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紫阳真人张伯端《悟真篇》的文学性质

(三)紫阳真人张伯端《悟真篇》的文学性质

首页角色扮演古仙情缘更新时间:2024-05-07

罗争鸣

三、《悟真篇》的文学性质

方回(1227-1305)曾指摘道经之伪,认为《周易参同契》不大可能为东汉魏伯阳之作,似为五代蜀道士彭晓所为,而张伯端《悟真篇》即为《周易参同契》的注脚,但更趋浅近,其中的十二首《西江月》或为南宋人夏元鼎所为(33)。就《悟真篇》附于卷末以表性功的32首歌、词、颂等,历来也有以为伪作者,清人董德宁《悟真正义》即未加收录,王沐先生《悟真篇浅解》以此为底本仅作《悟真篇外集》收录。《悟真篇》这部影响深远的丹经巨著,后世委托张伯端作伪或修订、改编,甚至增补,当不足为奇,但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的基本结构亦大抵如此。

《悟真篇》全用诗、词、歌赋写就,从外在形式上看,它本身就是一部诗歌集。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歌赋有很强的宗教目的,主要用以解说教理教义,阐发丹道修炼的精义,所以它同时又是一部道教经典。《悟真篇》是一部典型的道教文学作品,应从宗教实践和宗教情感上着眼,不能全以世俗文学的文艺理论、批评标准加以评判。

首先,《悟真篇》并非全是充满隐语和暗示的诗句,有些诗作直白浅显,说理深刻。《悟真篇》首篇七律,不言丹道,劝世意味更浓,读来晓畅明了,全无一点晦涩难通之处: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

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贪利禄求荣显,不觉形容暗瘁枯。

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34)

这是全书开篇第一首七言律诗,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的劝世意味,劝告世人不以荣显富贵为最终追求,应该认识到现实人生的短暂虚无,一句“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令人警醒。第二首作品:“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昨日街头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妻财抛下非君有,罪业将行难自欺。大药不求争得遇,知之不炼是愚痴。(35)”这延续上篇,继续劝喻世人炼心修道。“昨日街头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一句,形象地揭示了人生无常、死生难料的残酷现实,诗句浅显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悟真篇》中这样的诗篇还有不少,其实除去丹道术语和一些大药返还的理论表述,有很多诗作都相当直白。如六十四首七绝中的部分诗作:

其五十四:

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36)

其五十五:

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语实堪听。若言九载三年者,尽是推延欵日程。(37)

其五十六:

大药修之有易难,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38)

这几首诗用语都很平实,而且所占比重并不少。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悟真篇》有其简易通俗的一面,与古奥、晦涩的《周易参同契》相较,显示了道教世俗化的趋势。

其次,《悟真篇》使用道教隐语,充分利用汉语隐喻功能,使诗作富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39)。《悟真篇》的丹道理论是通过两种文学形式来表达的,一是文学隐喻手法,二是诗歌韵语形式。英国修辞和语言学家麦克斯·米勒在《神话学论稿》中曾提出:“古代语言是一种很难掌握的工具,尤其对于宗教的目的来说更是如此,人类语言除非凭借隐语就不可能表达抽象概念:说古代宗教的全部词汇都是由隐语构成,这并非夸张其词。(40)”当然,以为古代宗教的全部词汇都是隐语构成的,是值得商榷的,甚至卡希尔也认为是“古怪”的,但神话乃至古代宗教,从语言固有的含混性中汲取养料,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古代本土宗教的道教,在其经典造构阶段,也同样运用汉语言的隐秘、模糊性传播教义、阐释教理。据蒋振华《唐宋道教文学思想史》的初步统计,《周易参同契》用隐语或隐喻有15条,“三光陆沉,温养子珠”中的“陆沉”喻指气收丹田,“被褐怀玉”中的褐与玉均指炼丹原料“铅”,因铅外黑内白,外粗内精,与褐、玉有相似性(41)。道教隐语和隐喻,敦煌古道经《道教故实》(P2524)就有过专门搜集,陈国符也曾对丹道中的石药、草木药的隐名做过统计,并分门别类,如(42):

