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地理

北京——旅游地理

首页角色扮演凌剑传说​更新时间:2024-07-31

紫禁城

北京——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在元、明、清三代,北京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万里长城、古运河也都以北京为北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给北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北京皇家宫廷、园林、坛庙及宗教建筑遍布,文物古迹荟萃,集中国文化之大成。宏伟的万里长城和规模宏大的紫禁城是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颐和园、北海、香山等皇家园林的优美景致和瑰丽建筑令人流连忘返。北京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名山、森林、草原、溶洞、温泉、湖泊不一而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古老的历史羽馆的视父风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北京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天安门广场北。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占地72万平方米,呈端正的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周边有高10米的城墙合围,总长约3.4千米,四隅各有一座构筑奇巧的角楼,耸立城上,宫城外环绕52米宽的护城河,构成森严的城堡。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的午门为正门,俗称五凤楼;北为神武门,正对景山;东西称东华门和西华门,位置偏南。宫城内建筑约15万平方米,有宫殿70座,屋宇号称有9999间半,主要建筑自南而北端正地排列在一条贯通紫禁城的中轴线上,配属建筑分别向东西两侧依次排列,全部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区占地约6万平方米,以前三殿为中心,依次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又称金銮殿,金碧辉煌,殿内正中端放着象征皇权的金漆雕龙宝座。中心建筑是皇帝寝宫乾清宫、皇后正宫坤宁宫、居两宫之间的交泰殿,合称后三宫。乾清官两侧各有六组宫院,为嫔妃住所,称东西六宫。每个院落均为前后殿、东西庑的标准格局,其中储秀宫、翊坤宫、体元殿为典型的后宫寝室形式。后廷中轴线北端是御花园,古雅富丽,布局紧凑,是宫廷古典园林的典范。1987年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香港建筑师李允稣在其著作《华夏匠意)中是这样评价故宫的:“在设计上,几乎看不到有何人对它做过恶劣的批评。北京故宫,在设计上的成功并不仅限于它是一个15世纪时(1416 ~1420)的杰作(按时间上限还要早),它可以说是中国人历代宫殿建筑成果的一个总结。它的组织方法,构图意念,绝对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管在技术上,艺术上,它都是继承了传大的传统而来的,同时在这一基础上,它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中国的宫殿建筑上,他已经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典型。”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区西南,距市区约75千米。八达岭地处要冲,因“出居庸关,北往延庆州,西往宣镇,路从此分”而得名。八达岭长城海拔805米,山势险要,悬崖上镌“天险”二字。建于岭上的八达岭关,是居庸关的外围关口和防卫前哨,关城始建于明初,弘治十八年(1505)以砖石重修,后屡有修葺。关城有两门,东门题额“居庸外镇”,西门题额“北门锁钥”。两门券洞上置平台,台周砖砌垛口,南北各开豁口。东门平台与关城城墙相接,西门平台与长城相连,关城和城墙均以条石和城砖砌筑, 分坚固。城墙平均高7.8米,最高处达14米,底宽6.5米,顶宽5.8米。墙顶靠城外一侧筑有2米高的城垛,靠城内一侧是1米高的短墙,称宇墙。沿城每隔三五百米筑有方形城台,高出墙顶。四周砌有城垛。按不同功能分墙台、敌台、战台等多种结构。墙台是供守军巡哨避风雨之用,设有简屋;敌合分上下层,上层备燃放烟火设备,并有射口、望口,下层可供10余人住宿;战台多设在险要处,有3层,下层是高台,上层用作望,称“楼橹”,中层储存兵器物资,有箭窗射口。西门外有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的岔道城,为守军前哨指挥所,可驻守七八百人。

天安门

天安门

天安门,是明清北京城皇城的南城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名“承天门”。重檐歇山顶,下为开有五阙的城台,南部建有T字形广场,清朝定鼎北京,改称天安门,并一直沿用至今。天安门主体建筑由城楼和城台组成,城台下方为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部为砖砌涂朱红颜料的城台主体。从地面到台顶高13米。大殿为覆黄色琉璃瓦的重檐歇山顶,面阔9间,进深5间,象征“九五之尊”。

