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梁林路,探寻山西古建筑的魅力,山西由北向南十四日全攻略!

重走梁林路,探寻山西古建筑的魅力,山西由北向南十四日全攻略!

首页角色扮演龙城战歌紫霞传奇更新时间:2024-05-01

古建之光·壁上云烟

重走梁林路,探寻山西古建筑的魅力!这片黄土大地曾经承载了无数厚重的历史,而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呢?作为中国元代以前75%以上木结构建筑的宝库,山西保存着全国仅存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这些历史遗迹谁又能错过!

梁思成和林徽因四次考察山西古建,并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许多空白。但是,在历史洪流中总有一些珍贵的东西会消逝殆尽。所以,我们必须赶紧去见证这些“真容”,否则若干年之后,我们可能只能在某个博物馆瞥一眼残瓦碎片。

除了屹立不倒、竖立千年之久的木结构建筑外,墙壁上那些神秘雕刻、彩塑和壁画也是令人陶醉不已。其中最精彩、集中保存于山西境内并填补了中国文化史上诸多空白之处便是晋南元明两代寺观壁画。

从世界文化遗产“一城双寺”到洪洞广胜寺琉璃塔;从稷山青龙寺佛道儒三教合一水陆道场元代壁画到马村宋金代砖雕墓地下世界;从中国民间皇宫王家大院雕刻艺术到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再到开化寺保存十分完整宋代彩绘图案、法兴寺十二圆觉菩萨像和府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孤品彩塑……

每一个景点都是精华所在!拨开历史喧嚣,凝视满堂彩塑与满壁风动。相信你定会被三晋汾水黄河边风起云涌般的惊艳美景深深吸引!那些尚存的古建就像历史的守护者一样静默等待着风尘仆仆的我们。

从山西的最北边开始,我们一路向南贯彻整个山西,“古建之光·壁上云烟”经典线路应运而生!跟随这条线路,穿越时空、踏入千年前的三晋大地。

(大同古城墙夜景)

第一天:各地→大同市

来到【山西大同】,这是座充满了独特的记忆城市。提起大同,你会想到什么?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还是白登之围的汉高祖刘邦?亦或者是昭君出塞、北魏帝都等历史名人和事件?

其实,也许都不是,在大同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宝藏。石雕宝库的云冈石窟、北岳恒山的悬空古寺只是其中一部分,这里更是中国的佛都、壁画之都和美食之都!每一个文化遗存背后,都有着边塞战乱硝烟留下来的印记。

(大同古城墙夜景)

相信我你一定会喜欢上这个宝藏小城,在这里可以看到道不尽的石窟造像、古寺庙宇、壁画塑像,每一个文化遗存都是曾经边塞战乱硝烟的印证,可以看到数不清的长城遗迹、奇特地貌、河川古道,虽然每一个看起来的“土土的”,但这些都是存在都是这片神奇大地的馈赠。

如果你的印象还停留在刀削面、煤矿大地的固有印象,那一定要来大同一趟,此次你会发现天下大同,大有不同!这才是大同,与众大不同的,历经沧桑而又给了我们无限遐想的大同。

选择一家靠近【城墙边上的酒店】入住,并在傍晚时分漫步于古城中追随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留下来的足迹。相信你会爱上这个历经沧桑而给我们无限遐想的小城!

(大同博物馆)

第二天:大同博物馆→九龙壁→华严寺→善化寺→住大同市

早餐后,首先前往【大同博物馆】,大同作为中原文化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大同具有鲜明的“胡汉交融”地域文化特征,其产出的文物更是以北魏和辽金遗存为代表,比如其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随葬品非常丰富,尤其是漆屏,更是馆内不外借的珍品。

平城明堂遗址和方山永固陵,记录着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标志着西来佛教本土化的开端;宋绍祖和司马金龙墓的文物,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大同博物馆)

另外以大同火山群、龙壁文化和云冈石窟的文化为设计元素的大同市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地标性的艺术品,文博爱好者不容错过,这里是复习中国历史知识的最佳场所:胡服骑射、白登之围、昭君出塞、孝文帝改革、花木兰从军、游龙戏凤、平型关大捷......

接着乘车(约7公里)前往【九龙壁】可以前往参观一下,比故宫、北海还早300多年,堪称中国九龙壁之首。说起【大同代王府】,可能有的外地游客不太熟悉,也不知道它位于什么地方,但是提起大同九龙壁大家都知道,其实大同九龙壁就是代王府门前的照壁。

(九龙壁)

照壁又称影壁,照壁,旧时是古代寺庙、宫殿、官府衙门和深宅大院前的一种建筑,即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照壁的样式在古代有严格的规定的,尤其像九龙壁这样大型照壁,也只有皇宫和王府才能使用,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这个使用特权的。

代王府始建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至于它的损毁年代,清乾隆《大同府志》“崇祯末毁于战火,今存黄琉璃壁一座”,所谓的黄琉璃壁就是现存的九龙壁(当然如果你坚持认为是九蟒壁话,还请绕过)。

(大同华严寺)

午饭后,我们前往(约2公里)参观被梁思成赞为“海内孤品”,辽国皇室宗庙的【华严寺】,1933年9月,梁思成一行人在大同对华严寺等九座建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考证、测量、绘图与摄影记录。

梁思成先生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记述到:“大同古雁门地,北魏时号平城,自道武帝宅都于此,迄孝文帝南迁洛阳,凡九十余载,为南北朝佛教艺术中心之一......,梵刹名蓝,遗留至今,有华严善化二寺,驰名遐迩。”,叹为巨构。通过这样的研究,逐步形成大同辽金古建筑的营造法式记载,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大同华严寺)

【上华严寺】是中国古建筑界的圣地,因为它有着一座堪称国宝的大雄宝殿。这座大雄宝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其后保大二年(1122年)毁于兵燹,金代天眷三年(1140年)又在旧址上重建,以后历代修葺不辍。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佛殿之一,只有它才当得起“恢宏巨构”的称呼。硕大的体积、高大的台基,沉稳的线条,让大殿拥有着从容不迫、卓尔不群的气度与风范。

下华严寺】坐落于上寺东南,与上寺相比,这里显然冷清许多,薄伽教藏殿在下华严寺的最深处,巍峨地立于高台之上,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一直作为华严寺的藏经殿,即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

(大同华严寺)

殿内沿左右山墙及后墙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存放经书用的木雕重楼式璧藏和天宫楼阁,玲珑精致,须弥座、腰檐,以及上层的楼阁形佛龛,活脱脱一副木构建筑的缩微模型。工匠们注意到了所有的细节,二层雕花栏板,一圈几十块,纹样竟然没有一块是重复的。这组天宫楼阁壁藏是研究当时建筑形制的重要依据,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

殿内另一组宝贝是31尊辽代塑像,纵然身染尘埃,斑驳剥落,仍难掩其浓烈的色彩,塑像身上脸上残留的贴金在昏暗的大殿中熠熠闪亮。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合掌露齿菩萨,她双手合十,却俏皮地歪着脑袋,以一种极其放松的姿势站着,展现出婀娜的体态,胖嘟嘟的脸上绽放出一丝微笑,温婉可人,与身边其他塑像严肃庄重的面容形成鲜明对比。

(大同善化寺)

之后继续前往(约2公里)参观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善化寺】,1933年,梁思成在大同纪行中这样描述善化寺:

“善化寺在内城南门内,稍西,俗称南寺。山门北,有东西配殿及三圣殿,其后大雄宝殿七间,雄峙台上。殿内诸像,雕塑甚精美,姿态神情,各尽其妙,惜柱架北倾,非急与修冶,恐颓毁期不远矣。左右朵殿各三间,与大殿俱南向。其东侧稍前,旧有楼,数载前不戒于火,惟西楼—普贤阁—尚存。纵观此寺建筑,除配殿朵殿外,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珍贵古物。非始料所及。”

(大同善化寺)

善化寺创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也称“南寺”,在辽代末年遭受战争破坏,金天会六年(1128年)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名善化寺。善化寺建筑宏伟,院落疏朗,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是全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

寺庙前面有一座琉璃五龙壁,原为兴国寺门前照壁,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移迁至此。五龙壁色彩绚丽,富丽堂皇,五条金龙盘旋于山海之间,姿态各异,正中一条睡牙咧嘴,显得异常凶猛。

(大同善化寺)

善化寺的山门,面阔竟达五间,简洁的斗拱包裹在岁月浸染的赤铁色中、古朴粗犷,悠远的庑殿顶气势磅礴,与身后两重大殿的庑殿顶相互呼应,这样的集合显得无比盛大隆重,让我的心顿时远离了喧器的红尘,全神面对这些辽金巨构。

第二进殿是三圣殿,硕大的补间斜拱是其正面最醒目的视觉焦点,斜拱煌煌然低垂着,占去了近三分之一的柱高,这种金代特有的斜拱暗示了三圣殿的建筑年代,木构件干裂的缝隙中写满了历史的沧桑。

(大同善化寺)

再向后是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它是唯一未被战火完全毁损的辽代建筑,金代重修,但辽风尚存,出檐深远的屋顶显得庄严肃穆;殿内供奉明代所塑的密宗五方佛,两侧的金塑二十四诸天非常精彩,或英武、或慈祥、或含蓄,或狂放,尤以东侧的六臂日宫天尊和西侧的月官天尊艺术价值最高,衣纹流畅,眉目清秀,表情慈祥,亲和力极强。

参观结束后,在【鼓楼】附近享受一顿大同美食,“大同菜”是在山西是比较有名的,个人更推荐涮羊肉,用大同特产铜火锅涮大同特色羊肉,配上大同本地所产沙棘汁,真是绝了!饭后自由的在【大同古城的城墙】上四处走走,看看夕阳夜幕下这座浓厚历史的城市背后,熙熙攘攘的烟火气息。

