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起源和演变之十五----隋唐汉族的形成过程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平店村四组,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2001年自营B股交易量一度占全国近半;服务于多家中央企业,承揽过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PO、中海油债券经纪。现担任某投资公司总经理,经营几十亿资产,投资于股票、股权、期货、债权等领域。
1. 晋朝变迁
中央集权的有效运转,在阶级矛盾缓和的情况下,主要靠两个因素:皇帝与宰相、皇帝与地方长官、皇帝与统兵大臣相互关系等具体制度的完备;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是拥有一个有能力的皇帝。"八王之乱"的爆发主要原因就是晋武帝安排的皇位继承人及辅政大臣不得其人。
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把持魏朝大权,司马师死后,司马懿次子司马昭掌权,娶魏朝名儒王肃长女王氏为妻。265年,司马昭长子司马炎篡魏建晋,号晋武帝,聘弘农华阴杨氏为妻。280年,晋武帝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
晋武帝司马炎与弘农华阴杨艳共生下三子三女,长子司马轨早殇、次子司马衷是白痴。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其中"八王之乱"中的三王(楚王玮、长沙王允、成都王颖)以及后来的晋怀帝司马炽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宗法制度,司马炎只好立白痴司马衷为太子。司马衷娶权臣贾充的丑陋女儿贾南风为妻;司马衷娶谢玖清为妾,生愍怀太子司马遹。
晋武帝临死安排杨骏和汝南王亮(司马懿的第四子)为辅政大臣。杨骏的侄女杨艳是晋武帝的皇后、惠帝的亲母;杨艳死后,杨骏的女儿杨芷又继为晋武帝的皇后。晋武帝的叔父汝南王亮战无不败,曾仕魏讨诸葛诞(于寿春)失利,入晋又在抵御羌族的战争中指挥无能。对于杨骏,晋武帝看中的正是他的"素无美望"和无能,因为在"宗室殷盛"的西晋,杨骏除了老老实实辅佐外孙惠帝之外,还敢有什幺非分之想呢?当然,肯定会引起宗室的不满与愤怒,所以又拉上汝南王亮。亮平庸无能而辈分又很高,晋武帝用他既可抚慰司马氏之忿,而又不必担心其篡位。然而晋武帝万没有想到"愎谏自用"的杨骏竟敢于排斥汝南王亮,而懦弱的汝南王亮也听其摆布;更没有想到,尔虞我诈的西晋诸王怎能容许由两个庸才掌握全部皇权,而不觊觎争夺?何况杨骏又排斥了汝南王亮独掌大权,给了人以口实?
291年3月,杨骏执政才一年,惠帝的皇后贾南凤利用宗室对杨骏专权的愤怒,秘召都督荆州的21岁的楚王玮(司马炎第五子,与长沙王司马义同父同母)带兵进洛阳,*死杨骏和杨芷。晋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共执朝政,楚王司马玮封为卫将军兼领北军(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中侯,在中央掌握兵权,亮、玮之间因而经常发生矛盾。贾南凤认为亮玮二人皆妨碍了自己专权,便矫诏让司马玮率北军*死汝南王亮和卫瓘,然后又以擅*大臣的罪名*了楚王司马玮。贾南凤掌权后,任用了儒雅有谋的庶姓张华、裴頠为宰相,在此后数年中勉强维持了一个和平局面。但根本矛盾并未解决,司马氏宗室又岂能甘心听"昏虐"的贾后摆布呢?
司马遹被立为太子,贾后害怕,将其*害。300年4月,在洛阳任车骑将军的赵王司马伦(司马昭的弟弟、司马炎的叔叔),借为太子报仇,率宿卫禁兵*掉了贾后和张华、裴頠。次年正月,司马伦又废惠帝自立,从此宫廷政变又转变为皇族争夺皇位的斗争。 赵王伦篡位,马上激起了宗室反对,出镇许昌的齐王冏jiǒng(其父司马攸是司马炎弟弟)首先起兵讨伦,并得到成都王颖、河间王颙yóng等的响应。三王联军与伦兵在洛阳附近战斗了两个多月,士兵战死十多万,成为皇族大血战的第一个高潮。结果,赵王伦兵败被*,惠帝复位,齐王冏入京辅政、掌握大权。
齐王冏大封功臣:成都王颖(惠帝同父异母的弟弟)为将军,河间王颙(司马懿之侄孙)为太尉,常山王司马乂(惠帝同父异母的弟弟)改封长沙王、为抚军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辞别惠帝,从洛阳返回邺城。
由于惠帝太子司马遹被贾后*掉,司马遹的两个儿子又被赵王伦*掉,惠帝就没有继承人。按继承人顺序,大将军司马颖有次立之势、可为皇太弟,齐王冏当然不愿,于是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之子司马覃(仅8岁)为皇太子,加封亲信东海王越(司马懿弟司马馗之孙、高密王司马泰长子)为司空。
河间王颙本来是赵王司马伦亲信,当时是因形势所逼才不得已加入讨赵王的军队,但对齐王一直怀恨在心。302年12月,河间王颙出兵进攻洛阳,军抵新安(今渑池县东);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讨冏,双方军队在京城内展开激战。混战了三天三夜,冏败,长沙王乂掌握了政权。
河间王颙的部将李含、张言等人闻知齐王已死,就引兵还据长安。才过半年多,303年8月,河间王颙又派大将张方率领精兵7万联合成都王颖的20多万大军,借口司马乂"论功不平"对洛阳发动进攻。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洛阳城危在旦夕,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司马乂求和。成都王颖进入洛阳,虽然当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自己的根据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遥执朝政,废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时政治中心由洛阳移到邺城。成都王颖在邺城政治腐败,大失人心。因此,东海王越统率洛阳禁军,拥戴惠帝讨伐司马颖,结果在汤阴战败,惠帝被俘至邺城。东海王越想逃回洛阳,但洛阳已被河间王颙命部将张方袭取,东海王越只得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县北)。恰在此时,幽州刺史王浚坐山观虎斗之余,联合鲜卑骑兵,与东海王越的弟弟并州都督东赢公司马腾合兵,南下攻取邺城。司马颖带惠帝仓皇逃回洛阳。
惠帝入返洛阳后,张方挟持惠帝、成都王颖以及惠帝另一个弟弟豫章王炽西迁长安。河间王颙暂时成为西晋王朝真正的主人,他废掉司马颖的皇太弟身份,改立豫章王炽为皇太弟。
305年7月,东海王越喘定之后,发檄天下讨伐河间王;成都王颖的旧部也纷纷在河北起兵。河间王甚惧,就又派原来和自己一个战壕现在又被自己软禁的司马颖返归河北招抚,到达洛阳驻守。东海王越一路进兵顺利,军近洛阳。成都王颖在洛阳站不住脚,败向华阴。306年5月,东海王的将军祁弘攻入长安,部下的鲜卑军人纵情大掠,*掉两万多人。祁弘抢到惠帝后,又拥着皇帝还洛阳。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相继被*。
东海王越拥大军入驻洛阳后,掌握实权,封堂兄范阳王虎为司空、镇军邺城;封进攻成都王甚有功劳的王浚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东夷、河北诸军事,领幽州刺史。东海王越随后把惠帝毒死,另立惠帝的弟弟豫章王炽为帝,改元永嘉,是为晋怀帝。至此,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八王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数十万人民丧失了生命,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在洛阳13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迫服役,城内米价贵到一石万钱,不少人饥饿而死。尤其是诸王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参加这场混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成都王颖引匈奴刘渊为外援,让其长驱入邺;东瀛公司马腾引乌桓羯人袭击司马颖,让其乘机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辽西鲜卑攻邺,鲜卑则大掠妇女,被沉入易水者就有8000人。从此,大河南北就成为匈奴和鲜卑贵族统治的世界,加深了民族矛盾。因此,八王之乱不久就开始了五胡乱华。
