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桥话画:沈周《庐山高图》描绘庐山风景山水画

汉桥话画:沈周《庐山高图》描绘庐山风景山水画

首页角色扮演凌天传世更新时间:2024-06-26

《庐山高图》,明代,沈周,纸本设色,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庐山高图》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气势恢弘。画面右下角山坡两棵劲松虬曲盘缠,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木桥斜跨,打破了流水飞白的呆板,两侧峭壁呈内敛之势,瀑布上方庐山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构图由近景的山坡虬松,中景的瀑布、巉岩、峭壁,远景的庐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远,近、中、远景相连,一气呵成,贯串结合而形成S形曲线。这种构图法很像南宋院体的程式,近景的处理也和马远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图群峰直插,回环掩映,争奇竞胜,实在是大家手笔。在画法上,先用淡墨皴染,再用浓墨逐层提破,并以重复的皱纹引导山石作左右倾斜、呼应、冲突的韵律,使群峰有簇拥叠转的动感。中间一座山石墨色较淡较明亮,好像从画的外面投射一些光线进来,这座方形的山石用不同的皴法描绘,感觉石质坚硬,使画面产生更多变化。除了近景的大树外,山上的树木都很渺小,衬托出庐山崇山峻岭的气势。作者取于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高叠的石岩,进而形成转折交搭的层峦,大小林木复合为统一的自然美,布局疏郎,厚重凝炼,有条不紊,宾主和谐,浑然一体。沈周的个人特色在这幅画中也初见端倪,山石主要用短披麻皴,干湿互用,层次分明,山峦没有险绝沉重之感,而是将温润柔雅的气氛贯穿画面。

沈周《庐山高图》

沈周的山水画大多描绘文人的生活环境和山川自然风光,主要是学习董、巨和元四家,但也曾学习过浙派画家戴进《东山图》,是吸收浙派用笔和设色的某些长处来丰富元代文人画法的表现力。沈周作画要求很严,据说早年多画小幅,四十岁以后才开始画大幅作品。沈周的成熟风格有两种:粗笔和细笔(称“粗沈”和“细沈”)。前者比较简率,用中锋秃笔,实际上是南宋风格的继续;也可能由于求画的人太多,所以干脆寥寥几笔,以作应酬。后者则笔法细密繁复,是学习元代画家王蒙的结果。因为他的细笔山水少,所以认为“细沈”较珍贵。另一个吴门画家文征明的作品,也被分为“粗文、细文”两种,而“粗文”较少。大约是物以稀为贵,因此鉴赏界流传所谓“粗文细沈”的说法,然而“粗沈”却是他艺术风格的主要方面。沈周的书法是学习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养成了用笔凝重老硬的习性,所以他临摹元代画家倪瓒的山水时,他的老师赵同鲁在旁总指出用笔“又过矣,又过矣”,他始终无法把握住倪瓒那种若淡若疏、似嫩而苍的笔调,他临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同样是用笔太过,缺乏黄氏笔法那种虚灵飘逸的感觉。然而他以凝重老硬的笔法,在学习王蒙和吴镇尤其是学吴镇的山水画法中,获得个人艺术上的成功,形成一种简朴、淳厚的画风。他的画笔法坚实豪放,苍中带秀,刚中有柔,而且墨色深厚清润,具有蕴藉文雅的格调。即使晚年画风变得更为粗简,但也毫无粗俗的习气。他的水墨设色山水,其色彩简洁、明丽、高雅,确有胜于前人之处。

这幅《庐山高图》,一则因为是祝寿用的,格外专注;二则因为当时的沈周主要是学习王蒙的技法,虽然功力深厚,但应该说个人风格还处在探索和成熟的过程中,所以正好体现出“细沈”的典型风格。王蒙作品的主要特点,一是所谓的“牛毛皴”,即笔法细密,二是山体连绵不断,这在《庐山高图》中都有明显的体现,笔画虽然多,但是井然有序,丝毫没有纷乱的感觉。而且墨色层次也很丰富,局部的皴擦点染不下五六遍,却依然清新典雅,没有松懈泄气或浑浊的迹象。虽然此图着意模仿王蒙笔意,但与王蒙《具区林屋图》相比较,仍然具有明显的明代特点。因为他不仅受元代文人画的影响还有受北宋画风熏陶,大山堂堂构图有北宋气势,王蒙式的解索皴中更多融入了董巨的披麻皴,减弱了符号感,露出蓬勃明朗气息。

