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心理价值分析

原生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心理价值分析

首页角色扮演幻想少女与虚拟街道官方版更新时间:2024-05-27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李承宗(Li Chengzong)广州美术学院讲师。

具有非艺术职业化和高度原创性等特点的原生艺术适用于美术教育,其艺术价值、美育功能仍然处于被挖掘的阶段。本文分析原生艺术的理论背景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心理价值,进而倡导在美术教育中,开展原生艺术的教育实践,以此丰富美术教育的形式。

让·杜布菲肖像图 Paolo Monti/ CC BY-SA 4.0

美术教育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之一,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早在2500年前,孔子提出“游于艺”的教育学说,蔡元培更是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美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美术教育通过制作、绘画和欣赏美术作品,引导个体欣赏美、创造美和应用美,使个体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它又以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使性情得到陶冶,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的作用,对心理健康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存在追求技法、技巧和“形像”的教育误区,忽视了美育功能和心理价值,导致教育效果的低下。对美术教育价值的研究也少有提及其心理价值,有所涉及的研究也集中在美术与心理治疗关系的探讨上。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定位美术教育的功能,特别是挖掘美术教育的心理价值,是当下美术教育需要重视的取向。

《舍瓦尔的理想宫殿》(Cheval's Palais ideal)奥图里(Otourly) CC BY-SA 3.0

原生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它的特点、艺术价值、美育功能还处于被不断挖掘的阶段。本文通过对原生艺术的理论背景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心理价值进行分析,为原生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提供参考。

一、原生艺术的理论背景

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于20世纪40年代参观了精神病患者的艺术作品之后,首先提出“原生艺术”的概念。他认为原生艺术源于自发的冲动,受到幻想甚至精神错乱的驱使,远离常规的艺术;国内学者邱鸿钟将原生艺术定义为“由非艺术职业化的弱势人群自发创作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等基本特点的绘画及其相关的衍生作品”。可见,随着原生艺术的发展,原生艺术从局限的精神健康领域逐渐扩大到一般的领域,从特殊人群扩展到普通人群。由于原生艺术的特殊性、发展历史短暂、创作者的非职业性,国内少有著作对其进行系统的介绍,导致原生艺术少为人知,其心理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1997年,香港街头涂鸦者曾灶财在香港艺术中心歌德学院举办个人书法展,2002年他的作品被带进威尼斯双年展,曾灶财的书写成为中国原生艺术最早的个案。此后,“素人艺术展”“首届中国原生艺术展”“原生艺术与心理漫画展”相继在国内展出。随着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艺术治疗研究的深入,原生艺术慢慢地走进了教育者和心理治疗师的视野中。

阿道夫·沃夫利(Adolf Wofli) 《Irren-Anstalt Band-Hain》 1910 Public Domain

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绘画通过使用非言语的、象征性的工具表达潜意识的内容,使个体可以在意识的层面上,安全地流露潜意识、观照潜意识,以此完成对自我的重新整合。原生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具有主流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功能。原生艺术的创作极具私密性,在某种程度上又和主流艺术保持着较远的距离,其作品题材和内容的另类性、构图奇特变形或极简抽象、作品色彩随情感起伏变化、图画与文字混合的病理沙拉现象、高度的原创性和不可重复性等特点造就了它更为独特的优势:原生艺术作为非职业化的艺术创作,普通大众通过一定的指导和练习即可掌握,成为表达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原生艺术蕴含了理性和非理性、认知和情感、意识和潜意识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可以促进个体进行自我觉察,成为自我整合的途径;创作者在原生艺术创作中使用的防御机制,可以为个体提供平衡内外冲突的窗口,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二 、原生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心理价值分析

艺术治疗重视的是艺术对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治疗作用,而美术教育的心理价值注重的是通过艺术活动使心理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但在实践中,两者却常常交织在一起。

(一)宣泄表达,抚慰痛苦

原生艺术是一种潜意识深度表达的艺术,创作者没有明确的创作目的,没有特设的观众,自由创作是他们最本质的精神诉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主题、色彩、形状、线条等元素将潜意识表现出来,被压抑的感受和情感活动被投射到作品中。创作的题材越原始,所使用的技巧越少,作品受到意识的影响就越小,潜意识投射到作品上的成分就越多,起到宣泄的作用可能越大。杜布菲曾说:“它们呼唤着人性的本源和最自然、最个性的表达;原生艺术家从不考虑规则和主流,完全从他自己的本能和灵感中获得创作的能量。原生艺术创作很大程度上依照创作者内心的感受进行,创作者自由地将所思所想的意识内容,潜意识层面上的难以言表的感受直观地表现在作品中。通过隐喻、象征、移置等处理,最终使本能“力比多”和情绪得到有效的释放,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

