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之历史篇(喜欢的建议收藏)

国学常识之历史篇(喜欢的建议收藏)

首页角色扮演龙雀出渊更新时间:2024-06-03

第一篇:历史卷

历史不但可以记载人类的过去,还可以预测人类的未来,历史就是我们走过的日子。人类对于历史中智慧的渴求亘古如斯。意大利哲学家科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并不意味着它在全部情况下都是这样的,关键是这句名言恰恰给我们阐释了一个重要命题——当代史是人类自我意识在历史中的再现。三百万年前,非洲大陆的崇山峻岭间,一个类人猿直立行走;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甲骨文,用以记录春种冬藏、男欢女爱和部族战争。这就是一条漫长悠远、光怪陆离、耐人寻味的历史探究之路。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是我们的昨天,而今天是过去的延续,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世界曾经发生的事,如同我们不能不向往人类的未来。历史书纵有千万种版本,但是作为过去存在的历史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识多才能智广、足智方能多谋。读正史使人聪慧,更使人睿智。从真正的历史中摄取智慧,关注那些叱咤风云的豪杰、聪颖灵秀的文士,还有善使权谋、奸佞邪恶之徒,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体会蕴藏其中的智慧。

古代埃及有一句名言“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说的正是以古知今的道理。“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时间是永恒的,历史是一条时间的大河,拥有大量史籍的中国人可以从中得到更多历史的启迪,而不是通过戏说的电视剧,或者八卦新闻式的“新编历史”。抛开人为的阴霾,去掉时空的面纱,对于历史,我们需要的是虔诚和对于真实不断地探索!

一、朝代

0001.夏朝

(约前2070—约前1600)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

夏朝是由治水的禹建立,国都位于安邑,即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其统治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夏朝共经历了14世17位王的统治,持续了将近500年。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他暴戾凶残,*人成性,终被东边商部落所灭。

0002.商朝

(约前1600—前1046)

商朝也称为殷商,是我国奴隶制度的鼎盛时期。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在亳(今河南郑州)建都。商朝在600多年的历史共有5次迁都,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盘庚将国都迁往殷(今河南安阳),这也是商代被称为殷商的原因。

“武王伐纣”的故事记载了商朝灭亡的过程。纣王和桀王一样,是个暴君,最终被渭河流域周部落的首领武王所剿灭。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的统治至此结束。商代共经历了17世31王500多年。

0003.周朝

(前1046-前256)

周朝分为东西周两部分。西周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部),后因其都城被破,被迫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根据其位置,后人分称为西周和东周。

西周由文王之子武王所建,经过几百年统治后,统治者日益残暴。周厉王好大喜功,对外连年征战失败,对内严格控制言论,使百姓不敢议论国事。公元前841年,不堪压迫的人民发起了“国人暴动”,厉王仓皇出逃。后来的周幽王更加变本加厉,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不惜拿国家安危开玩笑。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烽火戏诸侯”。其荒淫的统治再次激起民愤。幽王于公元前711年被*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太子宜臼为避敌人,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

东周也分为两个时段:自周平王元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之为“春秋时期”;自周元王元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则被称为“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以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的争霸为主旋律,而战国时期则是七雄(秦,齐,晋,燕,赵,韩,魏)的相互斗争。最终秦王于公元前256年*死周代最后一个国君周赧王。共经30代37王的周朝自此不复存在。

0004.秦朝

(前221—前206)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却也是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消灭了齐国,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建立了秦王朝。自觉功过三皇五帝的他将国王的称号改为“皇帝”,自称为“朕”,他为“秦始皇”,儿子为“秦二世”,依此类推而至千千万万。

然而在秦朝以武力起家,奉行强权政策。秦始皇推行的“焚书坑儒”政策,征集百姓修建阿房宫等等导致民不聊生。稍后继位的二世也未有任何改观。这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但秦朝很快就被刘邦所统领的军队所打败。秦朝只存在了15年就烟消云散了。

0005.西汉

(前206—9)

西汉也称为前汉,与东汉(也称后汉)相对应。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进行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于公元前202年打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是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朝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修生养息。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同时成为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中国第一个盛世也在此时出现,史称“文景之治”。

西汉末年,皇帝年幼继位,外戚专权,宦官横行,王莽趁此机会篡夺权位。公元9年,西汉覆灭。

0006.东汉

(25—220)

东汉也称后汉,与西汉统称汉朝。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后,推行的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身为皇族远亲的刘秀带领绿林好汉起义,于25年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定都洛阳,故被称为东汉。

东汉与西汉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历程,既有前期的“光武中兴”,也有后期的宦官专政。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爆发,在其沉重打击下,东汉已是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存在近200年的东汉灭亡。

0007.三国时期

(220—280)

黄巾起义后,东汉名存实亡,历史进入到群雄争霸的时代。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9年,吴王孙权称帝,建立吴。从此开始了几十年的争霸战争。

263年,蜀国被曹魏所灭。265年,司马懿孙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晋武帝灭东吴,统一南北,三国时期结束。

0008.西晋

(265—316)

公元266年,魏国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吴以后,终于结束了中国长达百年的分裂局面。

然而,西晋统治阶级之间矛盾重重。291年,西晋爆发了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16年中,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此后几年间先后爆发了齐万年、李特、张昌、王如及杜弢等领导的多次大规模起义。

