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必懂的一个科普知识,没有钟表的古人如何计时

《长安十二时辰》中必懂的一个科普知识,没有钟表的古人如何计时

首页角色扮演靖安十二时辰更新时间:2024-05-11

《长安十二时辰》全新出版。该剧剧情紧凑,叙述扎实,贴近史实,让人看剧疯狂。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一个细节,那就是当时的计时装置。在古代,将线性时间分成几个相等的尺度来实现精确计时并减少误差并不容易。

开场《长安十二时辰》,导演巧妙地用日晷来标记时间,既凸显了该剧的主题,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周朝时期,人们普遍使用日晷来计时,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根据放置角度的不同,日晷分为水平式、垂直式和赤道式三种,其中以赤道式最为经典。放置赤道日晷时,应与赤道平行。针的上端指向北极,下端指向南极。时间是由阳光的投射决定的。

图1《长安十二时辰》标题,每集标题对应一个古代计时器

日晷看似简单,但其中却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它由表盘和表盘组成,相当于钟表的指针和面。表盘针垂直穿过表盘中心。表盘的外侧一般有三个圆圈。内圈表示天干地支。中间的圆圈里刻着十二点钟。外圈对应每个小时,分为“初”、“正”两格。这将一天分为十二小时和二十四小时。今天的“钟”概念是从表盘的刻度演变而来的,钟面的设计灵感也是从表盘的结构中汲取的。

赤道日晷不仅可以报时,还可以指示节气。每年春分和秋分期间,太阳的轨道与赤道平行,表盘无法显示时间。 《周髀算经》注:“故冬至日晷长三尺五寸,夏至日晷长六寸。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可见,早在西汉时期,古人就对日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图2 《周髀算经》原名《周髀》,算经十书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数学著作

图3 日晷结构示意图

北京故宫内保存有许多清代石制日晷。它们的功能不仅是显示时间,还作为皇家仪式之一,展示在宫殿前。慈宁宫的房产证上写着太后的名字,宫前摆放着故宫唯一的月钟,以显示宫主的特殊和受人尊敬的地位。

日晷太重,无法携带,只能放在外面。此外,清代学者钱邕在《履园丛话》中也指出了日晷的缺点。他认为“日晷是中午用的,月晷是晚上用的,但日晷是中午用的,如果有风雨,就不能用”。许多客观条件限制了日晷的普及和使用。

图4 《长安十二时辰》火警

第四集《长安十二时辰》,陈深军带领静安分部闹事。李必拿出火警器,下达军令,建议一个小时内找到狼卫的踪迹,否则命令就传到静安。事实上,火警只是一种烧香计时的方式。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制作不同持续时间的香供消费者选择。

燃烧时间最长的香是盘鳞香,可持续长达三十昼夜。盘香多用于寺庙、道观、祠堂。香从里到外排列成同心圆形状,里面有锯末以助燃。烧香时,选择空气流通顺畅的房间,将香垂直悬挂,以利于燃烧。

户外烧香仍然受到天气条件的限制。古人受到水滴不断滴落的启发,发明了钥匙。最早的泄漏是由陶瓷制成的,后来由青铜制成,这增加了它们的实用性。主要分为承水型和漏水型。原理类似,通过雕刻浮动箭头的上下移动,追踪时间。据记载《汉书》:“一百二十以度为单位。”清初,受西方钟表影响,朝廷颁布《时宪书》,将昼夜从一百调整为九十六,“刻钟”等于十五分钟,沿用至今。

图5 古代高精度计时器——西汉漏壶

1968年,河北省满城发现了一处青铜铭文,是现存最古老的西汉铭文之一。这个三足沙漏分为提梁和沙漏两部分。提梁的中心有一个长方形的孔,用于将箭头保持在直立位置,并起到限制位置的作用。另外,采用升降横梁作为尺子,方便精确计时。沙漏的侧面有一个滴水孔。据专家研究,漏壶内部有一个节流装置,可以控制水滴的流量。然而,该装置由有机材料制成,由于时间的侵蚀,早已腐烂得无影无踪。

图6 缺失雕刻示意图

这种便携式雕刻具有特殊的军事价值。 《六韬·分兵》明确表示:“战争之日已经明确宣布,是时候跳过跳过了。”遗漏的出现弥补了古代军队的战斗计时需要。春秋时期,齐国司马冉举与庄贾约定:“每日及午时,都在军门相会”。司马然举先率军,到了驻地后,“设巡放人”,等待庄贾。结果,庄家与亲朋好友设宴,晚上就来了。司马然居当即依照军法处决了他。可见先秦时期劈理雕刻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滴水只是一级,其缺点是水流速度不均匀。在静安分区,讲时间的四天台医生庞玲正在古代计量计时神器——多级沙漏前值班。水滴出现的日期未知。 《周礼》有“胡适”官职,“执壶者掌军井”,“各军区(挂)壶有序聚集”,“皆水火守护” ”。水卫负责给铜壶里的水备好,火卫不仅在夜间保持生火以掌握时间,而且在冬天还要给铜壶保温,防止结冰。铜水壶的防漏由20多名员工负责保证。

图7 六经图-唐禄才禄刻图

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广州人咸云、杜子胜等人创制了日壶、月壶、星壶、集水壶组成的三级排水器。通过逐渐滴水,可以调节水位,使其相对恒定,水滴的速度始终保持恒定,从而精确控制时间。

壶中央有一把铜尺,标有十二点钟方向。铜尺前有一支木浮箭。水滴从上到下滴落。壶中水位上升,浮剑向上移动。铜尺经过校准以读取时间。 1919年,这套铜壶滴头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历时600年。 1959年成为国家博物馆藏品。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最完整的铜水壶滴头。

多级滴水的起源应归功于东汉科学家张衡。公元二世纪,他发现沙漏第二阶段铜壶的水位从底部到顶部保持恒定,用于测量时间的浮箭的上升速率也恒定。按照张衡的方法,他用了一个翻新的铜锅进行了时间测试。他设计的多级天沟漏水,白天和晚上的误差不超过四十秒。 1657年,欧洲发明了摆钟,将时差缩小到20秒。中国的多级天沟已经领先世界1500年。

图8 水上运输工具平台

北宋宰相苏颂主持了一项重大科学工程。他设计了水驱动多级缺口作为驱动力,支持星盘、浑仪图、浑仪球的自动运行,以达到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功能的目的。其驱动机构类似于时钟,因此这套工具被称为“水上运输工具平台”。整个工程耗资5万元,相当于北宋每年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北宋对计时和天文的重视。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计时工具让影迷们耳目一新。靖安师和狼卫争分夺秒,十二个小时内维持了长安的安全。陶渊明有诗感叹:“初年一去不复返,一日难再来。鼓励要及时鼓励,时光不等人。”在人生的时刻,每一点努力都一定会得到成功。世事变迁,但时间是唯一不会失败的。

文:吉白当黑

链接:《周礼》《六韬·分兵》《汉书》《履园丛话》《周髀算经》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插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