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纹饰前半生:由纸绢到瓷器,文人笔墨的“自娱”与“娱人”

山水纹饰前半生:由纸绢到瓷器,文人笔墨的“自娱”与“娱人”

首页角色扮演江湖山水传更新时间:2024-08-01

山水是我最钟爱的陶瓷纹饰。所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相较于龙凤纹的皇权森森、人物纹的市井烟火、动物纹的天真烂漫、植物纹的细腻多情,脱胎于山水画的陶瓷山水纹,自有一番阔达疏远,闪耀着内化而自省的人文精神。虽然陶瓷技术的发展总是桎梏着山水的表达,但时间总会磨平艺术与技术的鸿沟,突破高雅与世俗的界限,最终将文人山水借瓷器之承载,送入寻常百姓之家。

可以说,自魏晋至宋元,就是山水绘画融入瓷器纹饰的历程,却是如此的跌宕而漫长。

山水画,顾名思义,描绘山水而成。庄子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孔子也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句。可见,早在先秦之时,山水就已成为先贤们洗涤心灵、比附情操之寄托。

5700年前,生活在甘肃、青海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文化,以波浪为饰的彩陶第一次现身,成为“水纹”的起源;而“山纹”则在汉代陶砖上闪现寥寥几笔。只是,这样的表达还远远不能称之为画。

马家窑波浪纹彩陶

汉末,中国陷入了400年的大分裂时代。礼崩乐坏之下,汉家帝王推崇的儒家教化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的关注。动荡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纷纷丢掉了“兼济天下”的幻想,转而追寻自我精神的表达,“独善其身”。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

古代中国人只有这几百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

他们笑傲江湖、隐逸林泉,以山水为伴、借日月抒怀,山水画就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具备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达。

南朝画家宗炳将山水画从理论高度予以概括和总结,创作了中国第一本山水画论《画山水序》,鲜明的提出:

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水

并将画家自身修养与作品挂钩,形成了影响后世千年的“文人山水画”的雏形。

入隋,大一统的局面让山水画得到系统发展。帐内都督展子虔一幅《游春图》,布局豁达、层次丰富,有咫尺千里之趣,展现出丰腴苍茫的文人心境。这也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山水卷轴。

展子虔《游春图》

可惜的是,此时瓷业的发展并没有跟上绘画的脚步,还处在对单纯色彩的追求中。白瓷刚刚于北方窑场诞生,博得了满堂喝彩;南方延承千年的古老越窑,正在绞尽脑汁的去除釉料中的杂质,让那一抹青色更加纯正。

纹饰对处在幼年期的瓷器来说,还很遥远。

一、王维与文人山水

入唐,煌煌盛世一扫清极遁世的老庄思潮,儒释道三家融汇。山水画也一改魏晋风貌,形成了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派,精勾细描、富丽堂皇,一派盛世之景。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时至中唐,目睹玄宗后期的腐化堕落,一大批知识分子转向禅佛之道,抬头观自然之山,提笔描心中之水,重新隐于田园。古代知识分子总能在出世入世间游刃有余,无不得益于其强大而充盈的内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王维王右丞。

后半生隐居辋川的他,“居常蔬食,不茹荤血,不衣文彩”,辉煌璀璨的青绿早已背离了素淡的追求,水墨成为秉承内心的自然写照。自此,文人与山水建立了割舍不断的精神联系,水墨也成为后世山水绘画的主要表达。

王维《霁雪图》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大诗人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得享盛名,也许会让不了解这段艺术史的小伙伴啧啧称奇。其实,宋代大文豪苏轼早有评语: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明末大家董其昌也在《画旨》中提出: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将其视作文人画的开山祖师。

此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张璪与“逸品画家”张志和,也是唐代文人山水的中坚力量。他们鲜明的指出,艺术必须体现创作者的人格魅力,主观的表达远远高于客观的呈现,从而将“画家”与“画工”区分开来,与王维一道引领了绘画审美方向的重要转变。