(云冈石窟)

第三天:云冈石窟→圆觉寺→永安禅寺→悬空寺→住应县

早餐后,我们前往参观【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与营造学社的刘敦桢、莫宗江等一起从北平出发,为调查大同古建和云冈石窟第一次奔赴山西,第一站就是大同“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入旺盛而有力的外来影响,它们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波斯、印度,它们通过南北两路,经西域各族和中国西藏到达内地。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赋予我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历史上有趣的现象,也是近代史学者很重视研究的问题。”

(云冈石窟)

北魏王朝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朝代。短短的一百四十九年(公元386年—534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如白驹过隙的北魏王朝,却为后世留下了无比璀璨的艺术遗产。书法艺术上产生了古拙大方、刚健有力的魏碑体,成为历代书家临摹的范本,到了计算机时代依然是各字库的仍有保留。

公元453年,一位名叫昙曜的和尚来到首都平城以北的武周山下,从此直至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数十年间,武周山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一直没有停止过,信仰的力量加上皇室的支持,终于成就了云冈石窟这一绵延长达一公里的艺术巨作。

第五、第六窟是云冈石窟的精华。第五窟后室北壁中央坐像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于窟内狭窄的空间中抬头仰望,益发感受到佛之高大威严,人之卑微渺小。第六窟更是将石刻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四面八方的每一寸墙壁上,没有留下一处空白,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各种形象,题材极其丰富:佛与菩萨面带微笑、开示众生,供养天人低眉顺目、手捧果盘,金刚密迹力士侍立于侧、威武雄健……四壁和中心柱上如连环画般展现的佛传故事,让其他雕刻都黯然失色。

在一个个电视屏幕大小的地方,安排下诸多的人物景观,纷繁而不杂乱。借助精湛的雕凿技艺,石头似乎也开口说话了,生动地叙述着一个个佛本行故事,或脍炙人口,或闻所未闻:肋下出生、九龙浴太子、骑象人城、宫中嬉戏、出游四门、逾城出家、人山问道、林中修炼、讲经说法……

(云冈石窟)

无数个精美的细节组合出一幅宏伟的叙事画卷,形象地描绘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出家、降魔、问道,直至成佛的一连串故事,佛祖跌宕起伏的一生如同分镜头一般定格在这里,而每一幅画面背后的寓意又似乎有着无限遐远的想象空间。

虽然在山西各地都可以吃到的刀削面,但【大同的刀削面】似乎独占鳌头。即将离开大同了,来一碗刀削面既可以饱口福,也可以饱眼福,看削面的过程就如同欣赏杂技,刀锋起处,白色的面片如离弦之箭般直扑沸腾的汤锅,几个削面师傅围着一口锅,面片飞落如雪片的场景,令人眼花缭乱。有一句顺口溜说得好:“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大同刀削面)

估计在所有的大同人心目中都有自己最喜欢的削面馆,有的也许只是深藏在小巷中不起眼的门脸而已。除了最传统的猪肉臊子,还有牛肉、羊肉、蘑菇海带肉丝等臊子;再配上卤豆腐干、肉丸子的撒上香菜,倒上山西的老陈醋,再拌点辣椒,谈笑间一大碗消灭殆尽。

接着乘车(约95公里)前往【圆觉寺】,看大同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密檐塔圆觉寺塔。八百多年来,它一直风雨不动地屹立在恒山北麓浑源县县城内的圆觉寺之中。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位于县城北隅,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建筑。

大同浑源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始建于金代。

整个圆觉寺塔分为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塔座高约4米,也是效仿木结构建筑的。塔座有上下两道堂门式束腰,座基四周雕满砖刻浮雕,总计浮雕三组,其中有舞乐人像40个,有的作长袖舞,有的作长绳舞,有的手抱琵琶,有的撑羯鼓吹羌笛,有的拍击板,姿态各异,逼真动人,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的歌舞、乐器有一定的价值。雕刻的花鸟禽兽,也各具形态,楚楚动人。

相传屹立于寺院的这座宝塔是金代一个名叫玄真的僧人主持筹建的。但塔的第一层南面有比金正隆三年早33年的题刻,据此看来,此塔实际寿龄比县志所载要早。明代成化五年(1469),浑源知州关宗修葺了一次砖塔,并在塔身上嵌了一处当事人员的石刻。明万历四年(1576)、清咸丰九年(1859)对小寺塔都进行过修葺。由于用料考究建筑合理,虽经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塔体仍完好无损。

(永安禅寺)

看过后不要忘了到隔壁的【永安禅寺】看一场元代水陆法会的壁画盛宴,可能你无法料到,在这山野小县,竟有如此文物珍品。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几乎在全国成为绝品的元初大书法家雪庵和尚为正殿所题的「传法正宗之殿」匾额、规模庞大的元代水陆壁画等等,个个都令人惊叹!

永安寺始于金代,后毁于火灾。金末元初重建,后明、清两朝又多次修葺,也因此保留了多个时期的建筑和文化特色。永安寺虽不大,却有诸多看点,看点一:元代壁画,极为少见的藏传、汉传、道教、萨满教等多种宗教合体的元代水陆法会道场壁画,绘制了135个故事共计189个人物,真的是第一次在一间大殿内见识到如此之多的宗教元素和故事,大开眼界。

(永安禅寺)

看点二:屋顶琉璃瓦,多教融合的特色在琉璃瓦上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山门正脊的脊刹就颇有特色,采用了稀有的景教风格琉璃构件,而寺内被称为中国第一的传法正宗殿的黄色琉璃屋顶更为壮观,极尽皇家规格。屋顶的琉璃构件中不仅包含有狮子、驮宝瓶与宝珠的白象,还有八仙过海的场景,非常精彩。

看点三:书法匾额,正殿居中的一块匾额为元代初年书法家雪庵和尚所题的「传法正宗之殿」,此处也是国内孤品了。更有特色的是正殿外墙题有“庄严”两字,是元代主持月溪所书,殿后墙面还有“虎啸龙吟”四字,是清代乾隆年间张煖所书,这些墨宝无一散发着苍劲雄浑的气息,也令永安寺显得更加特别。

(永安禅寺)

看点四:元代木构,传法正宗殿是寺内现存唯一的元代建筑,采用传统的木骨与斗栱相结合的建筑手法,殿内支柱排列也沿袭金代做法,减去前槽金柱,显著扩展了建筑物的内部空间。

来到浑源【凉粉】当然要吃,凉粉原料为土豆淀粉,成品呈现半透明的灰白色,为了保持水分和爽口的凉意,上案板前一直泡在水里。将凉粉捞出来以后切成条,然后从操作台上放着的瓶瓶罐罐中舀些调料水浇上。

(浑源凉粉)

配料还有香菜和一种当地产的豆腐干,凉粉口感爽滑,豆腐干很有嚼劲,香菜段脆嫩,三者相辅相成;调料味道独特,五味中除了苦味,酸甜辣咸都齐了再加上香菜和香油的香,大夏天的来上一碗,令人食欲大增,暑意顿消。

接着乘车(约7公里)前往被《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之一【悬空寺】,悬空寺之险,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得到,远远望去,似乎只有几根单薄的木棍支撑着悬崖峭壁上的重檐高楼,怪不得游历四方的大诗人李白会为此写下“壮观”二字,见多识广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则称之为“天下巨观”,当地民谣则更夸张:“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悬空寺)

其实单就“险”字而言,西岳华山上去往长空栈道尽头贺祖洞的路无疑更加奇险,脚踏三块木板,下临万丈深渊,命悬一条铁链,但能在一片陡直的岩壁上悬挂数十间飞檐翘角的楼宇,这样的奇观,却只有悬空寺才做得到。

在河对岸仰望悬空寺,只觉它紧贴崖壁,内部似乎没多大空间,走到里面才发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说大多数寺庙喜欢建平面铺展的四合院,那么悬空寺盖的就是“更上一层楼”的复式结构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被巧妙地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关帝殿等等,应有尽有。

(悬空寺)

悬空寺的精华在于其栈道和北楼,从南楼的最高层走上栈道,往下看,河谷幽深,怪石嶙峋;向上望,壁立万仞,巍然欲倾;左观殿宇楼阁高低错落;右睹朱廊丹户飘然欲仙;此时若有雾气奔来脚下,绝对有腾云驾雾、置身天上宫阙之感。

走过栈道,北楼的最上层是三教殿,供奉着儒、释、道三位教主,佛祖释迦牟尼居中,左为老子,右为孔子,三位大宗师共居一室,同受香火,齐受跪拜,呈现出独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表明了中国宗教融合的历史渊源。

游玩尽兴后,今晚前往(约60公里)应县酒店入住。

(应县木塔)

第四天:应县木塔→净土寺→广武明长城→雁门关→住代县

早餐后,前往被梁思成佩服至极的【应县木塔】1933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慕名而来考察,感慨不已:“我到镇西五英里外时,正是落日时辰。前方几乎笔直的道路尽头,兀然间看见暗紫色天光下远远闪烁着的珍宝,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夕阳,掩映在远山之上。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应县木塔学名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建筑,后晋天福年间开始动工,工程历时百余年,建成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九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等闲视之,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未能伤其筋骨,无数次的电闪雷鸣中安然无恙,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应县木塔)

木塔高67.31米,外观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加四层暗层,共九层。外观古朴端庄,暗红色的塔身粗犷而富有木材的质感,没有彩绘,塔身却被历朝历代、各种各样的牌匾装饰得如同一座立体的书法博物馆,据统计塔内外共有51面牌匾。

皇帝的题字当然要挂在正面,最高层是明成祖朱棣手书的“峻极神工”,这恐怕是对应县木塔最贴切、最简练,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赞美了。第四层是明武宗朱厚照题写的“天下奇观”,这位皇帝曾经亲率明军在今天的应县附近击退了蒙古小王子的军队,取得著名的“应州大捷”,成为他一生政绩的亮点。两位尚武的明朝皇帝居然还有这么一手漂亮的书法,堪称文武双全。

(应县木塔)

木塔能屹立近千年,与其独特的设计有很大关系。塔身内外两槽立柱,用大梁、斗拱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稳固、完整的双层套筒结构,塔身没有用一颗钉子,都是靠榫卯结构相连,正是由于这种非刚性的连接给整个框架留下了一定的变形空间,木塔才能在历次地震中幸存下来。

走近塔身,站在平座之上,风从身边掠过,燕子上下翻飞,木塔门前的草坪几乎是唯一的绿色,目光所及,光鲜靓丽的新建筑身后,依旧是一片低矮的瓦顶,这才明白房子还是那些老房子,只是做了个“美容拉皮”。

(净土寺)

继续(约2公里)前往【净土寺】看天宫藻井,金代古建,梁思成考察应县时,大赞“应县有三宝”,其一是应县木塔,其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其三为净土寺门前的一对“披头散发”石狮。

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为金代古建,大雄宝殿殿内藻井和天宫楼阁是大殿和净土寺的精华所在,采用的是《营造法式》中天宫楼阁的制作方法,构造精美、雕工精细,都是小木作的经典之作。仰头而望,你会禁不住连连赞叹!

