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雨洁
《云林石谱》大约成书于1118~1133年,是我国古代记载最完整、最丰富的一部石谱,约14000余字,汇载石品116种。所载石品分隶卷上、卷中、卷下,以名称为目,是一部带有总结性质的奇石专著。
——中华书局《云林石谱》序言
《云林石谱》有这样几个优点:⑴历史上,我国赏石文化最发达的是唐宋时期,而此书着于北宋、南宋交替之际,距苏轼、米蒂等赏石大家谢世不远,民间赏石之风犹盛。⑵作者杜绾,是仁宗时期的名相杜衍的孙子。从《云林石谱》行文中,不难感受到文人世家行文考究、逻辑严密之象。而且他的社会阶层、生活游历也便于他搜集名家玩石的掌故,并汲取其中智慧。这些都使得全书内容较为真实可信。⑶它的内容完整而丰富。116个石种,分布于全国的82个州、府、军、县和地区。每个石种,都“详略不等地描述了产地、采掘方法、形状、颜色、质地优劣、声音、坚硬度、纹理、光泽、晶形、透明度、吸湿性、用途等”。书中不但包括了文人品赏的奇石,还有“很多社会下层日常器用之石”,是一部带有总结性质的石头的百科全书。
清•太湖石
把它和同样著名的《素园石谱》对比来看,真是有鲜明分别。首先,《素园石谱》成书于明代,距唐、宋的赏石文化巅峰时期已有距离。其次,《素园石谱》是一部辑录之作,而且还有不少抄错了的地方。甚至连它颇负盛名的图谱也大多出自想象,无法作为古石的判断依据。其三,《素园石谱》成于摘编,体例不严,不可能像《云林石谱》逐条叙述产地、采掘方法、石种特性。读起来缺乏体系感。
也许也因为如此,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时,只选择了《云林石谱》,其余石谱“悉削而不载”。这个选择是非常精明的,如果要选一本古代石谱来作为入门读物的话,《云林石谱》应该是普遍意义上最好的一本。
这本书可以从头至尾地读,也可以分卷分品地读。中间一定有许多你感兴趣的话题,譬如:唐宋时期,人们已经发现并赏玩哪些石种。唐宋时期确实是讲究“皱瘦透漏”吗?当时的赏玩风气有哪些,当时的玩法能给我们哪些启示?我们会沿着一个个问题来拆分。以此书为基础,同时(尽量)选用唐宋时期的诗文作证,试图还原当时石友的赏石观。
清•灵璧石山子
第一个问题:古人玩的石头是全天然的吗?案例分析1:灵璧石
“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状,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之势。亦有窒塞,及质偏朴,若欲成云气日月佛像,及状四时之景,须藉斧凿修治磨碧,以全其美。大抵只一两面,或三四面,若四面全者,百无一二。或有得四面者,多是石醋石尖,择其奇巧处镌取,治其底。”——《云林石谱·上卷》
文中写道,灵璧石的妙处在于宛转变化。有的石头云气日月佛像,乃至像四季景色,就需要靠斧凿等工具人为修饰打磨,才能显得完美。
另外,灵璧石很少有四面可观者(一般都有一面是带土的石根)。有人得到了四面俱美的石头,多半是杂石、石尖选取其中巧妙的地方截取下来,同时修整了底面。
这里讲的灵璧石的主要问题,在于改形做伪。但问题还不止于此。宋·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中还写道“(灵璧石)伪者多以太湖染色为之。盖太湖石亦微有声,亦有白脉,然以利刀刮之则成屑。”就是说宋代还有将太湖石染色,冒充灵璧石的情况。
清•灵璧石
案例分析2:青州石
“其质玲珑,窍眼百倍于他石。眼中多为软土充塞,徐以竹枝洗涤净尽,宛转通透,无峰峦峭拔势。……土人以石药粘缀四面取巧,像云气枯木怪石款侧之状。”——《云林石谱·上卷》
大家都知道《云林石谱》上排第一的就是灵璧石。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排第二的是这个青州石。(《云林石谱》有两处提到过青州石。此处记载的是青州奇石,另一种是青州砚)。
青州石因为宛转通透,颇受时人喜爱。这个石头产在土中,大的有数尺,小的也有尺余。这个石种因孔洞玲珑穿透颇受赞誉,但采石时很容易碎掉,当地人会用“石药”把石头粘连补缀,以模拟云气、枯木、怪石倾斜的姿态。