安娜·泽门科娃(Anna Zemánková) 《无题》(No title) 1960s CC BY-SA 4.0

理想与现实、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是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冲突的解决可以促进成长,也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冲突产生的痛苦是人类独有的心理问题,也是人生必然的经历。表达和宣泄痛苦本已不易,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表达痛苦更被视为软弱无能的表现。然而,压抑痛苦只会产生心理冲突和各种心理问题。通过某种安全可行的方式抚慰痛苦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重要手段,而获得痛苦表达和宣泄的方法则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原生艺术作为美术教育的内容,符合美术教育的目的。它可以让创作者安全地表达痛苦情绪,作品能够轻松地被创作者和他人所接受、理解。“表达即治疗”,通过原生艺术创作,创作者学会了面对痛苦,认识到痛苦是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并将痛苦发展为心理成长的契机。

(二)弥补缺失,替代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思·维奥斯特曾说:“丧失铺就成长之路,丧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普遍存在、无法避免、不可阻挡。同时,这些丧失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失去、离别、放弃会使我们成熟。”虽然成长伴随着丧失,但是面对丧失,人们大部分时候还是难以面对。丧失产生的打击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甚至摧毁一个人。为了减轻这些难以承受的灾难性的打击,个体可能会以退行、分裂、压抑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以免内心受到伤害。然而,采用这些防御机制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并非正面的防御方法。负面事件所产生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对待它们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措施,发现并敢于直面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通过原生艺术创作的安全性表达,可以实现这样的效果。

洛桑原生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尤金尼奥·桑托罗(Eugenio Santoro)用树枝创作的 cometstarmoon- flickr.com CC BY 2.0

主流的艺术形式具有促进个体自我认知、直面问题的作用,但是它们大多数受到技法的限制,更多地在意识层面上进行创作,难以深入潜意识的内容。原生艺术恰好相反,它没有太多技法的束缚,创作者只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便可以自由地刻画出内心的真实活动。创作者可以将合乎心意的意象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想象力或者幻想的加工,隐晦地表达内心某方面的缺失。创作者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自身的对话,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也在其中得到疏通和整合。

伊朗女艺术家Bahareh Bisheh在伊拉克的孤儿院拍的一张照片《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充分体现了原生艺术“替代满足”的疗愈作用。照片中,因战争而失去母亲的小女孩渴望母爱,是一种缺失的表现,为了弥补这部分缺失,她用简单的粉笔和线条,在地上创作了母亲的形象,自己躺在画中母亲的怀中。通过这样的原生艺术创作方式,小女孩安然地享受着那一份缺失的母爱,满足了一个孩子对母爱的渴望。此时的原生艺术绘画,无需太多的技法和花哨的颜料,仅凭简单的线条,便可以达到治愈创伤的效果。广东省“第五届原生艺术与心理漫画展”的作品《鸟儿带我去翱翔》也是通过原生艺术创作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案例。精神病康复作者通过自由的想象和大胆的表达,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精心构图,借助鸟儿,带领自己翱翔天际、遨游大海的场景。画面中云朵的色彩从下往上逐渐趋向暖色、云彩与水平地面形成的对称、云彩的缺口均象征着作者渴望改变的潜意识动机。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创作者“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渴望,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心田有了出口的喜悦之情。

洛桑原生艺术博物馆展厅收藏图 Sailko CCBY 3.0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情结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强烈的无意识冲动,常常在不同的状态下重现,影响着心理和行为。创伤所形成的“情结”成为重要的心理事件,影响着心理状态。从这两组原生艺术创作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缺失造成的创伤情结被埋藏在潜意识中,往往难以表达,但是可以在原生艺术创作中得到安全地流露。这种流露往往是无意识的,创作者在创作时可以没有任何动机,这种特点恰好符合精神分析理论的理念。不仅如此,当创作者再次回看其作品,又能重温创作时的心路历程,重温内心的起伏波动,直面潜意识的内容,这一过程同样具有重要的心理治疗意义。

(三)心理防御,维护自尊

心理防御是大脑借助各种心理活动或者行为,将不愉快的感受排除在意识之外的做法,其目的在于维护自尊,使心理免受伤害。自弗洛依德提出防御机制的概念以来,其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防御机制的种类不断被提出。布莱克曼更是提出了101种心理防御机制,他还指出,无论什么心理活动或行为,如果因有它的遮挡而使你不会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的话,它就是防御。通俗地讲,任何一种使自身舒服的心理活动或行为,都可以起到心理防御的效果。心理防御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它们甚至以一种难以被理解的方式进行。比如,“物质滥用”便是用调和物来镇压不愉快情感的防御机制。

