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一直都是传统中国人的终极梦想,科举考试的时代八十老翁下考场这比比皆是,就从现代社会中公务员报名考试的火爆场面中就可以看出这种思维惯性之强大。
在古代当官主要有三种方式,除了我们最熟悉的科举制度之外,还有一种"世卿世禄制",直接一点就是拼爹,这个在春秋战国之前占主导地位;另外一种就是靠推荐,说白了就是大家(主要是领导)说你好,你就可以当官了,当然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秦朝的时候凭借敌人的人头就可以当官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再比如梁山好汉这种被诏安当官的,这些都不是主流。
《九品芝麻官》剧照
靠推荐当官主要是存在于汉朝和魏晋时期,在汉朝正式的名字是"察举",魏晋时期叫"九品官人法",虽然叫法不同,是通过举荐的方式来选官,只是举荐的人和机构不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今天我们就重点介绍一下九品官人法是如何选官的。
1. 九品官人法是啥?九品官人法这个词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九品",就是把人分为九个品级,这个分法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第二部分是"官人",这里的官人是动词的意思,是让人当官的意思,古汉语中经常会用名词动词化,比如"饭否"的意思是吃饭了没有,通过把人分为九等来分配官职的意思。后来有一种说法叫九品中正制,这种说法被一些严肃的历史学家认为不妥,因为九品中正制是在北宋之后才有的说法,而在当时正确的叫法应给叫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制
之所以后来有九品中正制的说法是因为在当时给人划分等级的这个职务称为"中正",中正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由司徒负责,中正将选拔出来的人汇报给司徒,司徒将这些人交给尚书,吏部根据士人的品级,同时参照官位的品级,对士人进行授官。由于"中正"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所以这个制度又被成为九品中正制。
2. 九品官人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九品官人法的正式确立是在曹魏时期,九品官人法是建立在东汉末年以来的察举制基础上的。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正是确立起来的,察举制的考察科目非常繁琐,这里我们不过多介绍,简而言之就是地方官向上级举荐人才。对于地方官来说要举荐人才要有依据,而他的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舆论对这个人的评价。
东汉末年,清议之风盛行,而清议的中心就是品评人物。而名士口中对人物的褒贬,传到政府时可以对官员的任用起决定作用。而当时的政治人物也特别希望得到名士对他们的评价,就连曹操也多次恳求名士许劭给他作一评语。这种品评人物的风气时间久了就便有固定的形式,比如汝南"月旦评",就是每月固定有一个"品题",由一到两个人主持评议。久而久之这种乡闾之议就掌握在了一两个人之手。这就形成了中正的原型。
《三国》曹操剧照
乡闾评议的主持人往往是地方大族人担任,这就造成了地方大族掌握了当地的舆论导向,进而就掌握了举荐官员的门路。曹魏建立之后要控制地方大族的势力,首先就从官员的举荐入手了,在陈群的建议下设立了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的核心就在于"中正"是由中央任命的,这样一来地方大族就不在控制官员的任免。这种既沿袭了旧的品评人物的传统,又改变了地方格局的方法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九品官人法是如何运转的?魏晋时期实行三年一定品之制,这是中正考察宗族乡党舆论的主要方式。 九品官人法建立以后,一直采用三年一定品,从曹魏到东晋一直如此。中正是三年一定品,定品时间相对固定定品人员相对集中,所以在定品之时,州郡中正对于乡邑人士品德才能集中评价,定品之后在按照程序进行授官。
曹魏时期,郡的中正一般由中央官员兼任,住在京城。中正会派遣自己的属员去地方进行查访。但是即便是这样也会带来中正所管辖的地方过大,照顾不过来的情况,司马代魏之后,对九品官人法作出了改进,增加了大小中正(郡为小中正,州为大中正)每月一会,以便互通声气。《晋令》中有规定" 大小中正为内官者,听月三会议上东门外,设幔陈席"。这种制度就是为了加强州郡中正对乡党人士的了解。
魏晋州郡制
另外中书省可以对中正的定品进行监督和裁决,《晋书》 霍原传中记载,当时郡国大中正将霍原的乡品进位二品,但是司徒府则认为霍原没有资格被进位二品,因此没有批准霍原的进品请求,当时的郡国大中正刘沈立即上书要求对司徒府的决议进行审查。皇帝即下诏书,令中书省进行裁判,当时的中书监张华认为霍原具有进品资格。因此,皇帝下令准予霍原进品。
4. 九品官人法的影响九品官人法创立之初,尚能砒砺德行,清正风俗。开始时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称为世、状、品)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官人法的主要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并且中正徇私舞弊也很严重,评价人物往往根据个人的好恶,刘毅论九品有八损即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称均尺,务随爱憎……"。
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
但九品官人法一方面弥补汉末察举制的不足,同时他也为科举制的产生做了制度性的尝试。作为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之间的过渡,九品官人法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科举制实行逐级考试,而且,考中了还要有吏部铨选进行授官,这一思路明显沿袭了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最重要的影响是将官员的任免权集中到了中央,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朝廷设司徒府,主司士人品第的评定。又改汉代选部为吏部,主司依品状授官。另设中书省,负责监督和调节。承担具体品评任务的中正,也都是朝廷任命的在朝的高官、重臣。通过这样的机构及其属员的设置,将选举权完全控制在中央。通过这样的方法加强中央集权,一直被后代沿用。
5. 九品官人法为何败给了科举制度九品官人法在实施过程显露出的弊端和危害决定了这种制度必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却是"考试"为基础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之后一直被历朝历代所沿用,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科举制度
如果仔细考察一下九品官人法和科举制度就会觉得奇怪,九品官人法制就其制度形态而言,可谓严密非常,理论上也近乎完美,对人的考察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而科举制度则要呆板和僵化很多,特别是到明清时期用八股取士,几乎就是书呆子。为什么以考察综合素质为主的九品官人法会被僵化应试的科举制度所代替?这其中就牵扯到一个实施难度的问题,九品官人法设置的人物评定的指标看似很全面,包括人的家庭出身、品行,才能,但是实施起来却很难,很容易被人为的操纵。但是科举制度则不然,他非常的简单而公平,考试内容也非常固定,只要是有钱买得起书的人都能参与进来,这项制度具有非常强的可实施性,能把尽可能多的人囊括进来。正是因为科举制度比九品官人法更简单,更容易实施,并且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平,所以历史的发展才选择了科举制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