沈周《庐山高图》局部

画面右上角有沈周自己写的一段赞颂老师的长跋,标题为“庐山高”篆书,并题古本长歌一首,尾自识“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成化丁亥是1467年,沈周41岁。跟他享年83岁相比,算是早年了。画史记载,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小幅,40岁以后才开始作大画,这件作品正好处于由小画向大幅绘画的过渡时期,是沈周由奠基阶段转向变革阶段的显著界碑。

画趣拾珍

明万历年间,新崛起的“吴门画派”逐渐在中国画坛上取得了霸主地位。与“浙派”一样,“吴门画派”因其画家多是苏州人而得名,在作画时强调要有“士气”,其山水画属文人画体系。“吴门画派”的形成,使明代山水画达到了鼎盛,其中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最为有名,被称为“吴门四家”。以线条刚硬、皴法激烈为特色的院体浙派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笔法苍劲、意境深邃的吴门画派,沈周即是这个画派的代表人物和奠基人。吴门画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以诗文书画自娱,淡于仕进。沈周培养出的许多门生如文征明、唐寅等都是明代画坛及吴门画派的杰出人物,他们不仅与沈周齐名,其中一些人的成就甚至超越沈周,并对后世绘画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沈周的一生都在吟诗作画中度过,他终生不仕,广交宾客,生性豁达,为人敦厚。他的平和心态以及高尚的艺术情操和道德典范造就了沈周在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历史地位。

沈周出生于书香世家,家境殷实,祖上三代都以书画闻名,家藏古代书画名迹甚多。曾祖父沈良琛精于鉴赏,与“元四家”中的王蒙交情甚笃;祖父沈澄善诗文,能绘画,精于鉴赏,明初永乐年间被征,称病不从;伯父沈贞和父亲沈恒都以诗文书画闻名。良好的家境条件让沈周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7岁即跟随著名经学家陈宽学习古文,11岁时便已精通诗文韵律,所作的诗赋经常被乡里传诵。

沈周《庐山高图》局部

15岁那年,他的父亲被官府指定为“粮长”。所谓“粮长”是明朝设在乡间的一种职务,主要负责劝老百姓按时耕种、及时纳税、解运粮食以及举报逃税等,一般由当地大户充任,并累世相承。这事表面很风光,可实质上却是一件苦差,若是当地贫户多,完不成任务,多半要倒贴。指定的“粮长”都要到户部开会,地点在南京,虽然离家不远,父亲却极不情愿去,年轻的沈周便替父亲去了。时任户部侍郎崔恭好文学,沈周特地写了一首“百韵诗”呈送上去。崔恭看了诗,大为惊异,怀疑根本不是这个少年所写,于是命人把沈周叫来,要当面考一考他。崔恭出题《凤凰台赋》,沈周不仅写得快,而且“词采烂发”,其中写道:“江上秋风吹鬓丝,古台又落我游时。六朝往事青山见,四海闲人白鸟知”。崔恭读罢,立刻就服了,称赞他说:“王子安(王勃)才也!”崔侍郎一高兴,就下令免除了沈周父亲“粮长”的差使。

长洲地方官听说了沈周的才名,便想以荐举贤良的名义让他出来做官,多次发文催促。在别人,这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可沈周并没有那么激动,他搬出《周易》为自己算了一卦,结果得到的卦辞是“嘉遁贞吉”,于是沈周拒绝了郡守的好意,决意隐居。为了避开城市的喧嚣,沈周把家从城里搬到了乡下,建了一处“竹庄”。沈周的朋友史鉴描述说:“去湖三里近,种竹万竿馀。径转通幽处,朋来问索居。散金时买画,补屋为藏书。千古王摩诘,辋川应不如。”这里成了沈周从事书画创作、与朋友切磋艺术的好地方。因为没有了当官的想法,少去了应付科举考试的烦恼,沈周可以集中精力从事诗文、书画,日子过得平静而单纯。他饱读诗书,不过最热衷和擅长的还在于书画。