311年4月,石勒在苦县(河南鹿邑)消灭十余万晋军,晋军元气大伤;6月,攻下洛阳,*王公以下三万余人,俘获晋怀帝;8月,又攻下长安。后来,晋将贾匹等重新夺回长安,迎司马邺为帝,是为愍帝。316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0009.东晋

(317—420)

东晋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它并非如西晋时一个统一的王朝。

西晋灭亡后,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虽然统一了南方,却只能与北方的后赵隔淮河而对峙。

公元420年,东晋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历4代11帝103年。

0010.南北朝

(420—589)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陈为止。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420—589)包含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等四朝;北朝(439—589)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在这个朝代交替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北周开国功臣之子杨坚篡位自立为帝,国号为隋,于589年灭陈,终于统一南北。

0011.隋朝

(581—618)

公元581年2月,杨坚接受北周皇帝禅让,建立了大隋皇朝。他先以长安为都,后来又新建大兴城为京师、以洛阳为陪都,实行东西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589年,他挥师南下,灭了长期割据南方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

隋朝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隋炀帝杨广继位以后,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对外三次征伐高丽均失败,对内强制百姓修建运河、东都洛阳等等,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各地农民大起义此起彼伏。

617年5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11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缢死。同年5月,李

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灭亡,立国共38年。

0012.唐朝

(618—907)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

公元875年,黄巢发动起义,建国“大齐”,后来起义虽被唐王朝所镇压,但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根基。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

0013.宋朝

(960—1279)

宋朝又分为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

北宋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本为后周大臣。由于皇帝年幼,赵匡胤起了当皇帝的野心。显德七年(960年)春节,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进攻的假情报,当时的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当日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黄袍加身,三呼万岁,拥戴为天子。后周官僚得知后已知无力回天,只得面对现实。周恭帝被迫逊位,宋朝建立。

传至宋徽宗,由于他热衷于艺术与享受,无心管理朝政,面对金国的攻击,一味求和。靖康二年(1127年2月6日),宋徽宗、宋钦宗被俘押送至金国并客死他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也意味着北宋的灭亡。

在“靖康之耻”中,康王赵构有幸成为“漏网之鱼”。他南下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为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临安,偏安于江南。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皇帝被俘,皇弟出逃,1279年亦为元军所灭。

0014.元朝

(1271—1368)

元朝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大蒙古国)建立。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2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今北京)。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灭亡。元朝共历11帝98年。

0015.明朝

(1368—1644)

明朝又称大明王朝、大明帝国,简称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

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南京应天府改为留都。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明朝历经16帝,276年。

0016.清朝

(1644—1911)

清朝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12帝,统治全国276年。

二、帝王

0017.启

启,生卒年代不详,是禹之子,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他在位3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里)。

0018.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名字叫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邯郸,13岁继位,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掉其他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首称“皇帝”。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了诸多措施。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这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此外,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度量单位,还修建长城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秦始皇也表现出了荒淫残暴的一面。他大肆修建宫殿,多次派人寻求长生不老药。为了稳固自己的王位,他还推行“焚书坑儒”的残忍政策,造成了文化史上难以称弥补的损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

0019.汉高祖

汉高祖即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他起兵于沛县(今江苏沛县),因而被称为“沛公”。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消灭秦朝。后经过5年多的楚汉争霸,刘邦于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遂称帝,定都长安。

刘邦在位时间不长,只有8年时间,但对汉代以及后世的影响却很大。亲眼目睹秦朝灭亡的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人心,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地统一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突出的贡献。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终年62岁,死后葬于陕西长陵。

0020.汉武帝

汉武帝(前157—前87),名刘彻,字通,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朝第七位皇帝。他一生功绩显著,不仅是伟大的皇帝,而且是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文学家。

刘彻7岁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时间长达54年。在这期间,他励精图治,在祖先高祖、文帝、景帝的基础上继续开拓进取,使西汉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在军事上,他多次派军攻打匈奴,并派张骞出使西域,与其建立良好关系;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选材上,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此外,他还确定了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新方法,并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

公元前87年2月,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后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0021.隋文帝

隋文帝(541—604)杨坚本为北周的辅政大臣,总揽朝政和军政大权,他利用皇帝年幼的时机,篡取王位。公元581年2月,北周的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589年,隋灭南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也为唐代的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强盛国家。他下令修建运河,使南北交通大为方便。文帝在位24年,604年病逝于大兴殿,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杨陵区城西5公里处)。

0022.隋炀帝

隋炀帝(569—618)杨广是杨坚的次子,600年被立为太子,604年继位,在位共14年。

隋炀帝在父亲的基础上也建立了些功业。他完成了运河的修建,还开拓了丝绸之路,而盛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也是在此时确立的。但隋炀帝却因自己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而遭到惨败。本来修建各种工程已使得人民劳苦不堪,他又热衷于开疆扩土,兵役负担沉重,三征高丽更是弄得民不聊生,终于引发了大暴动。

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政变,逼死隋炀帝。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631年),以帝礼改葬于雷塘(今扬州市)。

0023.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唐代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

李渊建国之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太子与四弟李元吉共同排挤李世民。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死李建成与李元吉。3天后,李世民成为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唐朝的实际最高权力。八月初九,唐高祖被逼退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继位后的李世民爱民如子、知人善用、善于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等政策,唐朝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并呈现出社会安宁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在位共23年,享年 50岁。

0024.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本名不详,因太宗赐字媚,故称武媚娘。她是中国正统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7岁才登上王位的她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

