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赵州”全国诗文大赛,是由河北省诗词协会指导,石家庄市诗词协会、赵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赵县县委宣传部主办,河北省诗词协会省直工委、石家庄市诗词协会青工委、赵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赵县作家协会、燕赵青春诗社、赵县诗词协会协办的一次全国范围的诗文征集活动。
活动自2023年12月启动以来,受到了全国广大作家和诗人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征稿期间,共有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千余人参与了创作,征集到有效稿件1440件。参赛人数之多、地域之广、作品质量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经过省市诗词协会专家、学者多轮匿名评审,评出旧体诗词、新诗、散文作品一等奖各1名、二等奖各2名、三等奖各3名、优秀奖各10名。现将获奖作品分期展示,以飨读者。
散文
一等奖1名
赵州桥:巧匠神工
余炳年(河北石家庄)
1991年9月,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名誉主席本•格威克,将一块标着“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的铜牌纪念碑,竖立在赵州桥头,并举行了隆重的赠牌仪式。人们对美国友人对这座桥表现出的谦恭、敬仰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慨叹美国人尊崇科学、求是务实的作风时,也惊叹:“赵州桥,是河北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了。” 之后不久,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也在桥头树立了一块石碑,上刻:“世界著名石桥赵州桥隋朝匠人李春建于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公元595-605年)世界现存最早跨度最大的空腹式单孔圆孤石拱桥。”
这就是横亘在华北平原一条小河上的赵州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境内。远远望去,如初月出云,似长虹饮涧。庄重匀称,轻盈秀逸。力与美的结合,刚与柔的统一。被誉为“一座大型的雕塑艺术杰作。”
1
赵州桥,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建桥的初衷乃是为了实用。
桥下的这条河叫洨河。从远古洪荒静静地流淌过来,至隋朝时已演变成一条“巨川”,并且阻断了已成为南北交通的主干道。
人们迷惘着,苦恼着,从而生出了桥梁梦。
洨河,静静地等待着一个人的到来。
李春出现了。用今天的话说,叫大国工匠。他对河流,对铺路架桥有着天生的敏感和热爱。他的基因中潜藏着丰富的想象和创新意识。洨河的流水,为他最大值的释放智慧、施展抱负提供了机会。
这就是李春建造的赵州桥——
敞肩圆弧拱。大拱两端,用四个小拱填补了雍塞平淡的三角面。桥面两侧有玉石栏杆。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图案,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细密。
远看:苍劲古朴,虚实相生,气势恢宏。
近观:布局合理,玲珑秀丽,详略得当。
细瞅:垒砌精细,严丝合缝,浑然一体。
桥面平坦,桥下行船,桥上行车马。完成了开拓交通的任务。
赵州桥,似一个鲜活的生命,依傍着奔腾的河水诞生了。
车水马龙,舟楫逐浪。桥的美名也逐日传扬。不断地有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为赵州桥作诗、撰文、铭碑。尊赵州桥为大石桥,乃至神桥。人们喜爱的不仅是它的实用,还有美观、精巧和别致。于是,又成为人们的谈资,激发了人们各展才智、各显其能的想象。由此,又有了桥的美丽的神话故事、生动的轶闻趣事;还有,动听的桥的民歌民谣。
这是桥的魅力所致,也是人们对乡土风物的热爱并颂扬的情感抒发。是人们借助神仙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寄托。
《赵州桥志》的编著者李晋栓说:“为了对应神话故事, 到了唐朝时,就出现了‘古桥仙迹’。桥面上有了‘张果老的驴蹄印,柴王爷推车轧的一道沟’。”
传说继续流传。故事继续发展。于是,又有了戏曲。将赵州桥的神话故事搬上了舞台、荧幕;再编成了说唱,传播到大江南北。最著名的当属河北民歌《小放牛》,几经流传,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歌经典。
2
物换星移。一千四百年过去了,赵州桥苍老了,斑驳了。桥下的洨河也渐渐地干涸了。近旁有了京广铁路,赵州桥的实用功能也渐渐地消解了。
只是,《小放牛》 的歌声还在民间回荡着。
歌声召唤着又一个人物的出现。他慕名而来,踏着《小放牛》的节拍走上了赵州桥。
他就是梁思成。
他是清末改革者梁启超的公子,古建筑史学家,中国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他是权威。
1933年11月,踏着初冬寒冷的霜冻,他在桥上来回睃巡着,思考着。测量,挖掘,比照。他被深深地震撼了。“短桥台,浅基础,天然地基。”
他感慨:桥的设计建造者,对水文、地质、结构力学是有相当造诣的。他为此专门著文,题为《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
于是,沉睡了千年之后,赵州桥复活了,被唤醒了。拭去了历史的尘埃,现出了应有的光辉。人们知道了也重新认识了这座古桥,它的价值,它的魅力和它的真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巅峰之作,而且是世界桥梁之祖。
这是人类与自然初期相搏的历史。历史的目标不应是对自然的破坏与统治,而应是同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
赵州桥,是成功的典范。
赵州桥,国宝也。
3
将国宝升华成一个新的境界的,是另一个人————茅以升!
