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和人口的角度看南宋之灭

从金融和人口的角度看南宋之灭

首页角色扮演剑破九荒篇更新时间:2024-07-28

/楚千骑 (全文12639字 阅读约30分钟)

(1)

一个国家,如果在天下大势发展潮流面前,不能快速转变模式,适应发展,必将深受其害——这句不是论点。

譬如天下强国环伺,身处战争年代,一国的状态还是和平和发展,统治者还是不开源节流,还是纵情享乐,必然导致灭国;相反,一个国家如果在和平年代,依旧保持战争年代的发展方式,常年养大量的兵,也会被这种国家模式拖垮、拖死。

而南宋仿佛是个列外,但这个列外终究没有逃脱列外,这就很值得写一写。

先说第一个列外。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宋徽宗的第九字、宋钦宗之弟赵构,以临安(浙江杭州)为都城,在南方重建宋政权,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北宋就是因为没有从发展模式很快的转变为战争模式,被野蛮文明灭掉,所有从南宋立国开始,人人都说要搞军事,岳飞是一个代表。

我们的史书上说,南宋之灭,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继续执行重文政策,思想文化进人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由于对外的陆路交通被切断海外贸易开始兴盛,如果不发生后来明,清时代的海禁,中国很可能也早已成了一个海洋大国。

但是,我们的史书又总是说,南宋在军事上“似乎”却显得十分软弱。

在前期,南宋一直受到金朝的侵略和威胁。

在后期,则受到了军事力量更为强大的蒙(元)的不断*扰和持续进攻,双方发生了长达45年之久时断时续的战争,使南宋沿边(特别是四川地区)饱尝战争的蹂躏,军费负担也大幅增加。

1279年2月,南宋终于为元朝所灭亡,从而最终结束了整个宋朝320年的统治。

实际上,北宋之灭后,南宋已经吸取了相当的教训,整个国家一直处在战争模式中,按理,这样能生存下去,但,为什么又变了列外了?

南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近年来南宋冗兵、冗官、冗费的学说由来已久,所以想写这么一篇,也算对自己的好奇一个交代。

南宋之灭,真是因为冗兵、冗官、冗费么?

(2)

宋末元初人、著名学者、思想家、曾经长期出任南宋地方官的黄震,对故国灭亡的原因所作出的分析。

黄震通过对理、度两朝历史的考察,从两个方面总结了南宋灭亡的原因:一是政治上的原因,亦即“致变之略”;一是直接造成蒙元入侵的原因,亦即“致寇之略”。

黄震所说的“致变之略”有三:一宰相非人,二台谏非人,三边阃非人。

对此,他说道:

宰相职在进贤退不肖,以佐天子。而宰相非人,至以公朝之官爵为私门。之商货,使请价而得、布满中外者,皆次第取货之小人,致变一也。台谏职在为天子耳目,以弹劾宰相之非才。而台谏非人,至以公朝之执法为私门之呔犬,使天子不得有为,而一惟宰相之私,致变二也;边间职在与天子分闻而治,死守封稷以长保塞上之安。而边间非人,至以三军死生、国家安危所寄之地,为承受中朝权责、应副人情私嘱之奴仆,使边防荡然,敌至如入无人之境,致变三也。

按黄震上揭这番话,这我就不翻译了,解释来就是:南宋所以灭亡的原因之一,一言以弊,就是朝廷大臣用非其人、监察系统失效、边关将领无能。

但我觉得,看问题,看历史,如果不谈金融、谈人的作用,只谈军事的强大,政治的黑暗,那对于大历史观,是很狭隘的。

(3)

战争从本质来看,是综合国力的比拼,而经济又是其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形式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战争对于经济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重。

南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面临的战争压力巨大,我们通过在南、北宋间做一个对比,可以看出南宋所面临的压力:北宋也承受过相当大的战争压力,但是相较于南宋,无论是从强度还是持续时间来看都要差很多。

北宋除去在其灭亡前夕一两年外,只是在真宗、仁宗和神宗朝的某些年头面临战争压力较大,而南宋则不然。

在金人锋镝之下建立的南宋小朝廷可以说几乎始终面临着巨大的战争压力,而其两大对手金、蒙元也远非辽与西夏所能比。

金、蒙元西夏哪一个是弱鸡,不是啊。

每一场战争都关乎生死存亡,军事上的要求自然压倒一切,一切都要围绕军事需求来调整,而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为战争提供物质保障的财政。

