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唐朝将五原榆林之地割让给突厥,突厥入居河套地区,详细过程可参见我此前写的《武德年间李渊李建成割让河套地区始末》一文。此后,直到唐太宗贞观初年,唐朝才陆续收复河套地区。本文就对这一收复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一、唐朝收复河套地区时间辨析
唐朝是何时收复河套地区的呢?
我看到有一种说法,认为唐朝在武德年间就已经收复河套地区了,主要依据是《资治通鉴》武德五年(622)的一条记载:
武德五年(622)十一月乙酉,封宗室略阳公(李)道宗等十八人为郡王。道宗,道玄从父弟也,为灵州总管,梁师都遣弟洛儿引突厥数万围之,道宗乘间出击,大破之。突厥与师都连结,遣其郁射设入居故五原,道宗逐出之,斥地千馀里。
武德五年(622),李道宗担任灵州总管。当时,突厥的郁射设入居五原之地,对应的就是武德四年(621)李渊和李建成割让五原榆林之地。李道宗把突厥郁射设赶走,开拓土地1000余里。查《旧唐书》地理志,灵州距离长安一千二百五十里,丰州(五原)距离长安二千二百六里,据此推算,灵州距离丰州(五原)大约1000里。如果李道宗从灵州出发,开拓土地1000余里,这不正好推进到丰州(五原)一带了吗?如果据此推论,是否可以说,李渊和李建成在武德四年(621)割出去的土地,在武德五年(622)已经被收复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一)李道宗驱逐突厥郁射设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不对吧,李道宗驱逐郁射设的时间难道不是武德五年(622)吗?《资治通鉴》已经很明确的写了呀。
我们细读《资治通鉴》就会发现,《资治通鉴》也并不确定李道宗驱逐郁射设的确切时间,它之所以把这一事件写在武德五年十一月,是因为李道宗在武德五年(622)十一月被封为任城郡王,“十一月乙酉,封宗室略阳公(李)道宗等十八人为郡王”,因此把与李道宗相关的事件一并附在了武德五年(622),这是《资治通鉴》的一贯写法。实际上,我们读一下两唐书李道宗传就会发现,李道宗驱逐郁射设的具体时间是不确定的,以《旧唐书》李道宗传为例:
(武德)五年(622),授灵州总管,……初,突厥连于梁师都,其郁射设入居五原旧地,道宗逐出之。振耀威武,开拓疆界,斥地千余里,边人悦服。……贞观元年(627),征拜鸿胪卿,历左领军、大理卿。时太宗将经略突厥,又拜灵州都督。(贞观)三年(629),为大同道行军总管。
根据《旧唐书》李道宗传的记载来看,史书本根没有记载李道宗驱逐突厥郁射设的确切时间,只能大致看出,驱逐郁射设,发生在武德五年(622)李道宗担任灵州总管以后。而综合各种史料来看,李道宗曾至少三度出任灵州总管/都督,第一次是武德五年(622)至武德六年(623),第二次是武德八年(625)至贞观元年(627),第三次是贞观三年(629)。
前后时间跨度很大,李道宗究竟是在何时驱逐的郁射设,是需要深入探究的。
(二)直到武德九年(626)六月初,突厥郁射设仍然在河套地区
据《资治通鉴》武德九年(626)六月记载:
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
这一事件,很明确发生在武德九年(626)六月庚申(初四日)玄武门之变前夕,是玄武门之变的直接导火索之一,因此,该事件的发生时间,肯定在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册府元龟》卷990将其明确记载在六月丁巳(初一日)。
可见,直到武德九年(626)六月初,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仍然在突厥郁射设手中,不但五原榆林之地根本没有被收复,就连灵州东侧的盐州(原隋盐川郡)也遭到突厥的进攻。
武德九年(626)六月突厥围乌城事件,表明直到玄武门之变前夕,唐朝仍然没有收复河套地区。也就是说,李渊,并未在其掌权期间收复河套地区。
(三)从武德年间唐朝对五原榆林军民的安置情况看,李渊对于收复河套地区,处于逐渐死心的状态
1、五原军民安置
武德初期,唐朝设置丰州管理五原之地。武德四年(621)唐朝割让五原之地后,刚开始,并未马上把丰州撤销,而是暂时保留丰州及其下属各县的建制,将其连同五原军民暂时寄居在灵州,据《册府元龟》卷990记载:
隐太子(李)建成议废丰州,绝其城郭,权徙百姓寄居于灵州,割并五原榆平(榆林)之地。
《旧唐书》地理志也印证了这一记载:
灵州怀远县,“界有隋五原郡。武德元年,改为丰州,领九原县。(武德)六年,州县俱省入怀远县”。
可见,武德四年(621)割让五原之初,唐朝是把丰州的州县建制及军民,都暂时寄居在灵州怀远县。
但是,武德六年(623),唐朝正式撤消了丰州的州县建制,将其并入灵州怀远县。
州县建制撤并之后,丰州(五原)军民安置到哪里去了呢?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并未安置在灵州,而是进一步南迁到庆州安置:
庆州延庆县(原名白马县),武德六年(623)徙故丰州民析合水置。
也就是说,武德六年(623),唐朝专门从庆州合水县分置出白马县,专门用于安置丰州(五原)军民。
五原军民安置情况
据此看,武德四年(621)李渊割让五原之地的时候,保留丰州的州县建制,并将丰州(五原)军民暂时寄居灵州,反映出李渊当时可能还有那么一点不甘心。武德六年(623),李渊撤销丰州州县建制,并将丰州(五原)军民安置在庆州,则反映出李渊对于收复五原之地已经逐渐死心了。
2、榆林军民安置
武德初期,唐朝设置云州管理榆林之地。武德四年(621)唐朝割让榆林之地后,刚开始,也未马上把云州撤销,而是暂时保留云州及其下属各县的建制,将其连同榆林军民暂时寄居在延州。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
延州丰林县,武德四年(621),于此侨置云州及云中、榆林、龙泉三县。(武德)八年(625),废云州及三县,以龙泉并入临真,以云中、榆林并入丰林
基本的处置过程与丰州(五原)非常类似,武德四年(621)割让榆林之地时,保留云州的州县建制,将榆林军民寄居在延州。武德八年(625)更进一步,撤销云州州县建制,榆林军民就地并入延州。反映出李渊对于收复榆林之地也已经逐渐死心了。
榆林军民安置情况
综合以上分析,唐朝在武德年间未能收复河套地区。那么,唐朝最终是如何收复河套地区的呢?
二、唐朝对突厥政策的调整
(一)李渊采取的措施
武德七年(624)迁都之议被李世民阻止后,唐朝开始调整对突厥的政策。因为唐朝既然想继续在关中立足,就必须放弃对突厥妥协退让的政策。
从武德八年(625)开始,李渊开始着手加强军备,布置防御,对突厥逐渐开始采取抵抗措施。
武德八年(625)初,李渊召集群臣商议备边措施,将作大匠于筠提出:
未若多造舩舰於五原、灵武,置舟师於黄河之中,足以断其入寇之中路。(《册府元龟》卷990)
即建议在黄河建立水师,阻挡突厥入侵,很有点陆地上的损失由水面上补的意思。
中书侍郎温彦博又提出:
昔魏文帝掘长堑以遏匈奴,亦因循其事。(《册府元龟》卷990)
即建议挖掘堑壕阻挡突厥。
李渊对上述建议均予以采纳,“帝并从之,於是遣将军桑显和堑断北边要路,又徵江南习水之士,更发卒於灵州造战船”(《册府元龟》卷990)。
实际上,通过李渊的上述措施,也能看出武德四年(621)唐朝割让五原榆林之地后的恶果。如果唐朝仍然掌控五原和榆林,则唐朝只需要依托五原和榆林的城池加强陆地防务即可,何必劳师动众的去建设水师呢?
此后,武德八年(625)五月,李渊复置关中十二军,准备抗击突厥。据《资治通鉴》记载,“初,上以天下大定,罢十二军。既而突厥为寇不已,(五月)辛亥,复置十二军,以太常卿窦诞等为将军,简练士马,议大举击突厥”。
可见,武德后期,李渊是希望通过加强军备来抵抗突厥的。但是,由于李渊本人的能力、可用的将领都比较有限,再加上武德后期李渊与李世民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李渊的上述措施并未发挥很大的作用。不但根本无法收复五原榆林之地,甚至无法阻挡住突厥的进攻。
武德八年(625)当年,突厥大举入侵河东道,李渊派出右卫大将军张瑾率部抵抗,结果于八月间在并州太谷之战中被打得大败,突厥一度深入到晋东南的潞州一带。最后,还是紧急启用李世民接手并州防务,才抵挡住突厥的进攻。
武德八年突厥入侵河东道
武德九年(626)突厥主力入侵关内道,至玄武门之变前后,已先后入侵关内道的灵州、原州、泾州、会州、陇州等处。同时入侵了陇右道的凉州、秦州、兰州、渭州等处。
武德九年突厥入侵关内道
武德九年突厥入侵陇右道
这一被动局面,直到李世民即位后才有所改观。
(二)李世民即位后采取的措施
