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位于王东山村偏北有一山,山腰石崖之上立一石,形似一位老婆婆,故名“石婆婆”。关于石婆婆有一段关乎于孔子且鲜为人知的传说。
(一)孔子东游 遇婆婆
春秋末期,孔子携弟子东游,行至齐地。一日来到一小山之下,孔子下车驻足观望,只见此山山不高却林茂,便于弟子漫步林中。忽见一老妪在林中采菇,便向前施礼问道:“婆婆此为何处?”婆婆便道:“因尧登此山而得名,此为黄顶山。”婆婆慈眉善目,待人热情,且善言语。于是孔子便问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婆婆便一一道来。期间婆婆说起此地有一年方七岁的童子,聪慧过人,所讲道理无人能驳。孔子顿露探访之意。婆婆便指点路线,孔子一行人辞别老婆婆,驱车西行而去。
(二)三难仲尼 拜师项槖
却说春耕大忙,项橐之父上坡锄地,项橐跟着父亲下地,和几个小伙伴在路上垒石城玩。城筑好后,孔子师徒正巧来到此处,子路大声喊道:“躲开,躲开。”其他孩童纷纷躲在路旁,唯项橐立而不躲,象是没听见一样。孔子非常奇怪,抬头望去,原来路上用石子排了个小城,孔子问道:“石于路心何也?”项橐答:“筑城耳。”孔子问:“城之何用?”项答曰:“以假乱真,戏耳。”孔子言:“既然戏之,车至何不躲也。”项橐回:“城高门关,焉能过乎?”孔子无对,思有良久:“吾过又如何?”项对:“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无奈,谓弟子:“绕城而走。”车过后,孔子师徒赞叹不一。
项家罗早先是袁家庄的一个屯,后因住户多姓项,地形象罗,才起名项家罗、项家夼子。村不大,散住着。孔子师徒进村后,庄里人听说来了大名鼎鼎的孔子,纷纷来迎。这时,弟子也找好借宿人家,户主热情地迎出来。当地多是用杨槐枝子等扎的篱笆墙和大门。孔子进门时,项橐和一群孩子凑热闹。孔子只顾看项橐,衣服不小心被刺槐刮了一道口子,一位弟子本来就对项橐堵车嫉恨在心,这时瞪了项橐一眼,话中有话地说:“此地刺槐甚多,自幼生刺,长大更恶,实缺礼少仪之才!”项橐知其别有用心,遂问:“请问先生,什么是有礼有仪之才?”那位弟子把眼一瞪:“诸木之中,惟松柏耳。此木非但质佳,且四季长青,吾等知书达礼之家用来装饰庭院、迎宾送客,这就是‘礼’,也全了‘仪’。”项橐接口反问:“这么说先生您那里一定松柏成片,可能坟地里的更壮,那您都是在坟地里迎宾送客的?”人群一阵哄笑,项橐接着问:“先生,您一定知道松柏为什么四季长青了?”
看到弟子目瞪口呆,孔子便很和气替弟子答道:“柏木,无孔心,木质硬,克夏而寒,故杆壮叶茂,四季长青。”项橐再问:“竹子可是有孔心的,怎么也四季长青?”“这……”孔子语塞的同时,十分喜欢这个聪明异人的孩童,俯下身谦逊地问“你几岁了?”“七岁”,项橐答得很脆生。孔子道:“后生可畏!”