可以说,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南宋财政可谓竭尽全力。

当然,战争依赖经济还不等于对货币的依赖,就像曹操坚信“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派夏侯渊屯田,大兴屯田即奠定了称霸的基业,可见当时战争依赖的是实物而非货币。

(4)

南宋绍兴和议后,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南宋中后期有两次关键性的战争。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的北伐与理宗端平年间的端平入洛以后爆发与蒙古全面的战争。

这两次的战争都是南宋主动发起的战争,因此,准备战争与进行战争是需要巨大军费。

南宋理宗时期,联蒙灭了金朝,但是又出现强大的北方敌人就是蒙古。

金朝灭亡以后战争更频繁,而且战争规模更大。

南宋后期,面临着北方敌国的侵略,军队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南宋宁宗时期,

南宋理宗时期的军队数量达到70万兵力,虽然这数字比北宋时期兵力高峰时期的一半左右,但是南宋财政收入比北宋减少了许多,故财政开支中军费占分的比重整个宋朝较大的。

我通过查一些资料发现,宋朝军俸制度非常复杂,光写这个估计就得分还几个派别,但简而言之,北宋与南宋之间有差异,各种军队之间也有差异,除了奉钱、月粮、春冬衣等的正式俸禄以外,还有名目繁多乱七八糟的补贴。

南宋的财政系统可以是混乱不堪,有兴趣的朋友推进一篇硕士论文,华南师范大学刘云的《南宋高宗时期的财政制度——以宋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为中心》。

(5)

这里这谈支出,就不写财政了。

南宋的军俸项目比北宋更复杂,因为南宋的军制比北宋复杂、混乱,光军制就把我搞的头大,写了也没意思,写点有意思的。

南宋的的屯驻大军,也就是正规军,是从北宋禁军而来,而禁军成为南宋的地方军。

屯驻大军的军士,有分为效用和军兵两级,而且各自俸禄不同。

禁军的军官月俸30贯至15贯不等,分为等级。禁军士兵分为上、中、下三等,月俸1贯为上等,月俸500文至700文为中等禁军,月俸500文以下分为下等,“诸军自一千至三百,凡五等。”俸钱以外,还有月粮、春冬衣等各种补贴。厢军待遇低于禁军,厢军军将分为17等,俸钱为15贯至350文,“自十五千至三百五十,凡十七等。”

宋朝较前代财政开支中军费开支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南宋时期财政开支中军费占了一半以上,甚至80%以上的情况也是频频出现。

这些现象是前所未有的情况,宋朝财政开支中军费开支浩大的主要原因是宋朝实行全面的募兵制的缘故,通过募兵制补充兵员是从征兵制下的兵员有很大的差别。

宋朝实行全面的募兵制,这个全面很重要,这个词是我把好几个论文读了好几遍抠出来的,全面的意思是,无论禁军、厢军都由招兵来充当兵员,就是国家负担财政。

在农业社会,征兵制的兵员非战争时期一般从事农业生产,有战争时参战,而且粮食、武器等装备自己准备,故国家对兵士的负担不是很严重。

但是募兵制的兵员是专业的职业兵,他们脱离生产专门受军事训练,国家必须每个月给募兵制下的兵士发俸禄、军赏、后勤等,而且这些兵士的家属也是依靠政府发的俸禄生活,故政府的负担比征兵制沉重。

(6)

募兵制是唐五代已经实行了,但是当时的募兵制是补充征兵制的手段,而且互相补充的关系。

禁军、厢军等全部军队实行募兵制必然导致军费开支增加,这问题到了宋朝,在财政开支上有明显的负担。

宋朝军费开支如此浩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一,宋朝奉行“守内虚外”的国策,因此,宋朝维持大量的中央军,这些中央军都是招募而来的兵员。

宋朝财政收入项目中有实物、钱币,财政收入中钱币的比率比前代大幅增加了,例如唐代宣宗时,我查到的资料是,财政收入中钱币收入是925万余缗,“每岁天下所纳钱九百二十五万馀缗”。

北宋初,财政收入中钱币收入是1600馀万,“天下岁入缗千六百馀缗”。

宋太祖开宝年间军队是37万8千,“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

北宋初,比唐宣宗时期财政收入中货币收入增加了许多,这可以说财政开支中货币占的比率比前朝增加了。

真宗末年,钱币收入大约2650馀万缗,“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馀万缗”,宋神宗时期达到了6000余万,“所入乃至六千馀万”。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钱、金、银、绢、丝、绵等二十项的财政岁入是1亿402多万贯,但是岁出1亿680多万贯,这说明北宋财政是赤字财政,而且岁出中大部分是军费开支。