司马越拥立怀帝后,*掉昔日皇太子、惠帝的儿子清河王覃,以绝后患。310年,司马越率四万精军出讨匈奴刘渊部属羯族石勒,飞檄各州郡征兵,但所征皆不至;忧惧劳顿,又得悉怀帝密诏要*自己,兵至项城(今河南沈丘)时,忽发暴疾而死。同军而行的襄阳王范和太尉王衍秘不发丧,准备率军送司马越尸身还葬其封地东海(山东郯城)。 石勒得知消息后,率劲骑追赶这群群龙无首的队伍,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大开*戒,*死30余万。311年6月,晋怀帝被匈奴刘渊抓获*害;316年,惠帝另一个侄子晋愍帝司马邺也肉袒出降,亦被*。至此,西晋灭亡。
前凉从301年到376年,一直是一个安定的地区,虽也曾有过强敌压境,但前凉政权都能自行捍卫,前凉对晋执臣下之札。张轨301年任凉州刺史,当时河西鲜卑人很多,干扰地方治安,张轨加以严惩。鲜卑人若罗拔能自漠北向河西移动,侵入凉州,张轨派兵斩之,俘鲜卑人十多万口,安置在河西走廊,张轨因此威名大震。永嘉乱后后,中州避难来河西者络绎不绝。 314年,张轨病死,长子张寔继位。晋宗室南阳王司马保所部,因司马保病死,有一万余人自上邽(今甘肃天水)来投,张寔都予以收容。320年,张寔为其帐下阎沙所*,寔弟张茂诛阎沙。324年,张茂病死,张寔子张骏继位。346年,张骏病死,子张重华继位。353年重华死,10岁的儿子张曜灵即位,被重华庶兄张祚废黜。355年张曜灵之弟张玄靓、363年张重华之弟张天锡相继为前凉主。
323年,前赵刘曜亲率大军28.5万人西下凉州,扬言进攻姑臧。后来刘曜为石勒所并,张骏尽有陇西之地,西域诸国派使者送来方物,张骏在吐鲁番地区设高昌郡。346年,后赵主石虎命大将麻秋攻下凉州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张重华派步骑五千,大破麻秋军,斩首五千级。347年,石虎先后派麻秋、石宁等率师12万,进攻抱罕(今甘肃临夏),死伤数万未克。376年,苻坚征调了步骑13万人打败前凉10万人的抵抗,前凉亡。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北方汉人痛苦不堪,人口南移的不下九十余万,但大部分人不能或不愿外逃的,留在了故土。以农为生的汉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四世同堂、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观念也根深蒂固;即使是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大部分人仍不愿意舍弃既有的家业,要远方去搏运。况且即使想逃亡也要有条件,或者依附世家大族、或者自相团聚,还都有最起码的盘缠、生活资料、稻田耕作技术,即便如此,谁也不知南方有无现成的稻田供自己耕种。 携家带口、长途逃难,并不容易。即使象抗战这样的大危机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还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西晋的北方汉族人大部分还是留在了北方故土,无奈地在在面临的命运中挣扎。
当时留居故土的汉人求生存的一个办法,是组成坞堡以防守。坞堡组织,最早上推到西汉未年。陇西、关中边郡的坞堡多为防御羌人而建,多称坞;北方、东北边郡多为防御匈奴、鲜卑而建,多称堡壁;西晋时期,已混称坞堡了。五胡乱华以来,中原黄河流域到处是些汉人聚众自守的坞堡组织。坞堡主大部分是当地的士族豪强,也有一部分是能领导大众防御胡马入寇的非士族的英勇之士。
坞堡主抟聚宗族乡党、门客、奴婢、部曲/佃客(依附民)、流民等,择形势险要之地建筑坞堡以自卫、拥兵以自守。依附民不交租税不服徭役,不是国家编户民;流民既不归国家编户、也不在士族豪门家籍。很多不堪胡人兵祸的汉族人都成了坞堡主的依附民、流民。 坞堡是军事性的防御战斗组织,坞堡可以防御小股的汉人流寇、也可以防御胡兵的肆意入寇,是不能自保的小农的避难场所;同时坞堡又是经济性的生产组织,每一个坞堡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在战乱频仍、城市破坏、交换停滞、金属货币萎缩的条件下,每个坞堡都要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品,特别是粮食衣物。
中原汉族士族在筑坞堡自卫的同时,也必须与胡族政权虚以委蛇。(1) 胡人政权有不少慕华的君主,如刘渊、刘曜、石勒、苻坚等,积极延揽中原士族以安定政治①继续采用九品中正制度,同时也给予士族相当的优遇②承认士族的权益,如石勒清定九品、慕容宝定士族旧籍、苻坚复魏晋士族③从永嘉末年以来,留在中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河东裴氏等家族声望提高,无论出仕与否,都成为胡族政权必须依赖或拉拢的对象。(2)中原士族不因战乱而没落,反而对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一定的功效,如:张宾-石勒、王猛-苻坚。(3)并非人人都乐于为胡族政权效命,如范阳卢谌虽深受石勒宠信,但死后的墓碑上只保留晋朝官衔。
中原汉族士族与南方士族的差异:①处异族统治下,必须广纳、吸收各种力量以壮大实力,故透过婚姻、仕宦的途径,互相合作;②对同族常抱怜恤救济的温情,家族组织易趋于团结,倾向"大家族制",较重视家族伦理;③重视经术,希望透过政治参与,改变胡族政权,延续中原文化于不坠,并有勉力功业,提高自身政治地位,扩大政治势力的目的;④在日常生活方面,因处境较为艰困,故风气较南朝士族为俭朴。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琅琊恭王司马伷之孙、司马觐之子。司马睿于290年封琅琊王,曾经参与讨伐成都王颖的战役,但由于作战失利,便离开洛阳,回到封国。司马睿与司马越都是皇室的远支,封地相邻,思想意识上也接近,因而在政治上关系密切。晋怀帝时,太傅东海王越提携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
琅邪临沂王氏自太保王祥以来为山东士族之冠,王导即王祥弟王览之孙、太尉王衍之族弟。在王导建议下,司马睿由下邳移镇建业。同时,太尉王衍请求司马越以弟王澄为荆州都督、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317年,愍帝被*,南逃的中原人拥立琅邪王司马睿为晋元帝,建东晋政权。
司马睿能建立东晋王朝,主要靠两个条件。第一是靠地理和经济上的优势。司马睿封国琅牙在今山东临沂,先镇下邳、后移镇建康,均在华东。华东南部的江南经济已有相当的发展,财富曾支持孙吴建国数十年之久。西晋八王之乱、流民起义、五胡乱华初期都很少波及到这一带地方。第二,得到了南渡的北方世家大族和江南本地世家大族的支持和拥护。
司马睿作了皇帝,王导为司空;王敦为大将军、荆州刺史。司马睿担心王家权力过大,321年,元帝以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镇淮阴。各领兵万人,名为防御石勒,实为防御王敦。王敦不能容忍了,322年起兵武昌,攻入建康,王敦打胜后又退还武昌。是年冬,元帝忧愤而死,太子司马绍继位,为晋明帝,王导辅政。324年,明帝讨伐王敦,王敦病死,军败。王敦虽死,王导尚在,王氏在政治上仍为第一世家大族。
325年,明帝在位三年死,5岁的儿子晋成帝司马衍继位,王导、庾亮、郗鉴、温峤辅政,尊皇后庾亮之妹庾氏为皇太后。庾亮担心荆州刺史陶侃势力强大,就用温峤为江州刺史,镇武昌(今湖北鄂城),以防备陶侃。接着,庾亮又调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到建康作大司农,目的在夺苏峻的兵权。327年,苏峻不从,联合豫州刺史祖约,攻破建康,庾亮逃奔温峤。陶侃、温峤大军顺江而下,收复建康,苏峻、祖约被*。 战后,陶侃回荆州,自江陵移镇巴陵(今湖南岳阳)。温峤回江州武昌。庾亮自愧惹出苏峻之乱,请求外镇,出为豫州刺史,镇芜湖。朝廷大政仍归王导执掌。此后,东晋的政局大体上安定了几十年。
东晋的初期,过江而南的北方世族大家,都还有故乡之思。过江不久,即有祖逖的北伐。元帝以祖逖为镇西将军、豫州刺史,驻军雍丘(今河南杞县)。祖逖联系黄河南岸坞堡主,共同抗御石勒,"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时就有人用歌颂他:"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这时,王敦坐据荆州,与朝廷执政大臣刁协、刘隗不和,祖逖深以为优。又加朝廷派了个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今安徽合肥),位在祖逖之上。祖逖意甚快快,321年在雍丘病死。
祖逖之后,庾亮、庾翼兄弟也曾有志北伐。他们以荆州为驻地,练兵习武,准备北进。这时北方正处在石虎统治之下,兵力强大。东晋朝臣在江南安居二十多年,不愿北归,对庾氏兄弟的北伐,多持观望和反对态度。庾亮驻有重兵的邾城被石虎一举攻破,庾亮忧愤发病而卒。庾翼接替庾亮的职务。为了北伐,他不顾朝廷的反对,自行由武昌移镇襄阳,缮修军器、大佃积谷。不久庾翼也病死,北伐就成了泡影。
庾氏兄弟之后,主张北伐的是庾翼的好友桓温。这时,石虎在北方,国势强大;而成汉的李势,则是众叛亲离。桓温决定先取成汉,347年李势降,成汉亡。石虎死,北方乱。桓温认为这是北伐的好机会,上疏请出兵。这时的东晋朝廷,对桓温有所顾忌,任用殷浩为扬州刺史,与桓温对抗。殷浩曾两次主持北伐,谋收复许、洛,但都打了败仗,被贬为庶人。自此,内外大权全归桓温。桓温北伐,共有三次。
