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传奇:广西的恐龙化石(二)

亘古传奇:广西的恐龙化石(二)

首页角色扮演恒古传奇更新时间:2024-05-07

广西陆地面积辽阔,达24万平方公里,在全国排行第9位。在这广袤的八桂大地上,各地质时代地层发育齐全,中生代陆相盆地达数十个,在这些盆地及河湖相地层中均有可能埋藏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蕴藏量巨大。广西到目前为止共有11个地点发现恐龙化石,上一篇为您介绍了桂平、扶绥、横县的恐龙化石发现地,这一篇将继续为您介绍接下来的五处,依时间顺序记录于下:

南宁盆地石火岭:地层时代恐龙定

石火岭恐龙化石早在 1966—1967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即已出土。当年南宁市郊金陵镇刚德村群众兴修水利,在架设横跨一小溪望冲上的渡槽时,在渡槽西端出口处开挖时发现大量骨骼化石。群众看稀奇后,也不知该向哪个部门报告,化石大都被扔入溪中,有人挑了两担到小学展览,无人知晓它们的不凡,展览后你一块我一块,化石不见了。唯独有两块被刚德小学教师石宏德收藏了20多年。1988 年前,南宁市博物馆人员在原那龙乡一带开展文物普查,当我问及普查队员郭顺利有无发现化石,他说:“ 听说石宏德老师收有龙骨化石两块,我未见到。”我出于职业的敏感性,带着揣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1988年9月,我约请郭顺利一起前往调查,到大石屯拜见石老师后,他从办公桌底下拿出尘封了20多年的两块化石给我看,一块是脊椎体,另一块是肢骨关节端。我拂去尘土,略作端详,大喜过望,肯定它们是恐龙化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请石老师带路,到石火岭调查。我手握地质锤,大步流星地走在阡陌之中,石老师肩扛小锄,侃侃而谈,介绍了前述出土经过。走了半小时,跨过岭下的望冲往上爬,上到石火岭,我们在现场又找到几块化石碎片,个个欢欣雀跃。我辞谢石老师后,带着化石搭郭顺利的摩托车飞驰50多公里凯旋。

1992年9月初, 刚德小学全体老师和作者(前排右二)合影,前排右一为石宏德老师

1990年,广西自然博物馆将发掘刚德村石火岭的恐龙化石作为一个科研项目向广西科委申请“科技三项”经费,获准得2万元。当年10月开始正式发掘。我既是项目负责人又是发掘主持人,带领队员3人、民工10人进驻距石火岭最近的那之屯。

石火岭赋存化石并保留下来的地层分布范围不大,约600平方米,是望冲向下切割,风化剥蚀,加之水利工程人为无意破坏后剩下的一小块。发掘过程中掀去上覆的土石方约600立方米,因购买的炸药不够用,我亲自参与熬制土炸药,点燃导火索炸掉上覆的岩层。到1991年1月11日,出露了大批骨骼化石,发掘出地层中的恐龙骨骼有鸭嘴龙科,有泰坦巨龙类。此外,在大骨头堆下面还发现僵尾龙类的牙齿化石。这些骨头均杂乱无章地分布,看不出一条龙的形状。这主要是因为恐龙死后没有及时被泥沙埋藏,被食肉恐龙、食腐动物食光软组织后,骨骼较久地暴露于地表,被动物移动,被暴雨、水流冲得很零乱,或被流水短距离地搬运,后再被流水冲来的泥沙埋藏,经石化过程变成今天看到的化石。掀开上覆的岩层,它们终于重见天日。

石火岭恐龙化石虽然属种不多,仅发现3种,但它们却有较大的科学价值。第一,由于恐龙化石的发现,含化石地层的地质时代推翻了原定的老第三纪(现称古近纪),对南宁盆地东、西翼下部的红色岩组均改划为晚白垩世罗文组。沿着右江断裂带发育的一系列串珠状盆地其基底的红层,如原六吜组均改划为晚白垩世,时代提前了数千万年。地质时代的确定几乎是一切地质工作(如找矿)的基础。第二,通过化石的发现,可恢复约1亿—6600万年前南宁盆地西翼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等。轮藻生长在淡水或半咸水中,鸭嘴龙常在河、湖岸边活动,说明当年坛洛镇北部、金陵镇、双定镇等地带是个大湖泊,到几千万年后的古近纪又变为沼泽(那平、那龙、白马煤矿一带的煤层即是明证)。我们在发掘恐龙化石的地层中见有少量的石膏,此外在金陵镇至刚德村之间的小公路南面曾有一小型石膏矿开采(现已停产)。石膏是盐湖、潟湖中产生的,说明这个内陆湖的湖水含各种盐分较高,气候炎热,有时干燥。植物茂盛的生态环境才有巨大的植食性恐龙生存。湖的边缘间或形成河流,在岩层中发现流水形成的交错层理即是明证。第三,鸭嘴龙化石以前在北美洲发现较多,我国黑龙江、山东、新疆、内蒙古等地亦有发现。这次在华南发现,说明鸭嘴龙类在白垩纪晚期时分布范围很广,到达了桂南,扩大了它们的分布范围,在古生物区系及古生物学上颇具意义。