子路为使老师免于困窘,催孔子休息。孔子对项橐说:“你家住哪里,来日登门相访。”项橐不愿孔子到自家,想起姥姥讲的大海水晶宫的故事,顺口答道:“万流屋。”
因怕项橐难为孔子师徒,第二天一大早,项橐父亲就带他下了地,让项母代向孔子道歉。孔子访项橐不着,问到哪里了,再三追问下,项母告以实情,孔子乃派弟子前去寻找。那位弟子到东山时,正遇项父锄地,随即想戏弄一下以捞回前羞,乃问:“您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一天能抬多少数?”项父吱唔良久,答不出来:“庄户人,只知锄草保苗,争得秋后丰收,一家老小方可糊口度日,不曾留心手中锄头一天锄多少下。”正说之间,项橐回到父亲身边,见问话离奇,难住父亲,愤愤不平地对曰:“我父农人,不曾读书习文,无法记数,难以回答你的问题。你是读书之人,小儿无知,借问所骑之马,马蹄一天抬几数?”那位弟子被这突如其来之话问得目瞪口呆,骑马而去。
不久,孔子在子路陪同下亲自到东山项家地里,说明来意。项父见孔子儒尔文雅、谦虚大方,子路也有乃师之风,于是以实相告,“刚才放牛的孩子喊他看日出了,不远,就在松树林那边。既然先生要见,我找他回来。”孔子谢绝了项父好意,和子路直奔松林而去。
孔子和子路来到松林边,见项橐正和一个孩子争得脸红脖子粗,就好奇地凑上前――原来项橐正和伙伴争论太阳何时近、何时远。此时,太阳刚上东山,好似红红的一个大车轮。那牧童指着太阳:“你看,它早起来象轮子大,晌午才象个盘子,肯定早上近!”项橐反驳:“如果离我们近,必晒人厉害,为什么早上凉嗖嗖,中午能晒去皮?”正说着,两童看到孔子,请他裁决,孔子想了想也答不出来。
于是,孔子反问项橐:“你年纪不大,懂事不少,多次难住吾等,是何人所教,还是你独出心裁?吾有一题,能答出来吗?”项橐说:“尽管道来,不过有个条件,你若难住我,我甘败下风,拜你为师。如若答出,并难住你等,不论年长年少,应拜我为师。”孔子欣然同意,问:“人生于世,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上日月星辰有多少?地上五谷杂粮知几何?”项橐答:“天上星辰计数三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个,地上五谷乃黍、谷、稷、穇、稻无差无误矣。”项橐随即问孔子:“天高不能仗量,地广不能尺度,日月星辰布满天空,可谓大而方,宽而广者,地生五谷,多而繁也。请问,人之身比地小,人之眉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二眉生毛有几多?”孔子无言可答。项橐曰:“有言在先,君子不应失信。”孔子毅然跪于地下:“师父在上,受弟子一拜。”项橐曰:“徒儿请起。”
(三)项槖三躲 终遇害
春秋末期,周王朝日趋衰败,诸侯称雄争霸,互为用兵对峙,连年征伐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诸侯国君和周天子怕这小儿日后长大,一旦辅佐于哪家诸侯,定能一统霸业。这等国之栋梁,岂能为他国所用?于是,列国诸侯争相派出武士,打探项橐住处,以便劫持在自己国中,日后重用。
为躲避战乱,项橐父母一边在山上住着,一边乘战乱空隙到田里播种锄草。后来就见有三五成群的武士、暗探打听他们的儿子,只觉得事情有些蹊跷。项母担心儿子口直心快,说不定会惹出什么事端来,就让项父把项橐藏在东边山上的石洞里,用石头把洞垒紧,早晚送饭来吃。哪知此事正被吴国、齐国武士暗中盯梢探知。两国武士同时围住洞口,各劝项橐投奔自己国中,被项橐严辞拒绝:“回去告诉你们的国君,项橐是纪国人,根在纪国,纪国虽亡但土犹在,无土之根则朽,项橐岂能离土!”