第一次进兵,是进兵长安。354年,桓温统步骑四万由江陵出发。水军自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至南乡(今河南浙川南),步兵自浙川(今河南西峡)趋武关。秦兵五万在峣柳(今陕西蓝田)拒温,大战于峣柳(今陕西蓝田),秦兵大败。桓温进军至灞上(今西安东北),关中人民争持酒肉劳军,有的老人流泪说,"不图今日复睹官军"。后晋军乏食,撤退,秦兵追击,晋军死亡以万数。
第二次北伐,是进兵洛阳。356年,桓温自江陵出发。至伊水,大败姚襄,收复洛阳。桓温主张还都,但一般朝臣已安于江南的享受,无意于还都洛阳。桓温军还以后,司、豫、青、兖诸州又为燕夺去,365年洛阳也为燕所攻取。
第三次北伐是伐燕。369年,桓温帅步骑五万,发自姑孰(今安徽当涂),经兖州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天旱,水道绝,使人凿巨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引水军自清水入黄河。大军至枋头(今河南滑县西南)。慕容垂与慕容德率众五万拒温。秦王苻坚由邓羌率步骑二万救燕,出洛阳、趋颖川。
桓温进兵路线靠的是经巨野由清水入河的水路。这可以叫作东线。东线的缺点是道远而水源不足,又是溯流而上,运兵运粮,都有困难。到枋头后,使袁真取谯(今安徽毫县)、梁(今河南商丘南),开石门(今河南荥阳北),这条线可以叫作西线。西线的问题是在开启石门。慕容垂派大军守护石门,袁真无法攻克。石门不开,水运不通,桓温军粮断绝,只有速退的一条路了。 桓温粮路断,不得不自陆路奔还。燕军追击,晋军死三万余人。援燕的秦军,邀击晋军于谯,晋军死亡又以万计。
桓温死后,晋廷加封温弟桓豁、温弟桓冲、豁子桓石秀,三分了桓温生前的职务。桓豁死,桓冲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桓冲和东晋当政的谢安一在上游一在朝廷,两家合作共处。淝水之战的前夕,东晋北府(京口/镇江)兵是一支精干强大的军队。北方兖州、徐州南来的流民,多集中居住京口、常州一带;这些来自北方的侨民"人多劲悍",招之为兵,号为北府兵。
淝水战后,东晋乘机收复了一些北方失地。384年8月,晋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率豫州刺史桓石虔伐秦。玄至下邳,秦徐州刺史赵迁弃彭城走。9月,谢玄使彭城内史刘牢之攻秦兖州刺史张崇,张崇弃鄄城奔燕。10月,谢玄遣淮陵太守高素攻秦青州刺史苻朗,苻朗降。谢玄又遣刘牢之等攻占碻磝(今山东东阿),济阳太守郭满攻占滑台(今河南滑县)。晋将军颜肱、刘袭克黄河北黎阳(河南浚县)。385年正月,刘牢之进驻枋头,并曾一度进至邺城。3月,荥阳人郑燮以郡降晋。4月,东晋占领成都,复取益州。386年,东晋以前辅国将军杨亮为雍州刺史,进驻洛阳,保卫晋的祖陵。荆州刺史桓石民遣将军晏谦攻下弘农。这是东晋疆域最大的时候。
384年2月,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桓冲死,晋廷拟以谢玄代之。谢安自以父子名位太盛,又怕桓氏会因失官怨望,乃以桓石民为荆州刺史、桓石虔为豫州刺史、桓伊为江州刺史,使桓氏仍掌握长江上游军政大权,保持住荆扬势力的平衡。385年,谢安死,孝武帝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继谢安掌权。
孝武帝很不满意司马道子的昏庸腐败和抓权,遂以第一号门阀王恭为兖州刺史、殷仲堪为荆州刺史、王恂为尚书仆射,以张大皇室而潜制道子。396年,孝武帝死,子司马德宗继位,司马道子摄政。道子委任王国宝,以对抗王恭、殷仲堪等。
397年,王恭联合殷仲堪起兵,道子被迫诛王国宝。道子为防王恭、殷仲堪再次起兵,以王国宝之兄王愉为江州刺史,并割豫州四郡使王愉为督。豫州刺史庚楷联合王恭、殷仲堪、桓温之子桓玄共同起兵,王恭为盟主。王恭所依靠的是北府兵,而北府兵将领刘牢之怨恨王恭歧视自己门第低微。道子儿子元显领兵讨伐王恭,刘牢之背叛王恭,王恭兵败被*。 桓玄火并了殷仲堪和杨佺期,又以兄桓伟为雍州刺史、从子振为淮南太守,桓玄所控地区以荆州为基础,西起梁(今陕西省南部)、益(四川)、宁(云南),东抵建业近郊。元显发兵征桓玄,以北府将领刘牢之为前锋,但刘牢之投降了桓玄。元显不战而溃,被*。403年,桓玄进入建康,废晋帝,自为皇帝,国号楚。
桓玄忌惮北府并兵,借故*了北府兵最高将领刘牢之,北府兵第二将领刘裕以劝进的手段和伪装的忠心取得桓玄的信任。404年,刘裕在京口、刘毅在广陵同日起兵,刘裕*徐、兖二州刺史桓修,刘毅*青州刺史桓弘,统众向建康进发。桓玄仓惶离开建康,与刘裕大战于峥嵘洲(今湖北黄冈附近),桓玄战败被*。晋安帝是个白痴,东晋大权落入刘裕之手。
409年,刘裕因南燕对边境的不断*扰,率军北伐。自建康出发,率舟师沿淮河、泗水,至下邳,留下船舰辎重,自陆路至琅邪(今山东临沂北)。所过之处,皆筑城,留兵守之,以防南燕人断其后路。刘裕过了大岘山天险,与南燕军战于临朐南,南燕全军覆没。刘裕攻破广固城,*慕容超,南燕亡。 405年,桓振在荆州作乱,益州刺史毛璩派蜀兵东下讨桓振。蜀人不乐远征,群推谯纵为主,*毛璩。413年,刘裕以朱龄石为益州刺史,伐谯纵,蜀平。
417年,晋军自河入渭攻长安,后秦主姚泓出降,后秦亡。晋军取得了关中,但保住关中却是不易的,夏和北魏都在那里窥伺着。崔浩对北魏主拓跋嗣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虽留兵守之,人情未洽,趋尚不同。"正此时,留守建康的刘裕亲信刘穆之病死,刘裕一怕朝中有变,二来他本无久留关中之心,于是便匆匆南返,夏主赫连勃勃乘虚攻占长安。 刘裕回建康后,于420年废晋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
2. 匈奴
匈奴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王室是夏桀子淳维的后裔,国民以突厥(N C)-叶尼塞(Q)混血居多。
前3世纪末,刘邦与匈奴和亲,冒顿单于与翁主(诸侯王的女儿叫翁主)刘氏(刘姓诸侯的女儿)生子稽粥,后继位为单于,史称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又娶翁主刘氏(刘姓诸侯的女儿),生二子:军臣单于和伊稚斜单于。伊稚斜单于生三子:乌维单于、句犁湖单于、且鞮侯单于。且鞮侯单于生子虚闾权单于。虚闾权单于生子稽侯,即西汉晚期著名的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生子囊知牙斯,即位后称为乌珠留若鞮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生子比,任右日逐王,领南边八部。右日逐王比为冒顿单于的第10代孙。当时,正值两汉更替,而匈奴族内部也争斗激烈。公元46年,单于舆去世,按匈奴族兄终弟及制,应传位给王昭君所生的儿子也即单于舆的弟弟右谷蠡王知牙师,但单于舆在生前将知牙师*死,而传位给他自己的儿子蒲奴。48年,右日逐王比(知牙师长子)因不满蒲奴单于继位,率匈奴南八部兵四五万人宣布独立,向东汉奉藩称臣。从此,匈奴族分为南北两部,单于比即为南匈奴的第一个单于。
50年冬,南匈奴单于比率部从离五原西部塞80里处的南单于庭继续向内徙居到西河美稷(在今山西省西北、内蒙南部),以美稷为南单于庭。单于比又将南匈奴的各部屯居在汉朝北部的北地、朔方、五原、云中、雁门、代、定襄等郡。从此,南匈奴成为汉帝国的守戍边疆者和编户齐民。匈奴族与北方汉族错居通婚,匈奴单于还派贵族子弟到汉都洛阳学习汉文化。南匈奴自南下归属汉朝,就开始祭祀汉家祖先。这样,南匈奴便不断被汉族和汉文化同化。大约在这时,他们就以汉朝皇族后裔自居。 刘秀-郭皇后第二子刘辅的庶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之下,遂居匈奴娶妻生子,其后裔被匈奴同化,变成了匈奴贵族。刘进伯后裔谷蠡王尸利单于。
91年,窦宪派遣耿夔、任尚攻北匈奴,在金微山(阿尔泰山)下,北匈奴崩溃,只北单于在混战中突围,向西逃走。北匈奴在漠北不能立足,只得向西流亡。四世纪时,侵入黑海北岸,引起推骨牌式的民族大迁移。北匈奴亡后,漠北故地被鲜卑所据,北匈奴余众10余万落皆自号为鲜卑。南匈奴由于得到东汉的支持,接纳了北匈奴部分降众,领户3.4万、口23.63万,胜兵5.017万。
但随着内部矛盾的加深,南匈奴政治危机也日趋严重。93年,南匈奴单于屯屠何死,安国立。安国被*,师子立。 北匈奴降众15部20余万人谋渡漠北,为汉朝击败,部众分解为左、右两部。左部降汉;右部饥饿困迫,多为鲜卑所并,只有少部分归附于东汉。
98年,师子死后,檀、拔、休利先后嗣位。因东汉政局动荡,140年南匈奴左部句龙王吾斯、车纽攻汉,被马续打败。因休利(南匈奴第3代第13任单于)不能制部众,被汉五原太守陈龟逼迫自*。吾斯立车纽为单于,引乌桓、羌胡等数万侵掠并、凉、幽、冀四州。张耽将兵败之,车纽降,吾斯继续斗争。142年,东汉虑战火日炽,扶立久居于洛阳的休利的弟弟兜楼储(?)为单于,将其护送南单于庭,又令马寔继续围攻吾斯,*之,乌桓70余万人相继降。147年,兜楼储死,弟弟居车儿(?)单于继位。居车儿在位25年,传位给儿子单于某。单于某在位6年去世,传位给儿子呼征。呼征单于在位2年,被汉中郎将经修擅自斩*,汉朝并更立呼征单于的弟弟右贤王羌渠(?)为单于。