王维《长江积雪图》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 “青绿”与“水墨”的分野,延绵成后世“院体”与“文人”之争,进而有了董其昌“南北宗论”,成为后世画坛绕不过去的主旋律。

二、惊鸿一瞥长沙窑

唐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瓷业发展延承魏晋,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越窑、北邢窑,各领风*,吸引了文人与皇家的目光。茶圣陆羽有“邢不如越”的评语,让士大夫们沉浸在青色茶器中的袅袅茶香;邢窑有“盈”字、“翰林”款白瓷,御供朝廷。只有偏安江南一隅的长沙窑在两大主流窑口的压迫下另辟蹊径,为我们呈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山水陶瓷

唐长沙窑山水纹瓷罐

长沙窑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窑口,却在瓷业技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高温铜红、釉下彩、模印贴花、文字装饰…一连串的“首创”均出自中唐崛起的洞庭小镇。“南青北白”的垄断迫使这里的匠人不断推陈出新,山水陶瓷也由此应运而生。

在这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瓷器上,寥寥几笔描绘山川之景,一侧层峦叠嶂,一侧怪树摇曳,五只飞鸟掠过长空,虽简率质朴,却是深得文人山水之意趣。我们横向对比展子虔《游春图》上的山川描绘,就能依稀看出二者的雷同之处。

只可惜,唐代山水陶瓷目前仅见此孤例,这也侧面证明了民间还未形成接纳山水的土壤。正如《中国画学全史》中所说:

中国画由实用期至礼教期、宗教化期、再至文学化期,至唐才算初步完成。

在这种自上而下的沿革过程中,山水由士大夫的内心抒怀,走向百姓的床头案边,无疑还需要时间。

一、山水绘画的盛世

陈寅恪先生说:

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山水画也在此时迎来了艺术与思想的巅峰。宋初,以范宽、李成为代表的中原画派延承五代北派,前者善于表现关中雄浑的高山峻岭,气势逼人;后者则钟爱齐鲁大地“青未了”之色,擅长寒林远景。二人影响了一代山水画家,成为北宋前期画坛的精神领袖。

李成山水

后赵匡胤一统天下,以文治国,建翰林图画院。大批南方画家应召而来,南北画派走上融合之路。神宗元年,师法李成的郭熙奉诏入院,横空出世,成为画院的领军人物。

郭熙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早期笔法工致、水墨明洁;后集各家所长,落笔雄壮、气象万千。更难得的是,其画论著作《林泉高致》非常精彩,诗意的提出了四季山水之感

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

以及被尊为经典的山水构图“三远论”,即: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石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我们在后世大多数山水画作和瓷器山水纹饰中,都能找到秉承“三远论”的创作,影响深远。

郭熙山水

时至哲宗,政治上的保守也带来相应的艺术倾向。宫廷画院大肆提倡复古之风,上追大唐李氏父子的青绿山水,“非大青绿不谓古也”。天才少年王希孟的一幅《千里江山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此时,一位名垂青史的文人却因为不受“保守”和“改革”两派待见,被排挤出京,他就是苏轼。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东坡先生寄情山水,将“士人意气”融于笔墨,第一次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将文人山水推上了新的理论高度。

苏轼《枯木怪石图》

北宋后期,米芾和其子米友仁融汇江南烟雨,独创“米点皴”,以水墨点染江山。独特的技法彻底摆脱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派”的束缚,被后世尊称为“米氏云山”。

米友仁的“米氏云山”

靖康之耻,宋室南渡。政治上的偏安一隅也影响了山水的表达。观“南宋四大家”之作,题材由千里江山转为江南烟雨;构图也从主峰为重的全景式,改成局部对焦的偏角式。尤其是“四大家”中的马远、夏圭,后世称之为“马一角、夏半边”,隐隐暗合着南宋政权的尴尬状态。但从艺术效果来说,南宋山水鲜明的呈现出边角笔墨凝练、留白富含情感的独特风韵,为这个“造极于世”的大宋王朝,唱响了羸弱又诗意的挽歌。

