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
幽云十六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地理概念。通常特指五代十国中期,由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一大片领土。即太行山以东的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这七州称作“山前七州”;以及太行山以西的新州、妫州、儒州、武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蔚州。这九州称为“山后九州”,合计共十六州。便是通常意义上的幽(燕)云十六州了。
燕(幽)云十六州全图
纵观中国历史,幽云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作为东亚地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线,它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它既是一块土地肥沃的优良耕地,又是中原王朝保护华北平原农业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更有甚者,幽云地区也是中原王朝在其强盛之时经略东北的前进基地。
而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若是一旦占据了幽云地区,不但能够得到一块农耕文明的要地,便于学习先进的文化礼仪。而且更可以作为其向南进攻,逐鹿中原的桥头堡。更可以获得难得的战略支撑点,对南方的中原王朝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燕(幽)云十六州地形图
宋辽之间围绕幽云之地的大战
所以,围绕这么一块战略价值极大的区域,北宋与辽国这一对宿命里的对手,作为十一世纪左右两个中国大地上最为强大的政权。对于幽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自北宋立国以来就争执不断,甚至不惜为此大打出手(其中瀛州、莫州,以及同属幽云地区的宁州在后周时期被周世宗收回,辽国实际控制十六州中的十四州。失去的瀛州、莫州、宁州即为“关南之地”)。这其中便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战争。
第一次大战,发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挟攻灭北汉之威,不顾刚刚结束大战,疲惫之师尚来不及休整的现实。执意发动收复幽云地区的第一次北伐之战。结果大军顿于坚城之下,反应过来的辽国立刻出兵。高粱河一战,宋军大败,折损过万,兵器辎重损失无数。宋太宗赵光义本人也受了箭伤,乘坐驴车逃跑,差一点做了辽国大军的俘虏。
高梁河之战示意图
遭受大败的宋太宗赵光义自然不甘心失败。于是,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乘辽国新君初立,主少国疑的时机,派遣三路大军北伐。对于这第二次针对幽云地区的北伐之战,赵光义本人信心满满。而起初的战役发展也是十分的顺利。西路军与中路军进展顺利,先后攻取了山后数州之地。然而,却因为东路军的冒进而导致最重要的幽州一线溃败,进而发展成整个第二次北伐战役的全面失败。
至此,北宋与辽国围绕幽云十六州的战争,北宋一方结束了战略进攻的状态。手握幽云地区的辽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辽国鉴于之前同北宋的两次战争,皆是在己方毫无准备,或者准备不足的情形下艰难取胜的。于是,辽国决定在合适的时机发兵自幽州地区南下,对北宋一方展开战略进攻。
于是,在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国内形势得到稳定的辽国,在萧太后以及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统领下,以收复瓦桥关以南失地为名,二十万大军南下攻宋,势如破竹,大军一直打到了黄河北岸的军事重镇澶州。此地作为北宋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守,汴梁城就会直接暴露在辽国骑兵的面前。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士气大振的宋军打退了辽军的数次进攻,并射*了辽军主将萧挞凛。终于,萧太后与辽圣宗觉得再僵持下去只怕大事不妙。于是双方签订合约,北宋与辽国约为兄弟之国,各守其土。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战示意图