(广武明长城“月亮门”)

继续(约71公里)前往【广武明长城】一辈子一定要来次广武长城,看万里长城最初的模样。广武长城是山西长城的杰出代表,是国内长城之珍品。广武, 依关傍塞, 与雁门关唇齿相依,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素有“北门锁钥”之称。

广武长城、汉墓群、旧广武城, 三大国宝级文物, 为我们展示了一套完整的明代边关防御体系, 堪称全国最大、最完整的边关军事文化体系构筑群。长城东临雁门关,西瞰宁武旧城,南通五台胜境,北达云冈石窟,城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沿山脊缓行,随山势的曲折而起伏,宛如首尾不见的巨龙,是原汁原味的古长城,其上的“月亮门”更是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雁门关)

继续(约21公里)前往【雁门关】,雁门山因两山东西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于其间而得名。雁门关高踞雁门山上,为“天下九塞”之首。在中国历史上,雁门关一直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许多名将在这里建立了不朽的功业。赵国李牧曾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万余骑。汉朝霍去病、卫青和李广先后由雁门关出兵,北讨匈奴。

古人说雁门关 “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雁门若失,则忻定、太原无险可守,三晋不保,又可南下进取中原。据有关统计,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发生在雁门关的战事达上千次,如此高的频度,可见争夺的激烈程度和其重要性。

(雁门关)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代诗人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这首《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作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万里长城连通一体。雁门关内滹沱河两岸,建起了39座城堡,整个代县成为了内外联通的防御体系,构成了中国古代极为宏大的军事要塞建筑群。千载春秋,从赵国名将李牧到秦朝大将蒙恬,从唐初猛将薛仁贵到唐末“飞虎子”李克用,一代代将士们,在这方兵家必争之地演绎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游玩尽兴后,今晚前往(约44公里)代县酒店入住。

朔州代县边靖楼

第五天:边靖楼→代州文庙→佛光寺→南禅寺→住忻州古城

早餐后前往代县鼓楼【边靖楼】,因楼置鼓,又为安定边塞和极目赏景,故名,含有远眺警戒来敌的意义。是代县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北京--原平铁路线上的代县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从隋唐到明清,一直是代州治所驻地,也是山西北部的军事重镇。

边靖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成化十二年重建,又经过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两次大修,更显雄壮。今存建筑基本保持了明清原式,台基高13米,长43米,宽33米,石券门洞纵贯南北。楼身高26米,宽7间,深5间,四周仍为廊坊。整体建筑规整精巧,雄浑壮观。登楼四眺,山河辽阔,塞上风光无限。楼上高悬"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三块大匾,真实地描绘了她的雄姿。

(代州文庙)

继续(约1公里)前往【代州文庙】,它位居南北大街的西段,远远看上去仿佛有一大片的琉璃殿顶,夕阳照射下,散发出别样的光辉,碧绿晶莹,十分耀眼,这就是代州文庙。

山西的文庙并不少,比如绛州文庙、太原文庙、平遥文庙,这些都十分精彩,有的格局完整,有的藏品特殊,还有的身处历史文化名城,想不红都难。代州文庙的出奇之处到底在于哪里?一个字来概括就行“大”,代州文庙的格局非常完整,虽僻处小城,但规模却超大,让人叹为观止。

(代州文庙)

梁思成先生曾言道“中国人对于屋顶的态度不但不遮掩,而且特别地标榜,骄傲地,直率地将它全部托起,使之成为建筑中最堂皇、最惹人注目之一部。琉璃瓦之施用,遂成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

代州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元至元二年(1265年),现存为明洪武年间(1369年)重建,其年代可谓久远。作为跨代元末明初的建筑,罕见地使用了孔雀蓝琉璃瓦满铺屋顶,其形制端庄大方,殿顶蓝色与青天融为一体,颇为独特。

(佛光寺)

继续(约67公里)前往被梁思成称作“国宝”的【佛光寺】佛光寺被誉为“中华瑰宝”“亚洲佛光”,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佛光寺做了如下介绍:“唐代木构之得保存至今,而年代确实可考者,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一处而已……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有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佛光寺整体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高低层叠,松柏苍翠,殿宇巍峨。它始建于北魏,遭遇唐武宗灭佛后,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了现存正殿东大殿,其发现过程颇具戏剧性。

(佛光寺)

1937年夏,梁思成先生为了寻找敦煌壁画中一座形制罕见的宝塔,来到五台山,在佛光寺找到了一座与壁画中一模一样的北魏佛塔,让梁先生喜出望外的是,这里不仅有“祖师塔”,整个佛光寺都是一个古代建筑艺术的新大陆。

他依据考察结果,发表论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在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在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历经千年风雨存留至今,打脸日本学者“中国无唐代艺术之说”。

(佛光寺)

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艺术陈列馆,佛光寺“四绝”:唐代建筑、唐代题记、唐代壁画、唐代塑像,证明这座建筑是一座规制颇高的寺庙,在唐代宫殿衙署全都不存实物的情况下,这座建筑为我们遥想唐代的辉煌,保留了重要的希望。

古松掩映的东大殿位于寺内东部高台上,它外表朴素,不施彩绘,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上红涂刷,却自有一种内敛简约之美;古朴的斗拱承托着探出深远的挑角飞檐,整个大殿轮廓秀丽、形体稳健,一或洋在重的中唐气象。

(南禅寺)

继续(约46公里)前往我国现存非常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走进南禅寺,仿佛回归到了唐代,感受到了曾经佛教艺术的兴盛与辉煌,寺内的佛像,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

佛像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南禅寺大佛殿规模虽小,但制作精炼,手法古朴,饱含唐代大气简约的艺术风格。而今,南禅寺静静地坐落在那里,仿佛等待着世人们去发掘他背后的故事。

(南禅寺)

南禅寺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1200多年依旧可以保存下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可能有3个。一是从地势和气候来说,这里高而背风,气候干燥,有利于木质结构的保存。二是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说,这里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的山乡之中,不引人注意,所以躲过了晚唐时期武宗的“会昌灭法”等后期多次的大规模灭法行为以及战争带来的刀兵之劫。三还是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

大佛殿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子的一半,大大突出了大殿的主体地位。单檐歇山式大屋顶,梁架举折相当平缓,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平缓的一例,出檐深远翼展,刚健轻巧,具有很浓的唐风。

(南禅寺)

殿周围由12根大柱支撑,柱体粗壮结实,柱头均设斗拱。殿内佛坛上还保存彩塑17尊,经仔细勘察,在大殿的平梁上发现有一行墨迹清晰题记,大殿重建于建中三年(782),可见大殿重修后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在全国大规模灭佛前的唯一遗构,其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足以改写中国的古代建筑史。

游玩尽兴后,今晚前往(约64公里)忻州古城入住。忻州古城以“最中国的烟火气”“出圈”,深受游客喜爱,在那里,有飞檐高挑的门楼,更有青砖小瓦、雕梁画栋,有百街百巷、百味百坊、百业百景,有弥漫着厚重沧桑感,见证人间至味的模样。在秀容书院,感受“文跻九原,雅出秀容”的兴盛与辉煌和维系着忻州的文化血脉。在古城里随意哪一簇街巷,总不乏古色古香叠加活力盎然的烟火气息。

(山西博物院)

第六天:山西博物院→晋商博物院→永祚寺→住太原市

早餐后(约76公里)前往三晋大地的硬核“网红”打卡地【山西博物院】,“博物”,作为一个词在中国的《山海经》里就出现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所以《尚书》把博识多闻的人,尊称为“博物君子”。

了解一座城市,先走进博物馆驻足。作为文物大省,山西博物院是众多文化场馆中非常“硬核”的,那些早已风靡在网络上的文物“网红”们,早已让人们心驰神往。在这里,文物璀璨,人流如织,你能看到来自不同年代、刻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时时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你能看到对历史痴迷的人群,饱含敬畏之心,徜徉其中,认知山西,感知山西……

(山西博物院)

宽大的展厅,丰富的展品,先进的布展技术,全方位地展现了文物大省山西的风采。博物院建筑外形上大下小,远看很像从前称粮食用的斗——山西人民就是会过日子,连博物院都得跟生活富裕、丰衣足食联系上,不过这斗里藏的可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整个博物院分为历史部分和艺术部分。也许“文明摇篮”中的石器、陶器还略显质朴,到“夏商踪迹”和“晋国霸业”的青铜器就精彩纷呈了,造型独特、式样丰富的器形,精美繁复的纹饰,绿幽幽的铜锈中仿佛隐藏着时光的秘密。