青州石
案例分析3:太湖石
“采人携锤鬣入深水中,颇艰辛,度其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绞而出之。其间稍有巉岩特势,则就加镌碧取巧,复沉水中,经久,为风水冲刷,石理如生。”
唐宋时期,太湖石以其秀奇之形得到了颇多美誉,在《云林石谱》上排名第四。
清•白太湖石山子
太湖石采石的过程颇为艰辛。采石人必须带着工具潜入深水中,顺着石头奇巧的地方凿下来。再千辛万苦把石头拉出水面。如果碰上某颗石头,虽然未成形但某处稍有巉岩怪势,石农就会雕凿磨制成奇巧之状,再沉到水里。让石头受激流冲刷。这样它的纹理便好像自然天成的一般。
这一说法听起来颇为诡诞,但稍晚赵希鹄所做的《洞天清录集》中也写道,“土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还有王佐《格古要论》: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盖石在水中,岁久为波涛之冲击,皆成空石,面鳞鳞,作靥面,名为‘弹窝’,亦水痕也。……在山上者名为‘旱石’,枯而不润,或赝作弹窝以售人,亦得善价。”(《格致镜原》卷六载)这几条叙述文字各异,恐怕并非陈因抄袭。而且太湖石确实硬度较低,所以水磨改形还是有一定的可能的。
清•太湖石清供山子
第二个问题:动手会影响石头的价值吗?总结一下可以看出,人工修治的意图,首先在于改变石头的整体轮廓。其次是染色,但用得较少。这从侧面反映出,古人对于“形”这个赏石要素的重视程度。
改形,有时是迫不得已。比如说有的石头并非独石。那么采取时,就要判断、选取其中最巧的部分。如无为军石“产于土中,连络而生。择奇巧者即断取之……”武康石“采人入穴,度奇巧处,以铁簋揭取之。”
有时是为了实用。如上犹石,它的颜色、花纹非常好看,磨光了用来铺地板,竟然像玳瑁做的一样。还有桃花石,粉红斑斓,可以用来磨成器皿,或者镇纸。六合石(应该就是今天的雨花石),当地人挑石上花纹斑斓的地方,巧雕成佛像。
有时是为了修治增巧。如临安石、江州石、虢石等。要改成什么样?取决于当时的士大夫的审美风尚。如杨康功藏有一块人物石,外形像个道士。苏东坡还曾赋诗一首,高度赞誉。可见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也不独追求皱瘦透漏。
清•灵璧石
“修治增巧”应当是经济刺激的结果。宋代已有专门采石为生的群体了。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产英石的地方“有数家专以取石为生。”与《云林石谱》同时或稍晚的《萍州可谈》记载:“近年拳石之贵,其直(价值)不可数计。”
《云林石谱》中记载的“修治增巧”的石种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当时的几大著名石种。江州石一条写道:李正臣收藏的一块石头,被苏东坡大加赞赏,目为“壶中九华”,有“百金归买小玲珑”之语。然而石头上很多峰峦,是人工做出来的,用各种石头粘连在一起来增加玲珑奇巧的。只不过偶然被名人看上了,因此名声大震。《萍州可谈》也说,苏东坡写成《怪石供》后,每年水退了,当地老百姓就去找那类石头,雕琢成玩物出售。可见名人审美的影响力和对“买卖”的引导力。
那么,作假会影响石头的价值吗?
清•灵璧石研山
《云林石谱》上并没有直接的批判。但仔细揣摩,“择其奇巧处镌取”、“土人以石药粘缀四面取巧”、“就加镌碧取巧”。
这个“巧”字有着微言大义。“巧”,《说文》解释为“技也”。根据《广韵》的解释,它有好的意思,也有伪、人工的意思。如《诗·小雅》上说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是说出言虚伪,又不知惭愧。这里用巧字来形容这些动过手的石头,其实是略含贬义的。
但总体上来说,或许是因为采石太辛苦,得石太周折,或者是因为作伪知识并不普及,古人对于“修治增巧”一事,还是比较宽容的。
The end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