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初开,不一样的江湖

鸿蒙初开,不一样的江湖

首页角色扮演鸿蒙古城更新时间:2024-04-29

距今六七千年前,一排排浑浊的海浪,拍打着会稽山北麓的岩石。茫茫后海(今杭州湾),环绕着今杭州市萧山区的航坞山,绍兴城区的府山、蕺山、塔山,柯桥区的马鞍山、仙人山、风凰墩、牛头山,上虞区的龙山、龙会山、牛头山等孤岛,高唱低吟。山会平原(今萧绍平原、虞绍平原),还沉睡在后海的万顷波涛之下……

“经得起寂寞,守得住繁华”,这是绍兴历史文化的基本品质。

新昌县儒岙镇万马渡第四纪冰川遗迹

你曾是李白的万里向往,你曾是陆游的焦急归途,你曾让远行者目不暇接,你曾让豪饮者放浪醉步……春夜里又闻酒香悠悠,月光下又见乌蓬起橹,依稀间又可以步目观鱼,朦胧里又可以烹泉看竹……一曲余秋雨作词的《找回鉴湖》,唱出了“老绍兴,最江南”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情致。

是啊,今天的绍兴,真可谓是人间福地、宜居之城。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南部会稽山地林壑幽美,草木葱茏,溪流映带,风景独绝;北部萧绍平原、虞绍平原广袤开阔,河渠湖泊星罗棋布,土地肥美,物阜民丰……绍兴继2006年11月喜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奖”后,2008年11月又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联合国人居奖”。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经济发达、物产丰盈、人口稠密、文化荟萃……这就是绍兴留给世人最深刻、最直接的印记吧。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朝去暮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的《浪淘沙》。大自然变化莫测,令洪涛变平野、沧海成桑田,都在实实在在地发生着。那么,鸿蒙初开之时的绍兴,是否亦如现今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充满活力呢?

远古绍兴地理环境示意图

鸿蒙初开,这里是一个别样的江湖。远古以来,绍兴地质稳定,地灾稀少。发生15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奠定了地球产生的物质基础。46亿年前的原始太阳星云,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的起源。早年的地球,是一个灼热、*动不安的庞大球体,火山喷发、地震频繁、海啸席卷、行星撞击、电闪雷鸣……各种恐怖的声音,曾经充斥着这个毫无生命迹象的荒芜星球。幸运的是,绍兴的大地构造,早在震旦纪(距今20亿至5.7亿年)就已经趋于稳定,大规模的地震已经终止了。

在侏罗纪(距今2.05亿至1.35亿年)、白垩纪(距今1.35亿至6500万年)时,全球范围内的火山肆虐曾长达1.4亿年之久(一说这是导致恐龙等史前生物灭绝的原因)。当时的绍兴也不例外,许多古老的岩层因而被覆盖上了厚厚一层火山喷出体。但是自第三纪(距今6500万至340万年)起,在绍兴除了局部小规模的火山活动之外,较大规模的地灾已基本不再发生。

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约要发生大大小大的地震500万次;东邻日本国,每年约要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4500余次。但地震对于绍兴人来说,真当“睏咚天德坊里”好哉……

上虞区岭南乡覆卮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远古绍兴,海进海退影响频繁。晋代葛洪(284—364)的《神仙传》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女仙麻姑,又称寿仙娘娘,曾以灵芝酿酒为西王母祝寿。一次麻姑降世,美丽绝世,有人问其年龄,麻姑回答道:“已见东海三为桑田”。“东海三为桑田”,人们曾以为只是古人的猜测或者神话。然而,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1923—2015)等人研究认为,中国东海从晚更新世(距今20万至1万年)以来,确确实实经历了三次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即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海进海退。

阴沉木(柯桥区兰亭街道一带出土)

第一次大规模海进即星轮虫海进,发生在距今约10万年前。第一次大规模海退即星轮虫海退,发生在距今约7万年以前。不过迄今为止,萧绍平原、虞绍平原尚未发现这次海进海退的遗迹。

第二次大规模海进即假轮虫海进,发生在距今约4万余年前。第二次大规模海退即假轮虫海退,发生在距今约2.5万年前。假轮虫海退最盛时,中国东海海平面在今海平面以下155米处。地质学家认为,蛏子、毛蚶、蛤蜊等潮间带贝类生物,都是沿着海岸线生存分布的;研究古代海岸线走向的直接证据,便是这些贝类生物的遗体堆积层。地质学家在今东海大陆架前缘(-155米高程处)发现有“贝壳堤”,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约14780±700年,这就是假轮虫海退最盛时的遗留。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古宁绍平原要远比现今来得“浩瀚”——它东连今舟山群岛,舟山群岛再往东还有一大片延绵约600千米的广阔陆地。

木化石

在距今约1.5万年前,东海发生了第三次大规模的海进即卷转虫海进。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曾经浩瀚的古宁绍平原大部逐渐被一片汪洋所淹没。卷转虫海进最盛时,海水直拍会稽山北麓。原先生活在古宁绍平原上的原始先民,被迫向地势更高的南部丘陵、山地迁徙(还有一部分先民则可能迁往海岛,或者远涉重洋寻找新的家园)。

在对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文物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少器物尤其是木器上面,附着有蛏子、蛤蜊、海蟑螂等生物——这便是跨湖桥文化毁于海水入侵(卷转虫海进)的直接证明。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也被卷转虫海进时海水倒灌、姚江泛滥所摧毁。专家认为,河姆渡遗址是一部绍兴先民被迫迁入南部会稽山地(丘陵)之前的最后一个聚落。

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图太阳纹陶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如果我们放眼全球,世界各大民族都有关于史前大洪水的传说。那么这些传说,是否就是卷转虫海进的反映呢?

