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三涧、三山围合、九龙朝一凤的黄岭西村

一村三涧、三山围合、九龙朝一凤的黄岭西村

首页角色扮演九龙朝更新时间:2024-04-29

黄岭西村位于京西门头沟斋堂西北狭谷中部,因地处黄岭之西而得名。村内尚存众多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民居院落,风貌古朴; 灵泉庵为独具特色的山村庙宇,黄岭西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村口进村大道的路边立有一座纪念革命先烈的大型雕塑墙。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 曹、王二姓始祖来到黄岭西村,守墓之余,二人垦荒挖煤,后成家立业,慢慢繁衍成村。因村东有贾家祖坟,所在之地谓之黄岭,村名便因位于黄岭之西而得。黄岭西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古村落。

清代,因临近交通便捷的京西古道,黄岭西村一度成为商业繁荣的商品交易地之一。清宣统元年(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后,古道商业逐渐没落,黄岭西村转而成为农业村。路边民居的墙上画有“拥护二十九路军抵抗日本强盗”的宣传画。

黄岭西村整体格局清晰,分为三部分。所处的河谷地被泄洪河道分割成为“上涧”“中涧”“下涧”3个组团,空间分布可以总结为“一村三涧,三山围合”。谷底沿天然的泄洪通道布置村内主干道,将村子各部分联系起来。沿着主干道就可以进村了。

石块铺就1000米曲径,两旁耸立山村民居。墙壁随地势里出外进,巧用空间。山墙上的太极图、邻街面的板大门、对门口的影壁墙、翘起的房脊、联脊的砖雕、高低错落的宅院、歪斜透出的门窗,以及三合、四合、套院等,构成了一幅幅山村民居图,名副其实地步移景换。

主干道旁边的泄洪涵洞

沿着村中石路前行,一派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充满宁静祥和;除了古村原始风貌之外,漫步其中、山水相映,颇有意境。

村内现有古民居院落108处,除一处在抗日期间被烧毁外,均保存完好。大片相连的灰瓦屋顶的三合院、四合院,院内外保存有影壁墙、翅尾脊,精美的砖雕、石雕、石鼓、石墩,充分显示出小村庄的安详、静谧,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

这里由于地处偏僻,房屋错落有致明百年没有大的人为破坏,所以整个村庄依然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原始面貌。

路边墙上画着“团结一致、抗战到底”的宣传画

每部分的建筑以台地形式分层布置,内部设垂直于等高线布置的次干道联系各层台地,并与主干道联系。各层台地的建筑均沿等高线横向布置,单个建筑院落则在进深方向垂直等高线布置,形成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展开的山地村落风貌。

黄岭西村的主路呈“人”字形,古时黄岭西是燕京向西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人”字的一捺被称为“白道”,因为它向北通往一座石灰窑。“人”字的一撇叫“黑道”,因为它向西通往一个采煤区。这一撇一捺的交会处就是村子的中心。

三路交汇处路面变宽成为村内最大的广场空间,是整个村落的开放空间核心。

沿着主街向北,路的左手边有个面阔三间,左“祈福”右“迎祥”旁边立有“黄岭西村题记”影壁的碾坊。

碾坊一侧有一盘石碾

一侧有一盘石磨。

继续前行便是古井。

黄岭西村大槐树下这口古井,曾是全村的饮水、用水之源。

但由于连年干旱,井水渐少,人们吃水困难,黄岭西变成了“干巴黄岭西。”同时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儿:“黄岭西分水有高招,爷们儿一桶,娘儿们一筲,出嫁的姑娘该不着,新娶的媳妇儿两大瓢。”就在人们为吃水发愁时,有人偶然在北庵大殿后面山根处发现了一股清泉,成为全村人的救命水,北庵就此改名为“灵泉庵”,古井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井的左后方便是“古井人家”。1942年的4月,时任昌宛联合县公安局一区派出所所长王朝仪完成侦查工作途径黄岭西村时,突遭日伪军包围,王朝仪沉着应对,与围剿的100余名日伪军斗智斗勇最终虎口脱险。

“古井人家”现为“古井客栈”

黄岭西村中心的古井两侧有两棵巨大的槐树。据村里老人讲,这两棵国槐已有400多年了。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一些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里,种上了这两棵槐树,以便看见槐树就能想起洪洞县著名的古槐,时刻怀念家乡。村里流传着“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树蒯一蒯”的说法,指的是槐树象征健康长寿、庇佑村民。

古井的对面是英雄墙。黄岭西村位于平西抗日根据地中心附近,1940年10月,18名黄岭西村民组成了黄岭西排,参与秋季反“扫荡”斗争,但这些壮士一去不复还,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英雄已逝,但烈士的事迹依然广为传颂,黄岭西村的墙面上目前还依稀可见很多抗日战争时期的标语,让人不禁回忆起当年的抗战岁月,表达对先烈的无限追思和崇高敬意。