难怪北宋人富弼说道,“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

仁宗宝元二年(1039)前军费开支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到了北宋神宗时期,财政收入中货币收入增加了许多,整个宋朝财政收入中货币占的比重日益增加,而且这现象到南宋更明显.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所有王朝到后期几乎都是贫富差距太大,富人不上税,越是王朝后期,越出现一些富甲天下的富人,而国家却收不到税,此时往往又因为土地兼并出现大量的流民。

(7)

这现象不但是真宗一代出现的事情,而且整个北宋朝都出现的。

到了南宋,在与金战争下,南宋丧失了国土的三分之一,而且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了。

但是在当时政权危机情况下,必须维持大量的军队,这一点是必须,不养军队国家立即就灭亡了,这一点来看,南宋的军队不是战斗力不行,而是太耗财了。

南宋政权在逐渐稳定下来的过程中,可以说是个军武政权,所以财政收入中的实物,对避难政权不方便,而需要携带较容易的钱币。

南宋高宗初,财政收入中比北宋减少了,其原因是南宋初,总财政收入减少的缘故,但是财政收入中货币的比率增加了。

到了光宗时,恢复了北宋时期的钱币收入状态。

宋朝的财政收入中货币收入日益增加的趋势,南宋丧失了三分之一的国土,这里下面我会以人口额原因来写,但是经过学者考据,南宋的货币收入比竟然比唐朝增加了3、4倍,这是让我想不到的。

也就是说,一个所谓的盛唐,其实还没有半个苟延残喘的南宋财政收入多。

南宋总财政收入中货币收入比重日益增加,这影响到财政开支,但是,在南宋财政开支中军费开支占80%左右,因此,军费开支中货币的比率也是日益增加。

这就很诡异了,国库收入比唐王朝多3、4倍,但军费却占财政的80%左右……

(8)

那么宋朝比前朝,财政开支中军费开支占的比率较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前面说过,其主要原因就是实行全面募兵制的缘故,那到底花多少线?

宋朝军费当中相当部分是养兵费,“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

这史料说明,北宋仁宗时期财政开支中大部分是养兵费。

北宋时期占一半以上,南宋时期占十之八九。

北宋人蔡襄统计说,当时钱币收入三千六百八十二万余贯,支出三千三百十七万余贯,其中军费为九百九十四万余贯。

纳、绢等纺织品收入八百七十四万余匹,而军费却达七百四十二万余匹;粮食收入二千六百九十四万余石,军费为二千三百十七万余石;草收入二千九百三十九万余束,军费为二千四百九十八万余束。

“养兵之费,禁军一兵之费以衣粮、特支、郊赉通计,一岁约费钱五十千,厢军一兵之费岁约三十千,通一百一十八万余人,一岁约费四千八百万缗”,这是衣粮等等实物折算成钱币后的军费总额。

他的结论是“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国用无几矣”。

这情况不仅仅是北宋特殊情况,而且南宋也是遇到这种情况,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情况与北宋情况大同小异,“大农每岁养兵之费十之九”。

南宋绍兴年间的军队数量在《宋史》里记载如下:南渡以来兵籍之数,绍兴十二年二十一万四千五百余人,二十三年二十五万四千五百四十人,三十年三十一万八千一百三十八人。

因此到了晚宋时期,纸币的贬值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实际上财政增加,但是无法解决赤字财政状态,南宋就是一个字,一直处在朝鲜状态,一直是入不敷出。

(9)

实事求是的说,南宋政权建立后,面对不断增加兵力的趋势,南宋政府为了解决赤字财政问题采取了不少对策,但是军费开支占财政开支中7、80%以上的情况下无法解决赤字财政问题。

所以南宋政府发行大量的纸币,这是赤字财政补贴的最佳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交子,最早的纸币.

