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一次幻觉,比发现一个真理更能使人明智

摆脱一次幻觉,比发现一个真理更能使人明智

首页角色扮演幻觉连接更新时间:2024-07-29

路德维希·伯尔纳说:摆脱一次幻觉,比发现一个真理更能使人明智。

我们改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的办法,就是用一个新的习惯替代旧的习惯。

我们要想更好地理解世界、看清社会,就得摆脱过去的幻觉,用新的真相替代过去的真相。

为什么?因为大脑的神经元连接特质:

发现一个真相仅仅需要建立新的神经元联结,但摆脱一次幻觉却需要在原有神经元的基础上进行改变,这会让人的记忆更加深刻。

同时,大脑是一个贝叶斯系统,你输入什么,它就会成为什么。

我们的思考、信念,乃至于人格,其实都是由整个环境里的信息渠道所塑造的。

大脑会对世界先建立一个模型(心智世界),再根据你接收到的每一个信息、采取的每一个行动,对这个模型进行调整,让它更符合“真实世界”。

现如今,整个互联网世界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想法,传递、灌输给每个人,然后塑造出“千篇一律”的大脑。

为什么这几年网络对立越来越严重?就是因为大众已经被相似的信息驯化成了具有相似思考的人。

因此,要想变得不盲从,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就得打破种种不可靠信息塑造出来的人生幻觉。

下面我将为你分享,我这几年摆脱的三个幻觉,帮助你更加清晰、理智地看待这个世界,从而创造更好的人生。

01 学习的幻觉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

这就是学习的幻觉:过度追捧学习,却没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有人说,你读过的书、看过的文字,哪怕你不记得了,也都会沉淀为你的风骨和气质。

但我认为,如果你学过的内容都不记得了,学完之后更是没有什么改变,那你就是白学了。

真正令我们得以成长,得以变得跟过去的自己不一样的,是读书和学习,还是行动?当然是后者。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质朴的真理,但能参透的寥寥无几。

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最喜欢的是偷懒,它总是会倾向于走最短的路径、用最节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总是会把收集当成学习,把囤积当成拥有,把浏览当成内化,把信息当成知识,把读书时大脑产生的新鲜刺激感,当成自己正在成长进步的表现。

但这一切,只是一种“学习的幻觉”罢了。

除此之外,很多人还喜欢用“这不就是xxxx吗?”“说白了就是xxxx”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非常粗糙浅陋的,因为其本质,是在抹除差异性、放大相似性,让大脑觉得这些东西都很相似,是一样东西。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让你觉得什么东西都见过,什么事物都有迹可循,久而久之,就在大脑中留下一大堆似是而非的观点。

就像芒格说的“手里拿着一个锤子的人,看什么东西都像是钉子”。

这种“学习的幻觉”,会让人觉得世界上的事情无非就是黑和白、好和坏、善与恶。但是一个“真正学习”的人,他往往不会认为自己对某个事物了解透彻,而是始终会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他们懂得越多,对人对事就越是谦卑: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要他能自圆其说、逻辑自洽,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

摆脱一次“学习的幻觉”,比你知道再多的学习方法、理念,都有价值。

02 吃苦的幻觉

2016年,有一部纪录片叫《18岁的流水线》。

故事从“一个叫杨鹏的小伙子在车间工作时,不小心割破了手”开始,他鲜血直流,却只是简单处理了伤口后,就继续回到流水线上工作。

他不敢休息,因为一个人停下,其他人的工作也得跟着停摆,而且,休息是要罚钱的。

纪录片里还有一个人,叫权广斌,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干了10年,每天都保持11小时的工作时间。

即便如此拼命,他的存款依旧没有多少。更令他绝望的,是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权广彬也想过离开这里,回家乡去找工作。但是自己在工厂熬了这么多年,只会做流水线上的事。没有其他能力、没有任何人脉,根本不可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他所在的县城,工资很低,他的家人也极力反对他留在家乡,无奈之下,他只能继续回到工厂的流水线。

可以说,在东莞、惠州等地区的数家工厂里,大部分打工人都跟杨鹏、权广斌一样,90后,初中毕业,甚至没有毕业,来自偏远地区,每天工作至少8小时,甚至要黑白颠倒,不断做着重复的体力劳动,他们看不见未来,积累不出能力,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彩票和幻想中。

我在社会的许多地方,见过许多年轻人,他们都有类似的特质:朴素的衣着,倔强的眼神、隐忍的性格,顺从着老一辈的教育“人穷就要多吃苦”,认为只要自己多吃苦,就不会被努力辜负,只要自己多努力,就不会被命运辜负。

可在我看来,他们真的被这句话误导了。

“人穷就要多吃苦”,可不能吃无意义的苦啊。

“浪费时间,没有目的,对自我提升完全无用”的吃苦,只会把自己感动。

王小波曾经说过一句话:“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太多人觉得,吃苦就是受穷,吃苦就是受委屈,吃苦就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不是的!