(山西博物院)

“民族熔炉”着力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而保留当时生活场景的载体竟然是棺材板,既有色泽艳丽如新的漆画,又有雕刻细致入微的石雕,魏晋时期的富丽堂皇,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眼前。

步入“佛风遗韵”厅,仿佛置身于云冈石窟,千年的风霜,难以剥泐空灵的笑容,世道的变迁,岂能磨灭悲悯的情怀?慈眉善目的佛首,在灯光下愈加圣洁崇高,双目微闭的思惟菩萨,让人不敢凑得太近,唯恐打扰了菩萨的沉思冥想。

“土木华章”无疑是最精彩的。每一座古建模型,都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划时代的精品,这样的厚重与自信,专属于山西。走进山西博物院,寥寥几步路,便跨越了儿个朝代的生生不息。

(晋商博物院)

继续(约6公里)前往【晋商博物院】在太原的府东街上,坐落着这样一处建筑群,岁月流转千年,它的身份变了又变,从晋文公重耳庙到明清巡抚衙门,从昔日的督军府到今天的晋商博物院,历史的驼铃声逐渐远去,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晋商博物院内四角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四周飞檐翘起,扑朔欲飞;筒板瓦布顶,细密排布,鳞次栉比,在阳光映衬下如水波般波光粼粼;孔雀蓝琉璃剪边,以蓝天为色,显示着对自然和苍天的敬畏。

(晋商博物院)

山西自古就有重商文化传统,形成了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历经几度风雨,如今的晋商博物院焕然新生,12万件展品向人们讲述着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

漫步在庭院中,你会被这里的一砖一瓦慢慢浸染,商路遥远,汇通天下;称富海内,名闻天下。晋商的辉煌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山西商人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至今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双塔寺)

继续(约9公里)前往太原的标志【双塔寺】,双塔寺本名永祚寺,何为永祚?“永祚寺”之“永祚”二字,语出《诗经·大雅·既醉》中:“君子万年,水锡祚胤”句,“永祚”就是“水锡祚胤”的略写。《尔雅·释古》说:“永,长也;永,远也。”《说文解字》说:“祚,传也;祚,福也。”《晋书·乐府》说:“永祚,犹远祚也。”可见“永祚”一词,似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的意思。这就是寺名的来由和含义吧。

双塔寺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位于太原市区东南,坐落于小山丘之上,居高临下,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们的英姿。寺内主要建筑就是挺拔耸立的双塔。由于寺中双塔名气太大,故当地人喜欢称为双塔寺。

(双塔西街看双塔)

“双塔凌霄”为太原八景之一、并长期作为太原市的标志。双塔很像一对双胞胎,粗看非常相似,均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塔,高矮胖瘦均差不多,都有精美的砖雕仿木斗拱;细看略有不同,北边的文峰塔塔檐设有琉璃瓦剪边,塔身没有明显收分,基本为直上直下,外形呈直线型,看着比较朴素。

南面的宣文塔则上下直径相差很大,有明显的收分,七层以上更为突出,外形呈流线型,其琉璃塔檐更为之增色不少。塔檐饰有细致精巧的鸟兽、花卉和佛像浮雕,宛如塔身上围上了几条华丽的玉带,显得璀璨夺目。

(双塔寺)

其实除了外形上的差别,二者的属性完全不同,文峰塔是风水塔,太原城西北高东南低,从古代风水角度来说,其地形不利于文化发展,建塔以“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因此叫文峰塔;而宣文塔则是佛塔,塔上的佛龛和“阿弥陀佛”,刻字表明了其属性,资助者是明神宗之母慈圣太后,慈圣太后有尊号“宣文”,塔因此得名。

文峰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早于永祚寺建寺,而宣文塔则建于万历三十六年,与永祚寺同年。双塔内均设楼梯可供登临,目前开放的是宣文塔。登临塔顶,凭栏远眺,太原市的景色尽收眼底,塔角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令人心旷神怡。

(4-5月双塔寺牡丹盛开)

双塔寺的大雄宝殿、三圣殿等建筑也值得一看。大雄宝殿建于明代,为青砖雕仿木无梁结构,其殿外的砖雕斗拱已算细致精巧,而三圣殿内的砖雕藻井则更是华美无比。大殿前的小院子有明代所植的名贵牡丹“紫霞仙”。

“紫霞仙”花龄已近400年,却依然枝繁叶茂,它属于早开晚收的品种,花期长,初开之时花瓣肉红,盛开之际为淡紫,临败又转为紫色,十分美艳,再加上院内其余30多个品种的牡丹,花开时节,整个梵寺姹紫嫣红,芳香馥郁。

(太原钟楼街)

游玩尽兴后,今晚入住太原。大唐开元年间,大诗人李白自东都洛阳来到太原,居住了几个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其中在一篇文中,如此形容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其风俗远,盖陶唐氏之人欤?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剧镇,非贤莫居。”

若想听老太原的故事,请前往【钟楼街】,雄伟的钟楼、深灰色的墙体,民国建筑风和现代艺术完美融合,“一条钟楼街”延续了千年的繁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曾经流行着“不到钟楼、柳巷,枉来太原一趟”的说法。因为这条街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老太原人的记忆,是最能代表老太原的一条文化地标商业街。

或者前往太原的【食品街】,这是一处美味与记忆相关的地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张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食品街用无数的美味,感动着无数人的舌尖,美好了无数人的记忆。不知从何时起,有尊贵的朋友来到太原,太原人大多都会把他们带到食品街。

(晋祠)

第七天:晋祠→镇国寺→双林寺→又见平遥→住平遥古城

早餐后,我们前往(约25公里)梁思成先生所说“过于初时的期待”的【晋祠】,在《中国建筑史》中,梁思成提到了晋祠:在山西太原西南,为并垣名胜,清泉出之,其地风景清幽,颇多山林自然之趣。有圣母庙,其正殿、殿前鱼沼,及其上飞梁,沼前献殿,并献殿前之金人台,合成一组,为布置之中坚。

进入晋祠山门,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是明代的水镜台,水镜台融合了殿、台、楼、阁四种建筑风格,向后台的上方看去,重檐歇山式的房顶仿佛这是一座楼,目光往下移,又是宽阔的宫殿形制,这是殿;再看前台,上方的单檐卷棚式的屋顶仿佛它是一间阁,下面宽敞的戏台又是台。这座水镜台融合多种建筑风格,造型奇特、雕刻精巧,威严又不失活泼,在此处听戏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享受。

(晋祠)

走过会仙桥,听完这里的传说故事,你会发现,晋祠风雨沧桑,几千年的辉煌胜迹,孕育了很多令人回味的美丽传说。几乎每一座山脉、每一弯碧水溪流、每一处自然景观、每一座古代建筑、每一尊塑像、每一件饰物都包含着一段动人的民间故事。这些流传在老百姓中间有趣的口碑传说,至今仍为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

站在四尊威风凛凛的铁人让我精神为之一振。西南角的那尊年纪最大,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锃光瓦亮,眼神里似乎还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任尔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阅尽八百多年的凄风冷雨,依然英姿勃发,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这份执著令人感动。

(晋祠)

金人台东侧是“贞观宝翰”亭,中间立着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并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曾经在晋祠请求唐叔虞保佑,这通碑是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东征高丽归来后立起来的,有点还愿的意思。这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唐太宗长期临摹王羲之的功夫没有白费,字写得非常漂亮,飘逸西脱,笔力道劲。

中轴线上的最后三座建筑都值得大书特书。首先是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的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没有墙,用木栅栏围着,外观酷似凉亭,梁架非常简单,轻巧疏朗,透着一股北方游牧民族的大气。

(晋祠)

献殿以西就是著名的鱼沼飞梁,这种四出式的古桥为全国孤例,现在很多城市路口的十字形人行过街天桥应该算它的重子重孙吧,不过老祖宗的工作环境要美丽得多,上有古柏遮荫,前有铁狮站岗,鱼沼波澜不兴、游鱼倏忽往来,山间吹来清新的风,若是古桥能歌,怕是要唱上一曲才过瘾呢。

主殿圣母殿为晋祠精彩的中轴线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圣母殿是晋祠内现存最早的建筑、重格歇山项、面阔七间,运深六间。悠远的出檐,深广的前廊,以及梁下让人眼花缭乱的许多匾额,一下子突出了大的景高感。

(晋祠)

廊柱上的木雕盘龙为宋代原物,年代久远,龙身已如片片龙鳞般干裂、但飞龙在天的气势犹在,大殿内被栏杆围起来的就是“晋祠三绝”,之一的宋代彩塑,那些正襟危坐、冠冤堂皇的官员像不过中规中矩,三十三尊侍女像则是姿态各异,有娇羞低头的,有神采飞扬的、有喜上眉梢的、有面的、栩栩如生,站在她们面前,仿佛置身于900年前的北宋宫廷、空气中飘过脂粉的警香、矜持的笑、窃窃的私语,也许还有一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轻轻叹息!

“晋祠三绝”的其余两绝分别是源远流长的难老泉和老当益壮的周柏。周柏据考证已有2900多岁,是晋祠内最年长的住户,当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悠然自得地侧躺在那里、郁郁葱葱的样子是显不出一丝老态。

(晋祠)

难老泉从圣母殿西南的亭子里进流而出,你是否还记得大诗人李白为难老泉写下了“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的诗句,这一绿便绿了千年!