他主持修造了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其时,正值日寇侵华。为了抗战,他又亲手炸毁了大桥。此时,他大声呼喊,气壮山河:“抗战必胜, 此桥必复!”他被誉为“中国的桥梁之父”。
他也走上了赵州桥。考察,走访。赵州桥,历经八次大地震而不倒,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而不跨,经受无数次的战乱而不毁。茅以升也被深深地震撼了。
1962年,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石拱桥》,力赞“赵州桥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石拱桥。”“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桥梁建筑中的瑰宝。”
有了中国桥梁之父的这句话,赵州桥可以雄视天下光耀千古了。文章又被选入中学课本,赵州桥开始家喻户晓。
洨河,必将由此弹奏出更为壮美、辉煌的音符。
4
国宝,终于有了国宝级的待遇。
赵州桥,废弃了实用功能,在近旁重修了一座实用的桥。
赵州桥要变成一个景点。旅游的时代开始了。
人们又想到了李春。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生平、业绩。仅唐代的一个官员为赵州桥写的“铭文”中提到:“赵郡洨河石桥, 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李春冲破了惯常式的思维定式,用他创造性的想象,颠覆了以往的世界,创造了一个奇迹。
赵州桥,成为洨河上的一曲千古绝唱。
围绕着赵州桥,又建立了赵州桥公园。静谧的环境,清新的景致,诱人的花香,颇令人陶醉。各具匠心的园林小品,造型优美,用工精巧。书法长廊,排列着不少名人的题咏,词工句丽,线条精湛。最抢眼的当是高高地耸立在桥头的李春的塑像。据说,此形象是根据隋朝的服饰设计的。李晋栓还说:“服饰对了,形象也就对了。”
我在赵州桥公园内徘徊着,思考着。
《小放牛》的旋律在四周回荡着,环绕着。
李春手握图纸,目视远方,满脸坚毅而自信。游人们对着李春像拍照。
一座桥已演绎成丰富多彩的桥梁文化。
来自中华游圣徐霞客家乡的诗人、书法家沈鹏先生游览后写了这样一幅对联:
安济欣看千年济
李春赢得万古春
李春享受千年之祀了。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巧匠又复活了。他的才华、智慧和奇思妙想,飘荡在《小放牛》的乐曲中,映照在美国土木专家树立的铜牌上,闪耀在梁思成和茅以升的美文内。他的生命已转化成一座桥,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我也将诸多感慨升华成一副楹联:
神话几多说桥上尊祖
民歌一曲唱天下称雄
赵州桥不朽。
李春不朽。
不朽的,还应该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创造和创新的精神。
二等奖2名
柏林禅寺问佛
王光太(山东日照)
对赵州柏林禅寺欣羡久矣,早早就列入了拜谒计划,无奈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几乎寸步难行,遂一拖再拖。佛说:苦尽甘来。果然今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外出终于没有约束了,我怀着敬仰之心膜拜之情,半是观景半是朝圣,在佛音缭绕青烟袅袅中一睹北方佛教圣地的风采,了却我多年来心中的一桩夙愿。
“华夏第一塔”陀罗尼经幢弥足珍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万顷梨园让人泛舟花海,沉醉不知归路,“洞开月夜轮初转,蛰启春龙势欲飞”精雕细琢的永通桥让人叹为观止……柏林禅寺就位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自然风光秀丽的河北赵县。赵县古称赵州,说起赵州,大家印象最深的无疑就是赵州桥。早在小学课本上就学过写它的课文,它巍然屹立1400载而依然如初,“天下第一桥”的美誉可不是盖的,而是名副其实,它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古桥之一。“门对赵州万里桥,寺藏真际千秋塔”,与赵州桥隔河相望的就是年龄大他300岁的柏林禅寺。日日聆听着佛音,沐浴着佛光,感受着佛的宽广和包容,窃以为赵州桥的安稳安固,与柏林禅寺的一向关心爱护是密不可分的。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就如赵州桥和柏林禅寺,因缘而生,因缘而识,并且相知相守,世代陪伴。
在我看来,这是佛赐的一段姻缘,赵州桥和柏林禅寺分外珍惜。
佛说,遇见就是缘分。在县城柏林大街和石塔路交汇处东北侧,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柏林禅寺。大红灯笼高悬,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候在门前热情迎宾,一看柏林禅寺就是个好客之寺。该寺始建于汉献帝建安时期,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玄奘大师西天取经之前曾驻锡观音院,研习《成实论》。一代高僧赵州在这里诵经传法、济世救民四十载,功德无量,后圆寂涅槃,其舍利就保存在该寺的石塔内,柏林禅寺自此显赫天下,朝拜者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红墙金瓦,飞檐翘角,寺院大门由正门和两个侧门组成,正门中央悬挂着一块金色牌匾,上书行云流水、笔走龙蛇的“柏林禅寺”四个大字。整个建筑是单檐歇山顶,屋脊有海狮海马等神兽昂首站立,似威严的哨兵。檐下挂着几只铃铛,有风吹来,便会“叮当”作响,如缕缕梵音,听之心静神清。
我整理衣冠,平复内心,缓步走上石阶。虽是寒冬腊月,但前来瞻仰的游人接踵而至,熙熙攘攘。与道庙一般建立在高高的山巅不同,佛寺一向是处在热闹繁华的市井中,更亲民。进入寺院,第一眼看到是一棵被护栏保护的古柏,两人合抱粗,主干斑驳,显然是上了年纪的,几十岁几百岁?也许只有柏林禅寺说得清楚。尽管枝干沧桑,满是岁月刻画的痕迹,可是当你向上看去,却是一片郁郁葱葱,生气勃勃。因为寺内处处是柏树,所以这个寺院就随缘叫了“柏林禅寺”,这是一种树和一个寺庙的缘,因了寺庙的爱护,这些柏树才能安心地生长。也只有心静,心中有佛,才能无视岁月的流逝,在风霜雨雪中一直站立,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谓,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在我左侧还有一棵高大的榕树,都知道榕树是南方才有的树种,但在佛的谆谆教导下,这棵榕树居然改变了秉性,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安之若素,逆境生长,成为柏林禅寺的又一大奇观。
