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揭示普通人逆袭底层逻辑:学会顺势,善博弈,懂放弃

《孙膑兵法》揭示普通人逆袭底层逻辑:学会顺势,善博弈,懂放弃

首页角色扮演极武天下更新时间:2024-04-29

孙膑兵法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军事奇书,是由战国著名军事家孙膑所著。和它作者的身世一样,这部兵法的经历同样曲折离奇。

最早记载孙膑兵法的是《史记》,到了唐朝时却散失不见。

在这之前,该兵法还曾得到过广泛使用。曹操在《魏武帝注孙子》中曾提到:“孙膑曰:兵恐不投之于死地也”,唐朝赵蕤《长短经》中也提到:“孙膑曰:兵恐不可救”,杜佑也在《通典》中记载“孙膑曰:用骑有十利”。

但唐代之后,此书便不见记载,以至于后世人们说此书是伪造。

直到1972年2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版《孙膑兵法》,才使这部失传的古书得以重见天日。

通过整理,人们发现与注重功利、构建条件扩大赢面的《孙子兵法》不同,《孙膑兵法》更侧重顺势而为,如何利用人性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孙膑的兵法对于人性把握透彻,所以在面对强大的魏国军队和能征善战的师兄庞涓时,孙膑能够游刃有余,甚至以弱制强。

所以《孙膑兵法》更侧重于运用智谋把握人性,在逆势中顺势而为、巧妙设局。

所谓顺势而为,就是躲开对手的优势,找寻和利用对手的弱势。通过反复操作不断消耗和拖垮对手硬件的优势,然后充分发挥计谋的优势,利用人性设局,打赢一场原本胜率不高的战争。

而或许也是因为孙膑对人性刷新认知的观点,突破了当时社会的底线,导致其中途突然散失,被深埋地底千余年。

孙膑到底是如何率领齐军战胜了强大的魏军?下面让我们一探其中精妙之处。

孙膑

被碾压的开局

战国初期的魏国有多强?

李悝变法之后,魏国经济和军事快速发展,直接起飞。

公元前389年,吴起更是以5万精锐魏武卒,大败秦惠公50万秦军,将秦惠公气得直接一命归西。

而后魏国派大将乐羊消灭了中山国,对赵国形成战略合围。

公元前352年,魏国一打三,大败齐、宋、卫三国联军。

魏惠王认为自己打败天下无敌手,是时候官宣其霸主地位了。

于是当年魏惠王便策划了一个逢泽之会,让12个诸侯国到场参加并签名支持自己当霸主。

但有两个国家不服魏国,那便是齐国和韩国。

但和魏国为首的13国联盟比起来,齐韩联盟的力量实在有点太单薄。

齐国和韩国能顶得住魏国的进攻吗?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看着魏国为所欲为?

所幸顶尖战略大师孙膑来到了齐国。

孙膑本是齐国人。他与庞涓都师从于鬼谷子学习兵法。

庞涓自知自己的才能不如孙膑,被魏惠王拜为上将军后,他请孙膑到魏国,然后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孙膑差点被他害死。

齐国使者到魏国首都大梁出访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求见。齐国使者觉得孙膑很有两把刷子,偷偷用车将他载回齐国。在齐国,孙膑成为贵族田忌的门客。

庞涓设计陷害孙膑

强者也有弱处

有时候逆势亦可为。

就好比帆船遭遇逆风,把船帆调为45度角,以之字形移动,一样可以前行。

只要顺应规律,设个有利于自己的局,逆势也能为己所用。

孙膑认为,所谓强者,也并非铁板一块:

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

大意就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有胜人一筹的一面,也有不如别人的一面。就如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一样。也像人,有能做到的事,也有不能做到的事。

任何国家、军队或者个人,都不是万能的,总有能做到的长处,和不能做到的短处。

所以马斯克在自传中提到: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很多人是很水的。只是通过过度营销包装自己。而显得自己很厉害。

聪明人,要善于避实就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打满伤害,推动形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孙膑就有一个这样的案例:田忌赛马。 

田忌有个爱好,就是喜欢跟贵族们一起赛马。有一次,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显然齐威王家大业大的,赛马肯定个顶个的强。但是孙膑巧使妙计,建议田忌用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用上等马和齐威王的中等马比赛,用中等马和齐威王的下等马比赛。

孙膑此计之妙,是将赛马看作一个整体,通盘考虑,通过牺牲局部(下等马)来换得总体的胜利。

三盘两胜,齐威王惊讶地发现,曾经的手下败将,这次竟然逆势翻盘了!