武则天是唐高宗时期的皇后,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氏为皇太后;嗣圣元年(684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载初元年(690),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唐”为“周”,定都洛阳。

继位后,武则天大肆打击李氏残余,排挤老臣。但她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因此在其执政期间,政绩辉煌,国威大振。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谥大圣则天皇帝。

0025.唐玄宗

唐玄宗(685—762)也称唐明皇,名李隆基,乃睿宗第三子。

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710年7月21日,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女)联合发动

宫廷政变,*韦后,拥其父唐睿宗李旦复位,被其父立为太子。712年,李隆基登基。

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但执政后期,他迷恋杨贵妃,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这次动乱极大地消耗了唐朝的国力,成为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上元三年(762年)四月五日,唐玄宗死在长安太极宫神龙殿,享年77岁。

0026.宋太祖

宋太祖(927—976)名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之君。

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进攻的假情报,当时的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当日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黄袍加身,三呼万岁,拥戴为天子。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

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后,马上就实行了宽减徭役的政策,以便农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他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使宋朝的经济和文化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976年,宋太祖崩,葬于永昌陵(今河南省巩义西南堤东保)。

0027.元太祖

元太祖,即成吉思汗(1162—1227),原名铁木真。蒙古族,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秋,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今属甘肃),其有生之年遗憾地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0028.元世祖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之孙。元朝的创建者。

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正式即位为皇帝,1279年,南宋亡,忽必烈统治全中国。

忽必烈确立中央集权政治,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让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从而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全国统一,初步奠定了国家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忽必烈多次攻打海外诸国多以失败告终,同时将国内人民分为四等,独尊蒙古人,贬斥汉人,为后来元朝的灭亡埋下祸根。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病逝。在位35年,享年80岁。

0029.明太祖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大明王朝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

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

朱元璋自幼贫寒入皇觉寺为僧,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政治上,朱元璋清洗权臣,废除丞相制,进一步加重中央集权。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制定了许多严刑酷法惩治之,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

1398年6月24日,71岁的朱元璋驾崩,葬于孝陵。

0030.康熙

康熙(1654—1722)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共计61年。

康熙于8岁继位,从此开始了一生的丰功伟业。1670年,他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1673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84年,收复台湾;1689年,抗击俄国,并签订了中国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第一份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1697年平定葛尔丹叛乱。

康熙帝文才武略,善于治国,在其统治的61年里,成功地让一个新生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在中原扎根发芽,为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22年,康熙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

0031.乾隆

乾隆(1711—1799),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康熙帝孙。

1735年,乾隆登基。青年时期的乾隆在政治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务实治国,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军事上重新统一新疆。从乾隆初年至中期,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人称“康乾盛世”。然而后期的乾隆好大喜功,六次游历江南,穷奢极侈,劳民伤财;重用的和绅是中国史上最大的贪官,造成政治腐败;清朝历代推行的文字狱也给读书人造成了很大的束缚;再加上乾隆夜郎自大,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之后。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1795年,统治满60年代的乾隆出于对祖父康熙的尊重自动退位,任太上皇,1799年正月初三卒,终年88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

0032.宣统

宣统(1906—1967),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代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

溥仪是清朝第十一个皇帝,1908年,

溥仪继位,年仅3岁。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宣告了清朝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三、名相

0033.管仲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0034.商鞅

商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商鞅本是魏国之臣,可惜不受重用,后来他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便投奔于秦国,辅佐秦孝公变法。在公元前356和350年,商鞅进行了两次改革,具体措施包括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等。经过这些改革,秦国的国力雄厚,为最终吞并六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由于商鞅的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特权,再加上

刑罚过严,秦孝公死后,商鞅被继位的秦惠王车裂而死。

0035.李斯

李斯(前280-前208),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先在秦相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取得吕的信任后,当上了秦王的近侍。李斯利用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给秦王上了《论统一书》,劝说秦王抓紧“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 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命其制定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宾客,李斯写了《谏逐客书》一文,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秦之功,力陈逐客之失,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集人才。秦王看了《谏逐客书》深受感动,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任命李斯为宰相。秦朝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如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焚书坑儒,进行思想控制等都是出自李斯的建议。

0036.萧何

萧何(?—前193),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

在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他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九章律》。刘邦死后,他又辅佐惠帝。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

0037.陈平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

陈平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他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

惠帝时期,陈平升任丞相一职。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文帝二年,陈平去世。

0038.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理论家。

诸葛亮原躬耕于南阳,207年因蜀国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208年,诸葛亮渡江至东吴,舌战群儒,联合吴国,在赤壁大战中打败实力强大的曹操军队,其间的“草船借箭”更显出其睿智与胆识。223年刘备逝世,临死托孤于诸葛亮。由于后主软弱无能,蜀国的大小事务几乎均由诸葛亮处

理。225年蜀军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其心服口服。228年至234年间,蜀军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中,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卒于五丈原。

0039.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

魏徵本来是李世民之兄李建成的幕僚,玄武门兵变后,李世民爱才如命,不计前嫌将魏徵收为己用。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魏徵在历史上以善于进谏著称。他性格直爽,从不委曲求全,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据记载,魏徵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贞观十七年(643),魏徵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0040.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齐州临淄(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是唐朝的开国宰相。

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任秦王府记室。贞观年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年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房玄龄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