188年,单于羌渠便派他的儿子左贤王于扶罗珍助汉讨平张纯和黄巾军。但匈奴国内有一部分人反对出兵,便在美稷发动政变,攻*羌渠单于,另立其弟弟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于扶罗因匈奴国内政变,不能归国,只好自立为单于,留处汉朝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于扶罗单于在位7年,于195年去世,传位给弟弟呼厨泉单于。于扶罗生有2子:长子豹,任左贤王;次子去卑,任右贤王。
当时,正值汉献帝被董卓挟持至长安。196年,汉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时,呼厨泉单于派右贤王去卑率领数千骑兵前来侍卫天子,抗击李傕、郭汜等叛兵,一直把汉献帝护送到洛阳,后又送至许昌新都。216年,呼厨泉单于来朝,被曹操留在邺地,改派右贤王去卑归南匈奴监管其国。曹操为了削弱南匈奴势力,分其众为五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别令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五部分居新兴(今忻州)、兹氏(今汾阳)、祁县、蒲子(今隰县)、大陵(今文水),南匈奴国家政权亡。晋武帝时(265~290),塞外匈奴有四次大规模内徙,总额数十万以上,主要安置在平阳、西河(今山西离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今山西昔阳)等地。综上可知,魏晋时期,匈奴在山西地区的分布是,北起塞外以及雁门、代郡等边地,南达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诸郡。
迁居塞内的南匈奴人发生很大变化,先后分解出屠各胡、临松卢水胡、铁弗匈奴三个重要分支集团。屠各胡散居于今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和内蒙古一带,其中以居住于山西省的部分为最多、最强;"临松卢水胡"居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与青海省之间;"铁弗匈奴"是鲜卑人与匈奴人融合后产生的一个分支群体,原居于今内蒙古河套一带。
曹操封刘豹为南匈奴5部之一的左部首领,250年,刘豹之妻呼延氏生刘渊。刘渊少时以上党(今长治市)名士崔游为师,遍习儒经、又博览史书,因此,汉化程度很高,颇受太原名流王昶、王浑的器重。265年,刘渊以人质身份留居洛阳。晋惠帝继位后,杨峻封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八王之乱爆发后,并州境的汉人很多流徙江南,并州胡汉势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匈奴刘氏见有机可乘,开始策划"兴邦复业"。不久,东海王越的弟弟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安北将军王浚联合进攻司马颖。司马颖想以匈奴为外援,遂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事。刘渊托称要回并州招募五部匈奴,于是返回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二旬之间,拥众五万。但刘渊未出兵赴援司马颖,而是建立匈奴汉国。304年刘渊自称汉王,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为神主以祭之,立妻呼廷氏为王后,以从祖父刘宣为丞相、崔游为御史大夫、宗室刘宏为太尉。匈奴汉国的建立,削弱了匈奴聚族而居的状态,迅即又打破了魏晋以来五部分布相对集中的旧局,使匈奴与各民族交往起来。
并州刺史司马腾闻讯,忙率兵前往镇压,部将聂玄与刘渊战于今山西文水县,大败,司马腾恐惧,遂率并州三万余户下山东。刘渊乘胜进军,接连攻下高平县、长子县、太原市等地。305年,司马腾再次出兵讨伐刘渊、部将司马瑜、周良等驻军汾阳,刘渊派武牙将军刘钦等前往阻击,前后四战四捷,刘钦大胜而还。这年离石发生大饥荒,刘渊派太尉刘宏、护军马景等驻守离石,自率大军开赴上党壶关县。306年,司马越为太傅,封并州刺史司马腾为东燕王,刘琨为并州刺史。刘琨到并州后,由于饥荒与战争,此地百姓难以自存,吏民万余人由李恽等率领,随司马腾流亡冀州,组成"乞活军"。留居并州的汉族居民不足二万。刘琨只好到上党组织军队,得三百余人,受到刘渊部将刘景的攻击,在上党无法立足,遂转战至晋阳(今太原市)。刘渊发兵攻克了蒲阪(今山西永济县)、平阳(今山西临汾市)据有河东全境。这时,中原起义的汲桑、王弥、石勒及鲜卑陆逐延等都纷纷归降刘渊,迅速在并州形成了共同反晋的浪潮。308年,刘渊称帝,迁都平阳,国号为汉,以刘宣为丞相、刘宏为太尉、刘和为大司马、刘欢乐为大司徒、呼延翼为大司空、呼延攸为宗正。这年冬,刘渊派刘聪、刘曜、刘景率五万精骑进攻洛阳,东海王越派参军孙询、将军丘光率兵拒阻,匈奴军败还。汉国政权建立进一步把中原推向战争和动乱,同时改变了曹操以来匈奴五部统治结构,重新恢复了匈奴传统旧制。
310年刘渊病死,子刘和继位。刘聪(刘渊第四子,母张氏)聪慧好学,汉化程度高,被新兴(忻州市)太守郭颐辟为主簿,渐被提升为匈奴右部都尉。八王之乱爆发后,刘聪先投靠河间王颙,后又归依成都王颖。刘聪*刘和自立,刘义为皇太弟,妻呼延氏为皇后,子刘粲为抚军大将军。311年,刘聪命呼延晏将兵2.7万进攻西晋都城洛阳,晋兵死三万余人,接着刘曜、王弥、石勒合兵攻破洛阳,*西晋诸王公及百官以下三万人,俘*晋怀帝司马炽。洛阳被攻破后,西晋奉原秦王司马邺(武帝孙、吴王司马晏子)即帝位,是为愍帝,建临时都城于长安。当时,中原的衣冠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并州刺史刘琨和幽州刺史王浚继续留在中原与匈奴汉国对垒。其时北方各州大部分地区被沦入刘聪统治之下,刘聪命石勒主持冀、幽、并、营四州军事,封石勒为上党(今长治市)公。 不久,刘聪就首先对晋阳的刘琨发起了进攻。刘琨枉*奋威将军令狐盛,令狐盛子令狐泥投附刘聪,刘聪遂以令狐泥为向导,率军进攻晋阳。刘琨匆忙向鲜卑拓跋猗卢请兵,猗卢虽派出了援兵,但还没有赶到晋阳,刘琨太原太守高乔、并州别驾郝韦已举城投降了刘聪。
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决定对匈奴汉国发动总攻势,收复中原,命司马睿主持陕东诸军事,诏发三路大军进攻汉国,东路由司马睿亲率20万大军进攻洛阳,西路由司马保率秦(天水)、梁、雍三州大军30万人进攻长安外围,北路发幽、并二州10万大军进攻平阳。这年元月,北路刘琨与鲜卑猗卢会兵晋阳,决定进攻平阳,北路讨伐大军分两部,一部由刘琨亲自率军循西河(黄河南北流向)南上进攻西平(今临汾市西),一部由猗卢率领直捣平阳。刘琨、猗卢两支北路军在匈奴的严密防备下,推进受阻,被迫退兵。晋愍帝的东、西两路大军的进攻也因司马睿拒绝出兵也被迫中止。西晋对匈奴汉国组织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攻势流产了。
此后不久,刘聪以石勒为并州刺史,在并州形成石勒与刘琨二刺史对峙、割据的局面。石勒通过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击败了幽州刺史王浚和晋并州刺史刘琨。王浚被*,刘琨兵败后投奔鲜卑段匹单,至此,幽、冀、并的西晋势力基本上被肃清了。316年,刘聪派刘曜最后攻陷长安,西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刘曜掳掠关中男女八万余众退还平阳。
刘聪除中央机构沿袭刘渊建国初的旧制外,创立了一套胡、汉分治的地方行政体制,置左右司隶、各领民户20余万,1万户置1内史,共设内史43,用以统治汉人;又设大单于左右辅,各领6夷10万落(户),1万落置1都尉。刘聪以子刘粲为丞相、大将军,以中山王刘曜为大司马。刘聪的百官建制保存了大单于的职能,大单于一般都是太子。在刘氏统治机构中虽然也吸收了一部分汉人,但大权全部掌握在匈奴贵族手中,其统治尤为残暴。 刘聪虽攻克洛阳、长安,灭了西晋,但他实际所能控制的地方,东不逾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过陇坂(陕西陇县)、北不出汾晋。曹嶷据青齐,石勒据河北,鲜卑拓跋部据代北,皆各据一方。
刘聪立近亲刘殷(太保)二女为左右贵嫔,以刘殿孙女四人为贵人,又纳中护军靳准二女月光、月华为左右贵嫔。其时,河东发生大蝗灾,流叛死亡者十有五、六,部民逃奔石勒的有20多万户,氐、羌少数民族叛离者有10余万落。317年,刘粲同靳准、王沈称太弟刘义谋反,刘聪召来氐、羌酋长十余人严刑逼供取证,不久废*刘义及其官属十余人,坑士卒1.5万人,平阳街巷为之一空。