此时行程已过半,如果您时间有限,可以暂时停下脚步,如有时间让我们继续追寻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脚步,一路南下上,与国宝古建来一场邂逅~

(镇国寺)

继续(约70公里)一路南行走进世界文化遗产【镇国寺】,看五代十国木结构古建筑“一城二寺”即平遥古城连同镇国寺、双林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镇国寺创建于五代,有二宝:一为五代建筑万佛殿,一为五代彩塑。

万佛殿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屋顶为单檐歇山式,殿顶庞大,出檐深远,屋顶运用了举折,屋角反翘,使沉重庞大的屋顶显得轻巧灵动,整体外观给人以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之感。

(镇国寺)

庞大的七辅作斗拱,总高超过了柱高的三分之二,使殿顶形如伞状,在历代寺庙建筑中颇为罕见。殿内坛上有彩塑11尊,为五代原作,面相丰润,躯体柔丽,至为可贵。五代为时短暂,文物建筑遗存甚少,五代彩塑尤为奇缺,万佛殿建筑与殿内彩塑为研究中国建筑史和雕塑艺术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

虽然各殿皆有塑像,但万佛殿内塑像是五代北汉天会年间建殿时的作品,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万佛殿内的彩塑,是全国寺观庙堂中保存至今仅有的五代作品,对于研究我国雕塑发展史,认识唐、宋两代雕塑演讲过程,提供了非常可贵的资料。除此之外还有珍贵的梁架题记,值得一一认识。

(平遥双林寺)

之后继续(约22公里)前往“一城二寺”的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双林寺】领略泥塑和壁画相交融的美好,双林寺的名称来自于“双林入灭”。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之时,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

双林寺以彩塑闻名,寺内彩塑达2000多尊。这里的彩塑很贴心,他们很多都是身体向前倾10度-20度,为了减小你的视觉差,他们宁愿自己累一点。这里的彩塑很重视跟你心灵的沟通,所以他们很多都是用黑色琉璃珠嵌入作为眼睛。这样即使千年过去,他们心灵的窗口依然传神。

(平遥双林寺)

这里的彩塑杰出代表韦驮像,是“全国韦驮之冠”。他肯定曾与“思想者”之父——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有过心灵的沟通,不然为何罗丹目睹这里的韦驮像后,一语便道出其中的艺术真谛:“所谓运动,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在移动视线中,这座雕像的各部分就如同是先后连续的时间内的各种姿态,所以我们的眼睛好像看见了它的运动。”

这里的观音像很邻家,渡海观音、自在观音、千手观音等,都不再以平日的官方形象示人,不再正襟危坐,尤其是千佛殿内的主像自在观音,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莲叶,完全是一种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的模样。不禁让人怀疑,难道双林寺是观音的秘密基地?

(平遥双林寺)

中国传统雕塑,各朝代均有突出的表现,而双林寺彩塑是雕塑与绘画两种技巧的典型给合,完整保存了佛教塑像,一方面承袭了唐、宋、金、元雕塑的神髓,一方面突破宗教的局限,强调神像之人性面貌,每尊彩塑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神有人味,人具神韵。

继续(约7公里)前往保存相对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的【平遥古城】有人说:“平遥就像惊喜。”平遥的美需要用心慢慢去体会。平遥的美来自于宠辱不惊的大度,来自于兼容并蓄的宽厚,来自于悠久的商业传统,来自于深邃的文化内涵。

(平遥古城)

他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一条条街巷就是阡陌纵横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都见证了从平淡到繁华、又从繁华复归于平淡的故事,随便叩开一扇也许就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看似平凡的一段路,可能曾留下商界巨子匆匆的脚步。

昔日商场的的纵横捭阖、一呼百应,如今早已被时光埋没,只有满城规矩工整、高墙夹峙的精美民居、还残省着盛世的一点影子。平遥是底蕴深厚的乱世佳人,经风经雨却宠辱不惊。

(平遥古城)

既然来到了平遥这样一个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城,又岂能错过穿越时空、在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里做梦的机会?平遥古城内有很多家民俗客栈,大部分是在原有的清代中后期的老宅基础上,整饬修缮,装饰内部,建成为传统其外、现代其中的符合现代旅游者要求的住宿场所。城内各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民俗客栈的红灯笼,在平遥最繁华的西大街和明清街上分布则更为密集。

先到客栈办理入住,晚上可以躺在客栈的大炕上,或者是静静的穿梭于古城的大街小巷,寻找你心中的平遥,静静感受这座古城赋予我们的闲暇与慵懒晚上,去寻找古城里的美食,吹着凉风欣赏美丽的古城夜景。

(又见平遥)

如果时间尚早,去看一场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一座城,一台戏。一部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让更多人知道了平遥。“平遥人做的不是生意,是德行。”剧中一句掷地有声的台词,让晋商的诚、信、义深深印在了心里。

《又见平遥》首创了国内行走式演出的观演模式,凭借新颖独特的观演模式、震撼至极的观演场景、感人至深的演出剧情,成为了沉浸式文旅产品的典型代表。一个个震撼冲击的场景,让不少观众想再次走进剧场。演出后,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又见平遥)

剧名为何叫“又见”?,这两个字合起来是一个“观”字,“观”有洞察、体悟的意思,“观众和演出融为一体,跟随剧情的发展,行走在不同的场景中,既是观看者,又是亲历者。”让每位游客不仅能像《又见平遥》那样深入其中观看,更能成为实景沉浸式剧本推理游戏的扮演者,深度体验明清古城生活,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文化魅力。

傍晚,在平遥古城内外的大小餐馆里,品尝着平遥美食、品鉴着杏花村的汾酒,谈论着《又见平遥》实景演出带给大家的震撼。

(平遥古城墙)

第八天: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崇宁堡

早餐后,漫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古城怎么玩?要想在几天之内阅尽千余年的起起落落、兴衰荣辱,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想体会古城独特的韵味,必须沉浸于平遥的坊巷之中,把自己当作古城的一部分,呼吸空气中弥漫的历史积淀,再一点点渗透到自己的骨头里。推荐几处必打卡地,让你在平遥不虚此行!

推荐一:古城墙

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汉民族城市风貌现存最完整的代表。遍布古城大街小巷的明清民居、合院,让平遥显得古朴典雅,魅力无穷。走近平遥,巍巍古城墙是你见到的第一座名胜。

(平遥古城墙)

城墙始建于西周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为砖石城墙。平遥县城内东大街清虚观中保存的《孟侯新甃砖城记》中,记载了明万历年间对城墙的加固经过,“兴事于万历三年三月,至丙子八月告成”。“约集金一万五千三百有奇”,“募民夫七千二百名辇石于南山”。描述了加固后古城墙的壮丽:“雉堞联延,楼橹直峙,峻垣深隍,屹然长城天堑,有虎豹在山之势。”至此,平遥古城基本形成了目前的规模。

我国古代筑城一直采用黄土夯筑的方法,用青砖砌面是到了14世纪晚期的事了,比如北京城墙,直到明代定都北京之前,都是黄土夯筑的,明代定都之后才用青砖包砌。

(平遥古城墙)

古城略呈方形,南城墙弯曲,周长六千米有余,城墙高六米到十米,顶宽三到六米。古城有城门六座,其上分别建有一座城楼,并各建瓮城一座。六座城门分别为南门迎曛门、北门拱极门、上东门太和门、下东门亲翰门、上西门永定门、下西门凤仪门。曛,落日余晖的意思。太和,太平乐睦,天地冲和。翰,意指华彩文章,学识渊博。拱极,有拱卫城池,保境安民的意思。迎曛、亲翰、凤仪、拱极、太和、永定,六座城门寄托了人们对于城市和平、四海和乐的美好愿望。

城墙顶部建有一系列附属建筑,包括72座堞楼、四座角楼、六座城楼、文昌阁、魁星楼、点将台。沿着城墙每隔五六十米,便建有一座马面,在冷兵器时代,马面是防守城池的重要设施。每座马面上有堞楼一座,共72座,这个数字正好和孔子的72门徒数字相当。城池的修建者以这种方式给这座军用的城墙,注入了儒家的仁和礼的思想。

站在城墙上向内望,只见瓦舍毗连,如脊如盖,四条大街连通四方,街上游人如织。

(日昇昌)

推荐二:日昇昌

在古城西大街中段“日昇昌记”四个金字依旧泛着昔日的光泽。这座中国老式银行建筑,如今已经是一座博物馆。我们一道门一道门地进去,逐个房间地参观,心里想象的,是当年的富又究竟是怎么个模样。

在这里你看不到旧日生活的烟火细节,这是一座纯商业建筑。你走得慢一点,留心一下这里是温情古老的、充满儒家智慧的;这里是古代那些智慧的头脑里进发出的闪着金光的火花。

(日昇昌)

进入日升昌大门之后回身朝门楣上看,与临街的小日异昌记”相对应,朝院子的这边,挂着“汇通天下”。这四个字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毫不亚于蒸汽机车的发明对工业产生的影响,平遥的精英们,将清代中国的白银流通带入了一场革命之中。

如果你留心一下“日昇昌记”这座四合院建筑的风格,会很快发现它和其他的晋商大院不同,这里更加华丽。其他的晋商大院,尽管规模宏大,院落重叠,但在整体的风格上相比起来要略显低调。

(日升昌)

这也许是这座建筑里那些银行家们心态的写照,开放、自信,海纳百川。住在被厚实的墙壁环绕的严严实实的深宅大院里,难免会生出“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居家心态,而坐在这敞亮、通透的办公室里,眼睛看到的是屋外的风景,心里想到的,是每日像水一样流进平遥城里的“千金日利”。

在日升昌的一间账房里,你还能看到百年前的一份“防假密押”;“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味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终有报,到头必分明。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后行。国宝流通。”密押,也就是密码。这份密码表是谁发明的,已无从考证。但在票号从创办到关张的百年间,凭这份密押,日升昌没有出现过一次汇兑事故。

(平遥县衙)

推荐三:县衙

县衙是整个古城中最主要的景点之一,位于县城西南的衙门街,坐北朝南。古城里的各座庙宇佛堂主导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座宏大的县衙,掌管着古代平遥人现世里的喜怒哀乐。