0041.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唐武德元年(618年),杜如晦被李世民招为秦王府属官。杜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杜如晦当宰相时,正值唐朝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杜如晦长于断,房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0042.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的著名宰相。

狄仁杰为官正直,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狄仁杰以善于断案著称,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错、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

总之,狄仁杰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

政著称的清官,他是武则天最器重的宰相。

0043.寇准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淳化五年(994年)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赏识。

寇准为人正直,说话直言不讳,毫不客气,宋太宗深有感触地把寇准和唐太宗时著名的“诤臣”魏徵相比,他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寇准居官清廉,为世代楷模。他终生不蓄钱财,家中无歌妓。“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是时人对他的形容。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有大举进攻之势,寇准被诏回朝任宰相。他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主抵抗,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他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起为相;天禧四年(1020年)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封莱国公;后被贬逐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天圣元年(1023年)闰九月初七日,寇准死于雷州,终年62岁。

0044.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开始担任各地方父母官。他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深感社会的贫困和改革的必要。宋神宗继位后,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

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郁而终。

0045.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玉泉老人。

耶律楚材本为契丹贵族,因对腐朽的金朝统治失望,遂决定辅佐蒙古人成吉思汗。他随成吉思汗西征,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备受器重。

窝阔台汗三年(1231年),耶律楚材任中书令(宰相)。此后,他积极恢复文治,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税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反对屠*生命,保护百姓生命;禁止掠民为驱,实行编户制度;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主张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经典。他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

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0046.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文成,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

刘伯温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公元1360年,朱元璋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此后,他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终于完成统一大业。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刘伯温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1371年,他为避免猜忌主动辞官还乡,1375年病故。

0047.张居正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郊区)人,明嘉靖中叶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入阁,万历元年(1573年)神宗即位,为内阁首辅,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最负盛名的改革家。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上,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中心是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之风;军事上,他用戚继光镇蓟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李成梁镇辽东(今辽宁辽阳),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经济上清查土地、改革赋税,实行“一条鞭法”。

张居正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明朝重新焕发出青春。

0048.刘墉

刘墉即后人称的“刘罗锅”,(1719—1804),字崇如,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

刘墉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嘉庆四年(1799年)奉旨办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四、政治制度

0049.禅让制

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禅让由在位君主自愿进行,其方法是经过由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其目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据说尧年老时,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

0050.世袭制

世袭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另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将统治权赋予自己的儿子或弟弟,死后由其接任继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自己的血缘家庭中。世袭制度从我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朝开始,至清代结束,一共延续了4000年左右。从好的方面看,这种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也起到推动作用。然而将继承人限在一定范围之内则在无形中降低了统治者的能力。历史上出现的多位暴君、昏君、幼君是这种制度弊端的集中体现。这种制度因而也走向了必然的灭亡。

0051.奴隶制度

我国奴隶制度是从夏朝开始,到春秋时期结束后终结,大约持续了1500年左右。奴隶制度即使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被占领地区原住民、负债者和罪犯。奴隶必须为奴隶主干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对奴隶的惨无人道,集中体现在人殉制度和人祭制度上。生前,奴隶主贪婪地吮吸奴隶的膏血;死后,他们以大量的奴隶作为陪葬,妄图把人间的剥削压迫生活带入冥世。这就是人殉制度。而每到祭祀时,除了猪羊等牲畜外,奴隶主仍要*死一些奴隶作为祭品。这种用奴隶作为“牺牲”来祭祀的制度,就是所谓的人祭或人牲制度。

奴隶制度是一种极其野蛮、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应当受到批判和谴责。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正是由于奴隶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才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奴隶制度无法适应其发展要求时,也就走向了寿终正寝。

0052.封建制度

“封建”,简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士分封诸侯,而使之建国于封建的区域。封建制度就是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主。农民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农民生活贫困,无政治权利。他们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一般认为,中国于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三大改造,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相对于奴隶制度,封建制度更注意对农民阶级的保护,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少量的报酬,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阶级矛盾。所以说,封建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

0053.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创建的用以维护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尊严和权威的一项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嬴政以为“王”的称号已经不足以显其尊贵。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他自称“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从此,皇帝就成为我国自秦以后历代大一统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由于皇帝名号的确定,有关皇帝的政务活动及其亲属均制定了法定称号,如臣民对皇帝称“陛下”,史官记事称皇帝为“上”,皇帝自称为“朕”。皇帝车马衣服器械百物为“乘舆”,皇帝驾临为“幸”,所在为“行在所”,所居为“禁中”,印为“玺”,其命令为策书、制书、诏书、戒书。皇帝死为“崩”。

在通常情况下,一切行政、军事、立法、司法、财政、文教大权,无不由皇帝掌握运用;对一切文武官员的任免、赏罚、生*予夺大权,也无不归于皇帝。总之,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权利几乎不受任何制约,成为真真正正的“天子”。

0054.分封制

分封制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朝时期,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被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0055.郡县制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由于分封制赋予各地诸侯的权利过大,使周朝失去了对他们的统治权从而衰亡。秦始皇继位后决定取消分封制,改用郡县制。郡县制将地方的管理权分为郡、县两级,郡为较高一级。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 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

得世袭。郡县制确立后,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免官、服刑。

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并为后来2000多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0056.丞相制度

