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为何惨败?南京砖墙和地下的头颅,他们在喊冤

萨尔浒之战为何惨败?南京砖墙和地下的头颅,他们在喊冤

首页角色扮演195华夏合击传奇更新时间:2024-07-28

前日有个粉丝说,能否分析分析明亡清兴第一战萨尔浒之战。

思虑良久网上分析的文章太多太多,大多数都在讨论战术和制度之类!

看过后,也给了我启发,再加上最近重读勒旁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又有了点新思考,我将从制度反复惯性,还有大众心理角度,分析分析失败根源。

(值得多次阅读的书籍)

说这个之前,先说三个关于明朝的故事吧。

第一个:是历史上有过记载的。

明朝建国初,朱元璋曾重修南京城,一般而言,作为帝都,对于防护要求,当然会很高,事情也得到空前关注,举国之力下修筑进度很快,可老朱同志在验收时却发现,这砖墙质量却不堪一击,俨然空心砖,哪个气啊,提刀就要*人。

嫉贪如仇的朱同志*贪官是出了名的,可*人后,如何解决问题?有人提议说,每个砖墙上都留下铸造产区还有匠人姓名,如此也好追责。如此举措后,砖墙质量直线提高,最后南京城坚固无比,今日依然有部分耸立。(这种追责制春秋战国时就有了)

(城墙上的刻文)

第二个:历史是否有记载不知,不过电视剧《朱元璋》中有演绎。

说的是,建国后,南京城迎来了第一次科举,为此营建了恩科大殿作为士子觐见考试场所。主持修筑官员,偷工减料,上瞒下隐后,红木柱子居然用的棺材板,地上的砖墙也是一桶就破,最后气的老朱又一次动了屠刀,*了一批臣下。

(朱元璋*贪官)

第三件:是明朝中后期,一场关于在京城郊区,开垦水稻议案。

明朝万历时,京城粮食紧缺,走漕运损耗巨大。

明朝著名的农学家徐贞明经过研究,在验证后,认为京郊还有北方地区都可以推行水稻,能让荒地变良田,如果推行成功,京城将再无缺粮之忧。如此好提议,当然备受重视,先是张居正支持,可张居正还没推进完就去世了,后续首辅申时行也支持,最后万历皇帝高度重视,还做了周边试点,眼看就要成,却被言官以扰民为由各种阻碍痛批,最后也不了了之、

留下的唯有申时行的一句感叹:

“是后中原士夫,深为子孙忧,恨入心髓,牢不可破《万历野获编·西北水田》

三件事说完,反应了什么问题?其实也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追责,第二个治吏,第三个,群体意志对抗。

为何我要说这三个点,其实也是有时间线延伸上溯的,最后上溯后再反推,明朝灭亡的根源就清晰了,这里先让时间线上溯吧。

(万历首辅张居正)

首先:第一个时间点,万历新政张居正改革。

无论水稻改革也好,萨尔浒之战也好,都发生在万历朝,发生时,张居正已然仙去。那么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无法两大类,第一考成法,第二一条鞭法,之后一系列改革都以这两大基本法为根基。

考成法:主要解决,制度和吏治问题,将追责制度化,责权义务划分,干得好有赏,*坏有罚。其实道理很简单,但在改革之前,明朝吏治却是一塌糊涂,原因吗也很简单,赏罚不明,责权无序,口号官员多,做事官员少。

一条鞭法:看上去解决的是经济领域问题,将丈量田产,杜绝偷税*,提高政府效率,整顿后,一直穷的叮当响的明朝, 有钱了,有胆了,才有万历三大征的胜利。

好了,这两个法律的颁布施行,让明朝气象焕然一新,俨然有中兴之势,但为何仅仅几十年后,就又陷入死循环还越陷越深死翘翘咧?

