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劣不堪的《封神演义》为何成为万众追捧神作?网友:槽点即爽点

拙劣不堪的《封神演义》为何成为万众追捧神作?网友:槽点即爽点

首页角色扮演混乱封神红包版更新时间:2024-05-01

《封神演义》的故事无比拙劣,为何还被这么多人奉为“神作”?

早在1990年,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就联合出品了由傅艺伟、蓝天野、汤镇宗、达奇等一大批明星联袂主演的《封神榜》。

该剧的导演,声称为了贴近历史,在建筑和服装的设计上,都向极简极陋的方向发展。

究其本意,是想向观众展示,剧中的人物生活在三千多年前,属于信史时代之前的远古时代,因此屋不遮阴,衣不蔽体。

这就让人啼笑皆非了。

的确,“武王伐纣”事件是发生在三千多年前,这是历史。

但《封神演义》不是历史,它是明朝文人许仲琳根据他的所知所想,对他所掌握到的古今中外人物以及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民间传说来了一锅乱炖。

也就是说,《封神演义》一书中的所写的东西,都是没有道理讲的。

如果要拿它来讲道理,就会显得非常可笑。

随便说几个例子。

原著的第一回书,许仲琳以纣王的口吻写了一首很成熟的七律诗,其中的末两句为:“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诗写得不错,但是,七律诗是到了唐朝时期才形成的。

殷商时代是断然不会出现这种诗体的。

许仲琳显然是罔顾这一切,他甚至在写姜子牙开“命馆”时,贴出了“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并借妲己之口称赞伯邑考弹出的琴音是“此曲只知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论理,他是知道这是唐朝人李白和杜甫的诗句的,但他不管。

还有,他在书中写姜子牙见到了纣王,姜子牙的自我介绍是:“小民东海许州人氏,姓姜名尚……”

姜子牙的这一句开场白,我们现代的普通人看来,觉得很正常。

但了解历史的人,就知道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老覃以前写过《》一文,在文中明确交待:在先秦典籍里,是不存在“姜尚”、“姜子牙”、“姜太公”这样的说法的,有的只能是“吕望”、“吕尚”、“太公望”、“师望”、“尚父”、“师尚父”等。

先秦人的习惯是:男人称氏不称姓,女人称姓不称氏。

姜子牙是四岳之后的吕国人,以吕为氏。

他的称谓只能是“吕尚”,而不是“姜尚”。

还有,姜子牙所属的吕国在今天山西霍州市(以前称霍县)西南,在太岳山的西边,并不在东海,更不存在许州之说。

姜子牙名字中的“牙”字,在先秦典籍中,仅见于《孙子•用间》中的:“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史学家认为“牙”并非姜子牙的字,而是由“望”音转成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里写周文王和姜子牙初相见,周文王高兴地说“吾太公望子久矣。”

周文王这句话意思是说,我的太公盼望您的到来已经很久了。

因为这个缘故,周文王尊称姜子牙为“太公望”。

可惜的是,后人不加辨析,单从“太公望”这一尊称中就组合出“姜太公”、“吕太公”的称呼。

实际上,周文王所说的“太公望”里的“太公”,是指他的爷爷古公亶父,而不是指姜子牙。

看看,姜子牙作为《封神演义》的第一主角,许仲琳尚且搞不清楚他的名字,那么,书中众多人物的姓名,都是不靠谱的。

对于明朝人来说,黄飞虎、张桂芳、郑伦、陈奇、高明、高觉这样的名字,都是现代化的名字。

这样的名字,是不会出现在殷商时代的。

老覃早年还写过《》一文,详细辨析过“哪吒”二字乃来自印度梵文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的音译,是“那吒俱伐罗”或“那罗鸠婆”的省称!