县衙入口东侧是风水楼,正门对面是一座照壁。拾阶而上穿过正门,面对的是署衙的仪门。仪门中间的立柱上悬挂一副对联“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还未正式步入大堂,便能感觉到官署衙门的森严威仪。穿过仪门,依次为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

(平遥县衙)

院子的东西两侧,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大院东面,自南而北有钟楼、土地祠等附属建筑。县衙的二堂也悬挂一副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到这里,威严的气氛稍有缓和,官民有缘、体恤民情之意渐浓。

推荐四:市楼是城市的中心,也是平遥古城的标志之一。在古代,每逢集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商贩遍布,食货云集,有诗云:“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平遥古城号称“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从市楼高处能看到这些街巷纵横四布,如同手掌的纹路。街巷的两旁,古色古香的门楼、铺面鳞次栉比,市井繁荣。

(平遥古城市楼)

推荐五:文庙位于县城东南,文庙建筑群依次有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敬一亭等,东西两侧有庑殿型时习斋、日新斋等。大成殿是文庙的主要建筑,坐落于砖砌台阶上,四面围栏。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歇山顶,檐柱粗大,斗拱雄伟。

推荐六:武庙位于古城西南,与文庙沿南北中轴线对称。武庙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乐楼、献殿、中殿、正殿。文庙供奉孔圣人,武庙则供奉武圣关公,但平遥武庙内供奉的不仅仅有关羽,还有蜀汉“五虎上将”中的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城隍庙内斗拱)

推荐七:城隍庙位于文庙北面,始建于北宋年间。城隍是城池的守护之神,在人们心中自然有着重要的地位。整个城隍庙为三进院落,最外边是山门,进入山门便是戏台。一进院两侧有庑廊,二进院两侧是十王殿,十王殿里供奉的是十殿阎王,掌管生死。

主殿是前后相连的两个建筑,从前面看,是一座硬山卷棚顶大殿,正面建有一座突出的抱厦。从后方看,是一座悬山顶建筑。三进院的正中是娘娘殿,两侧为财神庙。整座庙宇琉璃彩绘,挑角飞檐,造型精美,光彩夺目。

(王家大院)

继续(约52公里)前往中国民间故宫【王家大院】看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王家大院素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三雕”艺术原本就是从民间发源起来的,因此它本身就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地方色彩。

在山西大院群落里,处处都有精心设计,构思巧妙的雕梁画栋,在这其间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王家大院就是将砖雕、木雕、石雕这“三雕”艺术相融合,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鳞”“虎”五瑞兽的造型。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王家大院的选址居高临下,负阴抱阳。一是占据灵石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背阴可以阻挡胡地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可保证宅居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远。前览俯视,田园漫漫,河水潺潺;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

(崇宁堡)

夜色已晚,是否还恋恋不舍?今晚入住【崇宁堡】。您可能还在赞叹晋中大院的恢宏阔气,啧啧称奇于垂花、雀替的奢华,殊不知,我们口中的几句赞叹和惊讶,所跨越的时空或许是一家人、一群工匠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因此,对于那些建筑,那些祖宗传下来的艺术品,我们应当抱有足够的敬畏。我们的出现,在这些砖石梁木的完美组合面前,也许连一瞬间都算不上,它们才是永恒。

住在崇宁堡就如同住在王家大院里,仿佛穿越明清!感觉太好了!古堡中的温泉也非常豪华,上下有三四层,底层是超大游泳池,在室外泡温泉,俯瞰整个王家大院,远望绵山,感觉太好了!别具风情!绝对值得一去的地方!

(隰县小西天)

第九天:小西天→广胜寺→住长治市

早餐后(约154公里)前往临汾的隰县,去一生一定要去瞻仰一次的地方【隰县小西天】欣赏中国雕塑史上的“悬塑绝唱”。小西天又名千佛庵,隰县城西的凤凰山上,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

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初期建设工程历时15年。初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隰县小西天)

寺院依山叠造,梁架彩画富丽典雅,颇具特色,堪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加之寺院所藏传世罕见的官版《明永乐北藏》,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宝。

小西天以明代的彩色悬塑艺术而闻名,其精华保存于大雄宝殿。殿内彩塑满布,除佛坛上的五尊主佛外,墙壁、檩柱、屋椽上都塑着数以千计的彩塑。这些彩塑造型生动、姿态各异,多而不乱、繁而不杂、高者达3米多。小者仅有拇指大小。

(隰县小西天)

悬塑采用“悬空雕塑”的技艺,古时,匠人用手工完成如此复杂的工程,实在让今人为之赞叹。这种泥塑成形必须首先制作固定的木桩,再以木条、稻草制成骨架,而制塑的过程都是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条件下,在高空凭着体力手工完成,因制作工艺繁杂,难度大,不易保存而弥足珍贵。

在只有169.6平方米的小殿堂内,却有1030余尊彩塑,它们围绕5尊主像布满壁面、檩枋、柱梁之间,佛教弟子和故事中的飞禽走兽,造型优美,惟妙惟肖。尤其是护法、韦陀、金刚、善财、龙女、乐伎、飞天、大鹏、白鹏、孔雀等作品,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营造出三大师宫、弥陀内院、七佛宝宫、毗卢内院、弥勒内院等幻境中的佛国世界。

(广胜寺)

继续(约151公里)前往【广胜寺】,看全国十分精美、保存完好的琉璃塔、令人震撼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广胜寺在历史中是一个规模非常大、地位非常重要的寺院,不仅寺名是由唐代宗所赐,而且藏有佛舍利、元世祖忽必烈的御容以及皇帝所赐的藏经。

1934年的夏天,梁思成、林徽因、到此考察。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留有工匠题款、规模巨大形制完整的琉璃塔。水神明应王殿,四壁绘有近二百平米的元代壁画,尤以南壁东一幅戏剧壁画著称于世,被人们誉为广胜寺文物的第二绝!

(广胜寺)

史载广胜寺始建于汉代,琉璃塔原建于唐代,是全国19座舍利塔之一,塔底下珍藏着佛舍利。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塔被地震毁坏,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开始重建,落成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

塔高13层,八角,塔身到处都覆盖着琉璃构件,塔门位于正中,黑亮的眸子来自门两侧的金刚,他们脚踏祥云,不怒自威,连甲胄上的凸起都被塑造得一丝不苟。塔门上方是琉璃制仿木结构斗拱。

(广胜寺)

斗拱下方两侧各有一承托柱子的力士,龇牙咧嘴、表情痛苦,不堪重负之情溢于表面,看来天神也有抗不住的时候,不幸的是他们还要这样永远地坚持下去。此外还有佛像、鸟兽、花卉、盘龙莲花柱等,都是色彩艳丽,塑造精巧,让人目不暇接。

站在塔下仰头远观,原来塔身每层都有琉璃装饰,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轻风起处,满山凝重深沉的松涛声中,檐角铜铃清亮之音宛若天籁,一时间竟然让人忘了身在何处,心在何方。

(广胜寺)

塔北面的弥陀殿保持了元代建筑风格,进殿后抬头看,大额式梁架独特而疏朗,供奉的元代泥塑菩萨上身前倾,显得平易近人。殿内依墙而立的12个大红木经柜是举世闻名的“赵城金藏”在广胜寺留下的唯一印记,如今已成为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的这批金代木刻大藏经。

在水神庙的主体建筑明应王殿中,四壁布满壁画,色泽鲜艳,笔触生动,保存完美。这些壁画是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所绘,描绘的民俗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面貌,让观者有机会梦回元朝。

结束后前往继续(约171公里)前往【长治市】入住。这是一个您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是一个慢节奏的城市,也是一个安逸的城市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之巅,有“与天为党”之说,史称“上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留下“上党从来天下脊”的美丽诗篇。

(天台庵)

第十天:天台庵→大云院→龙门寺→住长治市

早餐后,将前往(约55公里)晋东南【天台庵】,欣赏五代后唐时期的建筑,佛教创立宗派"天台宗"的庵院。天台庵为佛教天台宗所创,其实按照原本的推测,天台庵应为唐代建筑。但在2014年底开始的天台庵弥陀殿大修时,在梁架上发现了五代时期的后唐年号题记,因此确定了天台庵是五代后唐时期的建筑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中最早创立的宗派,因创始人智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是依据《妙法莲花经》,故也称为法华宗。天台宗综合佛教南北各家教义和禅观之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隋唐时期是佛教开宗立派的时代,天台宗在北方建有佛寺,本身就是佛教南北交流的见证。

天台庵虽然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大殿虽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其依然是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大云院)

继续(约9公里)前往欣赏另一座五代时期的木结构古建筑【大云院】,观满壁风动画中仙的五代壁画。大云院以弥陀殿内留存有五代壁画而闻名于世,大佛殿出檐深远,正面看如两翼齐伸,给人以雄壮稳定的感觉。殿体主要靠八根立柱支撑,墙壁并不支撑殿顶的重量,只起遮蔽的作用,具有中国木构古建“墙倒屋不塌”的鲜明特色。

大佛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上保存五代壁画22平方米,是迄今所知我国古代佛寺殿堂中仅存的五代壁画,弥足珍贵。东壁画题"维摩变相",后面画"西方净土变",上部天宫楼阁悬空。历经漫长岁月的侵蚀,加之人为的破坏,壁画大部分已漫漶不清,人生短暂,抓紧去看看这些易碎而美好的东西吧。

大佛殿柱础是青石雕造,上雕有宝装覆莲。檐柱上阑额普拍枋呈“丁”字形交接,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普拍枋斜向搭接,形成稳固的方形框架体系,这种在阑额上加设普拍枋的做法,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最早的一例。