不能不说,是一种制度惯性产物,而这种制度性惯性,又要上溯数个时代去解读。

(繁荣的宋朝)

第二个时间点:宋元明更迭。

元灭明兴,算华夏复国过程。

新兴朝代,都会有一段思想混乱期,这混乱根源,则和前朝执政风格有关。

因此中国历史上会有不少朝代衔接情况出现,比如汉承秦制,唐追隋制,清承明制,这其实都算汉文化自然承接,因为文化的内核和精神多少相似。特别是清随明制,属于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稳固而施行的聪明抉择。

但是,明朝却是没办法随宋制的,原因简单。开国者不同,制度也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中间横*一个元朝。

宋朝开国者赵匡胤,是崛起于五代十国战乱之中的枭雄。

但赵大还有个身份就是北周继承人,而北周王朝的开国者郭威,柴荣都有个除了武夫之外的身份,那就是商人。

(宋朝海外贸易)

一个王朝的建立者,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基因。

当王朝开国者身份不同的时,他们的执政风格也不同,北周郭威和柴荣都曾做过商人,深知商业对国家税务影响,也明白商业繁荣对于国家重要性,由此才有一个传统农业国中的另类,商业化的宋朝出现!

宋朝的商业繁荣无需多说,看看千帆出港就知道了。

正因有钱,宋朝吏治才会相对清廉,当然贪官污吏也有,不过还在可控范围内,原因就在于高薪养廉,宋朝文武官员的俸禄之高历朝历代首屈一指。有了高俸禄,加上重文抑武的政治氛围,宋朝文人地位空前提高。话语权不断放大,最后形成了一股可与皇权抗衡的势力,官僚集团。

(明朝完全不同)

这算是制度性推导引申到政治领域产物,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然,当掌握国家经济的主体,成了一个阶级时,他们就能掌控这个国家。

同样,引导这一切的赵宋王朝,也用“官家同士大夫共治天下”, 将两个阶级捆绑在了一起,才有了宋朝崖山海战的风骨出现。

随着而来的也有儒家的哲学化、工具化、泛道德化,士大夫占据了舆论主角。(限于篇幅不能多谈,可参看之前文章:https://www.toutiao.com/i6771003767430054411/

这样的朝代灭亡了,代替宋朝的则是元朝。

实事求是的说,元朝是一个挂着正统王朝名号的游牧民族政权,这个政权的最大特点就是,“既存汉法,又行国俗”(孟森语)

这话的意思就是,表面看,这是一个施行儒家治国的国度,他们有科举有官僚,有行政衙署,可却用游民民族的规则掌控整个国家,俨然一个四不像。

该有的国号都有,政治上的表面功夫做的很到位,但实质上,却是用游牧民族的套路管理汉地,从未有真正汉化过。

(不是朝代的元朝)

在元朝,经济上是没有农业税的,政治上官吏也是责权不分的,他们统治的唯一依靠就是强横的武力,还有间接管理。施行管理的则是商人和地主阶级,还有负责收税的色目人。这样的朝代,别谈文化底蕴了,汉文化被他们带进了沟里,黑不溜秋。

吏治宽松、管理混乱,这就是元朝。

说完了宋朝和元朝,我们在看看明朝。

首先看建立者的背景。

朱元璋同志的经历就是一个传奇,流民出生,农民阶级,乞丐职场,和尚行走,却成了一个朝代建立者,他的个人经历也成就了这个朝代的基因。

因为流民出生:他深知流民会成动乱根源,于是当国后,让所有国民都有了不同户籍,军户、匠户、商户、农户应有尽有,在他看来,每个人各司其职就是人间大同世界,不争不吵其乐融融多好,典型乌托邦理想社会。

因为农民出生:他深知农业对国家属根本大计,宋元时繁荣的商业氛围,在明朝初年消失于无,间接让高薪养廉成了虚幻存在,宋朝高俸禄时代成过去时。

(出生决定了朝代基因)

因为乞丐职场:他深知各行各业艰难,才有了立国后对于官员商人的严厉管理。曾经的困顿经历,让他对官僚商人有着很大偏见。

因为和尚行走:朱元璋曾经加入国元末时的明教组织,深知宗教煽动作用,对于无依无靠人的影响,最后他的帝国,惯性化的选择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

以上所有个人经历,最后都成了明朝基因,深入朝代骨髓。

他在的时候,严惩贪官,振兴农业,推行儒学,底薪养官。用自己的独断专行和粗暴作风,推行自己的乌托邦主义,最后他成功了也失败了。

城砖上的刻字,地板下的人头,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在一日贪官虽然*不绝,可却少之又少。但是,他依然失败了,败给了惯性。