沈周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从小受到父辈的熏陶,又拜陈宽、赵同鲁、杜琼、刘珏等为师,而杜琼从沈周小时候就教他临摹古画,一步一步把他带入艺术殿堂,所以沈周在绘画上长进很快。成名以后,模仿他的人很多,往往他的画早上出来,中午就有模本出现,因为当时的苏州是一个繁庶的都市,有钱人争相购买书画作品,专门做假画的人也不在少数。每天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不管是高官富商重金求之,还是农夫、牧民、商贩、走卒相讨,他一概应之,从不拒绝。

沈周《庐山高图》局部

当地有一户陈姓人家,发誓要化缘募集善款来修缮家族祠堂,找上门来请沈周帮忙,沈周念他是个懂得仁孝的人,特地画了一幅画,上面的题款写道:“一砖一木但随缘,或米或钱惟任意”。那个孝子拿着这幅画去化缘,果然募集到不少钱。还有更出格的事,有个贫寒的读书人,母亲得了重病,无钱医治,听到市面上沈周的画很值钱,便克隆了一些他的画去卖,可人家对此很是怀疑。他万般无奈,硬着头皮找到沈周,求他在自己仿制的赝品上给落个款,以卖出个好价钱。搞艺术的人最讨厌的莫过于这种不尊重自己知识产权的行为,可沈周笑着拿起笔来,先在那幅仿制的画上修饰了一番,一下子让它生动起来,然后又在上面题跋,盖上了自己的印章。这幅经沈周修改的画果然卖出了大价钱,读书人为母亲治好了病,一生对沈周都感激不尽。有人不理解沈周的所做所为,专门给他提个醒。可沈周却笑言:“天地一痴仙,写画题诗不换钱。”意思是:我不过是喜欢画画写诗的痴人罢了,作品不是用来换钱的。一个叫刘邦彦的朋友笑他说:“送纸敲门索画频,僧楼无处避红尘。东归要了南游债,须化金仙百亿身。”意思是说,要应付如此众多的求画者,除非像孙悟空那样,拔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化出无数替身。

《庐山高图》是沈周为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的精心之作。陈宽,字孟贤,号醒庵,学识渊博,工诗,具唐人法,亦善绘画,曾为沈周老师。陈宽祖上是江西人,沈周即以庐山来象征老师的品格,所以此图绘庐山之“高”以为象征。一说到庐山,人们马上就会意想到紫烟缭绕的香炉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远近、高低、横侧变幻的山岭,庐山是一座美妙的永远无法识其真面目的山,这就给画家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沈周并不曾到过庐山,这幅画是其依据想象且融汇诗意画成的,把胸中积蓄的最美意境尽情地展现出来,表现的是画家心目中的庐山,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图上嶙峋的怪石,居然与今日照片中的“五老峰”十分相似。他极力刻画庐山“仰之弥高,大气氤氲”的动人形象,借此来表达师恩浩荡的主题。并且他亲自在《庐山高图》上题跋,行文激荡,豪迈雄健:“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岌科二千三百丈之,谓即敷浅原。培何敢争其雄?西来天暂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春胸。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时有落叶於其间,直下彭蠡流霜虹。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熊。其阳诸峰五老人,或疑纬星之精坠自空。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有元劂(音同:绝)祖迁江东。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忠於公。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昔闻紫阳祀六老,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不崇丘园肥遁七十,著作白发如秋蓬。文能合坟诗合雅。自得乐地於其中。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音同:胡)高举淩天风。”