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八月即位后,首先在渭水挡住了突厥的进攻,结成渭水之盟,为唐朝争取到时间。然后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防御,整顿军务。
李世民
1、修葺城寨
武德九年(626)九月,李世民下令修葺城寨,“(九月)壬辰(初七日),修缘边障塞,以备胡寇”(《册府元龟》卷991)。
该诏书提到,“其北道诸州,所置城寨,粗已周遍,未能备悉。今约以和通,虽云疲寇,然蕃情难测,更事修葺,佥曰宜之”。
细读该诏书,我们就会发现当时唐朝的弱点,那就是北部边境地区的城寨,并不完备,“粗已周遍,未能备悉”,说白了就是一条四处漏风的防线。因此,李世民决定继续修,“其城寨镇戍,须有修补,审量远近,计度功力,所在军民,且共营办。所司具为条式,务使成功”。
2、训练军队
武德九年(626)九月,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以身作则,亲自训练唐军。
据《册府元龟》卷124记载:
九月丁未(二十二日),引诸卫骁兵、统将等习射於显德殿庭,谓将军已下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洎於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遣中国生民涂炭於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若无贼来,我则为汝博士,教汝弓射,庶使汝等武艺优长。若有贼来,我即为汝将帅,领汝斗战,亦望使汝前无横敌。”於是每日引数百人,於殿前教射,帝亲自临试,每坐或至午时,射中者随赏弓刀、布帛、丝绵,特加其上考。
对其训练效果,《旧唐书》太宗本纪评价道,“自是后,士卒皆为精锐”。
这里面提到了当时唐朝的另一个弱点,训练不足,战斗力较低,而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武德年间的唐军,经常被某些高层统治者用来“穿池筑苑,造诸淫费”。李世民及时纠正这个问题,专心训练部队,很快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3、调整军府
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军队基本的组织单元是军府,因此,妥善的设置军府,是提高唐军战斗力的重要工作。李世民即位之后,立即着手调整军府。关于这一点,由于史料的缺失,史*载的不多,但是,查阅唐朝墓志,我还是找到了一点线索。据《独孤开远墓志》记载:
(武德九年)十月,“奉敕晋州道简点军()及安置诸府”。
据此看,当时,李世民很可能对全国范围内的军府进行了调整和安置。
李世民为了加强唐军战斗力所采取的措施,不止以上这些,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通过对比李世民和李渊采取的措施,我们发现,虽然他们措施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结果却很不一样。究其原因,二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执行力度上,李渊所采取措施的执行力度明显不如李世民。
例如加强边境防御,早在武德八年(625)六月丙子(十四日),李渊就下令在河东道并州以北的石岭关断道,防备突厥入侵,“水部郎中姜行本断石岭道以备突厥”。但是,1个多月后,突厥入侵河东道,居然快速攻陷石岭关,“八月,壬戌(初一日),突厥逾石岭,寇并州”(《资治通鉴》)。
而李世民下令加强防御后,我们发现,贞观初年突厥入侵频率和烈度都大幅降低,这固然与突厥自己内部出现问题有关,但是,与唐朝边境防御大幅加强也是分不开的。
再如训练部队,李渊也曾下令“简练士马”,但是看武德八年和九年唐军对突厥的作战情况,看不到唐军的战斗力有多大的提高。而李世民亲自抓训练,唐军的战斗力很快就得到了提高,唐军在贞观年间表现出的战斗力,简直可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对于李世民亲自训练将士,宋代史学家范祖禹在《唐鉴》中有一段负能量十足的批评:
然而教士卒习射者,有司之事,殿庭非其所也。苟将士得其人,何患乎士之不勇、技之不精乎?