而这次战争作为辽军第一次对北宋一方展开的大规模战略进攻,最终也以进攻方的“失利”而告终。到此为止,宋辽双方已经清楚的知道了对方的实力。并且确信双方同自己实力相当,短时间内谁也不可能吃掉对方。若是不顾一切的在军事上进行长期对抗,最后只能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
宋辽双方博弈模型探讨
于是,北宋与辽国对于幽云地区在军事上的全面对抗结束。开始了以政治上的对抗为主的博弈。从这里开始,作者将尝试以博弈论中的一些方法,对澶渊之盟前的三次大战进行分析。为大家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北宋与辽国这一对“兄弟之国”以幽云地区为核心博弈的历程。
为了方便处理,作者在这里对问题进行简化。即假设几个简单而又不变的条件。
宋辽双方博弈
第一:战争的目的只在于获得经济利益,忽略道义和政治上的考量。
第二:北宋与辽国双方都互不清楚对方的真正实力,且均以为对方弱于自己。这是纯理智下双方愿意发动战争的必须条件。
第三:北宋与辽国真实实力相当,将北宋与辽国两方的实力以经济指数和军事指数进行初始设定。北宋的经济指数为2000,军事指数为200。辽国(幽云地区加成在内)的经济指数为1200,军事指数为250(经济指数与军事指数的互换规则为16。即:16单位经济指数=1单位军事指数)。
第四:幽云十六州被辽国占据,能为辽国带来的经济指数的增长为300,军事指数增长为50。一旦被北宋占据,能为北宋带来的经济指数增长同样为300,军事指数增长为50。
第五:北宋与辽国一旦爆发战争,则每次各自损失的经济指数为300,军事指数为50。主动发起战争的进攻一方获胜则有额外的增长(经济指数加600,军事指数加100),被动应战获胜无加成。被动一方若选择放弃抵抗,则不损失指数(若辽国放弃幽云地区,则只损失该地区的加成)。
第六:除了战争造成的损失和加成,经济指数和军事指数不发生变化。
第七:一旦任意一项指数归零,博弈结束,双方同归于尽。
宋辽对峙图
以上面的七条假设,我们开始进行推演:
首先,辽国在双方进行战争前便占据了幽云十六州,北宋一方做出吞并幽云地区的决断。而且由于宋辽双方并不清楚对方的实力。北宋为了得到幽云地区,主动向对方发动战争。这里我们模拟的是宋太宗赵光义灭亡北汉后仓促进行的第一次北伐。结果是失败的。按照规则,第一回合,双方经济指数各损失300,军事指数各损失50。辽国虽是获胜的一方,但却是被动的应战者,无特殊加成。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上不存在放弃抵抗的情况。以下几个回合同样如此,双方均选择以战对战。
于是,第一回合博弈的结果就是:北宋的经济指数变为1700,军事指数变为变为150。而辽国的经济指数变为900,军事指数变为200。
第二回合,不甘心失败的北宋再度集结大军,经过数年的准备,对辽国发动雍熙北伐,结果依旧大败。自此北宋一方清楚了辽国的实力同自己相当。依照上面的规则,这一回合的博弈结果为:北宋的经济指数变为1400,军事指数变为变为100。而辽国的经济指数变为600,军事指数变为150。
雍熙北伐示意图
第三回合,辽国充分准备,反守为攻,在萧太后与辽圣宗的带领下出幽州南下大举攻宋,结果双方僵持不下。辽国明白了北宋的实力与自己相当,谁也没法在短时间吃掉对方。按照规则,这一回合的博弈结果也不难推出:北宋的经济指数变为1100,军事指数变为变为50。而辽国的经济指数变为300,军事指数变为100。
到此为止,现实中宋辽双方围绕幽云十六州的战争博弈结束了。再进行下去,便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第四回合博弈。结果不难得出:北宋的经济指数变为800,军事指数变为变为0。而辽国的经济指数变为0,军事指数变为50。双方同归于尽,博弈结束。
理想情况下的博弈结果
以上只是现实中按照设定发生的情形。然而,在战争之初,为了幽云十六州的归属而主动发起战争的一方,肯定是想着自己一方能获胜才去进攻对方的。那么,按照攻击发动一方的脑补,我们再按照规则推演一番,不难得出下面的结果。
一、北宋主动进攻辽国,企图夺取幽云地区
第一种情况,北宋为进攻方发动对辽国的战争,辽国选择抵抗,初始设定不变。结果不难推出:北宋获胜,成功占据幽云十六州。其经济指数变为2600,军事指数变为变为300。而辽国的经济指数变为600,军事指数变为150。