丞相是我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

丞相制度是由秦始皇所创制,但在那时之前已出现丞相的雏形。春秋时期,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在以后的一千多年时间中,丞相的权力虽经历了起起伏伏,但始终以重臣的角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历代的名相层出不穷。直到明朝,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丞相制度走向了终结。后世的张居正、刘墉等人并未承担宰相之职,但因职位相近、权力相似而仍被后人冠以宰相的称谓。

0057.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

该制度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管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力,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三公九卿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0058.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由隋文帝杨坚所创立。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为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为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

执行,长官为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三省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六部属于尚书省门下,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主要职责大概有: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它是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

0059.内阁制

内阁制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成立内阁制。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很快开始上升。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成为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0060.八旗制度

八旗由努尔哈赤建立。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他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八旗创建初期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属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清王朝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强大的军事保障系统。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积极的进步作用,为发展和巩固

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保卫边疆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日益明显。它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尤其是在对抗外来侵略者的战争中,八旗兵显得不堪一击,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五、考古发现

0061.元谋人

元谋人又称为“元谋直立人”。元谋人化石是在1965年5月发现于云南元谋县。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这两枚牙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黏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1976年,我国科学家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为170万年前左右。

与牙齿一起出土的还有7块石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也不远,应该是元谋人打制而成的。人们后来在发现牙齿的同一地层又发现石器和炭屑,这证明了元谋人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从而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元谋人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存在的最早的人类。

0062.蓝田人

蓝田人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陕西省蓝田县发现的人类化石所代表的人群。其化石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63年在蓝田县西北处发现的。一年后他们又在城东发现另一处遗

址。前一处的蓝田人化石有下颌骨,属于一个老年女性。距今约53万年。后一处的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3颗臼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人,可能是女性。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眉脊骨粗壮,骨壁厚,脑量小(估计为780毫升),吻部向前突出,表现出较为原始的形态。距今约70多万年。此外,在蓝田人化石的层位中还发现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石球等简单石器和包括大熊猫在内的诸多动物化石。

0063.北京人

北京人遗址是在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和美国、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的,1927年起进行发掘。它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址最丰富的遗址,先后发现5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共10万件以上。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大约五六十万年之前。其形体特征是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高突,鼻子宽扁,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脑量较蓝田人有稍稍扩大,大概在1000多毫升左右。北京人的寿命很短,平均只有十几年。

0064.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代表 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由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看,其中5个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壮年和超过60岁的老人,1个是少年,1个是5岁的小孩,1个为婴儿。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 ,他们的体质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其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为1.59米。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这些特征和现代人相一致。

除了生命体质进步外,从出土的其他化石来看,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还配有些装饰品,这说明他们在满足基本生活后有了基本的审美需求。他们还实行了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

0065.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指的是生活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大量群居生活的人群所创造的人类文明。1973年,其遗址被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故名。

河姆渡人生活的主要特点包括:居住方式上,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社会经济方面,他们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使用工具上,大量使用的耒耜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农具,而渔猎工具则有鱼镖、镞、哨、匕、锥等器物。它们绝大多数都是骨制的,而且还有装饰性的花纹刻

在上面。这些现象都无可争议地说明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0066.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遗址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一说为7000年前),这与河姆渡文化时期相同,只是一个位于长江流域,一个是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它以陕西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共包括9个省份,其中陕西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征有: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等;骨器也相当精致,但比河姆渡使用的范围要小很多。社会经济上,农业较发达,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另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装饰以彩绘为主。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

0067.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使用最早的、具有一定系统性的文字。

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于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首先被发现,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共有四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字。这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可见当时的造字手法已经很成熟了。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特点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0068.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也称司母戊鼎,因其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应为商王祭祀母亲而制。它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被一农民在田地里发现,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因而有了“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成语。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鼎身为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在鼎身四周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柱身上同样绘有野兽。可见,无论是整体的雄伟壮观,还是在细节上的精工细作,司母戊鼎都无愧是商代青铜器的

杰出代表。

0069.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前497—前489) 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它于1965年由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山西侯马晋城发现。

侯马盟书共发现5000余件,是用毛笔将盟书写在玉石片上。这些玉石片绝大多数呈圭形,但大小不一,最大的长32厘米,宽近4厘米;小的长18厘米,宽不到2厘米。所书字迹一般为朱红色,少数为黑色。字体近似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这些盟书上的内容反映了晋国末期上层政要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斗争。

侯马盟书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中国先秦时期春秋战国之交的历史,特别是晋国末期的历史,增添了新鲜材料,有重大意义。

0070.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于1974被陕西临潼县村民发现。迄今已经发现了3个俑坑,呈品字形分布,其中以一号的规模最大。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这些兵士服装相似,形态却各有特点,显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法。另外,俑坑内也有很多战马、战车和多种多样的兵器。

秦始皇兵马俑中的人和物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即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这使得它们历经两千多年而基本上保持完好。在俑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各种颜色的彩绘的残留。

总之,秦始皇兵马俑无论是从规模之宏大、工艺之复杂还是做工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来看,都是超出人的想象的,因而它也被视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0071.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位于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由1972年至1974年挖掘出土。它共包括3座汉墓,其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在这座汉墓里出土出来的诸多文物均具有很大的价值。在一号墓里的利苍妻子的尸体,距今约2100年,却依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这一奇迹,震惊世界。这座墓里还出土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可见我国当时的医学水平已经很发达了。墓里还有很多意义重大的文物,它们都为人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0072.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为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它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掖将军墓。