马远山水

二、瓷器审美的分野

再来看看另一边的陶瓷艺术。赵宋是当之无愧的单色釉巅峰时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各领风*。而叶寘在《坦斋笔衡》中一句:

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将汝器推至千年瓷皇的地位。

汝窑之所以能担此赞誉,是因为其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色彩追求,呈现出清净内化的哲学意蕴。无论后世如何绚烂多彩,达到如此审美高度的只此一家。

汝窑细节图

然而,高度也带来了与民间土壤的疏离,宋代瓷业呈现出鲜明的朝野之分。一方面,以徽宗为代表的士大夫审美在形而上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另一方面,民间还在留恋着生动鲜活的纹饰表达。而河北磁州窑,就是此中翘楚。

磁州窑发轫于两晋,于宋元大成。其产品以“白底黑花”为主要特色,是当时北方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口,有“南景德、北彭城”之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纹饰称雄的磁州窑,终北宋一世不见山水。细想也并不奇怪,钟情于文人山水的北宋士大夫们,手中把玩之器不外乎“汝官哥钧定”。瓷器审美的分野,似乎让山水离民间更加遥远。

北宋磁州窑花鸟纹梅瓶

但是,沉迷于山水青瓷的上流人物不曾想到,一场即将到来的惨烈剧变将彻底打破清净诗化的生活,进而将山水真正带入民间。

一、金文化的无缝衔接

大辽与北宋相爱相*,没人注意到女真一族在白山黑水间悄然崛起。1114年立国,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大金铁蹄在13年里狂飙突进,本民族的文化发育却远未成熟,这就造成了金人相较于辽,更愿意靠近汉家文化。《金史·文艺传序》:

金用武得国,无以异于辽,而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有非辽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

“以文而不以武”,推行汉法。在这样的宗旨下,金朝绘画陶瓷艺术,皆承宋而来。不过,马背上得天下的他们自然不懂文人之趣。在他们眼中,山水是艺术、花草走兽也是艺术,并无高下之别。于是,我们终于在金代的磁州窑上,等来了山水纹饰的表达。自山水画于魏晋发轫,这一等,就是800年时光。

下图磁州窑博物馆藏金代白底黑花瓷枕,画片取材自司马相如“题桥柱”的典故。故事人物辅以山水,是此时纹饰的常用定式,以山达意、以水寄情。

金代白底黑花瓷枕

另有故宫博物院藏金代磁州窑山水人物瓷枕,远山近水、树木葱茏,布局运笔之间,已能明显感受到与北宋文人山水的延承关系。

金代磁州窑山水人物瓷枕

有金一代,山水纹仅见于磁州窑的瓷枕品类。一是磁州乃纹饰之翘楚,二是此时的瓷绘技术还不能支撑将山水搬上弧面。这就造成了瓷器山水纹一经面世,就借助日用器之承载,进入了千家万户。其沿革脉络与山水绘画迥然而异,不禁让人感叹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底色差异。绘画的根在庙堂,陶瓷的根在民间。

此外,金虽与南宋并行而存,但山水构图明显延承北宋的全景式法则。江南的“马一角、夏半边”,还未渡过长江天堑。

二、元代山水:高逸笔墨与山水入瓷

辽宋相爱相*,金人崛起;金宋相爱相*,元人崛起,历史就是如此吊诡。1234年,宋元联军灭金。42年后,元人灭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异族王朝就此到来。

自1206年漠北建国始,蒙古铁蹄用70年打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大疆土,守成却不是他们的强项,国祚百年而亡,这与他们的高压统治政策不无关系。而刚刚享受过赵宋盛世的汉族文人,无疑是最受打击的群体。一方面,“南人”地位低下,南宋遗民谢枋得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自嘲;另一方面,元代科举时断时续,又阻碍了文人的上升通道。严苛的政治环境,为陶渊明式的隐逸追求提供了最为现实的土壤。