刘曜,是刘渊的族侄。刘曜父母早亡,自幼为刘渊收养。年轻时游历于京城洛阳,因事犯有死罪,后逃至朝鲜,以后又返回并州,居于汾阳的管涔山。318年,刘聪死,由其子刘粲继位。靳准因其女得宠于刘粲,逐渐窃取政权,不久发动政变,将居于平阳的匈奴刘氏宗室无论少长皆斩于东市,遣使向东晋称藩。刘曜时为相国、镇守长安,闻靳准叛乱,遂宣布即汉帝位,立羊氏为皇后,改国号为"前赵"。刘曜同石勒成犄角之势,进攻平阳。 不久,靳准为部下靳明所*,靳明送传国玺于刘曜,平阳士女 1.5万人随靳明归降刘曜,刘曜斩归降的靳明及靳氏男女。不久,平阳遂被石勒攻占。这时,刘曜同石勒已成剑拔舒张之势,但因刘曜在关陇立脚不稳,有后顾之忧,所以不敢同石勒马上翻脸。 当时,关中、陇右一带有很多氐、羌族人未予归化,常同西晋残余联合进攻刘曜。320年,羌、氐、巴、羯三万余人起义,刘曜平定了这次叛乱,徙巴、氐等20余万人于长安。接着刘曜又亲征巴、氐杨难敌,迁杨难敌部将杨韬等万余户于长安,随后又平定了奉州陈安的反叛。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张轨是西汉常山王第十七代孙,世以儒学着称,西晋时任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张轨死后,张茂继立,投降刘曜,被封为西域大都护、凉王。
325年,后赵石生进攻前赵河南太守尹平于新安,尹平战死,石生掠前赵5000人而还。326年,前赵刘曜联合东晋司州刺史李矩、颖川太守郭默进攻石生;刘曜派中山王刘岳将兵 1.5万人,以镇东将军呼延谟率荆州、司州之兵会攻石生,前赵联军迅速攻克石梁(今洛阳市东)、孟津。石虎率步骑五万自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与刘岳战于洛西,大败之,石虎收复石梁,擒送氐羌三千余人至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坑前赵士卒一万余人,不久又攻陷并州。刘曜败归长安,郭默逃奔健康,李矩部下率众二千投降后赵。自此,司、豫、徐、兖等州皆为后赵所有。
328年后赵石虎率兵四万自轵关(今河南济源)西上蒲阪(今山西永济县),刘曜自将精锐驰救蒲阪,两军战于高侯(今山西闻喜县境)。石虎大败,陈尸 200余里,南奔朝歌(今河南淇县)。刘曜自大阳(今山西平陆),乘胜进军石生于金墉(洛阳东),决千金曷(洛阳北)以灌城,洛阳为之震动。同年11月,石勒发兵三路进攻刘曜,开至洛河。刘曜忙陈兵十万于洛西,石勒遂命石虎引兵自洛阳城北而西攻刘曜中军,命石堪率兵自城西而北,攻刘曜前锋,石勒自出洛阳阊阖门,夹击刘曜,前赵军队大溃,刘曜被*。329年正月,刘曜子刘熙忙率百官奔于上邽(今天水市),留守长安的前赵将军蒋英率十万军队投降后赵。9月石虎率兵攻克上邽,将前赵王侯将相、文武百官三千多人全部*死,前赵亡。刘曜前赵政权是以匈奴为主体,通过征服关陇地区氐羌等少数民族政权而建立的,由于没有一套系统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政治统治,因而迅速崩溃。
前赵灭亡后,匈奴部众或死或徙,留居并州及秦、雍一带的,大都散居于北魏时兴起的稽胡中;一部分和大量汉人杂居,逐渐合并在汉族里。
在前赵灭亡半个世纪以后,临松卢水胡又崛起于张掖一带。"北凉"创建者沮渠蒙逊的先世为匈奴左沮渠。祖父祁复延曾为"伏地王",父法弘为前秦中田护军。父死,沮渠蒙逊(母车氏)代领部曲。吕光建后凉时,蒙逊伯父罗仇、麹粥分别为尚书和三河太守。397年,吕光*罗仇、麹粥,蒙逊聚众起兵,进屯甘肃省山丹县;蒙逊从兄男成将军也聚屯于甘肃省高台县,说服太守段业背吕光。399年,段业建立北凉国,授蒙逊为尚书左丞。401年,蒙逊*段业,夺取北凉政权。410年,南凉王秃发候檀出兵攻蒙逊,蒙逊败其众,乘胜克武威。412年,蒙逊自张掖迁都武威。414年,西秦河南王乞伏炽盘灭南凉。421年,蒙逊灭西凉。由于与西域诸国交通,在境内大兴佛教。433年蒙逊子牧健继位。439年,拓跋焘攻破武威,牧健出降,牧健弟无讳、宜得奔敦煌。422年无讳以乏食率众万余户西走,命弟安周击鄯善,又出兵夺高昌,并遣使向南朝宋献方物。444年,无讳卒,弟安周立。460年,高昌为柔然所破,安周被*,北凉亡。
"铁弗",意为匈奴父、鲜卑母之裔。匈奴族大夏国刘氏,与匈奴汉、前赵皇室属于同一宗族,同出于东汉末年匈奴单于羌渠一支。羌渠单于生子扶罗单于,扶罗单于有2个儿子:长子左贤王刘豹,就是汉国开国者刘渊的父亲;次子刘去卑,任匈奴右贤王,就是夏国的远祖。刘去卑生二子:长子刘猛,次子刘诰升爰。曹魏将匈奴分为五部后,刘猛任匈奴北部帅。刘猛生子刘副仑、刘路孤。刘猛死后,弟弟刘诰升爰接任匈奴北部帅。刘猛的长子刘副仑逃亡鲜卑拓跋政权。刘诰升爱又名刘训兜,他娶鲜卑族女子为妻,生子匈奴名乌路孤(刘虎)。刘虎早年继承父亲匈奴北部帅的职位,因母亲一族属鲜卑,曾一度归附鲜卑族。后又率部投奔前赵皇帝、同宗刘聪,封前赵楼烦公。此后,刘虎曾多次率部攻打鲜卑,341年,刘虎病死。
刘虎生二子:刘务桓、刘阏头(阏陋头)。刘务桓又名刘豹子。刘虎死后,刘务桓接替父亲继任匈奴北部帅,相继依附于代王什翼健、后赵石虎。356年,刘务桓死后,传位给弟弟刘阏陋头。但不久,刘阏陋头被侄儿悉勿祈推翻。刘悉勿祈是刘务桓的儿子,在位一年去世,传位于弟弟刘卫辰。365年刘卫辰依附苻坚,什翼犍不满,集兵往击。卫辰请援于苻坚,坚发兵击代。什翼键败,逃奔阴山以北。苻坚以其地分为东、西二部分,黄河以东一带归隶刘库仁(属于孤独刘,夏国铁弗刘的疏属分支,也是匈奴左贤王刘去卑的后裔),黄河以西一带归隶卫辰。383年,淝水之战失败,前秦瓦解,刘卫辰趁机占领整个朔方地区,部落发展到三万八千多人。此时,刘卫辰既依附慕容后燕政权同时又依附姚苌后秦政权。 391年,刘卫辰派九万匈奴军进攻北魏,结果被道武帝拓跋珪打败。道武帝乘胜渡河南下,攻入卫辰首都代来城(今包头市西南),全歼匈奴,刘卫辰被*,他的家族和部众不是被*就是被俘,匈奴部落几乎全军覆灭。北魏军队将匈奴刘氏宗族五千多人*死后,再丢入黄河中,黄河因此变成红河。
刘卫辰有四子:右地代、直力鞮、勃勃(刘屈孑)、阿利罗。刘屈孑所在的匈奴部落被灭后,刘屈孑死里逃生,投奔当时薛干部落首领太悉伏。但太悉伏不敢得罪北魏,差点将他送给北魏。后幸亏得到太悉伏的侄儿的帮助,刘屈孑才幸免于难,另投奔到后秦大将高平公破多罗没弈于。刘屈孑娶没弈于的女儿为妻。不久,刘屈孑又被后秦帝姚兴任命为将军,统领2万多鲜卑部队镇守朔方。此后,刘屈孑在朔方一呆就是14年,势力日益壮大。406年,刘屈孑发动政变,*死岳父没弈于,并吞并了他的部落和地盘。刘屈孑(勃勃)自视匈奴为夏后氏苗裔,建立大夏国。413年,勃勃发岭北夷夏10万人建统万城(榆林县西南),因耻祖先从母氏姓刘,乃改刘为"赫连氏",以妻梁氏为王后。417年东晋刘裕灭后秦后,急返健康谋篡晋。勃勃乘虚破长安,积人头以为京观,号称"髑髅台"。
425年次子赫连昌继立。427年,拓跋焘进攻统万,赫连昌逃往天水,被击*。赫连昌弟赫连定收其余众逃往天水,后闻西秦困顿难以自存,遂于431年*西秦王乞伏暮末。赫连定复欲击北凉沮渠蒙逊,不意中道为吐谷浑王慕容璝所截击,夏亡。
"匈奴"这一民族共同体从此便从政治舞台上消失(北周宇文氏、北魏独孤氏因鲜卑化过深不再被视为匈奴人),余众有的继续沦为汉族官僚地主的田客,有的依附于各地的割据政权,有的则流徙于边国与汉、鲜卑、氏、羌、高车等各族共同生活、并逐步融合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个别上层人物则直至隋唐时期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上。
3. 羯
魏晋时期,汉族为了加强对胡族的控制,利用他们充当兵丁及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如曹操安置并州匈奴五部于太行山西至汾水流域。晋武帝时,迁"杂胡"20余万口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鲜卑族中的一部分迁到雍(西安)、凉(武威)二州及陇西一带;氐、羌族则被迁到关中的泾渭流域。这些入迁的民族多以其游牧经济代替了当地的农业经济。
羯人是匈奴统治下的西域吐火罗/塞种部落(Y染色体R1),高鼻、深目、多须,以石、支、白、康等为姓氏,有火葬的习俗,信仰火祆。东汉时,羯人继续被匈奴所奴役。西晋时随匈奴入塞,故称匈奴别部。其主要部分居于上党郡武乡县羯室(今山西榆社),仍保留部落组织,大多从事农耕。石勒幼名匐勒,274年生于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石勒由羯族的部落小帅之子沦为汉族地主的耕奴,继而为将军、皇帝,石勒的经历对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羯人在西晋初年归属武帝,与晋人杂居。石勒的父祖都是部落小帅。祖名耶奕于,父名乞翼加(周曷朱)。302年并州饥乱,杂居于此的胡人四处求食。当时并州刺史司马腾大量缚卖胡人到河北、山东等地。在石勒20余岁时被卖到山东地主师欢家做耕奴,有一次为乱军虏去,在没有生路的情况下,他就召集王阳等八骑为盗,后又有郭敖等十骑投奔,成为十八骑。时值晋室内乱,关东兵起,石勒率十八骑参加了汲桑领导的牧人起义。307年,石勒攻下了邺城,烧邺宫,*司马腾及其部下万余人。晋太傅司马越派兵讨伐,石勒大败,汲桑被*。石勒奔上党投匈奴族刘渊,征集了5万兵力扩充自己的军队,刘渊称帝后石勒兵力增加到10余万人。石勒注意拢络失意士人为其服务,聚集为"君子营",用张宾为谋主。
晋末拥兵之人多有雄据一方的野心,曹嶷密有王全齐之心、王弥有东王青州的谋略。王弥私下谋划联合曹嶷先灭石勒,不料送信人被石勒抓获,石勒斩王弥尽并其众,同时向汉王刘聪上报王弥叛汉证据。刘聪任命石勒为镇东大将军、督并幽二州诸军事。