马踏飞燕非常小巧精致。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似乎对奔马风驰电掣的速度感到不可思议。

马踏飞燕虽为静态的艺术品,却传神地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奔马虽三足腾空,却依然能保持其平衡性。艺术家以其巧妙的构思、浪漫的手法,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六、历史事件

0073.盘庚迁都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然而由于这里地处黄河下游,多次河水泛滥,人民的生活很没有保障。当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的时候,他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因而要率领部族迁都。

然而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耐心地劝说他们:“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做殷商,或者殷朝。

0074.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发生在周朝。当时周厉王对百姓实行高压政策,禁止人们讨论国事,又命令卫巫监视民众,发现有违法的就逮捕。在这种高压下,百姓都不敢出声了,在路上碰见了也不敢打招呼,只能“道路以目”。周厉王觉得自己的政策发挥了作用,因而得意洋洋。

当时有个周朝的大臣叫卲公,他看到了这种行为的危险性,因而苦口婆心地对厉王说:“防止民众说话,就像是防范水灾一样。一旦水冲破了堤坝,那么造成的伤害一定非常大,对人民也是一样。”然而周厉王不听。后来的事情果如卲公所预言的那样,民众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只得仓皇逃奔彘,而周朝从此也逐步地走向了衰落。

0075.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是西周的末代君主。他在位期间不理朝政、任用奸臣、赋税严重,导致民不聊生。周幽王尤其喜欢女色,凡是臣子有劝说的,都被他关进了大牢;而凡是能贡献美女的,他都予以重赏。

周幽王后来迷上了一个美女叫褒姒,褒姒却皱着眉头,连笑都没有笑过一回。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后来在大臣的建议下,周幽王就搞了一次“烽火戏诸侯”。一天夜里,他下令点燃烽火台。烽火一点起来,满天全是火光。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来救驾。然而当他们到了京城后,连一个敌人的影子也没发现。他们知道了实情后,敢怒不敢言,只得又领兵回去了。褒姒见到他们受到了愚弄,终于笑了起来。然而过了一些时间,敌人真的打了过来,看到烽火的诸侯以为这次又是周幽王开的玩笑,因而谁也没动。由于城中兵力空虚,周幽王被*死,褒姒被掳走,西周从此灭亡。

0076.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当时赵国有一宝物叫和氏璧,秦国想以15座城堡交换,赵王命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到秦国后,发现秦心意不诚。他发挥聪明才智,使和氏璧“完璧归赵”。赵王为了奖励蔺相如,封其为大夫。然而这却引起了赵国大将廉颇的不满,他认为自己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到头来官职却没一个文官大。他很不服气,处处找蔺相如麻烦。蔺相如的下人很为主人抱不平,这时蔺相如对他们说:“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创造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后来这话传到廉颇耳中,他羞愧得无地自容,就脱光上衣,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家里请罪。两人遂上演了“将相和”的好戏,同心协力保卫国家。他们在世期间,秦国对赵国始终无可奈何。

0077.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术士儒士事件的合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国土虽然统一了,社会中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思想,很不利于国家的统治。后来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下令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

诗书,只有医学、占卜等少量的书籍可以保留,这就是“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将有关联的460人全部坑*。此即为“坑儒”。

秦始皇本意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在短时间内也得到了成功。但他的政策过于残忍暴戾,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而且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文化损失。

0078.指鹿为马

秦二世当政时期,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为了摸清朝中到底有多少人依附于他,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上朝时,赵高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变得将信将疑。赵高遂问起下面的大臣。面对这一情况,大多数人都立刻附和说这就是鹿,一些人想说实话却又畏惧赵高的权势只能低头不语,只有少数人敢于以真情表上。

通过这一事件,赵高摸清了大臣的底细,后来他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可怜的是,赵高的这一举动本想加强自己的权势,却加速了秦国的灭亡。因为他忘记了也没能力测测天下人的心意。

0079.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是爆发于秦末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陈胜和吴广本是带领一批民众奉命到渔阳去守卫。当他们走到大泽乡时,天下了滂沱大雨,队伍行进的速度非常慢。按照秦朝的规定,凡误期者论罪当斩。左右是死的他们揭竿而起,打着“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起义初期,他们势如破竹,连续攻克了很多地方。然而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起义者战略上出现了一些失误,再加上取得些许成绩后起了自满之心,有些人甚至自立为王,起义军难以齐心协力。秦国派大批军队来镇压,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最后还是走向了失败。陈胜吴广也均被下属所*。

虽然失败了,但此次起义的意义的难以估量的。它显示了农民自身的伟大力量,严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根基。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秦朝顾此失彼,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

008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种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献给汉武帝作为治国国策的。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吸取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到汉武帝时,国家的经济在经过“文

景之治”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因而汉初的政策已经不符合形势的需要了。于是,主张积极进取、尊卑有序的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汉武帝的这一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可以说,它独霸中国思想家2000余年,至今它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各个层面。

0081.张骞出使西域

随着汉朝国力的恢复,汉武帝改变了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而改以武力讨伐。卫青、霍去病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将。为了更大程度地争取友邦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大月氏。

张骞率领100多人出发,可行进到匈奴管辖的河西走廊的时候,他们一行人被扣押。当张骞回到中土时,距离他出发已经13年了。

从最初目的来看,张骞出使西域并没有完成任务,但张骞这次行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军事或者政治作用。张骞出使西域是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很多新鲜事物得以传播到中原,中国的先进技术也得以外传,尤其是丝绸等中原特有的物品得到了中亚和西方人民的大力追捧。张骞所走的这条道路后来被称做“丝绸之路”。

