月池” 是东台灵迹之一,位于台怀镇五公里处。不是任何时候都 能看到水中月影,只有当月亮与泉水的角度恰到好处时, 才能一览胜景。经考察,明月池下有一泉眼,水质特优,纯净透明,反光极强。而泉口的形状,正好被人为地加工 成满月形,这样一来,虽是晦夜,泉口映入水中,也极像 一轮圆月。 我在五年前夏天的一天,亲眼观看了“明月池”,真 让我一饱眼福。当天夜里,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宾馆 里披衫写诗,表达了我在目不转睛地瞻看“明月池”中的月亮,这里不妨重温《赏月》一诗: 晴朗的夜空 / 习习凉风 / 我在观海寺欣赏胜景 / 一轮玉 镜落在明月池中 / 让我和在场的游客动魄心惊 / 好一个水中 明月 / 如此皎洁鲜明 / 朋友啊!你若想观瞻这奇景 / 可不能 随心所欲 / 一定要持之以恒 / 当嫦娥与你牵手 / 泉眼与你联 袂 / 水中明月才会走进你的眼眸 纯净透明的一池清水 / 深藏传奇故事 / 天空漆黑的夜里 / 月亮跑到了哪里 / 圆圆的银盘坐栖明月池 / 分明是月亮回 到家里 / 像谜语如梦幻不知就里 / 眼前的景致多么美观迷离 / 任你赏,任你思 / 任你亲临神机 松涛倾翠 镇海寺距台怀镇 10 里,海拔 1600 米,位于台怀镇南 清水河东侧,寺院坐落在“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左右 两侧环绕的山峰,犹如两条飞龙落下河谷,拱背弯腰,腾 挪围抱;寺院建筑在两山合抱的一个石山嘴上,宛若一颗 二龙嬉戏的宝珠。山豁口有苍老挺拔的大松树,走在松树 林间的蹊径,再听飒飒的松风,给人一处静寞幽深的感觉。 入寺四望,南侧的山峰,长满密密麻麻的杉树和杨树,北 侧的山巅上,千年古松出于岩石之中。这里是五台山的一 处风景区,浓荫苍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台寺庙区还是 少见的。 相传,镇海寺对面山底原有一个海眼,说不定什么时候, 海水喷涌而出,冲毁田地,淹没村庄。文殊菩萨造福众民 百姓,便将一座佛塔置于海眼之上,镇住了泛滥的海水。 后来就在这里建了寺院,称为镇海寺,那座塔,就叫镇海塔。 我亲临镇海寺,观望镇海塔,最大的感受是松涛阵阵、 倾翠欲滴、湿地幽深、林密景秀,祥云头上绕,佛光照山峪, 静沐佛光仙风,只觉得心旷神怡。

云崖精庐 观音洞位于栖贤谷口,又称栖贤寺,距台怀镇大约十里。 观音洞寺宇创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 1662 年—公元 1722 年)。1983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2018 年,我怀着虔诚的心登上栖贤寺,此寺下院方正, 围墙高筑。从下殿穿堂而过,便是登上崖壁的石台阶。石 阶中段的六角亭处于凸出的石岩上,此即“飞来亭”。 横 檀上,有三幅观世音救难图特别引人注目,游客在此摩肩 接踵。我在人流中掂起脚,挺起胸,抬起头,仰望横檀, 看到了三幅图的内容。一幅是观音显圣救一被歹徒捆住举 刀要*的人,一幅是观音显圣救一被歹徒搬起石头要砸的 人,还有一幅是观音端坐云端救一被猛虎伤害的人。三幅 画面集中表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天性。中段旁壁筑有 七间殿堂僧舍,从小门入内,墙壁与石壁之间十分贴近, 院道不足三尺。中间一段墙壁上画有十八罗汉,十八罗汉 是六位一组的佛家生活画,或坐于石上,或骑虎,或骑鹿, 或趺坐修行,或头枕经书而卧,特别富有情趣。石阶云梯 终端是观音洞的上院,院里正殿之间,内主供观音菩萨, 故称观音殿。观音为八臂十一面,头上有头,最上面的头 部沿额鬓又排有小头型,故称“十一面”,面部呈现白、红、 绿、蓝等颜色,表示种种应化的法像。两侧还供有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和黄教祖师宗喀巴。大殿后洞壁左右 各有一小洞。左洞口小内大,下积清水,这就是人们所说 的“圣水”,佛教徒认为口饮此水能够“免难消灾”。 观音洞高耸入云,雄伟壮观,确是云崖精庐,香火旺盛, 朝拜者数不胜数,景象特别瑰丽。 翠微星龛 梵仙山位于台怀镇南,距五台山大白塔 1 公里左右。 梵仙山灵应寺东南角,有个门叫南天门,传说天界与南天 门相连接。南天门外有一处开阔平坦地,每年农历正月初 二,这里流行放禄马的习俗。到这一天,民间百姓将红、黄、 蓝、白、绿五色纸,剪成三寸见方的纸片,纸片印有马抱 元宝图案,然后在此将禄马成叠从崖边向空中抛撒,崖下 热气冉冉上升,禄马纸片纷纷扬扬升空,寄予着各自的财 运福德蒸蒸日上,堪称五台山的一道独特景观。 梵仙山风光秀丽,号称“小南台”。

