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邦
在祖国的东南沿海,曾经有一座小城叫:棉城。地一直在,但名已没了。在现在这种信息高速飞转的互联网时代,在这种人手各一、每天刷智能手机的5G时代,你在各种地图APP打“棉城”二字,只会跳出“棉城中学”、“棉城医院”等,而“棉城”这个地名,城一直在,名已被更改,所谓“名亡实存”……
从汕头市经礐石大桥过来往西南不远,从揭阳市连接潮阳的潮揭路往南开到头,到了一个叫北闸的地方,会看到树立着九个大字,上书“千年古县潮阳欢迎您”,进了城这地方,就叫“棉城”,千年古县潮阳县的县城。立“新兴广场”石碑这处小三角地带,是小得不能再小,前几年因北闸路口改造,多出来的小三角地带新建而成的“新兴广场”。从“新兴”二字,我们开始“哦(讲)古”,“哦古”是潮汕话,就是“讲故事”的意思。
唐朝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正月,唐宪宗信奉佛教,拟派人赴法门寺迎佛骨至长安留宫供奉,然后再送各个寺院供信众瞻仰,王公百姓皆瞻视施舍,唯恐不及。而刑部侍郎韩愈却不以为然,不合时宜地上《论佛骨表》谏阻,慷慨直言此举毫无意义、劳民伤财,因此惹得宪宗龙颜大怒,韩愈立即从刑部侍郎被贬为潮州刺史,被赶到穷山恶水、民风蛮鲁的南蛮之地——近潮之州“潮州”任职。
韩愈因遵儒反佛,上谏反对迎佛骨表而被远贬岭南海滨民风未开化的潮州,途中12岁的幼女更不幸夭折。他愤懑不平彷徨愧疚,心情极之低落,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千古诗句。诗中的“潮阳”指“潮阳郡”,即唐代几经易名的潮州府,下辖海阳、程乡、潮阳三县。
虽然到潮州任职才8个月,却留下了“半城江山皆姓韩”的丰功伟绩,兴教办学、治鳄兴文,之后潮州因鳄吃人的“恶溪”因其而改名韩江,东山改名韩山,自此潮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后来竟成了粤东的文化中心。
而潮州刺史韩愈到潮阳,是坐船准备去潮阳海门湖边乡的大湖龙潭,祭拜“大湖神”(大湖神祠现存)止雨灭灾。在后溪古渡上了岸,发觉这个叫“新兴乡”的地方地理位置甚是优越,东有东山东岩,西有西山西岩,北有水牛田洋,南有水练江,真个是“山水皆朝阳”,(故名潮阳,现东山风景区上还有存“潮之阳,大海在其南”石刻),很适合做县治处所。所以韩刺史决定将县治从临昆山(又名孤山,位于现铜盂镇与和平镇交界的小北山南麓)迁往新兴乡棉阳,自此至今一千多年,县衙不变(即现潮阳区政府所在地)。而韩刺史登高远望及足迹所至,见遍地木棉树笔立参天,故此将新兴乡改名:棉城。
韩刺史被贬潮州,本来皆因尊儒反佛上谏反对供迎佛骨,但在潮阳期间却与潮阳古名僧大颠和尚,颇有交往。赴祭大湖神途在东岩访大颠和尚,大颠以锡杖开泉赠饮韩刺史,后遂有卓锡寺。在灵山禅寺话别时又解衣留赠大颠和尚,遂有“留衣亭”……留下儒佛相交的一段传说佳话,这或许是韩剌史也想不到的天意。
虽然棉城有了“城”之名,但一直到500多年后的元至正十七年(1357)才始筑土墙,后历经明清多次修筑,共立五门:东门永安门,南门承平门,西门长乐门,北门景定门,以及东面临护城河处又一水门太平门,现水门桥,东门桥,南门桥,经多次重建皆还在,后加开了文光塔南侧的泰安门及建泰安桥,桥也犹在。民国十七年(1928)城墙被拆除,辟作了西环城路。
古代的棉城内城墙,东起万福桥(古代叫内柴桥),往西经现在的西环路经北门至西门,往南经菜埠至南门桥,再往北沿护城河西畔复至万福桥,此范围内为古棉城内城。“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故县衙座北面南,一条大街直通至南门桥。所以棉城自古相传一句俚语:棉城一条街,南门通后溪。现在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门虽已随城亡,但地名还在,地理位置人们也是耳熟能详的。