弘一法师曾经说过:“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悲看涵养。”
大文豪苏东坡也说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东坡是个向佛之人,他才高八斗,文采斐然,却一生坎坷,四处漂泊,先后被贬苏州惠州儋州,尽管屡遭挫折,可他心志坚定,不屈不挠,寄情山水,潇洒不羁。想想,我们终其一生也不会经历他的颠沛流离,更没有他的冠绝才华,我们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这样想着,心胸自然就开阔起来。
沿着寺庙正中的道路,一步一合十,一步一叩首。佛说,修行是点滴的工夫,在于日积月累,在于持之以恒。如若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金刚经》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忖思,舍得之间,必先有所舍然后才有所得;欲要成佛,必然要先放空自己,方能拨云见日,看见光明。
红墙红瓦,庙宇森然。看见许多游客在庙前上香祈福,合十跪拜,这就是柏林禅寺的主殿——普光明殿,殿中供奉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我看见殿前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本份事接人洗钵吃茶指看庭前柏树子,下联是:平常心是道搬砖盖瓦瞻依殿里法王尊。这引出了当年修行的一段趣事,当年的主持以柏树比喻修行,机智巧妙化解了徒弟的连番咄咄逼问,殿前的那棵千年古柏至今记得。
轻轻推开红色的木门,木鱼笃笃,经声琅琅,我诚心叩首,合十跪拜,之所以不惧旅途跋涉,就是来此问佛和了却我心中的一桩夙愿。金光闪闪的释迦牟尼慈眉善目,正中端坐,他热情大方地看向来人。用一生修身成佛,用善良感化世人,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济世为怀,释迦牟尼虽然不语,却将福泽慷慨地赐予每个远道而来的信佛之人。“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释迦牟尼看来,佛是不必相同的,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佛。《中庸》开篇也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啊,尽管人生的道路各有不同,但只要是按照自己的天性去选择去生活,只要能尽性,即使平凡,也是圆满。
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天天纠结和忧虑,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尤其是我人到中年,比起拿下,更多的是要学会放下。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很难做到公平,但唯独时间是最公平的,它给予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分毫不差。可人为什么还是会有差别?其实就在于同样的时间你做了什么,有人争分夺秒地奋斗,有人却把大好的时间挥霍,你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对美好未来的积累。你把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就决定着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想起了《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他早年家境贫寒,却笃志好学,32岁发愤编纂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文心雕龙》,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盛赞《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刘勰书成后,因自身籍籍无名,为引起当世人的注意,于是想出了半途拦截当时的朝廷大官沈约的营销之举,地位显赫的沈约读后大加赞赏,《文心雕龙》这才传播开来。本以为借着这次的机会可以在仕途上有一番建树,谁料几经辗转却落得个官罢修经的结局,刘勰于万念俱灰中终于看破红尘,遂北归定林寺,一心向佛,闭门校经。
佛法无边,先从苦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第二境界是守护,守住初心。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会有第三境界“得”的出现。如果刘勰没有经历前两重的考验,是断不会有《文心雕龙》的横空出现的。
说到苦,如果没有李耳的苦思冥想,五千言大道恐怕不会存在;如果没有孔丘的苦心孤诣,又怎么会流传那么多的“子曰”;如果没有菩提树下七天的苦心积虑,释迦牟尼就不会有恒河沙数的“如是我闻”。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付出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你不付出,肯定不会成功。
“吃茶去”,在普光明殿的左侧有一座高耸的石塔,专为纪念唐代禅宗高僧从谂禅师而建。八角七层,雕栏玉砌,在阳光的照耀下,亮闪闪如一座金塔。这是一座了不起的石塔,它集本地历史、佛教文化和中国古建筑艺术于一身,是柏林禅寺的标志性建筑。对于这座周身都散发着光泽的石塔,我只能仰望和敬仰。
拜过观音殿,迈过善缘门,就来到了后院那座金碧辉煌、气势非凡的建筑前,这就是近年来新修建的万佛楼。檐下的额枋悬挂着“人天法窟”“体解大道”“同登觉岸”“祗圆焕彩”等九块金字大匾,一一读之,可修身养性,明礼知行,可顿悟启迪,心注一境。走进威严广阔的大殿,14根红漆圆柱如擎天柱撑起色彩斑斓的穹顶,一侧的万尊金佛彰显佛法无边的气魄和洪迈,迎面五尊鎏金铜佛端坐于莲花宝座威仪赫赫,庄重肃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遇到当地一位热心的朋友,为我们讲述每年万佛会时的热闹场景。彼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万佛殿内高僧云集,佛幡飘舞,佛音缭绕,一派圣地景象。人们双手合十,虔诚跪拜,诵读经书,祈祷万事顺遂……