之后将前往(约33公里)另一座五代木结构古建筑【龙门寺】,龙门寺现存建筑年代之广,屋顶形制之多,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朝建筑于一处而著称于世,为全国仅有,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游览价值。寺内西配殿,始建于北齐,悬山式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仅此一处,非常值得一看。

寺院坐北朝南,东西宽 65 米,南北长 78 米,总占地面积约 5070 平方米。布局分三条轴线布置。中轴线布置了三进院落,排列有山门、正殿、后殿、千佛阁(已毁),每进院落均设有东西配殿,院落随地形建造,形成渐次叠高的形态。

结束后,返回(约82公里)长治市酒店。

(长治法兴寺)

第十一天:法兴寺→开化寺→府城玉皇庙→侯马市

早餐后,将(约34公里)走进这座藏在深山的古寺【法兴寺】领略“法兴三绝”的绝妙和被称为“宋塑菩萨之冠”的雕塑神韵。,法兴寺是长治市内级别最高、建筑规模最大、研究与观赏价值最高的古寺庙建筑群,寺内的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圆觉像,被称为“法兴三绝”。

步入法兴寺的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舍利塔。整个塔的外形颇为奇特,看上去就是个“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楼非楼,似堡非堡。该塔又称“石殿”,通体由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错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两层,还有塔、楼的层次美,真可谓集塔、殿、楼、堡诸美于一身,在我国古塔中绝无仅有,为我国唐塔中的孤例,实属珍贵,是法兴寺“第一绝”。

(长治法兴寺)

在舍利塔的后面,是一座燃灯塔亦称“长明灯”,始建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了。长明灯是古代佛教寺院中的小品建筑,当时十分盛行,曾影响到日本、朝鲜等邻国。国内现存的唐代以前的燃灯塔仅3座,法兴寺的这座是最为华丽的。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图案清晰,是研究我国盛唐时期浮雕艺术难得的实物遗存,为法兴寺“第二绝”。

圆觉殿是法兴寺的主体建筑。大殿正中的佛坛上是释迦牟尼坐像,高约3米,端坐于方形莲台上。两旁有文殊、普贤、护法金刚。周围环绕着12尊雍容典雅的大菩萨,置身其中,使人顿生肃穆之感。这些佛像“胖而不肥,文而不弱,美而不媚”,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是法兴寺的“第三绝”,也是最令人称奇的。

(高平开化寺)

之后前往(约34公里)位于舍利山的宋代寺庙的【开化寺】,开化寺代表着宋代建筑的最高水准。寺内的大雄宝殿,集建筑、壁画、彩绘于一室,堪称“三绝”。殿内的壁画,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寺观壁画。众多人物神情各异,复杂的情节内容刻画得鲜明生动,被惊叹为壁画界的“清明上河图”。

现存主要建筑,前有大悲阁为明代建筑,中有大雄宝殿为宋代建筑,东隅观音阁为金代遗构,后院东配殿及东西角楼为元代建筑,其余都是明清建筑。高平开化寺的主要看点,就在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要建筑,殿内梁架斗拱上的彩绘古钱纹、海石榴、龙牙蕙草等,与宋《营造法式》中的彩画作纹样极为一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绘图案。

(高平开化寺)

殿内东、西、北三面墙上绘满了壁画,总面积达80多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宋代壁画中面积最大、独具特色的珍品。画面上还有并不为世人所知的画师郭发所写的题记,不但记下了他的姓名,还记下了壁画创作的时间,可惜没有记下完成的时间。

壁画中,有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作品。他们虽然也是以阐释佛教思想及儒家文化为目的,但却客观地为后人展示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真实生活和现实形态。画中的宫廷贵族、官吏学士、僧侣道徒、耕织渔牧、商贾贩夫乃至盗贼恶徒等,都是宋代社会生活的风貌,可称得上是壁画界的“清明上河图”。

(府城玉皇庙)

继续(约34公里)前往位于晋城市泽州县的【府城玉皇庙】看一看元代雕塑大师建造的古代“天文馆”。,府城玉皇庙,建筑规模和形制以宏大雄伟、配置齐全著称,其中最出名的是,庙内元代雕塑大师刘銮塑造的二十八宿塑像。因为雕塑精美、创意十足,致使位居偏殿的二十八宿塑像的艺术地位和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主殿的玉皇塑像,并使得玉皇庙在山西古建筑中是霸气的存在,也成了游客游览山西古建筑必打卡之地。

玉皇庙古称“玉皇行宫”,创建于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金元时期皆有过修缮,现有建筑基本保持着元代大修时的格局。该庙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建筑布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32米,有殿宇楼亭150余间。

(府城玉皇庙)

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头道山门、仪门、二道山门、成汤殿、献亭、玉皇殿,东西配殿和两庑的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关帝殿、蚕神殿及厢房、钟鼓二楼等建筑,所有建筑错落有致,布局严谨,巍峨壮观。从整体上看,玉皇庙集纳了中国宫观建筑的主要特点:整体建筑主次分明,既整齐又富有变化。

在《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6·元明清雕塑》中概述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元代道教造像中最为生动的是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泥塑像,它是全国元代泥塑之冠。” 晋城玉皇庙内的建筑、壁画、琉璃、碑刻、砖雕和木刻,无一不是上品佳作。庙内的彩塑艺术,在国内可谓独占鳌头。而以人和动物相结合产生的二十八宿彩塑更是独冠天下,为“海内孤品”。

晚上(约183公里)到达侯马或曲沃入住。

(晋国博物馆)

第十二天:晋国博物院→绛州大堂→青龙寺→马村宋金代砖雕墓→河津市

早餐后,前往(约24公里)中国商周时期车马坑,展示晋文化的【晋国博物馆】,晋国称霸春秋一百五十多年,要说春秋史,是绕不过晋国的。一部《春秋》,半部晋国,这曾经是山西最辉煌的时期。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整个春秋时期,几乎就是一部晋国的历史,晋国博物馆分为三大展厅:晋国历史文化展厅,曲村“天马遗址发掘史展厅”和晋侯墓地遗址展厅。历史文化展厅展示了从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之子唐叔虞被封诸侯、到叔虞之子燮父改国号为晋开启晋国历史、到晋文公重耳春秋称霸、再到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前349年晋静公在晋城被*晋国彻底灭亡,延续38代600多年的晋国历史。

晋侯墓地遗址展厅是晋国前期的诸侯王墓,有晋国早期九位诸侯的陵墓,这九位从晋国第一代晋侯开始,一直到第九代晋文候结束,九组十九座晋国诸侯及夫人墓葬,十座车马坑。这座中国商周时期巨大的车马坑东西长21米,南北宽14米至15米,出土战车48辆,战马105匹,是中国所发现商周时期巨大的车马坑,比秦始皇陵的车马坑还早600年。

(绛州大堂)

结束后(约44公里)前往沿袭千年的古城历史坐标【绛州大堂】,新绛,古称绛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众多,几乎走不了几步路,便能看见一处名胜古迹。它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同时,也隐藏了无尽的文化故事。

穿过古色古香的贡院巷,便看见一组古建筑群,十分壮观,令人震撼。依地势高低,错落有致排列着的绛州三楼:钟楼、鼓楼、乐楼,新建成的城隍庙,这些建筑像众星捧月般托起了巍巍的绛州大堂。

(绛州大堂)

绛州大堂,是唐代修建的州衙大堂,现存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也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三座州衙大堂之一。大堂高大宽阔,又用的减柱法,看起来更加壮观。据说,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常为五间,像绛州大堂这样独为七间的,很是少见。

  置身其中,四顾而望,威严之感油然而生。可以想象,一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州府衙门的正堂,百姓击鼓申冤,知州上堂办案,明镜高悬,惊堂木一响,衙役呐喊……整个建筑风格十分粗犷豪放,造型也很简单,可以说是朴实无华。堂内的大柱子,走近看,更能感受到其粗壮,特别是前后门楹柱,一个成年男性都难以将其合抱。

(马村宋金代砖雕墓)

参观完后继续(约37公里)走进地下世界【马村宋金代砖雕墓】,马村宋金代砖雕墓是宋金时期中产阶级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内部有极为精致华美的砖雕艺术,砖雕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居室的布局样式(侍死如侍生)。

从百十级的台阶拾级而下,可见南北主通道,东西侧道,连结各个墓群。墓门朝南开,门脑呈圆弧形,皆为砖雕花卉、人物。墓室门楼作重台勾栏。有的雕出妇人半掩门,表示庭院深,人丁兴旺。朱红大门微启,仿佛开启另一个时空。这些砖雕生动的呈现了那个时期建筑、戏曲、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戏曲内容也占比非常之大。

(马村宋金代砖雕墓)

门两侧有门神和狮子。推开一合板门,进入象征主人生前高大豪华的四合院,单层或双层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飞马、狮子、奔鹿等瑞兽。须弥座上单檐或重檐,砖做斗栱,四周有回廊勾栏。

4号墓廊前有一套24孝立体雕塑。北壁有多雕板门,屏风隔扇,外套仿木构门楼。左右两间一般置破子棂窗,中间为主人夫妇开芳寰。两侧置破子棂窗,和孝子故事图。我国使用棺椁已有近三千年历史,但墓主人的房间靠左首是长一点八米许,宽一点五米许,高三十公分许的棺床,和阳间一样,同眠一张砖做的砖炕。墓葬不使用棺材在我国丧葬史上极为少见。

(青龙寺)

结束后前往不远处的【青龙寺】青龙寺前院正南为山门,东为罗汉殿,西为十王殿,均为三间硬山顶。正北为天王殿五间。后院南殿为腰殿,与天王殿有门可通。腰殿东为祖师殿。北殿为大殿,大殿东为伽蓝殿,西为护法殿。腰殿和大殿均为三间,单檐悬山式屋顶。