后溪乡则位于县衙城北外,共分十五社,自古民风彪悍,故成立了展现潮汕男人勇武彪悍、敢做敢为特性的“后溪英歌舞队”。潮汕英歌舞相传缘自水泊梁山宋江带众好汉“攻打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石秀的故事而流传至今,极具潮汕特色,把武术与舞蹈完美结合在一起。潮汕“英歌”舞队中,后溪英歌队一直甚是出名,曾赴京助兴大型活动及海外联乡谊演出,在海外的潮人听闻是争相观看以慰思乡怀旧情怀,收获了许多嘉赞。这也算为展示潮汕古文化,联谊海内外潮人做出了杰出贡献,邑人引以为豪。
后溪英歌展现的是潮汕人棉城人的勇武,而流传棉城几百年的“双忠”文化,则体现了棉城人的“忠”。现在的棉城东山及城中,还保存有多座“双忠圣王”祠,政策允许时每年农历二月都择吉日,举行大型“双忠”文化巡游。而百姓崇尚供奉的“双忠圣王”,则是与潮阳风马牛不相及的张巡、许远二公。张、许二公是古冷兵器时代有名惨烈战例,唐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保卫战”中的守城主将,忠勇护国守城十月,*马烹妻煮民而战死。相传若干年后,潮阳一官员上京途中夜宿河南睢阳双忠祠,双忠王托梦“生保睢阳,死保潮阳”并付信物回潮,棉城的“双忠”文化自此始兴。宋文天祥护幼帝昺避元兵难南逃时途经棉城,曾专程拜谒双忠祠并许愿应验,遂宰马祭,东山潮阳一中校内犹存“文马碣”故迹。
棉城走出了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也走出了宝能集团姚老板等等名人……
故棉城人有后溪英歌的勇武,崇尚双忠文化的忠毅爱国,也有经济学家大企业家的能学能商,所谓人杰地灵。
说完棉城人,复讲古棉城。古内城从古代一直至解放后,除了现名中华路的这纵主干道,当然还有多条大大小小有名称的横巷道。但自九十年代始的旧城改造,现在已基本消亡或被改名,例如县衙东侧的按察司巷,再往东的驿后(驿站之后)巷,县衙前右侧的教授巷(名现存),现扩大改名中山西路的察院巷……不胜枚举,都是带有古代官家印记的。
笔者小时候的棉城,基本没有楼房,多是传统的潮汕民居建筑,或“四点金”或“下山虎”或平房,极少数祖上富贵人家留下来的大面积的“四马拖车”民居。
棉城还遗留了有名的三处园林建筑“棉城三园”,即平和东的“林园”,现亭脚东的“耐轩”,及西环路的“西园”。“西园”及“耐轩”为咸丰六年状元,同治光绪二帝师翁同龢所题字。现政府重视古文物遗址保护,已集资修缮百年中西特色结合的古园林建筑名园“西园”。
棉城普罗百姓的生活则与时俱存,一直到近八十年代,许多居民才用上了电灯,再后来才通了自来水。笔者小时候上学的学校,都是被政府征用的各姓氏前人的祠堂,然后自带大方凳小板凳,作为课桌椅。小时候用的零花钱,是1分2分的钢嘣,5分是极稀罕了。很怀念水门桥附近的甘草水杨桃串,糖醋辣黄瓜,手拉切块的麦芽糖,3分的雪条,5分的绿豆雪条……
小时候吃饭的大米、面,都得粮所配给,包括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烧火的煤炭,照明的火油,做衣的布料,食糖、食油、猪肉、草鱼等等……皆凭票证供应,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始,才逐渐废除。
以前一般的人家里都是没有卫生间的,女人用马桶,家家户户早上经常都是被有田地种作的农民,上门倒马桶的敲门声及大声叫“骑(端)桶了”的吼声吵醒的,收了的粪尿则用作田间肥料。男人则得出门上公厕,现存的许多公厕就是以前原址或附近新建的。这是那代人共同的记忆,不应忘却的过去。
现在的棉城,已因城镇化东西南北扩,1994年潮阳县撤县改(县级)市后,棉城镇被一分为三析分为“文光”,“棉北”,“城南”三个街道。个人猜测这起名缘由,是把已消亡的“棉”与“城”留作了纪念罢。而“文光”街道的“文光”,则取之几百年矗立至今的国级文物,砖石结构古塔“文光塔”,这是棉城唯一未被改变的古县印迹,城市标志。