赤龙:丹砂 金虎、龙:铅 玄珠:汞 艮:银

庚、兑:金 帝男、阳黄:雄黄 帝女、阴黄:雌黄

河车:铅的氧化物 青要玉女:空青

草木药的隐名更为繁复(43),如:

儿长生:牡丹 三变得苏骨:泽泻 千岁老翁脑:松根

薛侧胶:桃胶 丹光之母:松脂 木落子:杏仁

金蕊龙芽:菊花 悬球龙芽:茄子 天刃龙芽:菖蒲

地骨龙芽:枸杞 碧玉龙芽:竹子 金苑龙芽:椒

这些隐语出现在丹道诗词中,如果没有必要的知识准备,是很难理解其用意的。《悟真篇》中的类似隐语也有不少,比如律诗第十四:

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

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

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

婴儿是一含真炁,十月胎圆入圣基。(44)

刘一明解释说:“和合四象,攒簇五行,则精气神凝结。曰三家相见,名曰婴儿,又曰先天一气,又曰圣胎,又曰金丹。(45)”这类隐语,不能从字面了解,但字面意义似乎又有某种深意。微言、显言、正言、疑似之言、比喻之言、影射之言、旁敲侧击之言,都是文学修辞笔法,《悟真篇》把汉语具有的这种模糊特质发挥到极致,既说明了丹经要旨,也起到了隐秘而不妄传的宗教目的。我们在研习阅读这些作品时,需要“祛魅”的功夫,也即“得意忘言”的本领。《悟真篇》绝句第三十七首云:

卦中设象本仪形,得象忘言意自明。

后世迷人惟泥象,却行卦气望飞升。(46)

王沐先生对《悟真篇》有精深的了解,他在研读《悟真篇》时就指出:“更从比喻词、影射词,暗喻的隐语中,反语的机锋内,寻其含义,破其哑谜。然后六辔在手,驰骤由心,掌握主流,一以贯之,才能剥去掩饰的外衣,看到它本来的面目。例如精气神三种内炼主要成份,在宋翁葆光《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中,举出‘精’的代号就有二十九种——坎、庚、四、九、金、月魄、兔脂、老郎、坎男、真铅、白雪、金液、水虎、金华、黑铅、丹母、玉蕊、虎弦气、黄芽铅、黑龟精、潭底日红、素炼郎君、白头老子、黑中有白、兔髓半斤、生于壬癸、九三郎君、上弦金半斤、坎戊月精。又有神的代号三十七种离、卯、甲、东、三、八、木、日魄、乌髓、姹女、青娥、真汞、木液、火汞、火龙、金乌、雌母、流珠、红铅、朱砂、交梨、玉芝、真火、水银、日中乌、龙弦气、赤凤髓、砂里汞、离之己、山头月白、青衣女子、碧眼胡儿、乌肝八两、生于丙丁、二八姹女、朱砂鼎内、下弦水半斤。(47)”我们要读懂《悟真篇》,要明了一些关键性的要点,寻出线索脉络,比喻和隐语,无非阴阳变化、五行生克、河图数字、药物名称等。读懂之后,我们就能慢慢领会《悟真篇》神秘色彩的魅力和诡谲奇特之美。

再次,张伯端《悟真篇》积极利用“词”这种“流行”体裁写作内丹修炼的精义,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宗教性探索。《悟真篇》全书有24首《西江月》词(有的本子多出一首),这与《西江月》词牌本身的特殊含义有一定关系。南宋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的《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七《西江月》词牌下,有谓:

《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岁律。

仙翁自注云:“西者,金之方。江者,水之体。月者,药之用。”无名子注曰:“盖仙舫作此曲以周岁律,以显其大道也。”(48)

“十二首以周岁律”,说明了为什么做12首,而非24首、36首,而何以选择《西江月》的词牌,据此“仙翁自注”,“西”“江”“月”各有所指,即西——金之方;江——水之体;月——药之用。这是以丹道理论所作的比附,当自有其深意。王重阳以为柳永的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实言丹田,也有江水、月的意象,或有某种契合。但我们通读这十二首《西江月》,自有其特定的声情体式,当与《西江月》词牌本身的缘起也有关系。且看这十二首作品中的两首:

其一:

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丹头和合类相同,温养两般作用。

内有天然真火,炉中赫赫长红。外炉增减要勤功,妙绝无过真种。(49)

十二:

牛女情缘道合,龟蛇类禀天然。蟾乌遇朔合婵娟,二气相资运转。

总是乾坤妙用,谁能达此真诠。阴阳否隔即成愆,怎得天长地远。(50)

相比前代丹道歌诗,这十二首《西江月》都相当通俗浅显,这也正是张伯端一再申明的,丹道大药没有想象的复杂、深奥,《悟真篇》律诗第五十五首说:“赫赤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语实堪听。若言九载三年者,总是推延欵日程。(51)”金丹一日可成,而所谓三年九载的言论,不过推延日程而已。这大概也是受“见性成佛”的禅宗教义等三教融合理论的影响,以为丹药并非“九载三年”之功。那么,张伯端为什么用《西江月》的词牌来表达金丹修炼的主旨,也当与这种词牌本身的声情体式有关。

《西江月》为唐代教坊曲,调名可能取自李白《苏台揽古》一诗。李白诗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此处“西江”乃长江的别称,诗作针对繁华易逝、人生如梦而天地永恒的深刻矛盾,发出深沉的感慨。唐五代时期,《西江月》为民间流行歌曲,后来因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有以为《西江月》又名《步虚词》,当与此法部道曲有关。其词牌体式,以柳永词《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为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西江月》体式上为徘体,容易滑入俚俗,清人吴衡昭指出,“词有俗调,《西江月》《一剪梅》之类,最难得佳。(52)”而这种通俗浅显的声情体式,很容易为佛、道传唱偈语提供方便。在这方面,《悟真篇》当是始作俑者之一,较早用《西江月》从事道教歌诗的创作。无怪乎清人谢章铤(1820-1903)说“而道录佛偈,巷说街谈,开卷每有《如梦令》《西江月》诸调。此诚风雅之蟊贼,声律之狐鬼也。(53)”

《悟真篇》申明的是丹道主旨和修炼方法,约略言之,也是一篇“内丹修炼指南”,但这个“指南”必须具备一定素养和基础才能“祛魅”化简,拨云见雾。这个祛魅功夫也是赏鉴和诠释的过程,通过前辈学人的不断努力,我们已经越来越接近《悟真篇》的本来面目。

四、结语

张伯端及其《悟真篇》的研究一向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各种歧说纷出,相关文献基本上都已搜罗殆尽,但总的来看,缺乏对文本的细读阐释和对问题本身的深入思考,仅停留在几则常见史料的反复引用上各说各话,未见明显的学术推进。本文选择张伯端生平中的籍贯问题及《悟真篇》的来源与文学性质等学界讨论的热点,尝试从文本细读和语境还原的角度再作检讨,力图澄清一些误解。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细节,似乎已经永远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比如张伯端谪籍岭南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成都所遇真人是否高象先?“三番遭配隶”是否可信等等,在没有新出史料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些推测,或存疑以待来日。

注释:

(32)李养正:《悟真篇浅解序》,见《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1990年,第1页。

(33)(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35)(44)(宋)张伯端撰,王沐解:《悟真篇浅解》(卷上),第1页,第2页,第24页。

(36)(37)(38)(46)(51)(宋)张伯端撰,王沐解:《悟真篇浅解》(卷中),第118页,第119-120页,第121页,第90页,第119页。

(39)蒋振华:《唐宋道教文学思想史》第三章《北宋时期的道教文学思想》第二节《道教隐语系统与文学隐喻》针对《悟真篇》中的隐语、隐喻做过系统分析。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271-283页。

(40)(英)麦克斯·米勒:《神话学论稿》,载卡希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40-141页。

(41)蒋振华:《唐宋道教文学思想史》,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272页。

(42)陈国符:《〈道藏〉经中外丹黄白术材料的研究法》,《陈国符道藏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11页。

(43)陈国符:《中国外丹黄白术所用草木药录》,《陈国符道藏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30-233页。

(45)(47)王沐《〈悟真篇〉丹法要旨》,见张伯端撰、王沐解注:《悟真篇浅解》,第302页,第258-259页。

(48)(南宋)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七),《道藏》(第2册),第953页。

(49)(50)(宋)张伯端撰,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卷下),第135页,第156页。

(52)(清)吴衡昭:《莲子居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54页。

(53)(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46页。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