我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发行纸币,这一招可能不是什么时代进步,而是饮鸩止渴的无奈之举,而且南宋搞纸币金融搞的一塌糊涂。

(10)

宋代纸币的发行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引起了纸币泛滥。

纸币的泛滥带来了社会经济上的问题,如纸币的贬值、物价上涨等必然的弊端。

这些弊端大部分是老百姓的负担。

这些问题当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即南宋时期纸币的泛滥导致了纸币的贬值,纸币的贬值引起了财政的恶化。

财政不足现象日益恶化,宋廷又发行了大量的纸币,纸币又贬值,发行纸币确是解决财政不足问题的措施之一,但是导致财政状况不断恶化。

史载:绍定五年(1232)发行量32900万缗在会子发行量已经过多的情况下,端平元年(1234)发行第十七界会子,发行额为42,000万缗。

这一次的会子发行量达到以前共十六界会子发行量的将近一半左右。

自开禧年间至端平年间前,军费对财政的恶劣影响,军费对财政的恶化最严重的时期。

史载:方开禧之开边以误国也,增造之数至一亿四千万,比之前时凡数倍矣。绍定之养奸以耗国,增而至于二亿九千,方之开禧抑又倍焉。......朝廷竭天下之财力以养兵,只为主帅刻剥之资、权门厚积之助,至于今日则军民俱贫,公私交困,黾勉支撑而不可得也。总今日之数,较之嘉定己卯间,增至二十八万八千有奇,是岁中之兵费居六五。

这句话简而言之就是:那群傻叉,光顾着发行货币,使军民俱贫。

前面写了南宋财政开支的大项花在了军费,那具体军费花在哪了呢?我想写写小项。

我接着查资料发现,南宋的军费主要有一下几部分构成,而且很混乱。

(11)

好吧,南宋的钱到底去哪了?是不是被皇帝用了?我给捋一捋。

1是正规军的工资。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国家军队总数量为60万,“昔高宗渡江,兵不满二千。今合吴蜀之兵三十万,而州县厢、禁、土军、弓手又三十万,中产之户十养一兵,以六百万户养六十万兵,国安得不蹙。”

自孝宗至南宋灭亡基本上维持60万军队。

60万军队里一年这的俸禄一共需要36739920贯,绍兴末年的财政收入是6,000万贯,军人俸钱、折麦钱、春冬衣钱这三项目占大约61%。

2是非正规军的工资

南宋出来正规军以外还有属于地方的禁军、厢军和普通军兵等的非正规军,而且他们与效用俸禄待遇不同。

军兵的俸禄低于效用,“自来军兵料钱,上军至优者每月不过一贯,今日支食钱一百,即是每月三贯,已为过优。”,“诸路之将兵,月请米每石五斗或每石八斗,盐一斤或钱三百耳。”效用每月食钱9贯,“每月食钱九贯,米五斗。”效用的食钱高于上等军兵的三倍。

宁宗嘉定年间南宋全国州县非正规军是30万,“昔高宗渡江,兵不满二千。今合吴蜀之兵三十万,而州县厢、禁、土兵、弓手又三十万。”30万非正规军一年需要22,891,305贯360文,大约22,891,305贯。

南宋中期岁106,500,000贯,非正规军的俸禄占岁入的大约21%左右,这里更诡异,光非正规军的军服就占比这么高。

非正规军一年需要的俸禄加上正规军的俸禄当时南宋全国总兵力的一年俸禄占了财政岁入大部分,这给财政上很大的压力。

3是军粮食、马料之费

军需品中最基本的物品当然是军粮,古代广义上的军粮包括人粮和马料。南宋供应军饷的主要渠道是和籴,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提到“和籴本为军饷而设。”

和籴是政府不足军饷补充的主要手段。

北宋时期,军饷是“口食米”与“月粮”两种。口食米每天发二升,“人日食二升”这是北宋时期老百姓每日需要的粮食量,宋军也是按照老百姓的标准发军饷。

月粮发放的标准是禁军“月粮二石五斗”,厢军“月粮二石”。北宋时期禁军的军饷包括月粮和口食米每月发3石1斗。

南宋高宗时期的发口食米规定是“每兵月计七斗五升”,南宋时期的规定比北宋稍微增加一些。每日发2.5升,每月7斗5升,每年9石。

南宋月粮发放量比北宋减了许多,“招效用千余人,月给钱五千,米斛有五斗。”每一年一卒需要的月粮是18石,那么一年一卒需要的月粮口食总量是27石。

绍兴四年(1134)的记载南宋正规军总数为大约194000人余人、宿卫、神武右军、中军七万二千八百,江东刘光世、淮东韩世忠、湖北岳飞、湖南王(王燮)四军十二万一千六百。”