文光塔是一座风水塔,传说因棉城地形象船,南面大海,乃是船地,须立桅才能起帆。塔初建于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后倒塌;咸淳二年(1266年)道人赵汝篪重建,放置上千个佛像于塔内,称"千佛塔",后又塌。明朝时因地震塔址大放毫光,人们认为这是人文始昌盛的征兆。崇祯八年(1635年)潮阳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潮阳人吴仕训把塔名更改称为文光塔,沿用至今。这次重建还立了碑记,现在塔旁那块《潮阳邑侯公鼎建文光塔碑》就有详载。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潮阳知县唐文藻又对塔进行全面修缮,署名“豫章唐文藻立”,于塔门两边题刻对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塔明式砖石结构,八面七层,人可登塔沿廊环绕,四面八方,望远怀思。
文光塔东边有条护城河,自北往南折西蜿蜒曲绕。护城河古代称之为濠,最初是在城东一带下有浅濠,北接牛田洋,南出练江,可通潮水。后经明清多任官员治上凿通清淤,砌石基筑河岸,成为深一丈宽五丈长千余丈,西岸高东岸低,南从前溪北到后溪,船可航行的护城河。河形成之后,经常淤塞及重新疏通。河贯穿南北,对古近代货物流通航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练江自上游而来,至前溪古隆津港口,练江沿岸货物经运至此,如无护城河,则需从海门出海,甚为不便。而北边从汕头一带而来商贾船只,也无法直通前溪运往内地。
小时候的护城河上,经常有用人工撑行的木货船,运煤、瓷器等各种货物,以及从北往南顺水飘流的运竹筏,到了棉城则拆立河岸,供应各竹器厂。护城河水很是清澈,鱼虾畅游,岸上经常有人或放网或垂钓捕鱼虾。夏天到了,男人们常常带上水布沿级下河,纳凉洗澡。水布是潮汕一种男人专用的多用途含麻布巾,洗澡时可当浴巾使用,天热可围腰遮丑,田间可抹拭汗水,可包头遮阳,可席地而坐,可结扎包物……
现在的护城河,虽经历十来年前河岸的修缮,改造了石板护栏,建起绿化带,美观是美观了,但污染了几十年的水质,是彻底回不到从前了。而现在因道路的便捷及汽车的增多,而且因南门桥的扩大成环转岛,已无法通船。自此除了排污及排雨水防洪引流,护城河已彻底丧失航运功能,船只穿梭货如轮转的图画,只成了棉城人及护城河曾经的记忆而已。
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有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空间感隔离了的乡愁。而“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则应是时光感上的乡愁。
今日的棉城已成倍扩大,高低大厦楼群林立,从空中俯瞰,俨然石屎森林。新旧高低楼群与未拆改的老平房,错落相处,而小城到处新起高层住宅区,还在如雨后春笋拔土而起,向荒野要土地,向山向海要土地,曾经的小城,会从此淹没于城市楼群及四通八达的新开发道路中,而从此成了陌生的新城。
这静如文光塔般威武不能屈,不为五斗米折腰,百年矗立不动;或动若护城河水般上通于洋、下可出海,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四海为生的棉城人品格,注定了棉城人古近代历史上,从没出现过名可见经传的大官员。
而生于斯长于斯小城的人们,走不出去及已走出去的,还有后一代继续在走出去的年轻一代,都应让城市留住记忆,记住这一塔、一河,这连名字都已行政消亡了的故土古县小城:棉城。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