大石南宁龙骨架示意图(灰色部分为挖掘的骨骼化石)

大石南宁龙骨架化石摆沙盘,右一为作者

石火岭恐龙化石是迄今广西发掘到的同一个体中材料最多、较为完整的恐龙化石。当时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及许多报纸均有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学界的关注,如日本横滨大学地质学院教授、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长谷川善和博士到访参观时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又修正了原定的地质时代,有较高的科学价值。1994年春节前夕,大石南宁龙化石装架完成,正式在广西自然博物馆展出,自此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被称为“广西第一龙”。

1993年修复大石南宁龙骨架现场

大石南宁龙上颌骨化石

藤县北流河畔:化石冲刷殆尽

1992年,一位藤县的群众把一块大的肢骨化石送到广西自然博物馆,经我鉴定为恐龙化石,广西自然博物馆给予其奖金。不日我们即组成调查组前往藤县实地调查。化石产在藤县藤州镇中和村的北流河畔九涌口紫红色砂砾岩中,属自良盆地,含化石地层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新隆组。由于第四纪以来形成、发育的北流河不断地冲刷、下切原有的地层,化石产出处形成陡崖,河水冲刷,化石出露。

中和村九涌口河岸边发现的恐龙肢骨化石

2006年11月,广西自然博物馆对该恐龙化石发现地点进行发掘,仅得到一段破碎的肢骨,其他无所获,或许第四纪以来化石已被河水冲刷殆尽。

藤县山花水库:仅获一神经弓

该恐龙化石发现于藤县新庆镇龙山村山花水库边,属自良盆地。化石仅有一个破碎的神经弓(髓弓),即脊椎骨上部一块弓形骨头,可能为鸟脚类恐龙的背椎,难于鉴定到属种。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新隆组。

山花水库产出的恐龙背椎椎弓化石

横州良圻社区:恐龙化石零星

横县(今横州市)六景镇良圻社区的恐龙化石仅有一尾椎,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罗文组。该恐龙化石地点位于十万大山盆地东北端,这个盆地面积很大,红层出露很好,具有找恐龙化石的巨大潜力,或许好戏在后头。

防城港江山半岛:恐龙埋于潮间带

该恐龙化石地点于2002年发现,防城港市博物馆报告到广西自然博物馆,并于 9月组织专业人员前往调查。化石产于江平盆地中侏罗世石梯组沉积中。江平盆地南部在新生代以来沉入海底,北部仍为陆地,大地轮廓为一个由江山半岛和京族三岛围成的珍珠港,归防城区管辖。恐龙化石赋存在江山乡岭咀屯西南约3公里、恩屯西的海岸边潮间带,涨潮时见不到含化石层位,退潮后才露出端倪。2007年10—11月,广西自然博物馆对该地点进行试掘,收获甚微。被海水冲刷出和试掘得的恐龙化石有蜥脚类背椎、残坐骨和部分肋骨等。因材料不多,鉴定为真蜥脚类未定种(Eusauropoda gen.et sp.indet.),化石特点是:中部背椎椎体平凹型,侧凹发育,说明它属于真蜥脚类,比蜀龙进步,较峨眉龙原始,体长约13米。江山半岛的化石乃广西侏罗纪地层中首次发现的恐龙化石,距今1.9亿—1.7亿年。化石点纬度是北纬21º34′41″, 是中国近南端的恐龙化石。

江山半岛蜥脚类恐龙背椎

防城港江山半岛恐龙化石产地潮间带地貌

广西侏罗纪陆相地层分布很广,如十万大山盆地西部和北部、大洲盆地边缘、西湾盆地、江平盆地、钦州盆地等,均可能找到侏罗纪时期的恐龙化石。

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赵仲如

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广西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曾任广西自然博物馆地学部主任。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