但是这些军队数量里未包括四川军队,其时期的四川军队数量为大约10万左右,“若四川之兵,曲端死,吴玠并将其兵,王庶、刘子羽有兴元,又招集流散,立成都伍。子羽罢,玠又并将其兵,故玠其兵十万。”

北宋时期发马料的标准是“边城一马之给,当步卒三人。”,步卒每天发二升,马料一天发六升。端平年间有规定,“征马每匹给生谷二斗,作口袋,饲秣日以二升为限。”一马每天需要的草0.7束,料7升为标准,因此北宋时期每匹马一年需要的草料各为255束和25石2斗。

北宋真、仁宗祥符、天圣间,军马数量是20万匹,一年需要的草需求量是50400000束,料需求量是5040000石。

南宋时发放马料的标准比北宋增加了,“下菰城系每年步司牧放之地,四月日支料谷一斗,自五月至八月,马一匹日支料谷七升,九月回程,马一匹日支料谷一斗。”

每年一匹马给32石4斗的料谷。绍兴末年行在诸军马草每年发360万束,每束100文,每年一共需要36万贯,“行在诸军马草,每年计三百六十万束,每束户部降本钱百文。”

上文中可知南宋战马养殖费也是相当多,当时南宋政府市场上购买不足的月粮口食大约需要20430000贯,月粮口食一项,在市场上购买时需要的钱已经占一年财政收入的34%左右。

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4是兵器之费

兵器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战争中兵器的管理和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行为。

宋代武器的生产和维修费用不一定列入军费,但是其费用是相当多。

南宋常用的兵器种类很多,常用的兵器有弩、炮、弓、枪、儀等,还有火药兵器的数量和种类比前朝繁多。

南宋时期,比较重视火器,故制造火器的技术发展,而且火器的使用比前朝广泛。

史书上动辄就是记载:“荆淮铁火炮动十数万只,臣在荆州,一月制造一、二千只,如拨付襄郢,皆一、二万”。

战争中广泛使用火器需要较多的财物才有可能,火器需要武器和火药,制造时成本相当高。

南宋时期比北宋重视水战,南宋首都在临安的位置上沿江防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阻止金与蒙古的南侵。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浙江沿海各州县建造600艘,史书上就留下这样的记载:“濒海沿江巡检下鱽鱼船,可堪出战,式样与钱塘、杨子江鱽鱼船不同,俗又谓之钓槽船,头方小,俗谓盪浪斗。尾阔可分水,面敞可容人兵,底狭尖如儀刃状,可破浪。粮储、器仗置黄版下,标牌矢石分两掖,可容五十人者,面阔一丈二尺,身长五丈,依民间工料造打,每支约四百馀贯。

嘉定十五年(1222),在鄂州建造大小马船30艘、脚船30艘一共60艘,需要9560贯75文湖会,

用钱记载如下:“寻下戎司相度措置,欲创打大小马船三十只、脚船三十只,计料到约用收买材物价钱九万五千六十贯一百七十五文、湖会,人工九万八千二百四十五工。”

(12)

南宋时期军费开支这些大头,而且其需要的相当部分政府需要在市场上购买,当时南宋政府市场上购买不足的月粮口食大约需要20430000贯,月粮口食一项,在市场上购买时需要的钱已经占一年财政收入的34%左右。

军队的工资在绍兴三十年(1160)一年需要57169920贯,这数量相当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一年收入6000贯,这收入还不及支出的零头。

行了,我觉得觉得不用算了,南宋政府可以申请*了,粮食购买就占财政收入的34%左右,军费都赤字多少了,这些开支上加非正规军的军俸、军赏、军舍、军服、制造兵器等,军费开支更多。

就算是十个财神爷在世,估计救不活南宋的财政,如此财政,维持国家运转都费劲,南宋政府这么多年不躺平,算硬气,这好比一个企业家欠了几千亿,依旧还维持着场子运转生产着万能充电器,这很励志了。

(13)

人口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压依据,没南宋的人口又怎么样呢?