虽然没有赶上这样的盛会有些遗憾,但登斯楼眺望,赵州城的美丽景色一览无遗。处处高楼林立,商铺鳞次栉比,柏林广场休闲游玩,自强公园绿色生态,魅力洨河碧波荡漾,车辆川流不息,路上行人如织,颇有大城市的繁华和味道,凸显了新赵州建设的兴盛和富饶,不禁让人心生羡慕。“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梦想成真,惟有实干。如今赵州人以高质量发展的豪迈和气魄,撸起袖子加油干,全面开启了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现代美丽新赵州的波澜壮阔新征程。
临别时,我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那幅《佛祖源流图》。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诸行是苦,涅槃寂静”,释迦牟尼仍在谆谆教导众弟子。
我忍不住问,何为佛?释迦牟尼笑而不答。“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当年聆听祖师讲禅的千年古柏抢答道。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我深思,我恍悟。四序迁流,沧海桑田,柏林禅寺不为外界所动,凝聚起岿然不动的一种坚定的精神信仰,向世人展示如千年古柏一样的铮铮铁骨,傲然挺直的脊梁,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的佛吗?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不屈不挠,生生不息。在赵州祖庭柏林禅寺,我终于顿悟一二。
赵州桥 一枚历史文化的书签
冯金彦(辽宁本溪)
1
月光还是月光。
照耀过隋朝的月光此刻依旧照耀人间,照耀着赵州桥。风从1400年的历史深处吹过来,风中,世界在渐渐远去,叶在渐渐凋零,隐隐地我们听到了风中夹带的声音,锤与钎与石头敲打的声音。
声音模糊了。
连续12年的敲打,从公元594年开始,到公元606年结束,石头才不是石头,站在一起的石头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石桥。桥把河缝在了一起,把历史与现实缝补在一起。
桥在历史右岸。
我们在历史的左岸。
月光还是月光,在桥与我们之间流淌。
2
阳光是温暖的,石头冰冷。
桥冰冷。
在赵州桥,每一块石头都得到了尊重,甚至石头旁的小草,甚至从桥上空飞过的蝶,都得到了理解与宽容。
每块石头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崇高也没有渺小。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个螺钉,都是自己,都是桥不可或缺的爱与恨,都被岁月铭记。这一点上,它们甚至比人更幸运。
在赵州桥,除了李春,在发黄的历史典籍里,在斑驳的民间传说中,我们找不到更多修建桥梁的工匠名字,更找不到他们的故事。无论他们是谁,高大还是卑微,爱与恨,都淹没在岁月的泥泞中。他们甚至不如桥边河畔上的小草,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
历史就是这样,它不断地忘掉旧的名字,以便记住新的名字。
仿佛世界就在这新与旧之间。
我们就在新与旧之间。
3
赵州桥三个字依旧红着。
战争是岁月伸出的左脚,曾经8次踏在赵州桥上,地震是岁月伸出的右脚,曾经多次踏在赵州桥上。
对于一个人,这是苦难。
对于赵州桥,这是经历。
并不是每一座桥,每一座建筑都有过这样的疼痛。赵州桥1400年的日子里,沧桑只是一种外在的描述,疼痛是它的一部分,桥的一部分,桥的故事的一部分。赵州桥从容与淡定,抵御一次次伤害的过程中,赵州桥用云朵包扎自己的伤口。这些冰冷的石头,依旧用自己的肩膀,一次次把我们和我们的生活背过河去。
一个牵着孩子的女人从桥上走过,她甚至没有停下来欣赏一下桥的美丽。对于她来说,桥只是桥,生活只是生活。
一个心中装满了爱的女人,眼中没有风景。
4
与赵州桥相伴,洨河有些任性。1400年了 ,依旧没有规律地流淌,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滴水才能够爱上一滴水。
与石头碰撞了这么久,也没擦出一点火花。
桥是桥,河是河。
河水不断走向远方,风还在跑来跑去,树与花还在努力生长着,树以挺拔的身姿告别昨天,花以淡淡的芬芳埋葬旧我。甚至,在一场大雪之后,一只只蝴蝶死去,一只只蜻蜓死去,你也听不到一声啼哭。
一只鸟落在河之上,落在石桥之上。
石头的坚硬与鸟儿的柔软是两面镜子, 它们彼此从对方的生命中读到了自己,鸟的叫声像是叶子从石头上长出来。
一只鸟的幸福是用自己的生命让河柔软了,李春的幸福是用自己的柔软,让所有的百姓石头一样坚硬。
5
河边,李春的雕像站在石头上。
他眺望远方。
我们常常用一块石头,表达对一个人的爱。
我们常常也用一块石头,表达对一块石头的爱。
四月的春风吹过,梨花纷纷,飘落在他肩头上的花瓣让石头有了生命,有了色彩。梨花很轻,梨花很白,一朵梨花的重量就是李春灵魂的重量。
阳光擦掉落在雕像上的灰尘,也擦掉落在名字上的灰尘,月光也是。我们必须用石像表达对李春的仰望,对历史的尊重。如果一个高贵的名字,一直伟大的精神蒙尘了,那是时代的悲哀与历史的悲凉,一个人对英雄与伟大精神的戏弄是沉沦,一个时代对伟大理想与使命的涂抹是堕落。
桥很老,桥边的公园很年轻。
公园里的孩子很年轻。
桥很老,城市很年轻,历史只是历史,故事只是故事。很多的美好,在河的两边,在桥的两边蓬勃生长。桥把道路从河面上找出来,路把希望从田野上找出来。
李春远去,桥替他活着。
我们远去,桥替我们活着。
赵州桥不再是桥,不再具有使用价值,成为文化的地标,赵州桥的传说都成为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
石头有了灵魂,就不再是石头。
静静地守望在河边。
人间辽阔,如果没有赵州桥的石头压着,风一吹, 我们的*就会飞起来。
没有石桥,风一吹 ,山也会飞起来。
三等奖3名
赵州桥畔梨花白
谭登坤(山东聊城)
就在昨天晚上,在一轮明晃晃的满月里,踏上那座古老拱桥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一座年代久远的拱桥,与一片最娇媚的梨花,它们在这同一片土地上并世而出,让古老与新生、沉淀与绽放离得那么近,这中间,一定有某种神奇的关联,或神秘的暗示。
那该是什么呢?