大殿正面有木质门窗36扇,是最高级别的三交六碗菱花桶扇门。殿内面积约2000平方米,全部用金砖铺地,殿内有60根建型北京市红漆巨柱。大殿东西两侧山花部分,饰有金色连环的万寿圈和万寿带。大殿基座周围环绕着汉白玉石栏杆。大殿正脊一条,正脊的两端有一对华丽的龙形琉璃大吻,另在8条垂脊顶端各有一只龙吻,故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在8条垂脊上各有10个栩栩如生的仙人走兽,最前面的是“骑鸡仙人”,之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九种形态各异的走兽。城台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马道,供上下城使用。1970年翻建后的天安门通高34.7米。城台下部设5个大小不一的拱形门洞。门洞各有两扇朱漆大门,门上装饰有横9路、纵9路镏金铜钉,取九九阳数之极,属于最高级别。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初为金贞元元年(1153)建的帝王行宫。清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大规模扩湖堆山,历时15年完成,定名清漪园,主要有万寿山(原名瓮山)和昆明湖(原名瓮山泊)。当时颐和园与畅春园、圆明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并称“三山五园”。颐和园总面积约5000亩,水面占3/4。各种建筑近百处,共3000余间、6000多平方米,有勤政、居住、游览三大区域。勤政区是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居住区以玉渊堂、宜芸馆、乐寿堂三大园林庭院为主;游览区为全园主体部分,由万寿山的前山、后山和昆明湖三个景区组成。前山景区面湖向阳,宽敞开阔,建筑群雄伟豪华。后山景区清幽取胜,山脚有清溪一条,取名苏州河。昆明湖水面约220公顷,碧波荡漾,湖水、岛屿和堤岸景物交相辉映。东堤有知春亭、文昌阁、铜牛、廓如亭等景点,隔水有南湖岛,一座十七孔白石长桥由堤岸飞跨岛上,状若长虹卧波。西堤穿湖而筑,沿堤杨柳成行,设有六桥。湖北岸有长廊,全长728米,满布精美彩画。颐和园吸取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精华,成功地把北方山川的雄浑与南方水乡的多姿融为一体,在皇家宫苑内引入了宗教寺宇、民间庭院、戏楼画廊,以至市井街巷,景象万千,是集中国园林之大成的稀世之作。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颐和园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清华西路北。明代曾是皇族园林,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为皇四子胤禛(后为雍正帝)的赐园,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朝重修扩建,前后历时150年。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长春园、万春园、圆明园的统称,而以圆明园最大,故又称圆明三园,主要有48景,既显北方园林之雄健,又具江南名胜之秀丽。三园平面布局为倒“品”字形,长春园、圆明园东西并列,万春园在南,居中心福海。圆明园占地5200亩,水域占1/3,建筑面积超过故宫,达16万平方米,有楼台殿阁、亭榭馆等园林建筑140余处。园内拓湖垒山,广植花木,造大小山丘250多座,各式桥梁200余座,集景百余处。景点设计多取自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历代名画中的意境、江南名园中的胜景,还在长春园北建有一组富丽豪华的欧洲古典宫苑,俗称西洋楼,南北兼融,中西合璧,构成举世罕见的园林建筑群,西方人誉之为“万园之园”。其中以皇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宴会用的九州清晏殿,祭祀用的安佑宫,藏书用的文源阁,以及依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西湖景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等,尤为著称。园中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字画,文物珍宝,堪称文化艺术宝库。咸丰、光绪年间,两度被列强劫掠焚烧。全部园景破坏殆尽,唯留山形水系及圆明园内大宫门、正大光明、九州清晏、安佑宫等遗址,万春园的正觉寺、长春园的西洋楼雕花石柱残迹等。

雍和宫

雍和宫坐落于二环路的东北角,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由行宫改建而成的藏传佛教寺庙,迄今已有近260年历史。现在为北京市唯一一座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清代这里曾是康熙皇帝为四子胤禛(雍正皇帝)改建的府邸,称贝勒府,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称雍亲王府。胤禛继位后,将这里改为行宫,敕名雍和官。此名沿用至今。乾隆就出生在这里。宫内御碑亭镌刻着乾隆御笔《喇嘛说》。出于稳固边陲、治国安邦方面的考虑,乾隆皇帝在他继位后的第九个年头,与他的国师——第三世章嘉活佛仔细商量,并委派章嘉活佛一手筹办,于1744年将父亲的行宫改为佛土净地,迄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雍和宫有着深厚的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积淀,成为北京以至内地唯一一座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这里殿宇之巍峨、佛像之精美、唐卡之绚丽无不令人驻足叹息;这里集皇室珍品、高僧遗物、汉藏瑰宝、文物精品于一堂,蔚为大观。七世达赖喇嘛敬献的整根白檀木雕刻的弥勒大佛高8米,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精英瑰宝,亦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雍和宫作为皇家园林景观,藏传佛教明珠而成为中国著名旅游景点,每年接待着上百万游人香客,四海宾朋。