穷就是穷,吃苦就是吃苦。

吃苦从来不是受穷的能力。

吃苦的本质,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主动承受一些本不需要的努力;是长时间聚焦在一件事上,能够抛弃所有诱惑,忍受所有孤独和不被理解。

吃苦体现的是一种坚持长期主义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选择大于努力”、“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的智慧。

我们看到大多数人所谓的吃苦,只是一直在选择最不吃苦的路,最后无路可走之下,只能用“吃得苦中苦”来安慰自己。

可以不吃苦的时候,去选择吃苦,才是最难最可贵的,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摆脱“吃苦的幻觉”,其重要价值在于:重新定义当下,让吃苦有意义、让努力有意义、让人生有意义。

03 快乐的幻觉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述了一个充满“快乐”的世界:这里的人们不需要书本,不热爱思考,每个人都在追求“唾手可得”的快乐;世界充斥着廉价的幸福,工厂的工人们,下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去领唆麻,这种物品是他们快乐的源泉,不管有多大的难事,只要吸一吸,所有烦恼都能统统消失。

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场景:

很多很多人下班后回到家,满身疲惫、精力枯竭,但只要躺在沙发上打开抖音、快手等软件,玩上一会,所有烦恼都能烟消云散,所有快乐都能纷至沓来。如果能一躺下去,一直玩下去,就仿佛能一直快乐下去。

但这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

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这是刻在基因里的。但我想说的是,快乐也是分层级的。

最低级的快乐,是给你即时反馈的愉悦感,它是一种被动快乐,你无需动脑,就可以获得。而且它不在乎你的阈值会不会被拉高,会不会沉溺于短期反馈,会不会沉浸在从这种唾手可得的愉悦感中难以抽离。

这种快乐,本质上只能算是一种“快乐的幻觉”,因为这种快乐不会带来任何现实的改变,只会让人逃避真正的思考和行动:你的生活不会因为这种快乐而更好,你的工作也不会因为这种快乐而升迁,你的能力也不会因为这种快乐而提高。

你获得的,仅仅是一种逃避当下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真正的快乐,是能够给你提供成长、获得和成就,让你觉得每天都有收获,都有所得,没有虚度。它会让你找到人生使命和前进方向,让你与这个世界产生更多、更好的联系,为你的生命赋予意义。

这种快乐,是你主动思考、主动行动去创造的,而不是被动获取的。

2014 年,哈佛大学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参与者单独关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没有任何物品,隔绝外界的一切信息,要求他们在里面待够 15 分钟。

随后,研究人员又在他们身上戴上一个电击器,可以用来电击自己,产生轻微疼痛(不会有危险)。结果发现:接近一半的参与者,在 15 分钟的时间里,宁愿选择电击自己,也不愿意什么都不干。

互联网已经把我们的大脑训练得对信息刺激极为敏感,缺乏这些信息刺激,我们就会窒息。

在现实中,人已经被算法、被信息驯化,成为一台“快乐机器”:稍加信息刺激,就能产生“满足”和“快乐”,就不想再去努力和奋斗,就进入了“贤者模式”,无欲无求只想要眼前的刺激。

什么梦想啊、理想啊,统统见鬼去吧。

什么奋斗啊、青春啊,统统抛之脑后。

然而,对于真正热爱思考的人来说,宁要清醒的痛苦,也不会要快乐的幻觉。

因为他们清醒地知道,什么是暂时的,什么是长久的;什么是麻木的,什么是自主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摆脱“快乐的幻觉”,一个人就能充分向上生长,扎根当下,勇于为自己的人生托底。

04 写在最后

《乌合之众》有句话令我特别喜欢: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

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幻觉,有关于人生的,有关于工作的,有关于社会的,有关于成功的,重要的不是争辩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去发现、勘破、摆脱什么是幻觉。

因为每一次发现幻觉,都是对世界、对自己增添一份清醒的认识;每一次勘破幻觉,都是对自己心智的一次提升和磨砺;每一次摆脱幻觉,都能让自己获得一次理性的飞跃。

久而久之,你的人生也会越来越完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