于是,我们看到元初的赵孟頫,高举“以书入画”的旗帜,将文人山水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推向了新的高峰;而元中晚期的“元四家”们,又在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的时刻,以不事权贵的姿态和平淡萧疏的笔墨,将高蹈的文人品格寄托于山水之间,闪耀着动人的家国情怀。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陈寅恪先生曾如此解释文人之画,他说:

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元四家,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元四家”倪瓒山水

然而有趣的是,元代统治者不重视汉族文人,却将中原传统瓷业发展的风生水起,这也是游牧民族天然的重商主义所致。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勃兴,名震后世的元青花由此诞生。但青花山水却凤毛麟角,毕竟被铁蹄掳来的各族匠人们,很难理解汉族文人的隐逸风流。而元青花作为蒙古贵族的应用之物和外贸出口的主力,也不会允许消极对抗的笔墨呈现其上。

元青花

于是,元代山水陶瓷还是着落在民间磁州窑的身上。如下图的“王羲之爱鹅”瓷枕,就与元代画家马远之作异曲同工。

王羲之爱鹅瓷枕与马远画作

一般认为,此时的文人直接参与了磁州窑的绘画创作。在下图的三个元代瓷枕上,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笔墨与构图的成熟,以及隐逸淡泊的文人心境。自此,山水终于实现了绘画与陶瓷的并行表达。

可以说,是元代严苛的政治社会环境,让传统文人走出了“聊以自娱”的窠臼,开始尝试以艺术的方式向社会传递精神价值,破天荒的走上了“娱人”之路。而要实现高雅艺术世俗化的目的,纵观天下,没有比瓷器这种载体更加适合的了。

魏晋之前,绘画艺术中多的是神仙鬼怪、圣人帝王、高台教化。是魏晋南北朝这个动荡的时代,让文人隐入山林。从此,山水被付之于笔墨,流淌于纸绢,成为士大夫们郁郁不得志时的情感抒怀。

顾恺之《洛神赋图》

魏晋至北宋,漫漫800年。每当时局动荡、帝王昏庸,山水就变成了文人的隐逸寄托;每当煌煌盛世、政通人和,山水又成为了帝王的千里江山。总之,山水游转于帝王文人之间,不曾走入王朝子民的生活。

另一边,瓷器自汉末登场,同样的漫漫800年,终于在北宋达到了色彩的巅峰,“瓷皇”汝窑横空出世。徽宗赵佶的审美,几乎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最高水准。但山水陶瓷却从无表现,即便是那个胸怀宽广的李唐王朝,也仅仅只有一只长沙窑瓷罐,默默诉说着先行者的孤独。

当然,我们很难说这是一种错误。文人自有心中的家国山水,百姓自有眼中的花草云纹,这种分野在宋时表现的尤为明显,却看似如此自然。只是,当塞外民族颠覆汉家王朝,文人士大夫之意气上不达“天庭”,只能向下寻求民间土壤的支撑,原来泾渭分明的界限荡然无存,从“自娱”到“娱人”,即是士大夫们的主动求变,也是一场“被逼无奈”的“寻根”之旅。

元代磁州窑山水人物瓷枕

于是,我们看到金元民窑瓷枕上,山水依然还是那个山水,由纸绢转至瓷器,并未有丝毫违和之感。这显得之前800年的自持自重,多少有些滑稽,多少令人怅然……

好在,800年虽然漫长,我们还是等到了这一天。金元铁蹄让“高雅”与“世俗”相遇,似乎可以想象山水陶瓷的盛世即将到来。在下期《山水纹饰后半生》中,我们能看到青花回归民间,五彩、粉彩于宫廷崛起;还有明末清初那激荡的时代,以及在动荡中成长的文人画派。然而,宫廷、山水、陶瓷,却又各自成为皇权、文人、产业的隐喻,他们彼此之间的纠葛,将是下一个800年无法摆脱的宿命轮回。

《魏晋至唐山水画研究》

《宋元时期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说陶瓷纹饰系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