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余脉宝珠峰南麓,因庙后有龙潭,庙前有柘树,寺名也就名之潭柘寺。潭柘寺历史极为悠久,曾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说法。据记载,潭柘寺前身为晋代的“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而北京城如果从元大都开始算起,大约比潭柘寺晚了800多年。潭柘寺地理环境极好,寺后有九峰环抱,寺前山峰则如巨大屏风,俗语有云:“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抱”描述的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因山建寺,殿堂逐级向上,参差错落层层排列,四周有高墙环绕。寺院外是一座3间4柱的木牌坊,牌楼前有古松二株,枝叶相互搭拢,犹如绿色天棚,牌楼下有一对石狮,雄壮威武。1957年,潭柘寺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寺院经过整修,犹如一座世外桃源,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白云路东侧,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五十三年(1714)、光绪十二年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白云观全部建筑分为东、中、西三路,后面有花园。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中路,依次为照壁、牌楼、灵官殿、玉皇殿、三清阁等。东路有南极殿.真武殿、火神殿、罗公塔等,现改为观内生活区。西路有祠堂、元君殿、文昌殿等。后花园内有亭台、游廊,是极负盛名的道观园林。白云观是明代以来道教全真教派的第一丛林,北京最大的道观建筑。其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其他宗教建筑的手法,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牛街礼拜寺

牛街礼拜寺是历史悠久的清真古寺,始建于辽统和十四年(996),建寺初称“清真寺”,明成化十年(1476),明宪宗赐名为“礼拜寺”,因其坐落于北京古老的牛街,故称为“牛街礼拜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街礼拜寺的创建人是阿拉伯入觐中国的学者革哇默定的次子那速鲁定。据《古教西来历代建寺源流碑文总序略》记载,他为人聪颖,“具有先见之明……性近幽处,不干仕进,上赐官爵,坚辞弗受,是以授为清真寺掌教,留居东土。”因此,他选择当时的冈儿上(牛街古称)为寺址并亲自督造。牛街礼拜寺在元、明、清各代相继重修和扩建,现在的规模格局形成于康熙年间。它以悠久的历史、宏伟壮丽和独特的风格,在国内外穆斯林中享有很高声望。它在整体布局和建筑手法的处理上,除了符合宗教的要求外,还具有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特点,是北京所有名贵古典建筑物中一个富有独特风貌的建筑群,为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的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1979年,尽管当时国家经济还很困难,仍拨出巨款对礼拜寺进行了全面修复。经过一年的精心施工,使整个寺院装饰得金碧辉煌。1988年元月13日,牛街礼拜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证明它是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瑰宝。牛街礼拜寺环抱于茂密、苍翠的古老松柏之中,整体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构思精巧。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外观和内部浓重、精细的阿拉伯装饰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中国伊斯兰建筑风格。全寺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礼拜殿、望月楼、宣拜楼、讲堂、碑亭、对厅和沐浴室等。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距市区约15千米,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拱石桥。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明昌三年(1192)竣工。桥长266.5米,宽9.3米,共11孔,全以白石建造。桥身、拱、桥墩以腰铁牢固,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尖端加装三角铁柱,称“斩凌剑”,以抗御洪水和春冰。中心主桥孔跨度21.6米,余孔渐收;近岸孔跨度约16米。两侧桥栏有石雕栏板279块,望柱共281根,每根柱头均雕有大石狮,共281个,大狮身上有小狮198个,顶栏上2个,华表上4个,大小总计485只。因其数多,且小狮子多雕于隐蔽处,故明代即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歇后语。桥两端东有石狮,西为石象,紧抵桥头望柱,风趣而实用。卢沟桥以工程宏伟、石雕精美闻名于世,并以晓月清景著称,桥头碑亭存有清乾隆帝所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刻。

十三陵

十三陵位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东南部,昌平区北部天寿山南麓群山之中。是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园。陵区为三面环山,南面平坦的马蹄形盆地,占地约40平方千米。首先建造的是明成祖永乐帝朱棣的长陵,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最后建造的是思宗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建于陵区中央,东侧为景陵、永陵、德陵,西侧为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西南为定陵、昭陵、思陵。各陵共有一条神道,正对长陵,长7千米。南端有一汉白玉石牌坊,面阔五间,六柱十一楼,上覆庑殿顶,夹柱石上雕有神兽、狮、龙等,高14米,宽28.86米,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石坊。坊北依次为大红门、碑楼、龙凤门、神道。各陵园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所差异,布局、规制基本相同,平面均呈长方形布局,依次为陵门、碑亭、神厨、神库、棱恩门、褛恩殿、明楼、定城等。十三陵中,地面建筑以长陵最为宏伟。已发掘的是定陵地下宫殿。