两国武士劝说不成,各展手中兵刃,急相奔向洞中劫持项橐,便在洞口内外*将起来,最后吴国武士*退了齐国武士,把项橐劫持在手,正待往山下走,却见被*退的齐国武士带着兵将在山下摆开阵势。吴国武士见硬闯不行,遂在山中隐藏,准备乘夜色走脱,这样一直相持了五天五夜,吴国人自带的干粮早已吃完,就派人寻找充饥之物。
兵将围了山,项母几次都无法将饭菜送去。因而茶饭不进、泪湿衣襟,项父一旁不住地相劝:“咱吃点饭,顾顾自己,他们不会把橐儿怎么样的。”项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俺不担心他们能把橐儿怎么样,你忘了咱橐儿在竹河崖下生时,脐带铁石不入,用茅草叶子划断的?可这五天饿也饿死橐儿了!”夫妻俩的话正好被吴国人听到了,遂到竹河崖采了茅草,把项橐按倒在地,丧心病狂地用茅草割下了项橐的头颅。就这样,聪颖正直的项橐,为了自己的名节,誓与国家同在,在诸侯争霸战中遇害,年仅十二岁。
闻讯赶来的项母悲伤过度,一下昏过去,待苏醒时隐隐约约听到耳边呼唤:“夫人,吴人已去,速将令郎尸体封藏缸内,放僻静处,满七七四十九日,即能复生。”项母睁眼一看,果真吴人已走,亲戚和邻里也都赶来。她看见悲嚎如痴的母亲,尽管心如刀绞,但却抱起已用布包好的儿子的尸体,转身回家,众人认为她已了疯,便未阻拦。
回家后,项母把项橐的尸体封藏缸内护起来。从这天起,全家人盼呀盼呀,不知在缸边听了多少遍,好不容易盼过四十八天。这天夜里,项橐父母和姥姥一直守在缸边,时时听听缸,一会看看天,好不容易盼到鸡叫头遍……天明……出日头,项母实在等不下去了,丈夫牙一咬,颤着心掀开缸盖,儿子果然复活了,可只是叫了声“大大……娘……”,还没叫声姥姥,就闭上了眼,再也没醒来。原来项橐被害是在中午,而缸盖揭在早晨,还不满养元复生的天数。二老后悔莫及,随即也昏死过去,朦胧中又听项橐说:“二老莫哭,世道不允许我成长,我命该如此,就在西北山前,向乡亲们借三尺山地,把我埋在那里。只是咱这山根十年九旱,要是旱大了,就烧几炷香、一把稻草告诉我,雨自然可来。”
邻里们知道项橐死了,就前来相劝、安慰,项橐父母就把昏迷中听到的事和乡亲们讲了。由于官兵们的惊吓和失去儿子的痛苦,不久项橐父母也相继离开人世。从此,只要天旱了,乡亲们就烧上香和稻草祷告。还真灵,一连几年有求必应。乡亲们为了报答这位死后还惦记着大伙的神童,就在埋项橐的地方建了座小儿神庙,塑上小儿像,山从此叫小儿山。在项橐出生的幽崮顶上建了一座庙,把项母和邻居姑嫂二人的像也塑上,叫娘娘庙,山叫有儿崮,从此有儿崮、小儿山上的茅草变成红边、红尖儿,让人们记取茅草*项橐的血的教训。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神演变成了圣公,又加上了老爷,像也成了白胡子老者。娘娘庙也成了奶奶庙。小儿山也变成了圣公山。到后世,因此地路隘林深,山势突兀,峰峻谷幽,亦称此山为“幽二崮”、“幽尔崮”。
(四)婆婆内疚 化身石人
项槖幽尓崮遇害之事,传至东山脚下的老婆婆耳中。婆婆内疚不已,她暗自垂泪,内心思忖:若不是自己多嘴多舌,将神童项槖之事讲于孔子,岂会有仲尼拜师项槖之事?岂会名扬九州,震惊列国?岂会招人所害?老人一生何善,唯此事大错。她整日恍惚,不觉中来到北面山坡之上,夜宿石窟,日立石崖,翘首西望,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屹立于此祈求神童复生。一日,老人心中默念道:“皇天在上,吾若为仙,定让项槖复生,如若不能,也保众生人丁兴旺,富足安康。”谁料,话音未落,老人瞬间化成石人,永立山崖之上。
(五)后话
当人们追忆老婆婆化身石人之时,猜想定是上天不忍再让老婆婆承受内疚折磨之痛,而让她化石成仙,同时了却她思泽众生的心愿。自此,也就有了“求学圣公山,求子石婆婆”之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此地曾有几度求子问仙之潮,场面可谓壮观矣!每日少则上百,多则上千之人群纷至沓来,跪地俯首,虔诚叩拜。令人不解之事为那年月既无互联网,又无手机微信之手段,四乡八野之人又何以不约而同集结于此?只能说一种信念引力也。
“石婆婆”的愿望恩泽一方土,惠及代代人,据考,王东山一带住户的确人丁
兴旺,生活殷实。原本几户人家之地,繁衍成上百户人家,加上在外人丁,恐有二百户有余。建国后五十年代初,此地立村之时,所用名“王东山村”便有双重之意:一为王姓较多,二为谐音“望”字,有“石婆婆”之愿望——人丁兴旺,幸福安康之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