九年前盛夏的一天, 我和几个文友从台怀镇启程,步行踏入梵仙山,心情特别 愉快,只见漫山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林木茂密、姹紫嫣红、烂漫锦绣,万绿丛中一点红,寺庙就建立在山巅, 隐藏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间。果真翠微星龛、佛光盈盈, 能够净化心灵,抛却烦恼。 岚浮青螺 黛螺顶位于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是一座小山峰 的名称,寺庙建在山顶上,所以被称为“黛螺顶”。 这处寺庙始建于成化年间(公元 1465 年——公元 1487 年),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 1750 年) 改名大螺顶,寺内有此年御制的大螺顶碑记。至乾隆 五十一年(公元 1786 年),又更名为黛螺顶。 据说,乾隆来五台山,屡次欲登台顶进香拜佛,皆 被风雨所阻,乾隆对黛螺顶的青和尚说:“五年后我 再来时,既要登台顶,还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 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和尚果然想出办法,模仿五 个台顶的五方丈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 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 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 又称五文殊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 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乾隆于五十一年 (公元 1786 年)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五方文殊并亲 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

此后,朝山僧侣到 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 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 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 大凡朝拜者,一般都要小朝台。我也不例外,每 每到了台怀镇,都要忙里抽闲登上黛螺顶,朝拜五方 文殊,领略奇特风景。 古塔落照 塔院寺位居台怀镇中心区,恢巍壮丽,冠於清凉。 寺内的大白塔建于元朝大德五年(公元 1301 年),系 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相传释迦牟尼火葬后炼 成的舍利子被皈依佛门的印度阿育王供奉在八万四千 座塔内,它分布在大千世界,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 台怀镇慈寿塔为八万四千座中的一座。明朝永乐五年 (公元 1407 年)修塔时,将慈寿塔藏在了大白塔的腹内, 所以大白塔也被称为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此塔基 座为平面八角形,南面正对大慈延寿宝殿后墙,北面面 对藏经阁,居寺院中间。塔身形如藻瓶,从下到上,由 粗到细,比例搭配合理适度,造型宏伟高大、神秘优美。 塔身上面由十三道金刚圈组成,上面覆盖着图形华盖铜 板 8 块,边缘悬挂铜制垂檐板 36 块,每块挂风铃 3 个, 华盖上有铜制宝顶,高 4.5 米,整个塔高 50.27 米,为 国内第二高喇嘛塔,然而五台山大白塔名誉天下,被称 之为国内第一白塔。 我多次览胜塔院寺,瞻仰大白塔,塔顶的风铃逢西 北风丁零作响,遇东南风铃铛鸣叫,风向不同,声音各 异。大塔底有佛足碑,相传为唐僧取经时拓回的释迦牟 尼佛足印,后人将其刻碑立于大白塔左侧以示虔诚。塔 院寺东南后门处有一青龙楼,俗称山海楼,我喜欢到此 登高远望。殿内有八角形木制经架,推之可转,内藏汉、 蒙、藏等经书二万余册,是我国佛教研究的珍贵资料。 重楼夜钟 显通寺座落于五台山中心区大白塔北侧,菩萨顶脚 下,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中最古老的寺院,也是五台山寺 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全寺占地面积四万三千七百平 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 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 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七重殿宇,依次为观音殿、大文 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 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在显通寺内最珍贵 最值得一看的文物,是千钵文殊铜像、铜殿和铜塔、无 量殿、华严经字塔和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铜钟。 此大铜钟,高 1.64 米,最大外径 1.8 米,厚约 8 厘米, 要想撞击此钟,需穿过门洞,进入二门之后,沿木板楼 梯登上钟楼,方可在护守该钟的僧人指导下拉动一根粗 粗的木杵,使之发出沉浑悠远的钟声。该钟发出的声音 远传十里,经久不散。 灵峰天阙 菩萨顶历史悠久,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 文殊院。顺治十七年(公元 1660 年),由于皇帝崇信 喇嘛教,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

