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 长春园 绮春园
三园全景图 金勋/绘
坐落北京西郊海淀区的圆明园,是清朝鼎盛时期的权力中心。圆明园正门北面,即为出入贤良门,又称“二宫门”,门内是著名的正大光明殿。皇帝在园中,每逢重大节庆,都会在殿中设宴受贺。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清朝的尊荣光华连同殿宇付之一炬。在这最后关头奋起抵抗,企图阻止侵略者保全凝结着皇家荣耀与尊严之园的人,恰是几位太监。在出入贤良门,有20余名“技勇太监”奋勇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职。
圆明园“出入贤良门”
1983年,清华大学南部出土一块墓志碑,碑文记载了当年皇家园林最后的坚守,墓主为“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讳亮字明亭任公”。碑铭全文如下:
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明亭公在出入贤良门内,遇敌人接仗,殉难身故。技勇三学,公中之人念其平生飞直,当差谨慎,一遇此大节,实堪景慕。因建立碑文,记其名氏,以期永垂不朽云:
勇哉明亭,遇难不恐。
念食厚禄,必要作忠。
奋力直前,寡弗敌众。
殉难身故,忠勇可风。
咸丰辛酉四月河间王云翔撰并书技勇三学。
技勇太监任亮碑
任亮碑所记述的主人公身份是“技勇太监”,《国朝宫史》曾记载京郊圆明园、长春园、蓟州盘山静寄山庄共计有太监406名,其中 70名为“技勇太监”。顾名思义“技勇太监”是操演武艺、守卫宫禁的宦官。
众所周知,清初诸帝的卫队包括侍卫和护军两类,并无“技勇太监 之名。那么,“技勇太监”何时出现,皇帝为何设置“技勇太监”呢?咱们往下看~
康熙
清朝尚在关外时宫中便有太监以备洒扫供役,但当时决无令其练武之事。清宫宦官习武,实自康熙帝始。清人笔记流传康熙帝团结内侍习武,竟以布库之戏智擒鳌拜执掌权柄,虽无确切依据,但他日常信赖的太监如李玉、魏珠等,皆有“哈哈珠子”(随侍男童)头衔,主仆情深非下僚可比。这些宦官之所以深蒙主上垂青并非仅凭佞幸,也有扎实的功夫可谓“智勇双全”,符合满洲君主的用人标准。
譬如魏珠善骑,能跑马放箭;李玉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亲征噶尔丹时,身负箭囊随驾北征,往来京城和御营间传报,都是近侍精通骑术的例子。然而,康熙朝内侍习武局限于个别宠幸之人,不存在系统地组织太监习武的情况,尚属于个案。
雍正
根据“奏销档”记载,清宫集中太监演武,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挑选太监习武与他上台后提防祸起肘腋,清洗先皇亲昵的近侍、太监有关。
雍正入据大统后,为稳定政敌,大沛恩膏,册封诸弟为亲王、贝勒。似乎在胤禛执政之初,政坛一片熙皞(hào)气象。诚然雍正心机深沉甫临帝位,固然不会四面树敌,但剪除大内潜在的威胁,却是迫在眉睫的要务。先帝垂青的近侍、太监,便是胤禛急于甄别和清肃的对象。
康熙末期,储位斗争愈演愈烈胤禛不仅未能如同其父祖般获得两黄旗大臣的拥戴,甚至连康熙帝亲信的近臣与太监亦不看好他,多数支持皇八子胤禩与皇十四子胤祯。胤禛当时隐忍不发,称帝后便露出*气腾腾的本相。
正大光明复原图
雍正荣登大宝后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至雍正元年(1723年)致力于整肃宫禁,除去了一批曾参与储位斗争为先皇所亲信的侍卫与中贵。
他降旨选拔太监习武,正当清洗活动结束之时。其用意,不外乎考虑到被整肃之辈盘踞总管之位既久,宫中不乏死党,需要培植自己的亲近势力,防备彼等勾结政敌谋逆。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发现清宫的“技勇太监”,源自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的“学习武艺太监”,二者在名称、器械、俸饷、驻地等方面,有前后承继的关系。最终,于咸丰十年(1860年)守卫圆明园的“技勇太监”,在面对英法侵略军焚掠“三山五园”时,成为了皇家园林最后的保卫者。
[文章来源]
《清宫“技勇太监”源流发微》
张 建
[编辑]
付 怀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