话说的很漂亮,我估计李渊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如果领导不以身作则,亲自抓训练,试问所谓的“有司”(有关部门)能有多大动力去积极主动的加强训练?李世民此举,传达了一个很清晰的信号,那就是皇帝很重视军队训练,这种信号一旦明确传达,有司自然会积极执行,唐军的训练水平也就提高了。
总之,经过李世民的努力,唐朝做好了准备,开始着手收复河套地区。
三、唐朝收复河套地区的过程
(一)收复榆林之地
我在《武德年间李渊李建成割让河套地区始末》一文分析过,武德四年(621)唐朝放弃榆林之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榆林南面的梁师都的存在。
李世民即位后,很快就把解决梁师都问题提上日程。
李世民一方面实施反间计,梁师都手下大将李正宝、辛獠儿等纷纷投降唐朝;另一方面不断派小股部队袭扰梁师都,践踏其庄稼,破坏其经济实力。梁师都的力量很快削弱。
贞观二年(628),李世民派出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出兵讨伐梁师都。突厥颉利可汗发兵救援梁师都,结果被唐军击败,唐军乘胜包围梁师都。四月壬寅(二十六日),梁师都从父弟梁洛仁*掉梁师都,率部投降。至此,梁师都这个在武德年间一直困扰唐朝的割据势力,被李世民一举消灭。
梁师都被消灭、突厥救援部队被打退后,位于其北面的榆林之地,相应的被唐朝收复。李世民于贞观三年(629)在此重新置州,但是,新的州没有使用武德年间曾经使用的“云州”,而是叫做“胜州”
为什么叫胜州呢?一方面是因为隋朝曾在此设置过胜州;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庆祝唐军在此击败突厥,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贞观二年(628)平梁师都,(贞观)三年(629),仍隋旧理置胜州。时柴绍、刘兰破灭匈奴(即突厥),夺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决胜为名。
至此,在武德四年(621)割让榆林之地8年后,榆林之地再次回到唐朝怀抱。
胜州
(二)收复五原之地
收复五原之地面对的问题要复杂一些,因为驻扎在这里的是突厥郁射设所部,唐朝想要收复五原之地,必须要击败突厥。
经过贞观初年的准备,再加上这段时间突厥内部出现问题,又遭遇了天灾,讨伐突厥的时机逐渐成熟。
贞观三年(629)十一月,李世民派出六路大军共计十余万人,统归李靖节度,讨伐突厥。
综合两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来看,六路大军主将分别是:
定襄道:兵部尚书李靖(同时节度全军)、代州都督张公谨;
通漠道:并州都督李世勣、右武卫将军丘行恭;
金河道:左武卫大将军柴绍(《资治通鉴》记为华州刺史);
大同道:灵州都督、任城王李道宗;
恒安道:幽州都督卫孝节;
畅武道:营州都督薛万淑。
其中,直接负责从灵州向北进攻突厥郁射设,指向五原之地的是大同道行军总管、灵州都督、任城王李道宗。
贞观三年(629)十一月庚申(二十三日),唐军正式出击,十一月乙丑(二十八日),李道宗就在灵州击败突厥,“乙丑,任城王道宗击突厥于灵州,破之”(《资治通鉴》),推测李道宗在这里击败的应该就是突厥郁射设所部。
此后,十二月庚寅(二十四日),郁射设正式率部投降,“庚寅,突厥郁射设帅所部来降”(《资治通鉴》)。
至贞观四年(630)三月庚辰(十五日),唐军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突厥颉利可汗,突厥各部或被击败,或向唐朝投降,突厥被彻底讨平。
五原之地相应被唐朝收复。李世民于贞观四年(630)在此复置丰州,只是,可能武德年间唐朝在五原之地拆毁城郭、迁徙百姓的工作做得太彻底,贞观四年复置的丰州,不领县,只领突厥番户,并任命早在武德年间就归降唐朝的突厥将领史大奈出任丰州都督。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贞观四年(630),突厥降附,又权于此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唯领番户,以史大奈为都督。
至此,在武德四年(621)割让五原之地9年后,五原之地再次回到唐朝怀抱。
此后,贞观十一年(637)史大奈去世后,丰州都督府一度撤销,土地并入灵州。但在贞观二十二年(648,两唐书地理志记为贞观二十三年,649),又恢复设置丰州,永徽元年(650)复置永丰县,永徽四年(653)设置九原县。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贞观)十一年,大奈死,复废府,以地属灵州。(贞观)二十二年,又分置丰州。永徽元年于州复重置永丰县。(永徽)四年,于郭下又置九原县。
丰州
同时,只有州县而无百姓也无法固守丰州,因此,唐朝又招募百姓充实丰州,经过太宗和高宗两代皇帝的持续努力,到高宗时期,丰州才逐渐充实:
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乃以灵、夏为边界。贞观之末,始募人以实之,西北一隅,方得宁谧。(《旧唐书》唐休璟传)
从中可以看出,为了纠正李渊在武德年间犯下的错误,需要李世民和李治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这里多说一句,高宗末年,突厥再度崛起,是为后突厥。高宗永淳二年(弘道元年,683)五月,突厥进攻丰州,丰州都督崔智辩兵败被俘。这时,唐朝朝廷中又有一部分人好了伤疤忘了疼,再次提出放弃丰州,将丰州百姓南迁到灵州和夏州,“朝议欲罢丰州,徙百姓于灵、夏”。关键时刻,时任丰州司马的唐休璟站了出来,明确指出:
今若废弃(丰州),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旧唐书》唐休璟传)
意思是说,如果放弃丰州,则河套地区又会被突厥占据,唐朝会出现与突厥以灵州、夏州为界的情况(与武德年间情况非常相似),灵州和夏州的百姓必然会受到侵扰,对国家非常不利。
还好,高宗李治当时虽然已是晚年(当年十二月去世),但没有特别糊涂,没有放弃丰州,为唐朝保住了河套地区。
以上就是唐朝收复河套地区的整个过程,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本文由详侃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共同讨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