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 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 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 围内也不多见。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 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顶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 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 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 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汉、 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菩萨顶位于台怀镇灵鹫峰顶端,我游过两三次,从 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 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登上石阶, 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美妙的景象立刻让我心旷神怡, 疲劳感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特别引人入 胜,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 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这种布 局有点像龙头的样子,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 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 好像是龙吐出的舌头。灵峰天阙,布局构造形象逼真, 栩栩如生,可谓五台山的第一胜景。 日涌东溟 东台日出是五台山的一大自然景观,亘古以来吸 引着无数的中外僧俗登山朝日。

《清凉山志》记载:“若 夫蒸云寝壑,爽气澄秋,东望明霞,若波若境,即大 海也。亦见沧瀛诸州,因以为名。”这里道出了东台 又叫望海峰的原因。东台顶又称望海峰,峰顶建一寺庙, 叫望海寺,寺内有一建筑物,叫望海楼。 研究五台山的专家经实地观察,在望海峰并非真能 看到波涛万顷的东海,而是意喻在东台望云海日出的 壮美景观,给人一种太阳从大海中升起的视觉感。望海峰气势磅礴,突兀高峻,而东面的河北平原地势陡降, 宽广而平坦。

因此,站在望海楼向东眺望,满可以视 通万里,一望无际。那年初秋,我随导游乘大巴登临 东台望海峰,熬过黎明前短暂的黑暗,放眼东望,只 见茫茫云海与淡蓝色天际相接之处,有一条长长的白线,将天地截然分开。之后,那白线的颜色在逐渐添彩, 并随着霞光的慢慢闪现,那清晰的线条渐渐变得混茫而 不复存在,好像有人用淡红色的霞光涂染着云海,让其 色泽瞬息万变,在不足一分钟的时间里,由灰白变成 淡黄,由淡黄变成橙黄,由橙黄变成橘红。变化之快速、 色泽之鲜美,很难用文字准确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 景观在不断变化。初始大海茫茫,波光粼粼;继而大 海之中似有行船,似有楼阁;进而惊涛拍岸,浪花四溅。 突然间,眼前一跳,瑰丽的景色中闪出一点弧状的鲜红, 跳而再跳,霎时便从云海中跃出一轮彤彤红日,红得 纯真,红得鲜艳,红得光彩夺目。 石浪排空 中台顶位于台怀镇西北 10 公里处,地形状如雄狮, 海拔 2894 米,仅次于北台顶,为五台山五大主峰之第 二高度。中台是东南西北四座台顶的中心,是其余四 座台顶的发脉之祖,是诸多河流的发源之地。亦名翠 岩峰,巅峦雄旷,翠霭浮空。 中台顶有一寺院,名曰演教寺,创建于隋朝,寺 内供“儒童文殊菩萨”。

孺童文殊象征佛法清静无染, 纯真无邪,永有一颗赤子之心。中台顶巨石堆积,一 色灰白、棱角分明,石面杂生苔藓,阳光照射,如蛟 龙腾起,被称之为“龙翻石”。 传说是文殊菩萨从东海老龙王那里取来歇龙石, 老龙王的五个儿子追到五台山讨还,挥舞龙爪,在台 顶上乱翻乱挖形成的。 每年的盛夏农历六、七月登上中台顶,满目碧翠 生辉,特别是在雨过天晴之后,一块块石面青翠欲滴, 仿佛是巨块的翡翠,因此中台称翠岩峰。我每次去中台, 总要触目那些至今犹存的“龙翻石”,它们的体型大 小不一,形态各异,可供游人蹲坐休息,具有很大的 实用性,坐在“龙翻石”上,特别清凉。 五台山十景各具特色,风光无限,佛光瑞气满乾坤, 山奇景美万象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