连绵二十里花海,是一场四月雪。只有花,花的怒放,花的舞蹈,花的飞扬,花的歌唱,花的波浪,花的海洋。是梨花开成了耀眼的节日,是节日从这片土地里长出来。一条花路,正如一条玉带,飘落在梨花深处。最是梨花烂漫处,花开时节动天下。果然是梨树不言,下自成蹊。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从早至晚。这一片太过浩瀚的梨花园,倒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有着无穷的涵纳的襟怀,任凭红男绿女潮水般涌来,却一到了梨花深处,就被淹没,无影无踪了。
要问赵州的梨树有多少,那就像要数清枝头开了多少花朵一样,有点儿天真;要问这一片弥望的梨园有多大,那每一位从花枝下探出笑脸的园丁都可以骄傲地告诉你,那是25万亩。想一想,这个数字就活起来,动起来,它长出翅膀,扯出风帆,带着浓郁的芬芳,在原野里飞啊,从日出飞到日落,却依然飞不出千树万树的白,千枝万枝的香。
我爬上一座瞭望塔。翻滚的花浪从脚下涌动着,一时竟有了驾云的感觉。飘浮在花的云头上,如乘上传说中的神毯。迎面而来的风,吹送着梨花的清香,连绵的雪浪,直铺向天边。花海起伏间,有隐约的人家,露出翘起的屋檐。被花树簇拥的小村子,如海上仙境,它们一心一意隐藏在这片花海中。留恋于梨花丛中,倒让人疑惑,世界仿佛就是这般,开满了雪白梨花的模样。
林间蜿蜒的花径旁,正有几筐雪花梨、沙梨摆在那里,却看不见卖梨的人。这是谁的本事,竟能把去年枝头的果子收藏到今天,就像刚刚摘下来的一样新鲜?喊一声,会有红了脸的男孩女孩,从一片浓郁的梨花丛中走出,利落的装束,勒出他们挺拔的腰身。他们的一张脸,却像染了色的梨花,透着红润。他们是这一片梨园的新生代,他们羞涩的脸颊上,洋溢着花树一般的活力。
梨园里多的是苍劲的老树。老到巨大的树身匍匐在土地上。在几经扭曲之后,又将遥远的枝杈奋力托举起来,老到几个人围着树身,牵起手来,依然不能合围。我猜测着它们的年轮,一百年,一千年,或者更老。苍黑的树身,锈满巨大的树疣,锈成铁,锈成生苔的石头。多少次洪水,多少回旷日持久的大旱,多少个霜欺雪压的寒冬,一树一树的繁花,却在每一次灾难之后死而复生。而每一株春天的老树上,没有一个枝条是丑陋的,没有一个芽苞是暗淡的。守护梨园的人,特意在老树的旁边,立一块石头,郑重地刻上梨树王。他们是在为这片梨园追踪着祖先,续写着家谱。老树周边,一片一片不同年轮的梨树,梨树王的子孙们,跟老树一起,摇曳出一片共同的春色来。
就是在这棵树王之下,我遇到了被称做梨业大王的老李。他的一张脸,饱满如一枚黄梨。厚重的眼睑之下,一双布满红丝的眼睛透出深远沉着的光芒。春风依然料峭,他的一件深灰色的夹克,却敞开着。他正锯下一枝枯*树枝,拍一拍粗大的手掌。他的手指粗糙,指甲明显扭曲变形了,如一枚铁铸的鳞片。他的身后,有几个形容癯黑、身形健壮的园丁,散布在梨园里。他们深色的薄袄,黑色的夹裤,让他们稍显雍肿。可他们握住铁剪和锯子的手却灵巧有力。老李将一根长枝缓缓下压,用砖块坠住,又把树上的两根靠得太近的花枝用木棍撑开,不让它们长到一起去。劳动的热情,让他热汗涔涔。老李一边忙碌着,一边给我介绍着梨树的管理。一棵梨树,从嫁接,剪枝,压枝,疏花,喷药,到挂果,疏果,护果,收贮,怕不有几十道工序。做这件事,流多少汗水先不说,最要紧的是心性,是耐烦。就跟石匠开山,凿石一样,一锤一凿,错乱不得。
老李的目光一直在梨树上。看着那一枝枝绸缎勒束般的花朵,他的眼波就柔和起来,满是溺爱。我想听听他的创业史,他倒轻易避开了。他顺手指一指梨花深处,笑着说,咱们一起去看看那些绣花姑娘吧。
花树掩映中,一群女子,一人背一个布兜儿,穿行在梨花丛中。她们的穿着或深蓝,或灰黑,一律紧身朴素,跟这一片繁花,形成巨大反差。就连她们那一张映在梨花中的脸,也泛着小麦色的光泽。只有那一双眼睛,如绽开的花瓣一样,又纯洁又明亮。此刻,她们正怜悯地盯着那些开疯了的梨花。这些梨花呀,就像咕嘟咕嘟冒出来的气泡一样,撕棉扯絮地摇曳在枝条上。有一只巧手,终于拽住一枝梨花,狠下嘴唇儿,把那些靠近枝梢的花簇,悉数掠去。她的动作,又利落又干净。删繁就简的花枝,似乎一下子就变得轻捷了,那些最白最大的花朵,更加骄傲地招摇在花枝上。我才明白姑娘们的眼神,她们真是怜惜啊,真是怜悯啊。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每一朵花都想结出一只大雪花梨来。那哪成啊,那还不把一棵梨树累死。累死也背不动那一枝一枝的雪花梨啊,累死也无力让每一朵花都修成正果啊。这一道工序,本来是疏花,老李偏叫它绣花。
绣花姑娘们这个敏捷熟练的动作莫名触动了我。让我恍然想到一个人,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女。她正穿行在一大片棉田里。那是一片笨花。她的敏锐的目光盯着那些长疯的了花杈子。她把那些花杈子毫不犹豫地一枝一枝掰下来。有的花杈子已经长得跟棉花棵子一样长了。它逃过了棉农的眼睛,它在一场雨水之后,在一个晚上就轰隆隆地长起来。它们会喝干了仅有的一点点肥力,让一棵花苗结不成个棉桃,开不出棉花的。一棵一棵棉花,一垅一垅棉花,一亩一亩棉花,无边的棉田,在原野里铺开着。这每一棵每一杈,都必得经过这一双巧手检查过,修理过。一晌下来,这个少女的手上打起了十二个血泡。看看周边,那些姐妹们,都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她也倔强地低下头来,继续劳动着。她故意暴露着一张脸,晒在阳光里。家乡的人都认得她,她叫铁凝,正是这片土地的女儿。