青龙寺的精华在于元、明两朝的“水陆画”,全部构图共有人物300余众,分画在130平方米的墙面上。壁画画面构图严谨,笔力遒劲、流畅,色彩协调,人物繁而不乱。它和芮城永乐宫的壁画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十分精美。

结束后,前往(约23公里)河津市酒店入住。

(后土祠)

第十三天:后土祠→飞云楼→广仁王庙→永乐宫→运城市

早餐后,前往(约24公里)中国家祠之祖【后土祠】,到运城访古,好些地方是必须去的,在这些必须去处中,供奉后土圣母的后土祠怎能错过。如果要问中国人最崇高的祭祖仪式,首选陕西黄帝陵祭黄帝。那么,黄帝祭当年祖祭的是谁?这不是一个无厘头疑问。因为在运城万荣县的黄河边,有后土祠建筑群,留有黄帝扫坛处。当年黄帝就是在这里祭拜祖先女娲的。

后土祠坐落在黄河东岸,这一带历史上称之为“汾阴脽”,是汾河在此处汇合于黄河后,形成的一片肥沃的土地,脽是女性的胯部,广义指生殖繁衍。女娲抟土造人即在此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后土祠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祠庙之祖。

(后土祠)

文献记载汉武帝曾先后多次祭祀后土(有五次、六次、八次之说)。公元前113年,43岁的汉武帝再次在汾阴县祭祀后土。活动仪式完成后,泛舟于汾河中流。这时,天空中阵阵雁鸣引得他抬头四望,只见秋风阵阵下草木黄落,白云悠悠中鸿雁南归,不由感慨人生美好只是太过短暂,于是吟下了一首悲凉壮美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便是后土祠中最精华的建筑“秋风楼”的由来,堪称祠内压轴之作。

该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因楼上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刻而得名。因后土祠多次毁坏重建,秋风楼的创建年代现已无法考证,但是,最晚明代时即有记录。目前留存的秋风楼,为清代同治年间建筑,也有研究者认为该楼有明代风格,属清代迁建。

(飞云楼)

参观完,继续前往(约44公里)我国纯木质楼阁建筑的代表作【飞云楼】,飞云楼位于山西省万荣县东岳庙内,因其为国内纯木结构建筑中罕见的珍品,和著名的应县木塔遥相辉映,被称为“南楼北塔”,更被赞誉为“中华第一木楼”。

飞云楼的楼身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五间,南北直通,木柱林立,中间有四根通天柱各高15.45米,直达楼顶支撑楼体,四周32根木柱则构成棋盘式,共同支撑整座楼宇。该楼为全木质结构,无论大小接口,均为榫铆套之,没有一根铁钉,全楼斗拱密布,玲珑精巧,构造上和应县木塔异曲同工,这在中国楼阁式建筑中实为罕见。

(飞云楼)

整座楼阁全部木面不髹漆,木质醇黄如琥珀,通体尽显木材自然本色。飞云楼,明三暗五层,明露三层,隐于平座之内却有两层暗层,从外看是看不见个中秘密的;三层四滴水,各层歇山抱厦与最上十字歇山的巧妙组合,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四层屋檐、十二个歇山面、三十二个屋角,共345组斗拱,形态变化多端,若云朵簇拥鲜花盛开,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

飞云楼虽然始建于唐代,但如今那些繁复的斗拱、精巧的图饰、细腻的文绘、五彩的琉璃,无疑传达给我们一个信号,眼前的这座名楼,已经不是盛唐时代的旧物,而留存着典型的明清遗风,其中清乾隆年间山西民间一些营造技法尤为显著。

(广仁王庙)

参观完,继续前往(约112公里)中国现存三座唐代木建中的仅有的道教庙宇,比佛光寺还早了26年的【广仁王庙】,芮城背靠中条山,面对黄河水,历来被道家视为宝地,境内道教建筑遗存众多,弥足珍贵,虽然同为唐代建筑,广仁王庙的名气渺渺不可闻,不过却也有其独到之处,一起去看看吧。

芮城广仁王庙,原称五龙庙,庙坐落于芮城县城北4公里龙泉村中。庙前有龙泉5眼,积水成潭,庙院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东西宽47米,南北长96米,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院内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正殿,东西两侧为厢房,庙门建在庙院的东南角,布局严谨而小巧,是一座平凡的山村小庙,但它却是唐初开始祭祀龙王时最早的遗迹。

(广仁王庙)

广仁王庙创建年代不可考,现存正殿重修于唐大和五年,距今已有1170多年,晚于五台南禅寺大殿49年,早于佛光寺东大殿26年,介于二者之间。

大殿前檐当心间辟有双扇板门,两次间安破子棂窗,其余三面筑以厚墙,大殿屋顶覆盖有灰筒板瓦、脊饰、垂兽皆备。但瓦顶、檐墙、翼角及台明均经后人修理,失去原有的风貌,只有大殿的开间、进深、梁架、斗拱等仍为唐代原制,甚为可贵。

(永乐宫)

继续将前往(约1公里)古代壁画的代表之作,中华艺术瑰宝,可媲美敦煌的【永乐宫】,如果说永乐宫是一首古朴典雅的乐曲,那么她极具艺术气息的壁画就是美妙的音符,音符随风而动,随时而兴,造就700年的余音未了。

永乐宫是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修建的一座道教宫观,原名大纯阳万寿宫,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永乐宫现存壁画1000多平方米,主要分布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元代建筑内,运用重彩勾填画法绘制了统领山川田野的护卫神祇、道教诸神祇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场面,将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社会历史拟人化,集中表现了道教“万物归元”的思想。

(永乐宫)

无极殿又称三清殿,是永乐宫最主要的殿宇,殿内壁画《朝元图》是永乐宫壁画的精华。壁画描绘的290位神祇人物,个个面型丰满,表情生动,各具典型,各有特征,衣冠服饰无一雷同,继承了唐宋延留下来的吴派道教人物画传统。

《朝元图》整幅作品构图宏伟、气势磅礴、笔法生动传神,设色富丽堂皇,代表了元代壁画的最高成就,是迄今所知的中国古代最大的人物画,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但融合了“曹衣似水,吴道当风”的唐、宋绘画遗风,还结合了元代自身的绘画特点,集中反映了元代壁画艺术的超高成就,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

(运城盐湖)

结束后,前往(约60公里)运城市酒店入住。运城不是一个简单的落脚点,不是过路人眼中忙碌的中转站,而是通向时空隧道的起始站,是通向华夏文明的坐标线,这里山水与名胜同在。九曲黄河由此掉头东去,洒落下一座因“盐运之城”而名的地方。

运城披山戴河,地理位置独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山川形变”划分郡县,而运城这片土地为河东郡,此后两千多年,虽行政区划时有变化,仍常以河东称之。中华文明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穿过汉风唐雨,经历宋韵之声,构成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运城博物馆)

第十四天:运城博物馆→解州关帝庙→各地

早餐后前往作为“华夏文明摇篮”所在地,承载着厚重历史和璀璨人文的【运城博物馆】,馆体建筑布局取“太极之意,星云之势,摇篮之形”,寓意运城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建筑造型为扎根于黄土高原之上的老树根,诉说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

基本陈列以"大河之东”为主题,由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地灵人杰、土木华章、条山风云等6个历史专题展和运城农业、工业、城建和文化4个特色主题展组成。

博物馆植根于运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围绕“一缕曙光”、“一堆圣火”、“半个蚕茧”、“一席荒帷”、“一池白雪”、“一位圣人”、“一处唐塔”、“一座浮桥”等独特文化基因,在梳理文物资源的基础上,搭建传送文明的一座桥梁。

(运城博物馆)

馆中的这些文物展品经过无数风霜雨雪,人类历史王朝更迭,闯过大自然的物理风化,将人类古老的智慧结晶留存至今,让我们现代人明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是那样短暂而弥足珍贵。

通过文物来回望历史,近距离感受这份远古的光明,让我们不再浮躁,不再迷茫。让我们思考,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将要为它奉献什么,留下什么?

(解州关帝庙)

来到关公故里,关帝庙一定是要去的。【解(hai)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是全世界最大的武庙,也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清时曾扩建和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之物。南临巍峨秀丽之条山,北依万顷碧波之银湖,庙宇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是一处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古建群。围墙高耸,垛口如云,因封帝王之故,整个庙宇犹如禁城建制,中轴对称式布局。全庙殿宇百余间,由结义园和主庙构成,排列组合十分得体,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

主庙前宫后院,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两侧配有木坊、石坊、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高耸的建筑配以参天松柏,颇具皇家气派。在参天古柏掩映中,牌坊高耸,雕梁画栋,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解州关帝庙)

崇宁殿庙貌宏丽,玉阶石柱,雕龙飞腾甲于天下。殿外悬横匾“神勇”、“万世人极”、“义炳乾坤”,系清乾隆、咸丰、康熙三帝手书。神龛中关帝头戴冕旒冠,身着龙袍,腰系玉带,神态端庄肃穆,造势勇猛刚毅。

春秋楼以关帝坐观《春秋》而得名,传世建筑以“三绝”著称:回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名曰“悬梁挂柱”,谓之一绝;神龛暖阁塑关帝夜观《春秋》神像,板壁正楷刻写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楼顶正对北斗七星,寓天地人和为一,谓之三绝。每年举行的大规模祭祀仪式,引来无数游客前来祭拜,留住了乡愁,也留住了关公文化的魂。

下午结束十四天南贯彻整个山西的“古建之光·壁上云烟”行程!

结束语

这些建筑为何能够跨越时光的长河,抵挡百年甚至千年的风霜,离不开山西古建筑的建造方式榫卯结构。这一结构有多巧妙,当时光跨越到今天,榫卯结构,我们是否已经弃用?

沉寂百年的古建同样具有勃发的生命力,让我们一起探寻古今,真正让古建珍宝活起来,走进人们的心中!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