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祭坛,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凝聚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劳动者的心血,是中国敬天文化的结晶。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对这样评价天坛的:一、天坛是建筑景观设计的杰作,它简洁而生动地表达了对一个伟大文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宇宙观。二、天坛独特的象征寓意的规划设计,长期以来对远东许多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三、中国的封建统治延续了两千多年,而天坛的规划设计思想,体现了它的合理性。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此后数百年间又经过多次修缮补充。明永乐十五年(1417)六月,北京的坛庙营建工程开始启动,永乐十八年(1420)十二月,北京天地坛建成。永乐十九年(1421)元旦,明成祖朱棣亲告于太庙,太子朱高炽奉安昊天上帝、皇地祇神主于南郊天地坛。正月十一日,朱棣亲率文武大臣“大祀天地于南郊”,这是北京天坛第一次祭祀盛典,标志着明朝都城从南京正式迁到北京。最初,天地坛的所处位置在现在天坛成贞门北、西天门以东地段,在现在祈年殿的位置建有一座长方形殿宇,名“大祀殿”,殿后有天库,皆为黄瓦覆顶。西南有斋宫,神乐观、牺牲所、大祀殿用于合礼天地,故名“天地坛”。1521年,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次年改元嘉靖。明世宗即位之初,在进行“大礼议”的同时,开始推进祭祀制度的改革,主张“天地分祀”,嘉靖九年(1530)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专门祭天,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东郊建朝日坛祭日,西郊建夕月坛祭月。天地坛正式更名为“天坛”。嘉靖十七年(1538),明世宗诏撤大祀殿,在其原址修建大享殿。大享殿是明世宗根据古明堂的规制亲自设计的,用于举行明堂秋享大典为其父兴献王朱祐杭配享。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享殿建成,因为大享礼已经在紫禁城玄极宝殿举办过两次,大享殿遂被闲置。

清朝入关后,顺治二年(1654),顺治帝规定每年正月初一在天坛举行祈谷大典,以为定制。乾隆时期,将大享殿更名为祈谷坛和祈年坛,天坛遂形成了圜( huan)丘坛和祈谷坛两坛共存的局面。至此,天坛完全定型。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天坛举行过654次祭祀大典。

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皇帝祭地的场所,也是中国最大且现存的唯一的祭地之坛。1923年8月首次开放,1925年称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名为市民公园,1935年公园停办。1957年4月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至今。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西坛门外有一座牌楼,明嘉靖九年(1530)与地坛同时修建。当时它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楼,称为泰折街牌楼。清雍正二年(1724)改称广厚街牌楼,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为四柱三间七楼的木牌楼,绿琉璃瓦顶,额题满汉文“广厚街”。1953年,广厚街牌楼在城市交通改造中被拆除,高台也被铲除。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作为通往亚运村的主干道,安外大街拆迁拓宽。作为装点安外大街的街景,广厚街牌楼得以重建,恢复了地坛格局的完整。地坛内现存方泽坛、方泽轩、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马殿等古代建筑。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侧,占地24公顷,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改辟为中央公园,在保存社稷坛及古柏树的总格局下就坛建园。内坛保留原坛台、垣墙、大殿,外坛辟为园林景区,堆山开湖,广植花木,盛极一时。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公园。社稷坛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坛方形,有缱墙、坛墙、外墙三重。环坛墙外遍植柏树,井然森列。五色土坛台居中,拜殿、戟门位北,歇山黄琉璃瓦屋面。社、稷同坛同谴。坛内西南隅有神厨、神库各五间并列,东向。神厨在北,神库在墙,墙之东端与坛墙相接,方形,重檐,歇山黄琉璃瓦屋面。社稷坛整体建南,悬山黄琉璃瓦屋面宰牲亭位于西坛门外以南,北、西、南三面围以矮筑古朴典雅,加上封闭的院落,浓郁的古柏,衬托出一种肃穆重的氛围,与皇家祭祀建筑的性质相一致。

太庙

太庙位于

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东侧。面积14万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门在南,四周有围墙三重。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疏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7座石桥。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太庙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巍峨宏丽,庄严肃穆。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6月1日改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庙位于紫禁城外的东南方,午门至天安门间御道的东侧,隔御道与社稷坛遥遥相对。是按照古代“左祖右社”的都城规划理念进行设计建造的。

太庙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的变动。弘治四年(1491)在寝殿之后修建庙,以安放皇帝远祖们的牌位,这是第一次改动。第二次是嘉靖十四年(1544),明世宗将太庙改建成独立的九个庙,仅5年后,九庙中除明世宗父亲(被追封为睿宗)的庙外,全部被火焚毁。嘉靖二十二年(1552),由于太庙的占地有限,明世宗决定恢复太庙的原有形制,即将明太祖以下所有皇帝的牌位集中在一个寝殿中,并于两年内建成,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太庙,其享殿和寝殿至今已经有460多年的历史。