石勒军达邺城时,正巧邺城已被王浚的族弟王演抢先拥兵据守,于是石勒就进据襄国(今河北邢台),并粉碎了王浚联合鲜卑攻打襄国的军事行动。石勒平定幽冀后,于316年击溃刘琨军,彻底消灭了西晋在北方的残余势力。318年刘聪死,靳氏篡汉,石勒、刘曜攻平阳。以后刘曜移都长安,平阳、洛阳以东之地尽归石勒。319年石勒建后赵,定都襄国。330年石勒灭前赵,秦陇悉平。到此时,除辽东慕容氏、河西张氏以外,石勒统一了中国北部。以淮水为界,形成了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形势。
石勒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胡人帝王,他以汉族贤帝为楷模,重视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石勒鼓励农业、轻租税。石勒对胡汉采用分治的办法,制定互相尊重的政策,称胡人为"国人",令国人不得侮辱衣冠华族。石勒接受儒家伦理观念,下书禁止胡人娶亡兄之妻和在办丧事中办婚娶的习俗。羯人本来信奉胡天,右勒从后赵大局出发,敬事佛图澄,以佛教维系胡汉民族的团结。襄国成为北方佛教中心,后来佛教影响全国南北。
石虎的父亲早逝,从小随母亲生活,由石勒的父亲抚养,故有人称石虎系石勒之弟。当石勒被拐卖到山东时,石虎随母仍留在山西。石勒建后赵后,封石虎为太尉、中山王。333年,石勒死,石虎尽*石勒重臣,扶石弘(石勒次子,母程氏)做傀儡皇帝。335年,在灭掉石勒子弟的反抗后,石虎自立为王,将国都从襄国(河北邢台)迁到邺(河北临漳县)。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为此,石虎带领百姓开展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屯田外,还注意屯粮,备赈灾荒。十六国政权中仰慕汉学、推荐儒教者不少,石赵就是其中之一。
石虎出兵进攻辽西鲜卑段辽。他封王华为渡海将军、桃豹为横海将军从海路率十万军队,陆路由龙骧大将军支雄、冠军将军姚弋统步兵十万做前锋,海陆两路进攻段辽,石虎本人领军做后援。陆路支雄军长驱入蓟,段辽的渔阳(河北蓟县西南)太守马鲍,代(河北蔚县)相张牧、北平(河北遵化)相阳裕、上谷(河北怀来)相侯龛等40余城首领相率投降石虎,段辽逃奔密云山。其左右长史刘群等封府库投降石虎。石虎军乘胜追*,抓获段辽母妻,斩辽军几千人,段辽单骑逃走。后派子乞特真上表及名马表示臣服。石虎生性残忍,战斗中,对俘获的俘虏一律坑*。
石虎派太子石宣与石宣弟石韬轮流视政。石宣自以为自己是太子,不愿石韬与己地位等同,他以石韬的国邑作酬报派人*石韬,并侍机*石虎夺权。结果阴谋败露,石虎*死石宣,东宫卫士谪配粱州。东宫卫士行至雍城(陕西凤翔县)后,梁犊率众起义,攻入长安,人员增到10万。石虎急派李农带军镇压但被打败,只得起用羌族姚弋仲和氐族苻洪部才镇压了起义。
公元349年,石虎死,诸子争夺政权,互相残*。石虎养孙、魏郡内黄县汉人冉闵(父冉瞻,母王氏)利用胡汉两族的仇恨,*死羯族20余万。屯据四方者都承冉闵意旨,大*羯人,高鼻子黄胡须多有滥死者。这是十六国时期,汉胡两族最残酷的一次互相残*。 羯本是小族,亡国后未被*死的6万羯人,在中原很快地并入汉族。
冉闵曾企图以汉人为基础来巩固他的政权,也曾企图联络东晋、但晋军未来。
前赵后赵,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基础,都争着抢夺劳动力,把人口迁到自己的都城。人口的流动迁徙,成为这时期突出的事情。在冉闵占据邺建立魏国的时候,石赵的余部占据襄国,与冉闵对抗,互相残*,中原地区成为无政府状态。于是当初被迁徙的各族人民,各还本土,实际上是又一次的流亡。据《冉闵传》称:"青、雍、幽、冀州徙户及诸氏羌胡蛮数百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掠,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
4. 氐羌
氐羌属于藏缅族群,自周以后,被称为"西戎"。氐羌与炎帝、黄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炎帝姜姓为华夏的重要来源,但直到春秋,仍有姜姓之戎,姜戎的酋长驹支明确说:"我诸戎四岳(炎帝裔)之裔胄也。"即使姬姓,也有骊戎和狐戎,他们与晋通婚,受到了"同姓为婚"的指责。远古神话还有关于共工与鲧(炎帝族共工女嫁与黄帝系颛顼子骆明)是羌人的天神与祖神的内容,而大禹出于九州之戎或西羌。
西戎氐羌在起源时代,从事原始农业,到青铜时代才发展为游牧部落,他们成为游牧民族是在中原已建立夏、商王朝的时期。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介于泾河与洛河水系之间,将夏商时的氐羌各部分为西东两部。
子午岭以西,已进入青铜时代,但未出现统一的政权。在黄河上游及湟水、大通河流域,继齐家文化发展的有卡约文化和唐汪文化,经济由原始农耕向游牧转让。黄河中上游及洮河流域乃至岷江上游,继齐家文化发展的有寺洼文化和安国文化,以农耕为主要文化,畜牧业也占明显比重。
子午岭以东,包括渭水流域及陕北、山西、豫西部,在夏代,除夏启曾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外,没见到夏王朝与关中冲突的记载。商灭夏之后,氐羌随之臣服,《诗-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但商代中后期,甲骨卜辞却反映出商代主要边患与征伐方向都比较集中在西方,主要方国有土方、方、羌方、鬼方与周方等,其中,土方与方为西方劲敌,
土方在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是夏遗民之未服商朝的方国,武丁时屡次进行征伐,然后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筑大邑镇抚,此即夏人中心区域,文献称之为大夏之地,"所以殷武丁以后土方反叛入侵及殷王征伐土方之卜辞大为减少了"。土方被征服后大多与商融合,也有一部分往北成为后来的匈奴王室,将龙崇拜带入匈奴。 方在土方之西,是今陕北与晋北一带的游牧民族,方在氐羌诸部中常居于主导地位。 商朝不断向被他视作羌人的各部落、方国进行征战,有时并非因为被征伐的部落、方国有侵入与掠夺行为,而是专为捕掠人口,即"隻羌",除此以外,商朝还强迫已被征服的部落方国进贡人、畜等。商人将被俘获和作为贡品的羌人,用于祭祀祖宗、上帝、河岳或祈年、法灾等重要祀典,从两三人至上百人不等。在用作人牲的羌人中,不仅有一般的羌人,还有用"二羌伯"的记录,而对夷人、奚人很少见用作人牲的记录。夷人、奚人奴隶多用于作畜牧生产,偶也有用于农耕生产,而羌人则主要是用于作人牲。氐羌方国中,也有和商朝关系好的,如鬼方、周人,周人是华夏三支主要来源之一,鬼方与楚人关系密切,也和春秋时赤狄等隗姓狄人有渊源关系。
周人在古公亶父以前,分布于泾水上游,与戎狄杂处。古公亶父不堪戎狄的攻掠,举部迁徙于周原,与姜姓部落世为婚姻,革戎俗,发展农业,奠定了立国之基。"姜"即"羌",姜为周之舅族,周人自身也曾包括在商王朝泛称的氏羌之中。当周人已农业化并且日益壮大兴起时,强调自己是黄帝姬姓的嫡派,是在夏朝衰亡时"自窜于戎狄之间"的一支夏人。
"戎,兵也",兵即武器;"戎者,凶也。"周人由"兵"、"凶"之义引而称呼与之为敌的氐羌各部落为戎,一方面表示敌忾,同时也将他自身及舅族与氏羌人区别开来。到周文王之父季历时,已臣附于商,并依靠商朝的支持,展开了对周围各游牧羌戎的兼并和征伐。周文王为商西伯,伐犬戎、密须。在季历与文王征伐的诸戎中,以西落鬼戎为最强,是与鬼方有共同族称的游牧民族。商及周初的鬼族,即畏族,与媿、隗等姓相通,是汉代隶定时写为鬼,鬼方即畏方,全境环周之西、北二垂而控其东北。在今山西省境内,商代原有许多羌人部落与方国。周初,唐叔受封于晋南,仍"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受赐之民也有"怀姓九宗"。可见当时晋南仍有不少羌戎,"怀姓"即鬼方之媿姓。鬼方也有东迁至太行山以东古黄河下游立国为诸侯的。
在周人兴起时,仍在陇济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部落的总名,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古公亶父在豳时,"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古公亶父在周原筑城,混夷远遁。但周原的戎患仍很严重。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鬼戎的"戎"是周人加的蔑称,其它如薰育/熏鬻/昆夷(夷也是诸夏所加)、绵夷、串夷、畎戎、大戎、猃狁,实际上是同一称呼不同时期不同的译写。文王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围各氐羌部落方国进行兼并, "三分天下有其二",为灭商准备了条件。
周代时,很少见羌作族称,原被商代泛称为羌的诸部落方国,其保持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都已泛称为戎。周文王虽已使诸戎臣服,也还是叛服不常。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保障京师的安全,"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西周初,从陇山东西到河套、东延及今山西境内,都有诸戎游牧部落分布,与周保持"以时入贡"、"王事天子"的关系,比较相安。鬼方在商周之际与周初,是周人的劲敌,所以周人把鬼方当作远方的通称。