第二种情况,北宋为进攻方发动对辽国的战争,辽国选择放弃抵抗,初始设定不变。结果是:北宋经济指数变为2900,军事指数变为350。辽国因为主动撤出幽云地区,经济指数变为900,军事指数变为200。
以上两种情况,就是北宋顺利占据幽云十六州后期望的实力增长。
二、辽国主动南下攻宋,以攻为守
第一种情况,早已将幽云地区收入囊中的辽国一方,一旦主动进攻,自然也是希望获胜。于是,依照第一种情况,辽国一方期望的博弈的结果为:辽国获胜,收复瓦桥关等“关南失地”(实际上只要条件允许,辽国一方不介意直捣开封,灭亡北宋)。其经济指数变为1500,军事指数变为变为300。而北宋的经济指数变为1700,军事指数变为150。
第二种情况,辽国南下,一路并未遇到丝毫抵抗,北宋一方主动放弃黄河以北之地,选择南逃渡江或者西迁入蜀,南宋提前上演。则辽国经济指数变为1800,军事指数变为350。北宋一方两项指数无损失,经济指数和军事指数分别为2000与200。
为了方便查看,作者在这里将宋辽两国围绕幽云地区的博弈结果以表格列出,初始设定不变(北宋的经济指数为2000,军事指数为200。辽国(幽云地区加成在内)的经济指数为1200,军事指数为250)。
宋辽双方选择以战对战的博弈结果一览图
宋辽双方应战一方选择放弃抵抗的博弈结果一览图
需要注意的是,原先设定的七条博弈规则,对于幽云地区双方直接博弈的模拟程度较高。而对辽国出幽云南下攻击北宋的模拟大方向没问题,但细节上存在瑕疵(比如作者认为在辽国主动南下进攻,北宋选择抵抗的情况下,北宋无论胜利或者失败,经济军事指数换算的结果相同。而北宋选择放弃抵抗,经济军事指数不受损失。这两种结果都存疑)。再加上作者的假设完全是简化模型。所以这里的结果只能描述大致方向,而不做细节深究。
另外,宋辽双方同时选择和平,则各项指数均为初始值,双方保持均势。即:北宋的经济指数为2000,军事指数为200。辽国(幽云地区加成在内)的经济指数为1200,军事指数为250。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由此可见,幽云地区对于辽国的重要地位。一旦有失,宋辽双方的实力对比便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辽国几乎万劫不复。在这种局势下辽国除了守住幽云地区,没有任何出路。而面对辽国从幽云地区长驱直入,北宋除了不惜一切代价打赢外,也是别无选择。一旦让出中原地区南迁渡江或者西逃入蜀,则南宋便会提前上演,甚至直接亡国。
宋辽双方的最终平衡状态
其实单就模型来看,宋辽双方围绕幽云地区博弈的最佳策略都是主动发起进攻。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宋辽双方均主动向对方发起过进攻。正如宋辽双方却是按照推演一开始那样,一次又一次的发动战争。先是北宋接连发动两次旨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北伐之战,结果全部功败垂成。紧接着不久,辽国便以攻为守,直接南下攻击北宋。然而,却因为双方实力相当,最终谁也无法战胜谁。正如推演之前我所做的假设一样,战争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获得经济利益。一旦损失过大,战争双方必然会耗尽气力而元气大伤。如此一来,便失掉了最初发动战争的目的了。
宋辽大战
显然,在双方均尝试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发动战争之后,终于意识到对方的实力与自己在伯仲之间。于是,双方默契的选择放弃武力对抗。虽然幽云十六州在经济利益与军事斗争方面的作用太过巨大。但是权衡之下,北宋还是实质上放弃了对于幽云地区的执念,选择同辽国和平相处。这或许也是第四回合博弈在现实中并未发生的根本原因吧。
不过,宋辽双方通过几次大规模战争的“交流”,在真实了解了对方的实力以外,也算是摸清了对方的底牌。这一点,相对于北宋这边,辽国显然做的更好一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辽国清楚的知道,北宋一方在澶渊之盟后,虽然在政治上依然没有放弃收复幽云之地,但实际上已经彻底放弃了动用武力的念头。关键的是北宋似乎却并不十分清楚辽国一方的底线。于是,辽国便常常以关南之地为念,时不时的向北宋敲竹杠。最著名明的一次莫过于宋仁宗一朝时的“庆历(重熙)增币”事件。说的难听一点确实是辽国有意敲诈北宋,实质上也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外交博弈范例。
宋辽和议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