20世纪70年代,在贯彻*“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时,和全国各地一样,绍兴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规模挖掘“人防工程”的群众运动。人们在开挖绍兴城区塔山等处“防空洞”的时候,曾报料有大量贝壳出土——这就是卷转虫海进的直接证据。这就说明,卷转虫海进盛时,海水直拍会稽山北麓;今萧绍平原、虞绍平原,是一个潮起潮落的浅海湾;今府山、蕺山、塔山等孤丘,是一个个与海岸线遥遥相望的荒芜小岛。

黑光陶罐(残片)

在距今约5000年前,东海发生了第三次大规模的海退即卷转虫海退。随着海平面逐渐下降,会稽山以北的山会平原逐渐涸出。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人类从事自然改造以前,刚刚涸出的山会平原,只是一片广阔的沼泽平原、咸碱滩。

绍兴有一句民谚:“平水无水,马山无山”,意思是今柯桥区平水镇,地名中带有“水”字,却坐落于会稽山北麓,境内地形以丘陵为主(水相对缺少);今越城区马山镇,地名中带有“山”字,却位于虞绍平原水乡泽国中,境内并没有山。其实,据《浙江古今地名词典》(陈桥驿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浙江省》(陈桥驿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等记载:平水,“昔海潮至此而平,故名”;马山镇,“据传禹治水时,防风氏在此土丘间拴马,故名(实无山)”——这些解释,我们大概可以窥探出卷转虫海退、山会平原刚刚涸出时的地形地貌吧。

古代会稽山北沼泽平原(想象图)

历史上,刚刚涸出的山会平原环境恶劣,并不宜居。绍兴地势,南高北低——会稽山地横亘于南,山会平原安卧于北。发源于会稽山地的东小江(今曹娥江)、富盛溪、若耶溪、兰亭溪、苦竹溪、漓渚溪、干溪、古城溪、西小江(今浦阳江)等,自南而北注入后海(今杭州湾)。古时候,每当春水暴涨或者秋涝肆虐之时,东小江、若耶溪、西小江等会让山会平原成为一片泽国;而每当天文大潮,尤其是遇到台风侵袭时,汹涌的后海咸潮又会让山会平原成为一片汪洋……所以说,涸出不久的山会平原环境非常恶劣,原始先民很难在此定居——所以“大禹治水”的神话在绍兴广泛流传,是有历史原因的。

直到西周(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末年、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前期,山会平原上除了几个孤丘(如今柯桥区的马鞍山、仙人山、风凰墩、牛头山等),因地势高燥且有充足的淡水(泉水),因而留有原始先民定居和劳作的遗址遗迹外,在其他的茫茫一大片低洼沼泽平原、咸碱滩上,至今没有发现原始先民涉足过的遗迹——依2500年前先民们落后的生产力,他们绝难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生息。

在今越城区鉴湖街道王家葑村附近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座亭子——古望潮亭。据《越绝书》记载,望潮亭始为越国大夫范蠡(公元前536—公元前448)所建,望潮亭北设有圆窗两扇,每扇可容一人,专事观察水文——由此可见,2500年前,会稽山以北就是一片荒芜的“海涂”。

沼泽平原

我们总是说“治绍必先治水”。今天富庶的萧山平原、虞绍平原,就是先民合力改造自然、抗拒咸潮、围垦海涂的结果——尤其是鉴湖的筑建与杭州湾海塘的建设,为萧绍平原、虞绍平原最终成为“鱼米之乡”是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当代绍兴人习惯于把围垦海涂得到的良田叫做“丘”——把20世纪60年代围垦的叫做“六〇丘”,20世纪70年代围垦的叫做“七〇丘”,20世纪80年代围垦的叫做“八〇丘”……那么请允许我照此打个比方:萧绍平原、虞绍平原(乃至宁绍平原)其实就是“先秦丘”、“秦汉丘”、“三国两晋丘”、“隋唐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丘”的历史组合。

历史上,南部会稽山地曾是绍兴的人口、经济、文化重心之所在。与山会平原“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比照,南部会稽山地则相对宜居。在隋唐之前,会稽山地一直生长着茂密葱郁的原始森林(隋唐时期,越窑青瓷大规模烧制,会稽山地的原始森林被充作越窑燃料,遭到滥砍滥伐;加上人稠地狭、毁林垦荒等原因,会稽山地的原始森林遂被逐渐破坏殆尽)。

在5000年乃至更久远之前,绍兴的气候比今天更加温暖,降水也更加充沛。当时,会稽山地不仅古木参天,林荫蔽日,还是野猪、野牛、野兔、野鹿、野鸡等多种野生动物的乐园,甚至还生活着犀牛、野象、老虎、黑熊等大型动物。山间盆地和河漫滩谷地,土质比较疏松、肥沃,有利于早期农业种植业的发展。

原始农具骨耜

绍兴的先民,早期更多的是栖居于南部会稽山腹地。男子狩猎、捕捞、制陶、放牧、耕种,女子采集、纺织、饲养、备食、举炊,老人制造或修补工具、照看和教育孩子,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世传不衰!

需要强调的是,今天,当人们交口称赞萧绍平原、虞绍平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人民富裕、文化璀璨……素不知历史上的绍兴,有一个“人口、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北移”的过程。绍兴的聚落(村落),其实是从南部会稽山地逐渐发展到山麓冲积扇平原,再到山会平原孤丘之上,然后到沿湖(鉴湖)、沿海定居,最后才在山会平原开枝散叶的。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