我查了一些资料,非常混乱,关于南宋人口变化史学界争论不休,一是说南宋人口很难统计,二是南宋多人人口存疑,三是有史料,但主流研究界不认同,存在争议,这里我选取了最可靠的一种来写。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 )的实际总人口超过1亿。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的各路户数,南宋全国合计有户11622625。

而《文献通考》卷一所载的嘉定十六年户数最为完整,户数合计为18331078户。

《文献通考》作者是宋元之际人,能够相信,到南宋后期的各种户口数,他选择这一数据势必考虑到其可信性。

查找南宋人口最大的困难之一,是找不到后期的全国户口总数,乱世哪有什么完整的记载。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嘉定年间以后基本无人口统计数传世,属于人口状态不明时期。”

(14)

靖康元年,金军南下,并于靖康二年攻下开封,北宋灭亡。

金军南下攻宋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人口和财物,以补充自己作为游牧民族的不足。

但是,处于奴隶制的金国在占倾区实行落后的政策,金国曾下令,“以人口折还债务”,意思就是,把负债者当成奴隶,并捕捉壮丁到西夏和蒙古地区交换战马,这给北方的社会经济,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这时期康王赵构在南方即皇帝位,大量北方居民不堪忍受金兵的蹂躏,开始向南迁徙,这也是北方发展开始不如南方的一个原因,这样,,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人口,第一次是永弃南渡,第二次是在安史之乱,写多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侵河东时,折可求师败,河东“威胜、隆德、汾、晋、泽、绛民皆波河南奔,州县皆空,”。

史载写的字字带血:“士民扶老携幼,适汝、顺、襄、邓避难者其知其数。”,接着数年,随着金兵的深人,广大人民、士人、衣冠世族更是“奔波于道者相继”。

“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中原人士,扶挤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

1129年,高宗率内侍及亲军渡过长江,百官、百姓随之渡江者约数万人,为了保证北方难民顺利过江,南宋政府“令有司具舟常、润,迎济衣冠、军民家属,”,从而形成了“高宗南渡,民之从者如归市”的南迁高潮。

在靖康之乱期间大约有500万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并在各地定居下来。

这里找到一个有意思的记载,是临安初期的人口。

14世纪初,意大利圣方济会的鄂多立克来华旅行,为文记载说,临安有汉人85万烟户,每一烟户住10至12家,另有萨拉森人4万户。

马可波罗的游记中也说杭州的户数有万160万。

南渡后,如依此推估,光临安总人口则超过一千万,南宋人口应该不少。

但老外的话不能全信,他们的记载大多是注水的,甚至马可波罗这人,在西方大家都觉得他是骗子,根本没到过中国,所以存疑,外国人治史没有中国的严谨,他们看见个海岛都能写成“新时代的大不列颠”,看见个土著都敢写“这里的人用黄金的桶提水,是十分平常的”。

所以大航海时代都可能是一群大忽悠的结果。

(15)

南宋一个半世纪的人口发展过程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开始至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结束,大致相当于南宋初期为人口的锐减和恢复时期。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军开始大举攻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进入秦岭———淮河以南作战不久又渡过长江追击南迁的宋高宗和隆太后。

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北方流民武装也在长江南北攻城掠地,战争的烽火燃遍南宋境内南宋,蒙受战火人口损失惨重。约在绍兴五年前后南宋平定北方流民武装长江以南地区开始进入和平发展时期。

绍兴十一年,宋金两国签订和约,长江和淮河之间的江淮地区以及大巴山以北、秦岭以南的汉水上游地区的战争状态得以结束。

战乱给南宋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江、淮之间和汉水上游因居南北交界地带为南宋境内战争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区域人口损失最为酷烈。

史载湖南是“连年兵火人烟稀,田野荆榛气萧瑟”一些地方“上户逃移下户死人口凋零十无八”;两浙北部在两宋之际特别是建炎四年蒙受金军的破坏十分惨重“兵火之后民间荒废田土甚多”,“沿江两岸沙田圩田顷亩不可胜计例多荒闲”。

从这些史料的只言片语我们可以看出,战乱波及地区人口数量有一定下降的事实。

而据《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的论文研究,绍兴三十一年王之道向朝廷报告:“自经兵火,江北之民,十不存一。绍兴以来,生养蕃息,而杂以江、浙等处流徙之人通计十有三、四。”

当时南渡的人口才恢复至北宋后期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宋会要辑稿》里有绍兴三十六年的户数是第一个完整的户口数据,南宋的初期1162262户。

在这一时期中,先后发生过金海陵王南侵、宋隆兴北伐、宋开禧北伐、金宣宗南侵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战争,但均历时不长,往往几年便告结束。

受战争影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区,这一地区的人口在战乱时总要遭受较大的损失,战后随着流民的回归和南北移民的迁入再度开始恢复,但是,一场新的大战往往又使和平时期人口增长的成果荡然。