西周中叶,与戎狄相安共处的局面日益难以维持。周穆王时,周室尚称强大,因"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狼、四白鹿,王遂迁戎于太原(镐西北)"。后来太原之戎成为周室邻近王畿的威胁,完全与穆王初衷设想背道而驰。自夷王以后,周日益衰败,"荒服不朝"的局面越来越严重,而秦族在陇山地区逐渐壮大,周也逐渐倚靠秦人来制西戎。
周考王时封非子于秦邑(今天水市清水县境),为周附庸。同时接受申侯的要求,让非子同父异母兄弟成继承其父大骆的酋长地位居犬丘(也在天水市境),"以和西戎"。成的母亲是姜姓申侯之女,姜姓申国是居陇山地区的游牧人,当他们与周为敌时,被称为申戎或姜氏之戎。申的另一支,与周王保持密切的甥舅关系。宣王封其舅申伯于谢邑(今南阳市东谢营),控制南方。幽王王后也来自谢邑之申国,前771年申侯联合曾国(今南阳市境)及犬戎攻镐京,*幽王,立平王。
宣王五年,猃狁(犬戎)侵周至泾水北岸,宣王派南仲筑城于朔方,尹吉甫击败猃狁,逐至太原,一时西戎臣服。宣王36年伐条戎(中条山北鸣条陌)、奔戎,败绩;38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今山西离石县);戎人灭姜侯之邑(姜姓之封于周原境内者);39年,王伐申戎(姜氏之戎)。
进入春秋时期,诸戎分布很广,而且在中原与诸夏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可分为镐京与岐周地区、伊洛地区、鲁西及豫北地区、晋国周围地区、陇山与陇以西地区。平王东迁,命秦襄公从西戎手中收复岐周地区,前750年,秦文公击败西戎,"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秦又经过几十年与诸戎的斗争,至秦武公灭戎人彭戏和小虢,于是东至华山。前677年,秦德公迁居雍(今陕西凤翔),秦与西戎的斗争转向陇山及陇以西地区。鲁西及豫北地区之戎,春秋初与鲁、齐、郑等国发生关系。
伊洛地区,在平王东迁以前已经有不少戎人部落,如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前649年,王子带作乱,招扬拒、泉皋、伊洛之戎攻王城,烧东门。此后,伊洛之戎曾与鲁、晋会盟,又曾攻宋,在陆浑之戎迁来以前是伊洛地区主要的戎患。
陆浑戎居于瓜州(秦雍都北),因猃狁而得允姓,与鬼方媿姓相同。前638年,秦因陆浑与姜戎近都,务在驱除,而晋惠公的母亲又是允姓戎之女,因而迎合秦国,招允姓陆浑之戎安置于洛阳伊水流域,而迁姜戎于晋南。前525年,晋国灭陆浑,而筑城有其地。
晋国周围,西周以来不仅有许多姬姓与异姓诸侯,也有许多戎狄部落杂处其间。自夏代以来,直到春秋初叶,霍太山南北戎狄分布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的改变。但到春秋中叶以前,戎与狄不加区分,至春秋中叶,始有"狄"的族称,晋国及郑、卫、邢等国北边各部,一般都称为狄,有赤狄、白狄、长狄各族群。晋国境内杂居之戎及晋国南边之戎,有条戎、奔戎等。晋献公一方面兼并许多小国,同时注意结好于诸戎,他娶大戎(与晋同祖而在戎狄)狐姬生重耳。晋献公伐骊戎(姬姓之在戎狄者,今临潼附近骊山),得骊姬。 前638年,晋惠公因姜戎(周宣王39年所伐的申戎)是炎帝四岳之后,才把姜戎安置在晋国南部,成为晋国"不侵不叛之臣"。前627年姜戎帮助晋国邀劫袭郑未成功的秦师于崤。 诸戎迁徙到诸夏境内,当然会接受诸夏的文化影响,但直到春秋的中晚叶,仍大体保持游牧民族的特点。前559年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蛰币不通,言语不达",民族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到春秋战国之际,情况就不同了,伊洛地区诸戎已被韩、魏并灭,姜戎也不复见于记载,其它鲁西豫北及豫南地区诸戎,也都已被楚国及齐、鲁等兼并,崤山以东诸戎部落已被吞灭,戎人也都已加入华夏行列,被华夏所涵化。只有陇山地区及陇以西,或与秦长期交往被华化,或在陇以西逐渐形成氐羌族群,成为秦汉以后氐羌族群的前驱。
从秦襄公至秦武公将近百年,主要精力放在收复汧(千阳)陇以东、华山以西的平原地区,也已开始了兼并陇山地区诸戎的尝试。前688年,即秦武公十年,"伐邽(天水市西北甘谷县)、冀之戎,初县之"。前623年秦穆公任用晋人由余,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但中原诸夏照样不把秦当诸夏,春秋时期不与秦会盟。未被吞并的西戎,陇山以西有绵诸、翟等部,岐山以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部。在秦穆公以后到春秋末的百余年中,秦与诸戎相安,此期间距秦较近的大荔戎、义渠戎社会发展很快,已经定居,由游牧转向了农耕。
诸戎从黄河以西,泾、洛流域,到陇山东西,环秦分布,与西周时诸戎环镐京王畿分布没有根本的改变。所不同者,西周时诸戎部落名称记载不详,只笼统称为西戎、鬼戎、猃狁、薰育等诸戎部落群的总名;战国时诸戎部落与国家名称比较详细。
大荔在今大荔县;大荔稍北有彭戏氏之戎(今白水县东北彭衙村),早在春秋初叶已被秦武公吞并,而大荔处在晋、秦两大国之间,无论晋秦是和是战,都未危及大荔在整个春秋时期3个世纪的存在,而且发展为诸戎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诸戎最集中的地区,还是在秦的西方,以陇山山脉为中心:绵诸,在今天水市天水县,是与秦早期立脚的秦邑及犬丘距离最近的一部;翟在今甘肃省临洮县;乌氏,在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朐衍在今宁夏灵武市东南;陇山地区诸戎以义渠为最强大,其都城在今甘肃省宁县北。
在黄河上游,今青海东北部,三代以来本有许多部落,战国初叶,有羌人叫爱剑的,被秦所俘,沦为奴隶。后来逃归河湟赐支,各部落以为爱剑得到了天神的保佑,共推他为首领。两汉时河湟赐支地区,有许多羌人部落,首领大多是无弋爱剑的子孙。
氐族历史悠久,《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互(氐)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氐)人。"氐人与羌人一样,都是炎帝的苗裔。从战国到秦汉,氐人分布于今甘肃东南地区及其邻近的陕西西南、四川西北缘边一带。氐族部落繁多,其中以白马氐最大。汉武帝在氐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设置汶山郡(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武都郡(今甘肃成县西),氐人移居于山谷中,白马氐进据仇池(今甘肃成县仇他山),"方百顷,四面斗绝,数为边寇,郡县讨之,则依固自守"。前108,武帝派兵讨伐,分徙氐人居酒泉。东汉末,氐族首领杨千万再据仇池,与兴国(今甘肃秦安县东北)氐王阿贵各有部落万余家,因连兵抗御曹操,被曹军破灭,所部皆降。曹操前后徙武都氐人5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220年又有武都氐王杨仆率部内附,居汉阳郡。氐人主要从事农耕,亦畜养猪、牛、马、驴、骡等,板屋土墙,过定居生活。有自己的语言、习俗,自称为"盍稚",因长期与汉人错居杂处,多会汉语。据统计,至西晋时内迁氐人的总数不少于30万,时"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文学家夸张说法)"(《晋书·江统传》),其中主要是氐族和羌族。296年,秦雍地区氐羌人民举行起义,氐帅齐万年被推为领袖,义军有7万人之众。同年,杨茂搜建立仇池国,至506年始灭。
苻氏是氏族的一支,世居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前赵刘曜据有关中,部落帅苻洪归附刘曜,曜以洪为率义侯。石勒擒刘曜取长安,苻洪西保陇山。石虎攻上邽(今甘肃天水),苻洪降,石虎以洪为冠军将军。石勒徙关中豪杰及羌、氏十五万户于司、冀州,以洪为龙骧将军、流民都督,率户二万居仿头(今河南滑县西)。后赵未年大乱,关陇流民相率西归,苻洪降晋,招引归众,至十余万。350年,苻洪被石虎降将麻秋毒死,苻健(父苻洪,母姜氏)*麻秋,入长安,建立前秦。355年,苻生(苻健第三子,母强氏)即位。357年,苻坚(苻健弟苻雄子,母苟氏)*苻生自立。秦主苻坚得到王猛,自比为刘备得到诸葛亮。
369年东晋桓温北伐时,前燕向秦求救,秦曾出兵救燕。370年,苻坚遣步骑六万伐燕,杨安攻晋阳,王猛攻壶关(今山西长治北)。燕主慕容暐命慕容评率中外精兵30万拒秦兵,慕容评屯兵潞川(长治潞城北),认为王猛是悬军深入不能久留,欲以持久制之。王猛以游击将军郭庆帅骑兵五千,绕道间行出慕容评军后,烧评辎重。秦军猛将邓羌等率部冲入燕阵,大败燕兵,俘斩五万余人。秦兵乘胜追击,所*及降者又十万余人。秦兵接着攻克邺都,灭前燕,得郡157,户246万、口999万。苻坚迁慕容暐并鲜卑人四万余户于长安。
