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的这段友情中的两个人,名气并不是很大,但这段故事却比较特殊。在明代嘉靖时期,有两位文人,一个叫郑善夫,字继之,号少谷,人称郑少谷。另一位叫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人称王浚川。说这两人的友谊特殊,是因为这两位从未见过面。
郑善夫,生于福建将乐一个书香门第,能写能画,诗词水平很高。主张复古,模仿杜甫的诗风。《明史》记载: 闽中诗文,自林鸿、高棅后,阅百余年,郑善夫继之。郑善夫是明代福建文坛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文坛领袖。不仅如此,郑善夫还多才多艺,对天文、历法、数学等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王廷相
王廷相,河南开封府人氏。王廷相的知名度要比郑善夫高,官至左督御史,学识渊博,为人廉洁,是明前七子之一。提倡气学,批判程朱的理学和王守仁的心学。曾经在山东督学,门下有不少学生。曾经跟一个学生张瀚讲过“轿夫和新鞋”的故事,以教育他要廉洁从政。
郑王这两个人,仕途没有交集,从未见过面。郑善夫在朝时,王廷相在地方。王廷相在朝时,郑善夫在地方。而且,郑善夫崇尚王阳明,而王廷相却批判王阳明,两人的哲学观点是不同的。可是,这并不妨碍两人成为知己,互相赠答。郑善夫仰慕王廷相,曾写道: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而郑善夫去世后,已经50多岁的王廷相,不远千里来到福建,特意为郑善夫治丧。为什么从未谋面的两人,交情能如此深厚呢?
第一,在文学方面,两人有深刻的共同语言。前面提到,王廷相是明前七子之一,讲究“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郑善夫也主张复古,崇唐抑宋,诗学杜甫。当时,明朝复古风盛行,体现了当时的文学价值观。有人也把郑善夫列入明前七子学派。所以,在价值观念上,两人是一致的。虽然不曾见面,但通过学派其他人,少不了经常交流思想。比如郑善夫与何景明等前七子其他人的交往较多,这些人大多都从事过地方上的教委主任这样的官职,有一个比较广泛的圈子。
第二,在仕途上,两人也有着相似的遭遇。当时明朝处于由盛到衰的阶段,宦官势力日渐强大。郑善夫和王廷相都受到宦官的排挤打压。所以,在政治上,两人都主张抑制宦官势力,对对方的遭遇都有着切身的感受。
第三,在归宿上,两人都对朝廷政局感到失望,最后都产生了避世的思想。王廷相曾作《蝶恋花·寄郭价夫》:云淡雨疏寒食早。春到人间,何处无芳草?游遍西园复东道。漫夸蓬海三千岛。早遂山居人自好。只恐青山,不与人同老。门巷春闲尘事少,可令白发生烦恼。而郑善夫去世的时候,王廷相正在湖广任职,之前遭到宦官权贵的一系列打压,心情十分不好。当初的满腔热情正在被残酷的现实消磨,想要有所作为,而又不想趋炎附势。当时的王廷相很矛盾,苦衷无处诉说。听闻郑善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到:斯人已逝,知己不存。于是千里赶奔福建,已了平生未遇之恨。
郑王的这段神交往事,即使现在来看也很奇特。现在的网友,即使聊得再好,恐怕也难以做到这点吧。清初著名文学家王士祯曾写到:三代而后尽好名,文人从古善相轻,君看少谷山人死,独有平生王子衡。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