太庙西侧午门前有“阙左门”,端门北有“庙右门”(又称神厨门),天安门和端门之间御路的东侧有“太庙街门”,三门均西向,是皇帝由紫禁城前往太庙祭祀时出入的大门。后为行走方便,又在阙左门东不远处辟太庙西北门。天安门东侧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门,是太庙改为公园时为游人新辟的大门。南池子街路西之门称“太庙东门”,即神库门。太庙建筑群占地面积为139650平方米(约合210亩),它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古朴典雅,加上封闭的院墙,浓荫的古柏,衬托出一种肃穆庄重的氛围,与皇家祭祖建筑的性质相一致。

地貌

北京西、北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为平原。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2%,平原面积约占38%。西部山地统称西山,属太行山山脉,海拔一般为1000米~1500米,最高处是门头沟一带的灵山,海拔2303米。北部山地统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以低山为主,山间有一系列断陷盆地,一般海拔为800米~1000米,最高处是延庆的海坨山,海拔2241米。燕山山脉向东直达渤海之滨。这两条山脉在南口—居庸关附近交会,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环抱北京小平原。平原由许多冲积扇组成,缓缓向东南倾斜,平原地带海拔一般为30米~50米,最低8米。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冲积扇的脊背之上。

水系

北京境内主

要河流属海河—蓟运河水系。大小河流共80多条,西有永定河、拒马河,东为潮白河、沟河,南为北运河。河流大多顺地势自西北流向东南,汇集于海河和蓟运河,注入渤海。城郊有大小湖泊30个,大小水库近百座。较大的水库有密云、怀柔、十三陵水库。市内湖泊多为人工开凿。主要有昆明湖、北海等。

气候

北京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短、冬夏长,大部地区无霜期在6个月以上,年均降水量609毫米。降水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量达1406毫米,最少年仅242毫米。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冬季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春季气温回升迅速,云量稀少,多大风;夏季当东南季风边缘摆动到北京附近时,南来的暖湿空气与北方冷空气相遇,形成7月~ 8月高温多雨天气,对农业生产有利;秋季天高气爽,舒适宜人。旱涝为北京主要灾害,春旱频繁,对农业影响较大,平原洼地常有夏涝,山区多雹灾

自然资源

北京境内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混杂有暖温带针叶林,主要是油松林。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其中野生植物约占一半。百花山、妙峰山、东灵山等地是著名的天然植物园。北京境内有矿产数十种。其中煤和铁储量较大,还有金、银、铜、铅、镍、钼和石灰岩、大理石、耐火黏土等矿产。现已在北京地区发现多处地热异常带和地热田。

经济

作为国家首都,北京社会稳定有序,经济稳步发展。2018年,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5.3095万元/人;在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80%。第三产业的大幅度增加,意味着北京市经济的良性发展,也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北京是中国拥有跨国企业和区域性大型企业总部数量最多的城市。美国《财富》杂志2010年最新评选结果显示,北京已拥有30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总部,成为“第二大世界500强总部之都”。北京作为中央宏观调控部门和监管部门的所在地,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金融管理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控制着全国金融资产的60%,全国信贷资金的90%,保费资金的65%,是全国金融业控制力最强的城市,形成了金融管理体系、各类金融实体业、金融服务体系3个层次的金融体系。

交通

北京是中国铁路网的中心之一,主要有北京到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北京到上海的京沪铁路,北京到广州的京广铁路,北京到哈尔滨的京哈铁路,北京到包头的京包铁路,北京到原平的京原铁路,北京至桂林高铁(京广高铁~湘桂高铁),北京到通辽的京通铁路和北京到承德的京承铁路。在国际铁路运输方面,去往俄罗斯各城市、蒙古都城乌兰巴托和朝鲜都城平壤以及去往越南都城河内的列车均从北京发车。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场,位于北京市顺义区(行政属朝阳区),距北京市中心20千米。几乎所有北京的国内国际航班均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停靠和起飞。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在2012年达到8192.9万人次,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机场,位居全球第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中国国际航空(AirChina)的主要中心。北京还建有5座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良乡机场、北京西郊机场、北京沙河机场和北京八达岭机场。北京地铁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2019年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8条;运营线路长度699.3千米;运营车辆4688辆;全年客运总量34.1亿人次。预计到2016年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664千米。预计2020年北京地铁线路将达31条,总长超过1000千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