朱元璋之后,朱棣也是雄主,朱棣之后,仁宣两朝依然可以维持,但到了英宗土木堡之变后,事情就出现了反转。反转根源,则是被压抑的人性终究要释放,被压抑的历史惯性,终究要回到历史正轨,不仅要回到正轨,还要反弹。

(熬出头的官员)

这股历史趋势,又分文化上和经济上两条线,进而引发到政治上。

首先文化上:宋朝时,官僚阶级已经形成团体对抗趋势,宋朝中后期党争就是文官南北对峙产物,而产生的根源则是科举的制度化,工具化,还有泛道德化。

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渐渐下沉,从皇室宗亲,到贵族,最后到平民,一步步下沉。

下沉到最后,到了科举文官集团这下沉不下去了。

形成了官僚集团,集团的集体意志诉求,在阶级利益放大后,就会失智,成为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这时如果有一个万众一心口号出现,集团就有了凝聚力,宋明时这个集团有了口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无可批驳,占据大义,却太过空泛。

最后再大多数人口中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成了行政时候的口号,成了文官的口头禅。他们的意志,左右了舆论和民心,其它所有人都成了少数派。

最后这群人成了一群“精致利己主义”组成的乌合之众。

(文人相争)

其次经济上:官僚集团步步下沉,也是掌控国家经济阶级步步扩大的过程。

有了财政权经济权的集团,需要权利寻租。这时,又有哪个便宜比占国家便宜要合乎情理?这股趋势在明初,被老朱打压到极致,却在后续如火山喷发一样涌出。

最后引申到政治上:就成了明朝皇帝名声各有不同的根源。

明朝政治上的转折点,初看是土木堡之变,实质上却是明宪宗明孝宗时。宪宗在历史上声名狼藉,却是一个有所作为帝王,他的作为都是和成型的利益集团作斗争。

哪时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不过替罪羊而已。

因为国家吏治已然失控,朝堂之上官僚矿工,无人上班,有门路的都在想方设法做生意,唯一留下的就是清水衙门,拿不到钱那群人,他们不断谏言,不断喊口号,言外之意不过是,你们有的我想要!(当然好人肯定有)

(没几个好鸟)

明宪宗时,是整个明朝商业繁荣的起点,也是吏治混乱的集中体现。(这段历史也有专文分析,后续补上吧)

明孝宗朱佑樘上台后,在先皇不断被骂基础上,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成了一个绝对相信文官的帝王。放手让文官主政后,自己获取偌大名声,最后国家政治规则完全被打破,歌功颂德背后,是无数官僚下海,留下烂摊子给儿子朱厚照。

随后登场的朱厚照,成了反抗者,和一个骂名满身的帝王,他们为什么骂他?

不过是,这个君王居然想重新掌握军事权柄而已,最后不明不白死去就成了必然。

时间来到嘉靖朝,一个精于政治平衡的帝王,让这个国家恢复了基本的政治次序,他在文官之中巧妙引导心学官员和传统官员斗争。在两派斗争中左右逢源,坐稳皇位。不过也仅仅坐稳而已,因为历史趋势,不可改变,到嘉靖晚年,国家已泥足深陷。

陷入泥潭的国家,唤起有志之人责任感,以张居正为代表的改革派出现。

隆庆皇帝不算好皇帝,但他有个好处就是不误事,会放权。而张居正则知道问题的根本在于钱,于是有了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

下海有钱赚封贡有钱赚,顺带稳定了边疆,赚了数年钱,才有张居正改革的底气。

最后首辅张居正用罕有的改革者决心和勇气,在皇太后皇帝支持下,向原本的同僚宣战,查他们田,收他们税,断他们财路。

(张居正的改革)

万历中兴了,王朝有钱了,外患缓解了,他也累死了。

可惜死后方知万事空,张居正一死。

历史又一次回到了原本该在的循环。张居正本人也在死后被批到几乎鞭尸。一个致力于国家强大的首辅,因私德、不孝、专权、不尊皇权被攻击。

所有人都无视了在哪个政治氛围下,如清水一样干净的人,能当官吗?