在侍弄那一地笨花中,培养起她的平静和从容,她的耐心和耐力。凭着这种忍耐,她写出一部一部的大书。她写出了《笨花》。她为这片土地,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找到了生生不息的注脚和基因。我似乎明白了老李的意思。这一片绵延几十里的梨园,那一株一株长了千百年的梨树,它们就是这样,一年一年,被呵护着,被修剪梳理着。就像铁凝梳理那些笨花一样,就像老李和他的园丁们,就像这群绣花姑娘一样。
我忽然就想起了李春。那一串叮叮当当的凿石声,透过遥远的岁月,就在我的耳边撞击起来。如今,不但赵州的乡亲们认得他,天下的人都认得他,都记住了他的大名。且都相信他有点化运作之力。在他的手里,那一块一块石头,就都有了灵性,有了黏性,它们一律变得柔软,哗一下化作一道彩练,跨过河面,稳稳地落在洨河上。这件事至今仍被认为是奇迹。
可在那位年轻的工匠看来,这一定算不上什么奇迹。是没有什么稀奇。太行山麓,这一片冲积平原上,河网纵横。造一座桥,造一座又一座桥,也许就是这个年轻工匠的理想。甚至,就连一千四百年之后,这座桥依然稳稳地横跨在洨河上,也没有什么稀奇。在李春看来,一座桥,它就是要千秋万代,车马辘辘;它就是要经得起洪水,撑得起岁月。锤声叮当中,李春的一颗心是平静的。太行山只有石头,他的手中只有石头。李春手中的锤头是坚定的。他舍得下汗水,也耐得下心力。他的每一锤都是期盼,也都是叮咛。他相信,只要有一颗虔诚的心,他就能让一块石头也开出花来。他终于将自己的生命錾进每一块石头里,让每一块石头都活起来,动起来,挺起脊梁,化天堑为长桥。只留下那一串激越的凿石声,至今仍回响在历史的天空里。
月亮升上来,梨园里依然星光闪烁,不知道是手电,还是灯笼。眼前的每一朵五瓣梨花依然清清爽爽,在微风里张开着,散发着奶白色的光波。空气里飘扬着花瓣儿如绸如缎的声浪。夜已深了,这些被花惹醉的人啊,他们在花丛中迷路了吗,还是怕夜深花睡去,所以才借着满地的月光,把满野的梨花照亮。
今夕何夕,此地何地,竟让人如入幻境。这片土地还从来没有像眼前这样高贵过,也从来没像眼前这样富足过。
是醒着,也像是在梦中。在当下,也像在隔世。一条大道,一座拱桥;一片梨园,一群儿女。赵州桥,跟它一路牵出的这片梨园一起,它们共同创造着一个奇迹。我依稀觉得,那个从隋代一路走来的工匠,他走着走着,就变成了眼前的老李;一路梨花,它开着开着,就跟那一大片笨花融在了一起。我不知道,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梨花林里,到底藏起了多少勤劳的男子,多少朴素的女子,到底有多少像老李这样爱梨园、守梨园的人,可我清楚,他们都跟李春一样,有一颗耐烦的心,跟那个叫铁凝的女子一样,有一颗倔强的心。他们耐心打磨着一个个日子,也被岁月打磨着。
走在赵县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县城的时候,就一直有一种隐隐的念想。我是想寻找一点什么,一座纪念馆,或者一座纪念碑。当然,我说的是李春。也许,还是赵县的乡亲最懂得他。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把李春编进神话。他们说,赵州桥啊,那是神仙造的。那是一个叫鲁班的神仙,在一个早上,从太行山上背下来的。它横卧在洨河上,一千年不倒,两千年,三千年也不会倒,因为它是神仙造的啊。他们爱戴自己的英雄,他们铺了李春大道,建了李春学校。他们觉得这样才最符合李春的性格。他们觉得,那样一个朴实的人,就连他的名字,都像邻家孩子一样朴实。不管是张春王春还是李春,他就是这片土地上,一位最朴实的人。他就是要把自己搭成桥,铺成路,陪伴着乡亲们,陪伴着一代一代的子孙,走向一个最美丽的大花园的。
在县城里,我还见到了一座建于唐代的陀罗尼经幢。那是一座八棱七级的石塔。塔体上陀罗尼经文仍然可辨。在这座堪称华夏第一塔的塔体前,人的灵魂再一次得到净化。是啊,这片土地上,从来就不缺少舍身求法的人,不缺少埋头苦*人,纵使山险水恶,地僻家薄。这些经文,历经岁月的沉淀,依然在默默诉说着赵州人精神的坚忍,灵魂的高贵。它凝聚成为极可宝贵的品质,深嵌进这片深厚的土地里。尤其在这个繁花似锦的春天里。它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无不发生一种别样的联想,思考着这一片土地蕴含的深邃而广阔的意义。
熬过又一个凛冽的长冬,赵州的梨花开了。
家乡是赵州
周静娟(河北石家庄)
经过亿万年的地理变化,太行山东麓的中段,平川沃野,四季分明。洨河自五峰山出,从西北向东南流,如同一条明亮的带子,串起20多个村庄。赵州桥跃然其上,恰似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里便是我的家乡赵州。
如果要寻找一个关键词,形容18岁的我与家乡的关系,那一定是“逃离”。像年轻的苏轼离开蜀地去到汴京,我一直想逃离故土。高考志愿填报,我谋划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草稿纸上写满了外省的高校。母亲的眼泪阻止了我的脚步,于是我留在省会石家庄,读了父母认为稳妥的师范专业。逃离计划暂时失败。
毕业后,翅膀硬了,去北漂。住便宜的地下室,在地铁里被挤成三明治,一次次面试碰壁,无休止加班,领着微薄的薪水,看不清未来的方向。有个声音在耳旁飘荡,何以为家?