问田忌,是不是换了好马?答,没换。

马是一样的马,这怎么就胜了我齐威王的金牌赛马呢?

田忌靠前一步,神秘地说道:臣有个门客,叫做孙膑,他告诉了臣一个反败为胜的办法......

嗯?田忌你把孙膑叫来,寡人要跟他聊聊。

......

眼前的这个瘸子,让齐威王皱了皱眉。

你,就是孙膑?

是。

你擅长赛马?

不,小民曾修习兵法。这兵法和赛马,其实也有共通之处。

哦?你说说看?

......

田忌赛马和孙膑兵法,确实有共通之处。

因为他们都是一个类型:博弈。

博弈最终都落在人性上。

外部的强弱,会根据形势而转化。而掌握人性,就能引导形势。

对这一点,孙膑认识得非常透彻:

众者胜乎?则投算而战耳。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兵利甲坚者胜乎?则胜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未居胜也,少未居败也。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

兵多就能取胜吗?那样直接点个数就能知道战争结果了,富足就能取胜吗?那样算算双方持有多少粮食就知道结果了。武器先进,防守坚固就能取胜吗?那看看武器水平就知道胜败结果了。

如果战争仅靠硬件条件,那还需要人做什么?所以,战争不是仅仅靠堆靠物质条件,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气多钢少,一样可以取胜。  

所以,国家富足,并不一定就安全;国家贫穷,不一定就有危险。兵多不一定能赢,兵少不一定会输。

决定胜败与安危的关键在于掌握用兵规律,在于掌握人心,然后顺势而为。

魏国强大,士兵勇猛,武器先进,但也并不一定就天下无敌。它曾经多次在局部战争中,陷入弱国的泥沼。

齐国暂时处于下风,也不一定就会处处受制。

所以,齐国一定有办法迎来逆转。

田忌赛马

什么时候翻脸?

什么时候翻脸对自己最有利?

显然是当你占尽有利因素时,最有胜算。如果是处于下风时,翻脸也只会成为被别人围殴的借口。

对魏国的战争,孙膑主张择机入场。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此举遭到魏国干涉。魏国直接派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后来还攻破了邯郸。

此时,是否是齐国与魏国开战的最好时机呢?

朝中大臣分为两派。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建议齐国出兵,趁赵魏鹬蚌相争,齐国正好来个渔翁得利。

其实齐王很犹豫:打吧,如果救赵失败招来魏国进攻,等于惹火上身;不打吧,赵国是中原大国,如果赵国被魏国打垮了甚至灭掉了,齐国的处境将更加岌岌可危。

对此,孙膑的态度很坚决:是时候出兵了。

按照孙膑兵法中所说:

作战,应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必须同时具备这三项条件才可出战。否则这三项条件如果缺了任何一项,即便能暂时取得胜利,也必定会留下后患。

所以不具备这三项条件,绝不可轻言开战。只有把握好条件具备的时机,才能一战而胜。将士们打得一拳开,就不必再进行第二次战斗。  

显然齐国现在同时拥有这三项优势。

1、天时。当下赵魏战争已经处于胶着状态,魏国的攻击力已成强弩之末。

2、地利。魏国劳师远征,而齐国完全可以出其不意,以逸待劳。

3、人和。魏国穷兵极武,惹得天下怨声载道。诸侯们早就想联合反击魏国。

条件如此到位,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齐国必须出兵!

齐威王

从对手身上找有利因素

战场博弈,瞬息万变。

拼的就是双方主将的阅历和积累。能够及时将对手归类,将过去的成熟方案拿来就用。

孙膑根据不同的特点,对武将和军队也进行了人格分类:

第一种是威武强大,第二种是高傲骄横,第三种是刚愎自用,第四种是贪婪猜忌,第五种是优柔寡断。

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特点,得用不同的招:

对付威武强大的军队要故意示弱,装成很弱的样子,以便等待时机;

对付高傲骄横的军队,要装出恭敬谦卑的样子,把对方捧成老大,这样就能让对方飘飘然产生麻痹心态,漏出破绽;

对付刚愎自用的军队,诱敌之计对这些家伙们贼好使;

对付贪婪猜忌的军队,就可以阻滞其先锋部队,同时在侧翼*扰,并干扰其后勤补给;

对付优柔寡断的军队,就可以虚张声势地恐吓,再以小股部队作试探性攻击,打乱其阵脚,如果敌军出动就加以攻击,如果敌人不出战就逼迫其后退。

庞涓所率的魏军可以说是兵多将广。魏武卒是战国精锐中的天花板,其战斗力远超赵边骑、齐技击等部队。后勤方面,魏国农业发达,可以说是粮草无忧。

魏军的短板在庞涓的指挥上。

对于庞涓,有人会感到疑惑:既然孙膑通晓人性,为什么还会被庞涓坑?这次在战场上对阵,有把握能赢吗?

