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诗描绘的是唐宋时期的传统舞蹈——剑舞。宋朝诗人苏焕有诗云:西河舞剑气凌云,孤蓬自振唯有君。
因表演者手拿剑器而舞,故得名,是手持短剑表演的舞蹈。
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 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 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
舞蹈时配有节奏打令。
表演者为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跳舞既不靠长袖,也不靠扇子,而是依靠剑器。
公孙大娘 跳《剑器》和《浑脱》舞, 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 超群出众,当代第一, 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 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 懂得此舞的, 在唐玄宗初年, 只有公孙大娘一人。
唐代书法家张旭,尤其擅长狂草,其书法逆笔涩势,连绵回绕,体态奇特狂放不羁。相传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张旭草书
张旭年轻时苦练书法,一段时间以后,好些没有什么进步,他自己就想创新,开辟自己的书法宗派,可是苦恼不知从何下手。
一天他路过长安街头,突然看到前面人群涌动,似乎发生了什么事情。
于是跟着人群的走过去,原来是公孙大娘正在长安街道上表演剑舞。
张旭被公孙大娘的剑舞迷住了,只见她舞姿矫健,身手轻盈敏捷,双剑上下飞舞,忽隐忽现,如同穿行在花丛之间的蝴蝶一般,充满魅力又扑朔迷离。
他回到家中,仔细回想公孙大娘的一招一式,一进一退,突然如醍醐灌顶,手舞足蹈,兴奋不已,笔下的字龙飞凤舞,神采飞扬。
从此,张旭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又结合路上的挑夫忽上忽下,一起一伏,充满了动感体态,在纸上书写出了一种全新的字体“狂草”。
以草书抒发情怀,寄托情思,其字被人喻为“雄逸气象,纵横天下”。
张旭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宗师,成就了他在书法界之中“草圣”的荣誉。
又过了几十年,唐大历二年,杜甫在朋友元持家里,又与剑舞相遇。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能从张旭的书法里看出它的优美。
这次诗人观看临颍李十二娘 跳剑器舞, 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 似曾见过,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 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
当年公孙大娘的剑舞家喻户晓,不但在民间有极高的声誉,而且就连帝王将相也对她万分钦佩,时常会将公孙大娘请到家中,表演剑舞助兴。
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 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
想起当年公孙大娘服饰华美,容貌漂亮, 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五十年的光阴,倏忽而过。
杜甫不禁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剑器行》这首诗。
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长得茂盛,抱成一团了。
杜甫老夫,觉得心中惶惶,心中越来越凄凉悲伤。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国家强大,经济昌盛,文化艺术就会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经济衰落,文化艺术也会停滞不前。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书法是中国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相似,可以说是相通的。
比如张旭就是经常看公孙大娘的《西河剑器》舞, 给自己的书法寻找新的起点。
后世我们通过张旭的书法,杜甫的诗篇,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公孙大娘表演的绝美剑舞,
每一门艺术都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且相互之间在促进和借鉴。
喜欢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