0082.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与豪强地主及封建国家的矛盾激化。黄巾起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与陈胜吴广起义不同的是,黄巾起义是经过了长期的准备而有预谋地发动的一次起义。张角本是太平道的首领,自称“大贤良师”,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密活动,10年间发展了教众几十万人。公元184年甲子年,他们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奋然起义。

起义初期,黄巾军攻城夺邑,焚烧官府,取得了很大胜利。但黄巾军各自为战,缺乏战斗经验,以致东汉王朝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当时的很多官军如袁术、曹操等人都是镇压这次起义的主力。黄巾起义历经了近1 0年,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各地官军在镇压过程中实力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已不受东汉王朝的调遣,因而这时的东汉朝廷已经是名存实亡。

0083.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刘备为了招揽贤才,亲自到了诸葛亮所居住的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前两次诸葛亮都因事外出而未得见,刘备等人毫不气馁。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倒是在家,可正在睡觉。刘备又在旁耐心等候,直到其醒来。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遂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出山后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帮助弱小的蜀国逐渐发展,实现与魏、吴三

足鼎立之势。

0084.玄武门之变

隋末天下大乱,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次年建立唐朝。按过去规矩,当由长子继承王位,但在起义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却是次子李世民,因而他们之间的皇位之争分外激烈。

为了剥夺李世民的权利,李建成建议借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之名,来达到掌握李世民的兵马之实。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射*了准备入朝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兵变后,别无选择的唐高祖只能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当年8月,高祖传位于太子李世民,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后,励精图治,成为千古明帝。

0085.玄奘取经

玄奘是唐初的著名高僧,世称唐僧,俗姓陈,名袆。他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去天竺学习佛教。公元629年,他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天竺。17年后,玄奘取得真经回到长安,然后开始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

玄奘给后人留下的更宝贵的遗产是他不畏艰辛、矢志不渝、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不移的精神。他的这种经历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不断被神化,到了明代,催生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0086.鉴真东渡

鉴真是唐代另一位著名高僧,本姓淳于。少时遍求名师,学识渊博。742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的12年中,鉴真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然而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等种种原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返途经过端州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从未动摇,终于在第六次东渡的时候到达了日本。

鉴真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欢迎,组织了多次讲学,并将唐代很多先进的技术授予日本民众,最后卒于日本。鉴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

0087.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执政后期,是安禄山连同史思明父子反叛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唐朝建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唐玄宗手里达到了空前的盛世。然而正所谓“盛极必衰”,唐玄宗在创造出“开元盛世”后,进取心锐减,后期开始不理朝政,任用李林甫等奸臣,生活上宠信杨贵妃,纸醉金迷。

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

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16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而这时安禄山拥兵边陲,野心勃勃,他见唐王朝内部外强中干、兵力空虚,便决心抓住这个机会。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初期,安禄山军队由于长期居于边境,训练有素,因而非常骁勇善战,战无不克,很快就攻打到了长安。唐玄宗不得不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将士饥疲,六军不发,大将军陈玄礼请*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只得听从。杨国忠被乱刀砍死,杨贵妃被缢死。

后来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他重用郭子仪等大将,命其统领兵士,抵抗外敌,收复失地。而这时安军内部爆发内讧,757年正月安庆绪*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后又被部下史思明所*。晚年史思明又被自己儿子*害。在这过程中,唐军反守为攻,经过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

然而安史之乱却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并给唐王朝以毁灭性的打击,被认为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0088.陈桥兵变

唐亡后,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幼帝年少只有7岁,当时手握兵马大权的赵匡胤萌发了夺权的念头。公元960年,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宰相范质派赵匡胤出兵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当军队行进到陈桥驿这个地方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0089.杯酒释兵权

正如上文所提到,赵匡胤是由一名将军通过政变后当上皇帝的,因而称帝后,他对自己的下属也很不放心,时常担心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有一次,他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在酒席上,他故意称自己心里不踏实,连一个安稳觉都难图。几位将领听出了皇帝的弦外之音,主动要求将自己的兵权解除。赵匡胤顺水推舟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赏赐给丰盛的财物。这就是所谓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以和平的方式收回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新生的北宋政权得到了稳固,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它却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此后北宋在与辽国、金国、西夏的战争中连战连败,与这一举措也有关系。

0090.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讲的是金军灭北宋,掳徽、钦宗两帝的事件,因发生在靖康年间,故名。

公元1120年,宋金联军攻破辽国。腐

败的宋朝遂成了金国攻打的下一个目标。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军队渡过黄河直达汴京。宋徽宗大惊之下急忙传位给儿子,是谓宋钦宗,国号靖康。1127年,金兵攻破城门,活捉两帝,北宋灭亡。

0091.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伟大航海家、外交家。

1405年7月11日,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240多艘海船、27400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后来,郑和又6次率众出访,直到最后一次病逝于船上。

郑和下西洋所率领的人物之众,所航行的历程之远、时间之长,所载船只之巨大、数量之多在当时都是无可比拟的。它充分显示了我国明朝时期高超的造船术和航海术,并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贸易往来和友好关系,具有非凡的意义。不过,明成祖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因而每次出行都赠送对方丰盛的礼物而不图回报。这种高成本的花费也不是随便可以承担的,所以郑和之后,再无如此壮举。