辞去了工作,回到家乡。夜晚,月色洒落一地,明朗又静谧,在小村庄的臂弯里沉沉睡去,有一种叫作乡愁的情绪悄然入梦。彼时,如果寻找一个关键词来形容我与家乡的关系,那一定是“归来”。
古老的赵州就像母亲一样,不计较昔日的叛逆,接纳了一路颠沛流离的我。虽生于斯长于斯,但我对她的了解也只是流于表面,局限于一桥、一寺、一塔、一梨。
2018年初,石家庄市政协计划编纂《石家庄文史资料全书》。机缘巧合,我跟随文史专家贾国锁老师,参与赵县卷的编写。一扇新的大门打开了,我进入其中,看见了一个立体的、丰富的、多样化的赵县。仿佛是重新相识,又像是命中注定。
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石家庄文史资料全书赵县卷》于2019年付梓印刷。三年之后,2022年9月22日,一个平常的工作日,我接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周建波主任的电话。他说,县里筹备编写赵县历史文化校本教材,希望我能加入。他还说,石塔中学的秦中军老师也会参与此项工作。
秦老师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他风度翩翩,满腹经纶,是我的偶像。我犹记得,早读课上,他不拘泥于课文,让学生们自由选择朗读篇目。有读李白的、读苏轼的、读舒婷的、读汪国真的,还有读英语的,读养猪技术的。各式语言和内容,煮成热气腾腾一锅粥。学到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时,秦老师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他让大家自编自导舞台剧,再以小组汇报表演的形式呈现。教室变成了小剧场,同学则是奥斯卡的影帝影后,依着自己的解析,完成了对人物的塑造。
与秦老师一起工作,是我答应做这项工作的重要考量。我常常戏言,称之为“回炉重造”。
秦老师、王伟老师和我,很快组成了《家乡是赵州》的编写团队。我们师生两个负责文字,王伟老师负责插图。传说,王伟老师是赵县顶尖的美术老师。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也很快印证了这个传说。
《家乡是赵州》分为三册,低年级版、高年级版和初中版。低年级以家乡概况为主,高年级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先秦到现代的历史,初中版则是汇编了与寺、桥、塔、梨以及名人相关的诗文,并为其做点校。
当初和秦老师约定,既然要做这套书,那就一定要以工匠精神,细细去打磨。我们绝对不会做书的搬运工,从这一本书抄到那一本,那样就违背了初衷。
第一册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相对容易。到了第二册,工作量骤增,要捋清历史线索,理清逻辑,还要解决存疑,摒弃与本土不相关的事件,字斟句酌,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我们翻阅的书目有二十四史,《唐文拾遗》《朝野佥载》《北行日录》《太平寰宇记》《金小史》,还有两版《赵州志》……参考文献多达六十一卷书。日日浸泡在史书里,我都快成“老妇子”了。
到了第三册,把与赵县相关的古诗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更是难上加难。我在注释《赵州赞》时,“星岗”就困住我很多时日,百思不得其解。偶然的一天,在《隆庆赵州志》关于地名的记载中翻到,“星岗亦在州城外,人呼二十八宿,大小阜二十八环列,因名”。这句话的意思是,星岗在赵州城外,大小土山有二十八座,像天上的星宿一样排列,因此而得名。
凡做难事,必有所获。经常面对新挑战,我做事好像不那么毛躁了,性子也比以前沉稳些。
秦老师比我用功,他早上七点准时到岗,坐下来就是好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去年九月办公室装修,工人刷墙,弄得满屋都是粉尘,我劝他去别的屋待会儿。他却不为所动,蹙着眉翻书,仿佛入定了的老僧。我偷拍了他,发到同学群,配文调侃:“老师不光能吃苦,还特别能吃土。”
王伟老师画插图,细节考究。在画到李安世这个人物的时候,他去研究了北魏的服饰,力求图文更加匹配。我们的教材,原来是周建波主任负责排版。后来周主任调走了,排版就没了着落。王伟老师便自告奋勇,挑起了排版的重担。不求名利,无问西东,他就是妥妥的职场显眼包。
在敲下这篇文字之前,我们刚刚完成了《家乡是赵州》第二册的第二次审校。第一次修订1000多处错误,第二次又修订了几百处。每次修订,都要持续一个星期。六双眼睛时而盯着教材,时而盯着电脑,生怕漏改一处错误。
很累。很值得。
假如问秦、王二位老师,你热爱你的家乡吗?我想他们定会哈哈一笑,断然说不出一个“爱”字。他们只会默默地把家乡的历史文化,用自己的力量,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也是。
让我再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我与家乡的关系吧。那必须是“眷恋”。
美国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家亨利·贝斯顿在《遥远的房屋》提到了灰鲱鱼,这种鱼每年四月从大海游到苇茅斯溪,在惠特曼池塘产卵,然后游回大海。在池塘里出生的小鲱鱼一年后追随大鱼而去,并于来年春季再回来。在茫茫大海的某片水域,每一条产自苇茅斯溪的鱼都记得惠特曼池塘,并且能够穿越没有航标的漫漫海路抵达此地。
就像鲱鱼一样,我眷恋着出生的地方。赵州,不仅是我地理意义上的家乡,它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永远的惠特曼池塘。
谁将锦瑟寄禅林
吴征辉(河北石家庄)
记得那年风雨中,雨声恍惚,风韵迷蒙,太行山下的一爿茅屋上白雾蒸腾。屋檐茅草滴落的雨珠,一颗,一颗,似能接得住、数得清。“扑哒,扑哒”“扑哒,扑哒”坠落在地面时,穿透我玻璃球状的瞳仁,幻化成撞裂的小小心脏。
“唉……”长长的哀叹!