秦灭燕后,次年灭仇池氐杨氏。373年,苻坚遣将攻取东晋的梁州(今陕西汉中地区)、益州(四川成都)。西南夷邛笮、夜郎皆附于秦。376年,灭前凉。同年,乘鲜卑拓跋氏内乱,又灭了代。淝水之战的前夕,382年,苻坚又派吕光进驻西域。前秦的版图,是后来北魏、北周、北齐所不能比的。
苻坚攻取并州,掳获三千余户;击败左右贤王,掳获酋豪六千余户;攻晋荆州,掳获一万余户;灭前燕,掳获关东豪强及诸杂夷十万户(其中鲜卑四万余户);伐凉州,掳获豪强七千余户。这些被掳户都被迁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多至十余万户。
苻坚于380年分关中氏族子弟15万户于各方要镇,目的在加强和巩固秦的统治。结果适得其反。本来,氏族人口在关陇地区比较集中而占有优势。分散各地后,因人数比较少,并不能起到巩固统一的作用;由于人口分散,反而起到削弱氏族在关陇的优势的作用。要巩固大北方的统一,解决民族问题,需要时间来消化,但苻坚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就又走上新的征途了。383年淝水之战败后,前秦土崩瓦解了。
前秦苻坚命氐人吕光率兵七万、骑五千征西域。吕光到达龟兹(今新疆库车),西域三十余国陆续归附。淝水战后,吕光以长安危急,全师东归。前秦凉州刺史梁熙发兵五万拒光于酒泉,为光所败。吕光进驻姑臧城(今武威),建后凉。399年,吕光死,子绍立。吕纂(吕光庶长子,母赵涉媛)*绍自立,吕隆(吕光弟吕宝子,母卫氏)又*纂自立。403年,吕隆向后秦姚兴投降,后凉亡。
40万氐族人随前秦从关中前往各地驻防,氐族由于分布太过于分散,前秦灭亡后就被淹没在汉族的汪洋中。苻坚失败后,迁居关东的氐人逐渐并入汉族。
羌族作为华夏族的兄弟民族,历史与华夏族一样悠久,《诗经》和殷商卜辞都有关于羌人的记载。战国初,羌人首领无弋-爰剑(前476--前443年)被秦厉公拘执为奴,后逃归河、湟,教会部人从事农耕和畜牧。到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向西发展。忍的叔父昂畏秦之威,率种人西南迁。其后子孙分散,分为牦牛、白马、参狼诸羌。忍及弟舞留居湟中,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逐渐兴起。到爰剑五世孙研时,羌武力最强,乃以研为种号;至十三世孙烧当又极豪健,子孙乃更号烧当。
汉初,羌人臣服于匈奴,一部分请求内迁,汉景帝允许研种留何迁于陇西郡的狄道(今甘肃临洮)、安故(今临洮南)、临洮(今甘肃岷县)、氏道(今甘肃西和西北)、羌道(今甘肃岷县南)。汉武帝派军队进入湟中,在今甘肃永登筑令居塞;后又在湟水流域置县,始设护羌校尉。昭帝时,又置金城郡,辖地西及湟源,南至夏河。前61年,因官吏滥*羌民,诸羌怨怒,遂反。
汉宣帝刘询使赵充国往讨,充国以招抚为主,尽量少*伐,羌人陆续归降。乃在临羌至浩亹沿湟水屯田。1年,王莽招诱塞外羌人献地内属,乃置西海郡。汉光武帝多次内徒归附羌人,例如35徒先零羌于天水、陇西、扶风三郡。58年,汉明帝又徙烧当羌七千余口于三辅(今陕西中部)。散布在内地的羌人称为东羌,深受地方官吏和豪强的压榨奴役,生活悲惨;留居河湟地区的西羌则受护羌校尉、边郡都尉等欺凌滥*,亦不得相安。羌人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抗,107年、136年、159年三次大规模起义,成为东汉后期极大的祸患。羌人的反抗与扰乱有时深入到河东、河内、蜀郡各地。其间,东汉对他们进行了残酷镇压;一些羌族豪强亦乘机残破州郡,*掠人民;汉羌人民均深受其害。
魏晋以后,内迁的羌人常被各派政治势力所利用,卷入各种纷争。董卓率羌兵进京为乱,韩遂、马超仗羌人与曹操对抗,蜀汉后期北伐亦驱使羌人上阵。羌人甚至要承担比汉人更加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
三国时,河西诸羌和武都、阴平的羌部分别降属魏、蜀。魏、蜀相互攻伐,都征召羌军参加作战,许多羌人迁入了陇、蜀、秦、雍之地。西晋时,杂居关中的羌人为数甚众,多成为佃客、奴婢,备受欺凌,怨恨很深。296年,冯翊(今陕西大荔)、北地(今庆阳西北)两郡之马兰羌与匈奴人一起造反;不久,秦、雍羌人与氐人俱反,推氐帅齐万年为帝,有众七万。于是江统上《徙戎论》,请徙冯翊、北地、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诸郡羌人于河湟,以免腹心之患,但未被采纳。
羌族和氏族是关陇地区的两大民族。后赵时期,两族同被迁徒到关东。氐族在苻坚的祖父苻洪率领下住在枋头:羌族在姚弋仲的率领下,住在清河。 姚氏系西羌烧当后裔。从烧当至西汉末的4世孙滇良,皆世居赐支河曲北岸的大允谷(今青海共和县东南)。东汉初,击破先零、卑湳二羌,占据大小榆谷(今青海贵德县东)。56年,烧当的7世孙填虞,"寇扰西州",为汉杨虚侯马武所败。虞9世孙迁那内附,被安置于南安(治今甘肃陇西县)赤亭。迁那玄孙柯迴助曹魏制姜维于沓水(今甘肃省舟曲县以西)。永嘉之乱时,柯迴子戈仲,东徙榆眉(今陕西省千阳县东),"戎夏襁负随之者数万"。弋仲改姓姚,先后归附于前赵刘曜和后赵石勒。后赵未年,姚弋仲降晋。352年,姚弋仲卒,其第五子姚襄继位,率6万户屯于碻磝津(今山东省荏平县西南)。旋又西行至荥阳,欲返关中。但为前秦军所阻,向东晋请降,被安屯于谯城(今安徽亳州)。
姚襄虽是羌人,但汉化很深,"好学博通,雅善谈论,英济之称著于南夏"。早在碻磝津时就组成了一个汉羌联合初具规模的军政集团。后又采取安抚流民,华夷并蓄的政策,颇得人心,而为东晋以高门世家自诩的扬州刺史殷浩等所不容。姚襄被迁于梁国蠡台(今商丘县南),继而又被东晋将领谢万击败,双方冲突激化。后姚襄乘殷浩北伐,截击之于山桑(今安徽蒙城县北),并进兵淮南,屯于盱眙,"招掠流人,众至七万,分置守宰,劝课农桑"。355年,姚襄与东晋矛盾表面化,北还,占据许昌,围洛阳一带,欲依河东图关右。晋将桓温自江陵来攻,战于伊水北。姚襄败,率麾下数千骑奔北山,进屯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后,"招集北地戎夏,归附者五万余户"。旋与前秦争夺关中,357年,兵败于三原,被符坚所*,弟姚苌向苻坚投降。
淝水战后,慕容垂以扫祭祖坟为借口,回关东去了。姚苌随苻坚回到长安。慕容泓在关中起兵,苻坚派儿子苻叡去征讨,以姚苌为苻叡军司马。苻叡战败被*,姚苌派他的长史赵都去向苻坚请罪。苻坚在盛怒之下把赵都*了。姚苌畏罪,逃奔渭北,遂至马牧。西州豪族拥护他,共推姚苌为盟主。姚苌遂于384年反前秦,独立发展。在苻坚和慕容泓、慕容冲紧张战斗时,姚苌即移兵岭北(今庆阳、平凉),广收资实。慕容冲所率鲜卑人攻入长安,旋又放弃长安走关东。姚苌坐取长安。苻坚在长安失落前,走保五将山,为姚苌俘获缢死。386年,姚苌即帝位于长安,史称后秦。苻坚死,苻坚族孙苻登,于苻丕死后即帝位,率领氏族势力继续和姚苌作战,393年,姚苌死,太子姚兴继位。次年,姚兴征苻登,苻登兵败被*,苻氏的势力才被压下去。西燕灭亡时,姚兴取得了河东。后又乘东晋衰乱,出兵潼关,取得了东晋的洛阳。姚兴大兴儒学,也提倡佛教,翻译了大批佛教经典。
418年,姚兴病死,太子泓即位。东晋刘裕乘机攻下后秦的洛阳,晋军长驱入关,于417年攻破长安。姚泓出降,后秦亡。后秦建国,凡32年。
姚苌掳获安定(今宁夏固原)居民五千户。姚兴*苻登,掳获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居民三万户,攻洛阳,掳获流民二万余户,又掳获河西居民万余户,汉中流民三千余户。这些被掳户迁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与羌人杂居。姚氏后秦亡后,入居内地的羌人逐渐并入汉族。
唐代,党项羌从青海迁夏州等地,至宋代建立了西夏国,后亡于蒙古,至元代大部分与汉族融合。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人部落(汉时称冉、駹),自汉以来多归属中原管辖,其中大部分渐同化于汉族和藏族,一部分得以保存下来,形成今天的羌族。
451年,魏太武帝攻宋盱眙城,给宋守将臧质信里说,"攻城东北面的是丁零与匈奴,攻南面的是氐、羌。你*死丁零,可减少我常山、赵郡的叛乱;*死匈奴,可减少并州的叛乱;*死氐羌,可减少关中的叛乱,你*他们,对我没有坏处。"足见在魏太武帝时,这些族还保存着,并且遭受鲜卑人的歧视和虐待。他们的境遇,可能比汉族人更恶劣,特别是魏孝文帝迁洛华化以后,汉人地位比以前高了些,这些族势孤力弱,被迫加速他们的融化过程,是可以想见的。
就象"八王之乱"中的八王都以横死灭门收场一样,等到北魏时期,以打仗为职业的五胡都在150年的自相残*和互相攻掠中大部分从肉体上消失了;一少部分被北方汉族(如冉闵)和南方东晋政权(如刘裕北伐)*害,一部分五胡因为说汉语并且形貌(匈奴王室-慕容鲜卑-氐族-羌族与汉族同为黄种人北方远东人种)类汉而被汉化,另一部分五胡加入北魏拓拔鲜卑族。532年,高欢与尔朱兆大战,高敖曹率乡人部曲王桃汤、东方老、呼衍族等三千人作高欢军左翼。高欢说,高敖曹所率全是汉儿,怕不管用,该配鲜卑兵千余人。呼衍族是匈奴人,高欢高敖曹都把他看作汉人,说明五胡到魏末年已基本融化完毕。
到东西魏并立北方时,中国北方只剩下两个大的民族----汉族与鲜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鲜卑族4世纪初全部人口不逾百万,甚且远低于此数)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