英雄墙背后的的人家,墙面上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

山村内满是青砖古道、联脊砖雕、高低错落的宅院,以及三合、四合套院等,构成了一幅古朴的山 村民居图,让人仿佛置身于明清时代。

村内街巷由大小不等的青色山石铺就,沿石路可尽情一览村中小桥流水的景致。这里所有的人家的墙壁都会随地势里出外进,设计巧妙,合理分配了空间。

沿路来到村北的灵泉庵,曾称“北庵”,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重修。坐东朝西,背靠山、面朝街的一进三合院。院内北配殿四间、南配殿二间,耳房一间,正殿原供奉三尊佛像,为女像。寺庙建筑与民居十分协调,彰显了佛教文化与山村建筑的完美结合。(另文介绍)

从灵泉庵门口向西北方向延伸的这条路是柏峪寺古道。沿黄岭西北进柏峪涧,有柏峪寺;北行则是柏峪、柏峪台诸村。村民俗称的柏峪寺(庙称清泰寺),其旁一搂粗的柏树比比皆是,自然生长,而半坡上的树群似是人工造就。据说,这还是经过明代修筑宫殿和清代伐柏碾香之后留下的古柏群落。

前行不远就是“珍爱生命禁止攀爬野山”的警示牌。正值中午,天气酷热,又不熟悉路程,决定不冒险了,返回。

古朴的石墙

向西上涧延伸的支路

站在西上涧远望灵泉庵。

东眺凤凰山

黄岭西上涧向阳北坡上生长着一株巨大的栾树(俗称木兰子树、灯笼树),高近20米,树干径约0.7米,根部露出地面,围茎约有2米,北京市二级古树。有人说这是迄今为止在华北地区见到的最大的栾树,堪称“木兰子之王”。该树周围皆有民房建筑,其东面是斋堂贾氏墓地,该树与贾氏墓地相关,“木兰子”取其谐音为“没(当地人读mú)懒子”,意思是企盼后代儿孙没有懒人,都是勤勉之辈。

黄岭西上涧下行的村道

隔壁有一个小小的院落,陈列着附近山里发掘到的动植物化石。这个小院并非如此简单,它讲述了一段爱国故事。黄岭西位于平西抗日根据地中心附近,1940年10月,就在这个小院里,18名村民组成了黄岭西排,参与秋季反“扫荡”斗争,但这18名壮士一去不复还。

顺着村中的主干道回行不久,就回到了碾坊和“黄岭西村题记”影壁。

影壁墙后是黄岭西村62号院,院门左侧的木牌上写着“如意魁光院”,墙上挂着“民俗博物馆”的牌匾。但看样子也许久未开了。

回到了三路交汇的影壁墙处。影壁墙上题写着“千年标语口号”,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千年标语口号”墙的右手是通往“靠山佛”山道。

登上观景平台,右侧就是群山环抱的黄岭西村,三条山岭包围沟谷地带,谷底有泄洪河道穿过。泄洪河道将三条山岭分隔开,使之相互独立,村落分别依靠山岭、沿山麓地带展开,其中凤山是村字依凭的主要山体,周围还拱列9个山头,当地人称这种环境格局为“九龙朝一凤”,并相信这是福佑村落发展的风水吉地。

南面山上可以看到一尊天然形成的背靠山崖的侧脸“佛像”,被人称作叫“靠山佛”。

回望观景平台

蓝天白云下的黄岭西村

路边的核桃树

顺着山道下来,就到了黄岭西村西涧前往清水古道的山路口。

前行就是清水古道,继续进山了。

顺着进村的道路往回走。路边的高台上建有一休息长廊,边上也有一颗老核桃树。

路边的核桃树

核桃树的对面是通往菩萨庙的山路。

菩萨庙在西涧路南,为菩萨庙和龙王庙两座庙宇,左右相连,现仅存遗迹,有殿房三间,破损严重,其余均为断壁残垣,形制难辨。

菩萨庙坐北朝南,三合院形制建筑布局,有山门一间,大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二间。

路的左侧是一上行的阶梯

一路向上

到达了坡顶

俯瞰黄岭西村

顺着山路转下来就是村中心的古井

三路交汇的院墙,右走出村,左行是进村。

沿着出路的路前行,右手边有一“厚德载物”的影壁,顺着边上的小路前行

顺着山路前行

绕过巨石

一座建在石墙上的建筑。

正在修缮的“领溪书院”

继续前行就又上山了。原路返回,出村,结束行程。

2023-7-2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