因此,尽管在绍兴三十六年至嘉定十六年间国家人口户年有所增长,但户数仍远未恢复到北宋后期的水平,各类研究也表明该南宋的人口的又开始严重下降。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的各路户数,南宋全国合计有户数1334932,南宋为人口的缓慢发展时期。

到南宋建国60年后,南宋的人口数据却是18331078户,这是最高峰这是南宋建国60年后的数据,我查证的资料,这60年间,南宋人口幅度增长在36%左右猛,真的猛。

到南宋在南方建国已达60年的时候,早已巩固了在南方的统治。在此以前,各地已多次编制保甲簿、丁账和税账等户口籍册;即使南迁的北方移民,绍兴后期也已陆续在各地登记入籍;宋金绍兴和约的签订,标志着两国进入南北对峙的时期。

(16)

南宋人口发展的第三阶段自宝庆元年至德二年宋朝灭亡,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蒙古军乘灭西夏之余威,攻占利州路北部的汉水流域诸州。

绍定四年,蒙古攻入四川盆地,若入无人之境。

端平二年,再次大举入蜀,横扫四川,成都府被攻占,但不久便离去。

嘉熙元年,蒙古军开始旨在攻占全四川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四川坚持抗击蒙元军队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南宋全境被攻占。

蒙古军进入四川后,在各地大肆屠*平民,仅成都城中的尸骸便达140万具,城外尚不计在内。

而且,大规模的战乱之后必伴随着瘟疫和饥荒。

由于这些原因,南宋后期四川人口损失极其惨重,以致于元代文人虞集得出这样的结论:“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

“千百不存一二”固然有夸大,但四川人大量死亡则无庸置疑。

此外,蒙古军队还大量掳掠四川人口到北方充当奴隶,当时蒙古统治下的关中多四川籍奴仆,如“岐、雍民家皆蜀俘”,即是一个例证。

为避开这场四川历史上罕见的兵祸,还有很多人逃往周边山深林密的山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时期,到南宋灭亡,史学家比较中肯的南宋人口是11746000户。

从顶峰的18331078,锐减至11746000户,南宋人口锐减了近一半多。

(17)

人口是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从人口的不断锐减,再结合南宋困难的财政情况,就可以想象,在这一期间,南宋的经济面临着如潮水般的衰退,财政困难也可以理解。

我们先看号称最为富庶的两浙地区,人口到底有哪些影响。

淳熙二年,有大臣给皇帝上书:“两浙所部,旧皆富州,故转运司最号财赋之渊蔽。比闻储蓄颇罄,不免遣官假贷于诸郡,仅有应付一二千络者……两浙尚尔,外路可知。”

路、州两级都出现财政危机。这还是在南宋经济状况最好的孝宗时期,及至理宗期,更是每况愈下。

即使在自然条件最优良的浙西地区,也是“田野萧条,物价翔跃,民命如线”。

我们再看几个有代表性的州郡,临安陈亮在孝宗时上书指出“临安一隙之地,本不足以卜容万乘,而镇压且五十年,山川之气盖亦发泄而无余矣。故谷粟桑麻丝泉之利,岁耗于一岁,禽兽龟鳖草木之生,日微于一日”。

也就是说,南渡50年来,南宋虽然人口增长,但临安地区地力渐尽,农林牧渔等行业全面衰退,环境逐渐恶劣,物产日益减少,生态环境出现危机,经济状况萧条不已。

杜范在嘉定年间居住临安时,尚以为“市井喧闻,文物富丽”,但“人谓已非淳熙之旧”,到绍定、端平间,“耳目所接,景象萧条,又非嘉定之旧”,

及嘉熙四年五月又入临安,“得于所见,又非端平之旧”,四个月后,“视初至之时,抑又大异矣”衰败速度之快,实在骇人听闻显然。

我们再来看南宋的曲秀州,曲秀州曾是仅次于苏、湖州的经济发达地区,但这时已是破落不堪了,这里找到一首诗,首诗中所言“世言苏湖熟,居丐及四方。自我梁石门,触目何凄凉……父老称近年,十载尝九荒。聚落成丘墟,少壮争逃亡。”