在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的杰克逊广场,希德·博伊姆(Sid Boyum)的两件雕塑作品《吃人蘑菇》(Man-Eating Mushroom)和《蓝瓮配龙》(Blue Urn with Dragon)Brian Standing CC BY-SA 4.0

原生艺术创作中,多种防御机制可能被使用。比如,通过“移置”,将对一个人或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创作的主题和对象上;通过“象征化”,在创作中赋予某些不合理的涵义。在《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作品中,小女孩用到了“泛灵论”、“仪式”、“虚构”等防御机制,她幻想画出来的妈妈是存在的,通过虚构出来的形象,完成和妈妈拥抱的仪式。蕴含在创作中的防御机制让创作者体验到轻松和安全。根据布莱克曼的观点看,原生艺术创作也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机制,也可以有效地维护自尊。原生艺术的心理防御作用,对心理作用之明显,在精神病患者、心理疾病治疗之中得到最好的体现。个体在原生艺术创作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我,使用各种防御机制维护自尊。借助原始艺术,个体向外界诉说一个不被了解的世界,满足了心理的需求。在原生艺术中,人们平等地表现自己,欣赏他人的作品,自尊自然也得到了维护。

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 《街道》(Court les rues) 1962年,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藏

(四)投射观照,认知自我

相对于文字或语言,图像的优势在于直观、快速地反映客观事物,其形象性所引起的视觉刺激效果达到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效果。鲜艳的红色使人热血澎湃,黑色让人感到死亡恐惧;光滑的曲线带来舒缓的感觉,棱角明显的折线使人如坐针毡;夸张、变形的画面把人带入到一个不被注意到的心理深层世界中……,强烈、直接的视觉刺激是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优势,而原生艺术创作更是一个投射的过程。

投射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情感、性格、愿望等特征,不自觉地反映在外界事物上的一种心理现象。潜意识时刻觉察到危险,也因此显得小心翼翼,不轻易展现出来。然而,在进行原生艺术创作时,创作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其创作的内容是潜意识的表达,因此也不会意识到危险的存在,潜意识可以在创作中得到安全的表达。《鸟儿带我去翱翔》一画中,创作者将自己渴望自由、突破束缚的意愿投射到鸟儿身上,投射到对压抑云彩的撕裂上。对创作者而言,他可能永远也意识不到其作品内容的象征意义,但此时疗愈功能却在悄悄地起作用。在创作过程中,潜意识被打开,心灵不再是一块坚硬的钢板,个体也为潜意识的表达找到安全的出口。如果创作者意识到了不安全,他也可以随时停下手中的画笔,或选用“安全的”颜料重新进行创作,重塑“安全的”主题。当创作者在回看自己的作品时,也可以直观地意识到自己在意的事物和缺失的部分,此时的“主我”与外化在作品上的“客我”将进行对话,创作者也得到重新认识自我的契机。

(五)完善人格,全人发展

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交往的手段之一,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宗白华也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生,流露个性和人格”,可见,人格与艺术的关系密切相关。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决定个人的行为方式,甚至决定个人的命运。艺术创作的风格、内容与形式均受到创作者人格特征的影响,人格可能部分呈现在作品上。艺术治疗中,通过对大量作品的分析,可以进行人格、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分析。不具备心理学知识的创作者,通过引导,也可以从自己的作品中观照、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原生艺术的特征使其更多地受到人格和潜意识的影响,心理表达的作用更加明显,创作者也更加容易对自己的人格进行观照。当个体通过原生艺术创作活动,认识到自身的人格特点之后,无论这种认识是在意识层面还是潜意识层面,都激荡着人格的根基,促进人格的升华。作为人格成分之一的审美人格,与艺术活动相关性更高,它只能在人类文明和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原生艺术直观地表现个性、人格、情感等心理特征,可以为审美人格的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养分。

完整的人是身、心、灵的统一,全人发展既要有健康的心理和精神,也要有健康的身体,并且它们之间能够达到平衡。身心的一体化表现在心理问题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来控制肌肉,进而出现生理反应,最终影响行为,在原生艺术创作中,则影响作品的特点。比如,巨大的创伤可能导致身体的紧缩和无力,出现“非身体化”的反应,在作品中可能表现为人物某一部分的缺失或者夸张。作品的特点是身心共同参与的结果,引导创作者关注和分析作品中缺失或夸张的部分,进而关注身体和心理的特征,有利于唤醒的身心的记忆,也加深了身心的交流。

三、结语

质朴、生拙的原生艺术,在人类图画时代早已存在,并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中,原生艺术的优势是主流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其价值应该被更好地挖掘。与当下美术教育还停留在重视技法和技巧的不足相比,开展原生艺术教育的实践,即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形式,也有利于美术教育心理价值的开发。对原生艺术理论的研究,也可以为美术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反思。

来源:新华号 《艺术博物馆》杂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