在印度佛教中,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称哪吒三太子。

《西游记》的作者写:哪吒的大哥为金吒,在灵山侍奉如来佛祖,做前部护法;哪吒的二哥为木叉,是南海观世音菩萨身边的徒弟惠岸行者。

关于哪吒法力的来历,《西游记》写他在出生时,两只手心就分别带有“哪”和“吒”二字,法力高强,出生第三天,就闹海抽龙筋。被李靖逼迫得自*身亡,如来佛以莲藕作骨,以荷叶作衣,让其满血复活。

说了这么多,是想说,哪吒三兄弟,以及其父李靖,都是佛教中人。

《封神演义》成书在《西游记》之后,许仲琳在刻画哪吒这个人物时,是大量借鉴了《西游记》里关于哪吒的成长背景来写的。

但是,他却故意把哪吒父子四人都写成了道教中人,和姜子牙、杨戬互称“道友”。

其他的文殊天尊、普贤天尊等等,也莫不如此。

除了姓氏不分、人物乱入,《封神演义》里面对政治的描写也很混乱。

他在写描写纣王与众诸侯的关系时,完全是按照明朝的封建王朝制度来展开的,并不符合殷商时代的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所以说,读《封神演义》,就要先接受作者的所有设定,不要和他讲道理,那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问题是,《封神演义》对故事的编造,也非常拙劣,常常是前言不对后语,自相矛盾,左支右绌,难以自圆其说。

比如说,书中第一回,纣王在女娲宫题淫诗,给人的感觉,那是纣王自己作死,主动去激怒了开创世界之神女娲,最终毁了成汤六百年江山。

书中写女娲见到了淫诗之后,也的确是雷霆震怒,但她却在一番自言自语中透露了“天机”——“我想成汤伐桀而王天下,享国六百余年,气数已尽”。

那么,按照作者的设定,成汤的败亡,根本就与纣王无关,那是“气数已尽”,老天使然。

为了强调这一点,作者又写了以下的“神情节”:

女娲恼怒纣王题淫诗亵渎自己,咬牙切齿地说:“若不与他个报应,不见我的灵感。”

她带着碧霞童子驾青鸾*气腾腾地扑往朝歌。

我们都以为,纣王这回不死也得脱层皮,有得受了。

但是,故事却出现了反转:女娲到了朝歌上空,只张望了几眼,就灰溜溜地打道回府了。

书中的解释是:“(女娲)因望下一看,知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不可造次,暂回行宫,心中不悦”。

作者的意思明摆着:天命难违,人家纣王还有二十八年好运,女娲娘娘不可能对纣王怎么样。

但作者又来了一个反转:他让女娲派出千年狐狸、九头雉鸡精、玉石琵琶精这三个妖精去“祸害”纣王。

不得不说,在作者的笔下,女娲的脑回路实在清奇。女娲都已经对三个妖精说了,“成汤望气黯然,当失天下;凤鸣岐山,西周已生圣主。天意已定,气数使然”,也就是说,她只要静静地等候二十八年时间过去,就可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幸灾乐祸,拍手称快。她却多此一举地要求千年狐狸、九头雉鸡精、玉石琵琶精“隐其妖形,托身宫院,惑乱君心”。

这哪里是什么“惑乱君心”?这分明了就是在给纣王送大礼——让纣王在等死的过程中不那么无聊,让纣王在等死的过程中尽情地享受这飞来艳福。

这种逻辑,实在是混沌不清。

作者写冀州侯苏护的造反,也写得如同儿戏。

苏护听到纣王要他献女进宫,马上气冲斗牛,在午门墙上写反诗,发誓称“冀州苏护,永不朝商”。

但是,一番刀兵过后,他收到了西伯侯姬昌劝他献女的书信后,却昏头昏脑地说:“姬伯来书,真是救我苏氏灭门之祸。此德此恩,何敢有忘!”

这叫人怎么说好呢?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又教训儿子苏全忠说:“我想君臣之义至重,君叫臣死,不敢不死,我安敢惜一女,自取败亡哉。”

不得不说,许仲琳为了突出西伯侯姬昌施仁义的威力,把苏护写得像个神经佬。

总之,《封神演义》对故事的编造,槽点多多。

但也许就是这些槽点,激发和引诱读者展开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出比原著作者更高明的感觉,槽点成为了爽点,从而心花怒发,越读越上瘾。

就这样,数百年来,《封神演义》被读者追捧成为了“神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