沈周《庐山高图》局部

沈周性情澹泊,心胸宽广,这使他在艺术上特别善于包容并蓄,博取众长。他继承了宋元名家的笔墨,刚柔并用,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粗笔水墨新风格。40岁以后又一改画风,以骨力胜,气势雄强,因此成为明代中期文人画“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当时,学沈周画的画家有许多人,对不同于吴门画派风格的画家,沈周从来不存门户之见。他为人平易近人,遇到切磋画艺者,沈周总会热情招待,没有一点架子。有一次,明朝另一位有名的画家徐端本(后改名史忠)从南京来寻访沈周,恰逢沈周出门去了。史忠不拘礼数,见沈周堂上置有素绢笔墨,忽然画意涌出,禁不住乘兴挥毫,作了一幅山水,画完之后,就掷笔扬长而去,连姓名也不留。沈周回来以后,见到堂上几案上的画作,非常高兴地说:“吾阅人画多矣,吴中无此笔,非金陵史痴不能也。”于是马上派家人四处寻找史忠。找到史忠后,他便请史忠在家里住下,两个人交流技艺,不知不觉三个月便过去了,他们也成为了莫逆之交。后来沈周去南京,也曾在史忠的“痴楼”住过一些日子。沈周曾在《赠史痴翁》的诗里写道:“我生迨八旬,落魄如疯颠。不知人所毁,亦不求人怜。种竹欲借地,买画常卖田。蓬蓬披白发,咄咄书春天。我颠与翁痴,颠痴相比肩。约为老兄弟,逍遥见彭钱。”

随着沈周在画坛名声的增大,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多,在这些人里以位列吴中四才子的唐伯虎、文征明最为出众。唐伯虎的父亲看孺子可教,便把他送到了沈周的门下。小唐伯虎天资聪颖,学东西非常快,仅仅两年技艺就突飞猛进。有一次,当地一位名士找沈周求画,沈周恰好有事没时间画,便让唐伯虎代劳。唐伯虎非常兴奋,觉得是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他把自己关在书房中一整天,精心绘制了一幅大气磅礴的山水画。傍晚时分,当他把画作交到老师沈周手上时,沈周不禁拍案叫绝,着实把他夸奖了一番。唐伯虎十分得意,不知不觉中滋生了自满情绪,觉得自己的绘画水平真的不得了了,甚至觉得老师的水平也不过如此。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他对每天沈周的辅导和布置的作业也不那么认真听、认真做了,有时趁老师外出,就胡乱画点什么,应付一下检查,然后就撒开了玩去了。沈周注意到了弟子的变化,可他并没有把唐伯虎叫过来狠批一通,也没有跟他苦口婆心地讲大道理,而是想了一个特殊的办法。

沈周《庐山高图》局部

一天,沈周在书房指导唐伯虎绘画,讲得有些晚了,就留他一起吃饭。时近中午,天气很热,书房的门窗却关得严严实实。唐伯虎吃得汗流浃背,实在受不了了,就跟沈周说:“老师,能把窗户打开吹一下风吗?”沈周点点头,说:“当然可以啦,你去把窗户打开吧。”唐伯虎立刻放下碗筷,跑去开窗,可当他伸手去推窗户时,手触碰到的,却是光滑的墙面。他定睛一看,原来他跑去开的“窗户”竟然是一幅画。唐伯虎万没想到老师居然可以把画画到如此以假乱真的程度,他为之汗颜了。聪明的唐伯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走过去,惭愧地对沈周说:“老师,我知道我错了。”从此唐伯虎低下了高傲的头,再无半点骄傲之心,潜心学画,终于成为和沈周齐名的大画家。沈周的弟子们对老师都非常服气,他的另一位弟子文征明也非常厉害,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然而说起自己的老师,他满眼都是敬佩,他说:“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有一百个文征明加起来,也抵不过他。”

沈周对待艺术很执著,对待弟子很委婉,对待利益则很淡泊。有一次,沈周花费巨资购买了一部古书,他爱不释手,放在书房中时常阅读。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无意中看到那本稀有的古书,大为惊讶,问道:“这部书怎么会在先生这里?”沈周看着他,不明所以。客人迟疑了一下,说道:“这部书一直是我家珍藏,遗失了很长时间了,没想到今天从您这里又得以见到,如果您不介意,我想将它赎回。”沈周问:“你说是你家祖传,可有什么证据?”客人回答说:“在某卷某页,我曾记有某件事,应该还在的。”沈周拿过书,翻到那儿一看,果然有此事,于是,他把书奉还。客人虽然再三追问,沈周也没有说出卖书者的姓名。事后,也没有去呵斥卖书者的偷窃之举,向他追讨损失。