石臼山上的臼窝盛装不下我满胸的愤懑,五马山鞍峰下的缰索也难以捆绑住我困顿的心神。
走,到赵州去!
我是随着滹沱河的那湾舒缓溪流,顺水而漂,信步先至赵州桥的。赵州,2500多年建制史,当属“千年古县”,因“天下第一桥”而为世人所知。
沿河岸走走,踏踏桥面青石板,再瞅瞅独轮车辙印,辨辨张果老仙驴踩桥留下的深蹄印,再凭栏杆远眺。洨河水浑浑浊浊,翻滚着鸡蛋壳状的排排波浪,烦忧恰似河水滔滔难抑。
从一个熟悉的老环境,调整到一个人际生疏单位“挑大梁”,不怀好意的掣肘和恶意排挤,令我自感犹如对视逼躲进瓷器堆的小幼鼠,自己一会儿是投鼠人,一会儿又变成那只小老鼠……
“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儿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嘛依呀嗨……”。《小放牛》轻松、欢快的歌声在桥畔悠扬流传,我的心潮仍旧汩汩。是继续做为人奉献的鲁班,还是化任人骑、宰的倔驴?是当忍辱负重的柴王爷,还是变成“拍遍,无人会”的栏杆?
阴雨霏霏中,我既看不到“初月出云”,也想象不出“长虹引涧”。唯独大石桥东、新桥下,那四五棵老柳,或欹,或直,或曲,或正,使我顾影自怜,聊以慰藉。
到柏林禅寺看看去吧!
哦?赵县还有个“柏林禅寺”!
彼时,那位天天叫嚷着要别人“拜老师”的“师”,后来大家才知道是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师”。他们怎么那么敢标榜自己呢?
也好。随机走走,且算“拜师”吧。
抬左脚,迈石槛,进山门。随即,一颗悬浮的心,踏踏实实地触在光滑、润泽的青石板,好似一枚铁秤砣被放置在铁砧上——真“实”!成百上千棵柏树,在雨水的滴灌中,愈发浓郁、苍翠。它们牵连起的翠绿,好像一块巨大的幕布,让我犹如身心熨帖地趴伏在祖人的荫庇里,让人有了托付,有了偎依,有了放下与轻快,有了卸载与欣喜。
明代赵州州判陆健曾写诗描绘柏林禅寺:“疏翠千株柏,孤钟万户声。”此时,唯见翠柏,没有钟声,市井嘈杂声也全被隔阻在墙外,我只听到了自己的呼与吸。布鞋轻踏在石板上,与柏树落下的鳞叶,相握,相拥,相蹉,不言不语,无声无息。雨的凉意,洇透鞋底的柔软,击穿脚心,援着腿柱,攀上脏腑,直达脑顶,一道暗火褪去,旋即熄灭。我感觉到有点冷。冷,会让人静。
世上本无佛,本心即为佛。柏林禅寺真际禅师舍利塔是古迹,文字记载建于元朝1330年。塔,坐落于高2.5米的方形台基上,高26.7米,砖木结构,密檐式,实心七层,平面呈八角形。它造型古典,庄严雄伟。我双掌合十,仰望塔影,虔诚而又低下。
砖,是什么形?木,是什么质?字,是何人来题写?塔,是表达什么意象?千年前的赵州和尚,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已经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刻,我领悟到“保持善念”和“懂得敬畏”。
孤鸟掠过塔尖。继而,引来一线风。风,拨动檐铃。“叮铃铃”,铃声细微而悠远,唤醒了月亮。
射光如箭的月辉,如白瀑般倾泻在寺院禅林。柏林影影绰绰,楼前明亮如灯。表面斑斑驳驳的苍柏,内里圆圆润润,光滑如油,色彤如琥珀,纯正而尊贵。
观音殿那尊古柏观音,我称它——天下最绝妙的“佛”,胜过金身,超过石刻,碾压泥塑。本身自然,自然本身。一棵老枯的柏木,从生至死,完完全全奉献出自己,转世化作自在、慈悲的菩萨,不知这到底是佛祖的本意,还是柏林内蕴的禅机?
日光,月色,照拂座下跪拜的身形。古柏观音散发着千年的幽香,悄悄洞开万千俗众的根识之门,慑服着那些尚未被烟尘完全沾染、遮蔽的世心。
“生活中的忧愁来源于我们的得与失——患得患失,也来源于我们对自己未来的命运感到不可把握。……首先要放下对未来的牵挂,对未来的种种猜测、担心,对某件事情得失的计较。一切未来的结果都是从现在、从我们当下的言行延伸出去的,而我们生活环境的很多因素,是我们没有办法把握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是自己的行为、语言和思想,所以我们只能从可以把握的地方下手,从眼前下手”;
“在每天的生活里,我们要珍惜。通过珍惜,通过奉献,不断地创造欢喜。每个因缘你都珍惜了,每个人你都认真对待了,没有伤害他,每件事你都认真对待了,每个工作你都认真地去做,兢兢业业地去完成,你就会无悔。”;
“你身边的人跟你过不去,你要感谢他。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你工作会更加谨慎,做人做事会更加认真,你会更少犯错误。……跟你过不去的人,长年累月地监督你、观察你、找你的毛病,就能培养我们长时间地不放逸,那有多好啊!”;
“容易发牢*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注意索取、不太注意奉献的人,奉献的人牢*少。”
……
穿行柏林,我欲归去。株株古柏闪身而出,化作尊尊高僧大德,玄奘法师、从谂禅师、归云志宣禅师、圆明月溪禅师、鲁云行兴禅师、净慧大和尚,言犹在耳。
出得山门,我问身边人:禅寺门朝何方?
所答异于我想。
一身轻松,无问西东!且“吃茶去”。
来源:“诗意赵州”全国诗文大赛组委会
编辑:朱琳娜
审核:许锦锦
监制:聂聪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