通晓人性不等于可以拉低底线。孙膑认可同窗情,可庞涓竟然为了自身利益破坏道德底线。即便孙膑神机妙算,也是防不胜防。可见庞涓毫无道德底线,属于是小人得志。

可战场博弈是宏观层面,庞涓的阴谋手段全用不上。

好大喜功、嫉贤妒能,并且刚愎自用,这些性格特质,都成为了庞涓的短板。

按照孙膑的武将人格分类,庞涓应属于刚愎自用型。对这种人,就直接上诱兵之计,给他点甜头让他出错。  

对此,孙膑兵法中有针对性极强的论述。

问:两军对垒时,敌军将领勇猛无畏,敌军兵多而强,阵地十分坚固,全军将士都很勇敢,没有后顾之忧。敌军将领威武,士兵勇敢善战,后方人员强干,粮食供应充足,诸侯中无人敢与之争锋。该怎么与这样的敌军抗争呢?

答:和这样的敌军抗争,可以公开宣布不敢与其抗争,明白显示出没有能力与其抗争,装出完全对其屈服的样子,从而使敌军产生骄傲情绪,松懈斗志,要让敌军看不出我方的真实意图。然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趁敌军懈怠和疑虑之际,对敌军发动攻击。敌军虽然又富又勇敢,但全军离开营地,行军迁移,前后不能相互照应,这时,我军可以趁机拦腰截击敌军,很容易将其打败。这就是打败强敌的办法。

孙膑与庞涓

顺势设局

兵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当储备不如敌军时,不要和敌军打持久战;兵力不如敌军时,就不要和敌军周旋。

那弱者怎么逆袭?

孙膑认为,强弱只是相对的。总体上弱,不见得局部也弱。事实上,如果能够集中兵力,在局部战场上,弱者也能构建起绝对的优势。

魏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兵力的优势都在那里摆着,对这些优势齐军能躲就躲。但有个方面,齐军未必会有优势,那便是士气。

可孙膑就是善于拿捏人性啊,各种迷惑和消耗,虚虚实实的,很容易就将齐军的士气给搞下来。然后将齐军的士气鼓动上去,然后以逸待劳,让齐军打满伤害。

但孙膑认为,弱者要想构筑优势,就必须要用某种代价来换取。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嘛。

田忌赛马,为什么能够赢过最厉害的齐王之马?因为他彻底放弃了下马。这就是一种代价。

而在战场上,遇到的敌人越强,这种付出的代价可能就越重。

1、顺势而为,避实就虚

齐王命令田忌、孙膑驰援赵国。

孙膑建议,最好不要直接去邯郸。

此时庞涓军士气正盛,如果与其硬刚,齐军会损失巨大,甚至败退都有可能。

所以得想方设法将魏军分成小块吞下。  

遇到敌军兵力集中时,就可以设法使其分散,遇到敌人实力雄厚,就可以设法使其薄弱,敌人想走捷径,就可以设法诱使其走大道,敌人行动迅速,就可以设法使其行动迟缓,敌人兵力众多,就可以设法使其兵力减少,敌人安逸,就可以用计设法使其疲劳。

那打哪里,齐军能算得上富余,并且能一口吞下不费事呢?

孙膑认为,魏国都城大梁就是这样一个方便齐军消化的软柿子。

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

打大梁,齐军就能具备绝对优势。一旦大梁被袭击,甚至攻下,庞涓就必定撤军回援。赵国自然就得救了。

围魏救赵

2、设局:抛出炮灰

怎样分散庞涓的兵力,让其自顾不暇,为围攻大梁争取时间呢?