沈周《庐山高图》局部

沈周曾收藏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的价值无可估量,沈周视若珍宝,每当有艺术圈子里的贵客登门,他便会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欣赏。有一次,他拿着这幅画请一位书法大家题跋,不想第二天,那位大家亲自登门,万分惭愧地告诉他《富春山居图》丢了。沈周痛惜不已,家人提议告官,一定要把画追回,他摆摆手说:“算了,他乃一代大师,怎么会做这样的事呢?”事后得知,是这位大家的儿子偷偷把画藏了起来,然后找机会给卖了。凑巧的是,有一天沈周在市场上又见到了自己的这幅画,可卖家出价很高,他无力回购。回到家,沈周叹息良久,为了暂慰思念之苦,他拿起画笔,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把三丈长卷从头至尾,背着临摹了一遍,这就是著名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年纪愈大,沈周愈加平和。弘治十一年(1498年)的一天,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竹庄”惯有的宁静。来人青衣皂服,一副衙门里当差的打扮,他大声说道,“你是沈周吗?太守有令,征召你进城服劳役,为太守作画,现在就跟我们走。”沈周一愣,但随即急忙上前恳求说,“请小点儿声,不要惊动我的老母亲。这样吧,我早去晚回,按时去画,保证不耽搁。”原来长洲新来了一位曹太守,想征召当地有名的画工把府中装饰一番。衙门里有一个嫉恨沈周的小吏,看新太守对当地名流不熟悉,就把沈周的名字也写在其中,让堂堂画家去做小工的活计,也算羞辱他一回。小吏走了,在沈周家做客的朋友们愤愤不平,“这个新来的太守不知道先生您的大名,不然怎么敢如此轻贱您呢?我看您不如去求一下当朝的权贵,让他们说一下情,免得去做那下贱的差使。”此时的朝中,内阁大学士、当朝宰相李东阳,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王鏊等,都是沈周过从甚密的挚友,随便请他们说句话,都能让曹太守胆战心惊几天。

沈周《庐山高图》局部

不料沈周却淡然一笑,回答说:“我不过是一介平民,官府征召去服役是分内的义务,有什么轻贱呢?如果让我去求那些权贵而免除服役,那才是真正的轻贱啊!”其后,沈周果然每天到太守府去上班,与众多画工一起,描梁画柱,装饰壁画,丝毫没有屈辱之感,早出晚归,乐在其中,一干就是几个月。装修完毕,曹太守亲自来验收,见沈周画得好,还特地赏了他几文钱。不久,曹太守到京城述职,谈完工作,听汇报的吏部尚书随口问道:“沈先生近来身体好吗?”曹太守不知所云,但听他口气似是很熟,又不敢细问,只好唯唯诺诺地含糊回答:“他身体挺好!”改天曹太守又去拜访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李东阳旁的事都有些心不在焉,却独独问他:“沈先生有书信让你带来吗?”曹太守茫然不知所措,只好信口应道:“有书信,只是还没送到。”他实在弄不明白这位沈先生究竟是何来历,竟让京城的高官如此惦念。慌忙退出之后,曹太守赶紧去拜访自己的好朋友吏部右侍郎吴宽,问他:“长洲的沈先生是个什么人?”吴侍郎详细向他说了沈周的情况。曹太守这才知道,沈先生就是那个给自己绘饰墙壁的老画工。他吓得汗流浃背,心想自己不仅折辱了一位名士,最要命的是自己在宰相面前信口胡说,倘若没有书信,可如何跟上司交代啊!曹太守自京城回到苏州,连家都没敢回,就直奔竹庄,一再向沈周道歉。拜访后,免不了又请沈周修书一封,连夜派人送往京城。

沈周曾在临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中说:“以画名家者,亦须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则画亦高,古人论书亦然。”这也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总结。沈周能在历史上赢得崇高的地位,不仅因为他的艺术成就,更是因为他的为人。

名家小传

沈周画像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年自称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作画,花鸟、竹石等无所不能,而尤善山水,他得法于家传,兼学杜琼、赵同鲁,晚年醉心吴镇,是明代吴门四大画家的领袖,也是“吴门画派”的开山鼻祖。同时也是诗人与书法家。沈周传世作品较多,有《策杖图》、《庐山高图》、《山水读书图》、《采菱图》、《虞山古桧图》等。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