坐着同样的事情,说着更过分的话,做实事的人,比不上喊口号的。

键盘侠任何时代都有,萨尔浒之战的败局也就此注定。

回到主体,我们在说说萨尔浒之战。

首先:看兵器问题,这个和开头的城墙有关。

明朝中后期,按照朝鲜人文献所说,明军武器制造非常鄙陋,无论火器、铠甲都粗制滥造。大将铠甲都没几个质量好的,小兵就更别提,辽东军过冬的棉服都是黑心棉,如此后勤补给武器制作,败是当然。

张居正改革时,曾狠抓武器供应,在考成法追责下,武器制造水平有了短时间恢复,可张居正人死政消,没有了追责就没人管了。所有武器都成了西北货,枪械合格率三分之一都不到,长期炸膛士兵开枪像赌命,曾经强悍的神机营,还会有战斗力?

看到这里,南京城墙下的砖头,要喊冤,我们为了质量搭上姓名,我们死的冤枉啊。

(神机营无火器)

其次:兵源问题,这个和开头被埋在地板下的头颅有关。

努尔哈赤七大恨祭天后,举国之力攻明,万历皇帝为了一劳永逸解决后金问题也是全国动员,调动兵力近20万人,可是这纸面上的数据,看着漂亮真相却不堪入目。

精锐辽东兵9万,全国援军11万。实际不过才8.3万人而已。加上朝鲜援军和叶赫女真援军,也不过10万人,20万大军直接被打了对折。这被对折的十万人,就是有数字没兵源的空饷兵。

明军中后期,军户制名存实亡,所有军户长官俨然地主,都是吃兵血的存在,虚报名额多占军饷压榨军户才是他们主业。

唯一有战斗力的边军,也是不满员的,其中腐败触目惊心。

修个房子贪腐和带兵贪腐不都一个意思吗?

(当官的吃空饷)

最后:看看制度问题,这个和水稻田被否有异曲同工之意。

武器不行,兵源缺失都算战略面问题,可明军对于后金依然有军事优势,但这最后的一点军事优势,却被不通军事的文官给毁了。军事主官杨镐其人是武将出生吗?NONONO ,他文官出生,带兵打仗败绩不断。

就在萨尔浒之战前的抗倭援朝战役中,还损兵折将,丢人现眼!

最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了明军主将,惊喜不?意外不?

这就是群体意志主导行政结果,无能的文官能成主将,和背后势力支持密不可分,在他们看来,那有什么国家利益,只有党派之争,文武之争,只有武将有冒头可能,就要按死!

万历三大征文官带兵武将主持战斗,可武将发挥都太好了,文官反而成了累赘。

宁夏之役李如松大放异彩,抗倭援朝也是李如松麻贵战功赫赫。

不甘心的他们如何能让这群武夫出头?本身就重文轻武的明朝,后续所有战斗,武将都被边缘化,集体利益驱使下。

(武将无论文武只要不和阶级都是牺牲品)

大众心理成了乌合之众,他们不考虑胜负,只看阶级,最后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杨镐这个人才选择兵分四路,分兵合击,原本占优势的兵力,最后反而因分兵,在努尔哈赤“任尔何处来,我只一处去”集中军力攻击下,被各个击破。四路大军,三路溃退,一路撤回。

明朝集全国之力还有盟友弄出的十万大军,烟消云散。

明朝和后金的战争也从此攻守异势。

很多时候,我们看历史,其实就是一出溯源史。

任何事件发生,都有其必然性,也就是所谓的历史趋势。

宋元明清时代的历史趋势,从未变过,偶尔的复起还有破坏都改变不了大趋势。

这个大趋势就是文官集团走上历史舞台,最后再集体意志和阶级需要下,成为群体,这个群体又在儒家思想武装下,结成同盟。

以道德和正义的名义,用泛道德化治国,用泛口号话行事,最后群体失智,而这个群体还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在他们引导下,所有人都成了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当然,以上话语有些绝对,总有希翼改变的人出现,引领一个时代。

不过这样的大趋势,却是历史前进轨迹,也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走向末路的体现。

最后,我们该警醒的是,如何遏制群体化失智,让大众成为乌合之众的境况轮回。

关键是什么?声音的多元化算初步条件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