孙膑想出的是一个诱敌之策,将庞涓主力诱出来。

引诱敌军这块,孙膑很擅长。

如孙膑兵法中所说,可以故意破坏自己阵地的屏障,是用以迷惑敌军。故意遗弃一些物资军械,装出退败的样子,用以引诱敌军上钩。这是后来增兵减灶的灵感来源。

但如果一开始敌人很强大,这些小疏忽不足以迷惑敌人。那么就得将一些炮灰送上去。  

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敌军强大而且阵势严谨时,就先用一些弱兵去诱敌。) 

如果敌人更强大,对散兵游勇不感兴趣,就得付出更大的代价。

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可以先派出少量兵力,由勇敢的低级将领带领去试探敌军,要做好试探失败的准备,不要期望取胜。)

这次庞涓军的实力很强大,一般的小型军队,人家可能看不上眼。

因此,孙膑建议派两位较弱的将领带兵南下佯攻魏国的平陵,因为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魏国首都大梁以东的地区的战略要地,很难被攻克;

而且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齐军进军途中很容易被切断粮道,佯攻此地能很好地迷惑魏军,造成庞涓产生齐军主将指挥无能的错觉。

但平陵是战略要地,回救也能立下重大战功,所以庞涓必然以主力救援,并想方设法吞掉这块齐军肥肉。

庞涓不就是这种看重眼前利益的人么?

这样孙膑的谋局就很清晰了:

a.如果庞涓的主力是上等马,那么围攻邯郸的军队就是中等马,而守卫大梁的魏军则可以算是下等马。

b.现在孙膑要想用自己的中等马去围攻大梁。随后上等马进行伏击,等待着一个决胜机会。

c.所有作战计划的前提,是孙膑得用下等马部队拖住了庞涓的上等马主力。

统领这支下等马军队的两位将军将被牺牲。他们会全军覆没,无人生还。 

孙膑之谋

3、消耗:让魏军的“上等马”疲于奔命

攻打平陵的两路齐军果然大败。但这为围攻大梁争得了宝贵的窗口时间。

孙膑让田忌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这场以中等马进攻下等马的战斗,意料之中地顺利。

此时的庞涓,脑袋发麻:好不容易击败了齐军进攻平陵的军队,回师途中还要应付小股齐军不时地*扰。难道齐军都是这么猥琐而无能吗?就像一群踩不干净的蟑螂。

——实际上,这是孙膑之计。当庞涓刚愎自用时,用诱敌之计,让其露出破绽;当庞涓产生疑惑顾虑时,用小股部队袭扰,打乱其阵脚。

这样庞涓就会进退失据,搞不清孙膑意图,从而被孙膑牵着鼻子走。

随着大梁被围攻的消息传来,庞涓终于怒了!好你个孙膑,正面打不过我,尽使些阴招是不是?

我一定要把围攻大梁的齐军,一个不留地消灭干净!

又急又气的庞涓,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

——魏军辗转多个战场,已是疲于奔命。即使是再强大的军队,其士气也会被慢慢消磨殆尽。魏军的上等马,实力已经大为缩水。

此时在桂陵,孙膑率领齐军精锐主力已设伏多时。在这场王牌对王牌的战斗中,齐军以逸待劳,抓住赶路途中已是上气不接下气的魏军,将其*得大败,并生擒庞涓。

孙膑兵法中有云:

善于用兵的将领能让敌军偃旗息鼓绕远路,也能使敌军抄近路急行军,能使敌军疲惫而得不到休息,又饥又渴而不能吃饭喝水。

而我军则是吃饱了等待饥饿、疲惫的敌军。按兵不动而等敌军动。这样交战,我军士兵当然会勇往直前,绝不会后退,即使踩上敌军锋利的刀刃,也绝不会转身退缩。  

魏军的不败神话,由此彻底被打破。

孙膑早已设下伏兵

结语:博弈人性

博弈的本质就是人性。

所以抓住人性,就抓住了打胜仗的基本盘。万变不离其宗。

有人就会说了:难道国力、经济实力就不重要了吗?

事实上,弱国战胜强国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要太多。

不久前,在战火下已经是千疮百孔的阿富汗,不一样将某超级大国的驻军逐之出吗?

这恰恰证明,强国之强并非无限,而是有其边界的。

弱国只要避实就虚,发挥地利与人和等独有优势,待强国露出疲态和弱点,将敌人的“上等马”熬成“中等马”。

再抓住人性的弱点,以利益诱之,将对手引入失败的泥沼。

毕竟强国劳师远征,不就是图个利益吗?

孙膑说:

善于用兵的将领善于审视地形险阻而加以利用,能够指挥全军将士进退自如,敌军兵多时能使其变少,敌军军粮充足时能让其挨饿受饥,敌军稳守不动时能使敌军疲劳,能使全军同心协力的敌军不和。

顺势而为,利用人性,以弱制强。

或许这就是孙膑兵法的魅力之所在。  

树上刻字:“庞涓死此树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