十年九荒,反映了农田水利设施的荒废,对自然灾害缺乏抵抗能力,劳动力的大批流散,又使残破的经济难以恢复。

淮南路在北宋时,是朝廷财赋的渊蔽之一。有“淮南在承平时,盛丽甲天下”的说法。

但建炎以后,所受兵火破坏最为严重,大片土地荒废,大批人口流亡,萧条残破之境况,远过于其它路分,并由此一级不振。

孝宗时,淮南地方官仲并报告说“兵息既久,而疮瘩尚存,丰年虽屡,而啼号或未免。……市井号为繁富者,才一二郡,大概如江浙一中下县尔,县邑至为萧条者,仅有四五十家,大概如江浙一小小聚落尔。”举目一派荒凉,“率数十里无居人”。

以薪州为例,北宋末有人口12万,孝宗初不及2万,原有垦田12万顷,孝宗初仅3千余顷而已。北宋时,淮南每年上供内库绸绢余90万匹,绍兴末,才上供8千匹。足见无论是人口,垦田面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南宋都全面地衰退了,而人口锐减是罪魁祸首。

湖州是宋代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艳称。

但实际状况大不佳,“湖州虽号出米之地,苗米仅数万石,不及姑苏二十分之一,不及嘉兴十分之一”而且“岁才凶歉,即便胭食”。底气不足,经不起一点自然灾害,哪里还有富州的实力呢?

到理宗时,景色就更荒凉了,卫宗武有诗云:“一年两到吴兴郡,梦想往时云锦乡。败埠颓垣尚围绕,雕梁画栋总凄凉。萧萧适际风寒候,黯黯全无山水光。”

往日的云绵之乡,这时毫无生气,一派凄凉。

南宋末,据黄震言“颇闻湖、秀等田,元租亩收一石者,已十不能五六。”农业生产的衰退,也可以想见。

四川经济与东南一样,未能逃脱衰退的厄运,民力难复。”沉重的负担,迫使四川经济日趋衰退。

周辉曾指出“巴蜀风物之盛,或言过其实。东南士大未自彼归,皆有土旷人稀之语。”整个南宋风物之盛大不一样了,不是人多物盛,而是土旷人稀。

然后是手工艺的衰退、剥削与兼并的加剧,写到这我突然不忍心在写下去了。

(18)

我写到这,真的不忍心在写下去了,国家如此,常年处在战争之中,物价飞涨,人口凋零,蒙古的铁骑……,也许有官吏的剥削,也许还有施政不当,当我将这半个月的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进行思考。

我看到的是,一个被灭国后而又凭借着强大向心力复国的国家。

我看到的是,一个养马之地都丢失了归家,一个丢失了三分之一国土的国家,一个人口被当做奴隶贩卖,却集体南迁要生存的浩荡民族史。

一个随时面临着被灭国的国家,在野蛮的文明的不断的,连续的进攻下,带着血和泪的抗争史,我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悲壮,很难过。

南宋比起司马氏建立的晋,南宋骨气了不知多少倍。

财政如此困难,民生如此凋敝的情况下,南宋一朝,这个承载这中华文明的国家,在外来文化的铁骑下,一直抗争抗争抗争抗争抗争,一直和侵略一方抗争了一百多年,抗争到国家最后一丝力气也没有了。

明知没有优势,还是要打。

这使我联想到14年的抗战,一百多年的时间,面对着野蛮文明的不断进攻,还是不同的野蛮文明,这是何等的的悲壮?要知道东罗马面对野蛮文明的不断进攻,没几年就挺不住挂了。

为了暂时的苟延残喘,为了有一丝生机,我们的文明不得不卑躬屈膝的提出议和,这又是何等的屈辱?我想,倘若真的能和野蛮文明一决高下,谁又愿意议和呢?

南宋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军政权,耗尽国力、国运、人口,所有的可能都努力了,所有的人都努力了,最后一丝希望也失去了。

最后,陆秀夫背着小皇帝,已经退无可退,无路可走,我文明在这里迎来了最黑暗的时刻。

十万南宋臣民也跟着南宋在崖山殉葬……

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的时候,也许会悲壮的遥望一眼北方的故土,不远处,蒙古的铁骑在嘶鸣,陆秀夫也许会想起万国来朝的大唐,想起霍去病驰骋漠北,封狼居胥,西域听到大汉的国民就瑟瑟发抖,而我们中华文明,将走向何方……

历史在这一刻,并没有给出答案……

但快了……也就八十年后,将会有另一群汉人,不愿做奴隶,他们将重新跨上马,拿起剑,将这群野蛮人重新赶回草原……

《全文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