0092.鸦片战争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日趋衰落。但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骄傲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列强在完成工业革命后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但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思想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很小。西方人始终未能找到打开中国大门的钥匙,只得大量走私鸦片,牟取暴利。

鸦片的输入导致了民众委靡不振、不务正事,并造成了清政府国库的空虚。为了灭绝鸦片,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林则徐遂全力整顿,并在虎门销毁鸦片。清朝的禁烟举动,严重损害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豪强的利益,他们便以此为借口,攻打中国,鸦片战争爆发。

由于清政府往日夜郎自大,拒不接受外部的先进事物,导致清军装备落后,再加上政治腐败,平日疏于训练,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失利,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同意割让香港岛、赔偿2100万元、开放5个通商城市等种种不合理要求。中国自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093.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晚期由洪秀全领导的反对清政府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其势力曾发展到18个省,占据了150多万公里的土地。

与黄巾起义相类似,洪秀全一开始也是打着宗教的名义来发展自己的势力。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自称上帝次子、耶稣弟弟,四处传教,招立信徒。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义,成立太平天国,两年后攻破南京,建都于此,并继续北伐西征。太平天国到达了全盛时期。在此期间,他们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分给大众,希望能够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些虽具有空想性甚至某方面的落后性,却体现了领导者的美好愿望。

然而,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统治者开始贪图享乐起来;而且统治者之间相互猜忌、内讧不断,极大地打击了自身的实力;再加上清政府勾结洋人疯狂反扑,太平天国运动历经14年后还是归于失败。

0094.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的惨败让国人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之处,因而一些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保卫国家、抵御外侵。

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19世纪90年代。其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建立了很多军事工业机构,开设了许多学习西方知识的学馆,还建立了海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清王朝的实力。然而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证明了这一运动的*。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它妄图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只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就能挽救清政府的想法过于简单,也是必然失败的。

0095.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企图以此挽救清政府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洋务运动归于失败,当时的先进分子只能从其他方面寻找救国的良剂。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其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但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被*害,历时仅103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0096.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变法失败后,日益腐朽的清政府又在

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可以说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而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他们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先后发动了10次的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清政府更加摇摇欲坠。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此后各地纷纷脱离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选为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虽然辛亥革命的果实后来被袁世凯窃取,但辛亥革命仍可称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首先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让世界见识到了中国人的力量。再其次,它还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七、历史名著

0097.《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所记载的历史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相关言论。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要爱民护民,不可逞一己之私欲。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特别是它作为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它将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叙述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和行人辞令的描写尤其出色。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

0098.《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

作。编年体是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事件,国别体则是先把内容分为几个国家,然后再一一描述。《国语》相传也为左丘明所著,但争议很大。

《国语》所记载内容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全书共21卷,记录了周朝王室(3卷)和鲁国(2卷)、齐国(1卷)、晋国(9卷)、郑国(1卷)、楚国(2卷)、吴国(1卷)、越国(2卷)等诸侯国的历史。《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其中最为出色的地方是对人物言论的描述,后称:“《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0099.《战国策》

从名字不难看出,《战国策》是对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非一时一人所著,而是西汉的刘向编订命名的。

《战国策》所记录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它也是一部国别史,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册,共33卷。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该书文辞优美,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讲述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0100.《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著名的史学方面著作,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1 2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30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70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10表(大事年表)、8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科技成就等),共130篇,52.65万余字。

《史记》的作者是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他先继承父亲的史官职位,后因为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惨遭宫刑。但司马迁非但没有被摧毁,反而完成了这部历史杰作。他在《报任安书》中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对每一个人,司马迁既不抹*他的功绩,也不隐瞒他的缺点。即使是对在位的汉武帝,他也敢提出批评。但司马迁的思想非常开

放,对于底层人物倾注了很大的感情。他把农民的代表陈胜吴广归入世家这一尊贵的行列,与孔子齐肩;而对于项羽这个最终失败的人和汉高祖刘邦的敌人,他也敢于将其列于代表的帝王的本纪中。这些都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把各种复杂的历史事件叙述得非常详细而又井然有序。它还制作了一条庞大的人物画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让人过目难忘。鲁迅先生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0101.《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它开启了写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各朝各代都依照此书的体例来记录前朝的历史,共写了24本,合称“二十四史”,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通括其中。

《汉书》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100篇,80万字。《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词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0102.《后汉书》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包括纪10篇,列传80篇,志30篇,共120卷。范晔在体例上基本继承前人传统,但稍有创新。他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后汉书》肯定了王道秩序,赞美贤达忠义,鞭挞奸佞邪恶,基本上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后汉书》在章节安排、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上也都显示出了作者很深的文字功底。

0103.《三国志》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撰的一部记录三国时期史实的国别体断代史。《三国志》全书65卷,《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所载历史始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终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和《三国演义》一样,《三国志》也有明显的偏爱。由于晋朝是从魏国发展而成的,因而陈寿只为曹操写了本纪,而刘备、孙权等人均为传。不过作为史书的《三国志》,当然要比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更符合历史真实。

陈寿以严谨的态度、宁缺毋滥的思想编写成了《三国志》。它文笔简洁,善于叙事,剪裁得当,人物塑造生动,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统称“前四史”。

0104.《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

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资治通鉴》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计跨16个朝代,1363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耗时19年方完工,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包括:《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其内容上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