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儿子夭折,不肯纳妾,他就义以后,夫人怎样度过后半生?

谭嗣同儿子夭折,不肯纳妾,他就义以后,夫人怎样度过后半生?

首页角色扮演列王之怒天影超爆更新时间:2024-09-22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的生命价值需要长度来积淀,而谭嗣同却用33年短暂的人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中国留下了伟大的人格,甚至为世界留下了伟大的人格。

虽然他参与的改革事业失败了,但在这一点上,他无疑是成功的。都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谭嗣同背后伟大的女人是谁呢?

01 缘定

她是李闰,字韵卿,于同治四年(1865)四月二十日生于北京,从小就好读博览,擅胜诗韵。

李闰的父亲李篁仙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才子。

李篁仙(1825~1894),原名寿蓉,字梦莹,号天影庵居士,为咸丰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工于乐府诗词,尤其是联语对仗工整,引经据典,寓意深刻,且语句雄健,清新明快,飘逸淡雅,令人叹服,是有清一代超一流的对联大师,被誉为“长沙才子”。

只可惜这个生性正直恬淡的大才子,遭遇实在令人唏嘘。

原配熊氏25岁时就去世,未留下一儿半女。咸丰九年(1859)十月,肃顺以户部的僚属们“难保无营私舞弊情事”为由而兴大狱。

李篁仙与户部众僚一同被打入刑部牢狱,接着被抄家,家产没收入官,所写的诗文大多被抄查,随后佚散,竟不知所终。

彼时,他的继配夫人蒋氏身怀六甲,忧急相加,两天后因血崩而亡,时年29。

后来又续娶了河北宛平县的王仁华,即李闰的生母。可怜的是,李闰6岁时,生母王氏去世,也仅29岁,留下三个女儿。

所幸李闰仨姐妹遇到了保姆高氏。受王夫人临终之托,高氏视三姐妹如同己出,让她们学习诗文和礼节,教导她们贤淑女子的种种规矩,后来姐妹皆以贤闻名。

谭嗣同和李闰,是典型的父母包办婚姻。

李篁仙与谭嗣同父亲谭继洵既是同乡,又为同僚,在京寓所也相距不远,交往甚为密切,情谊非同一般。

两家便很早约为婚姻。光绪九年(1883)三月,谭继洵从甘肃巩秦阶道升任甘肃按察使,两家定下了良辰吉日为二人完婚。

谭嗣同奉父命奔赴千里外的汉口,于四月初三(5月9日)到达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署,迎接十八岁的李闰。婚后不久二人回到甘肃兰州。

李闰是典型的旧式女子,贤淑温婉,行事端正,谭家上下无不夸她贤惠。有一次,谭继洵与亲家李篁仙见面,劈头一句话就是:“你的女儿是个好女儿,我的儿媳也算是个儿好媳! ”说完二人拊掌大笑。

02 情深

因为是包办婚姻,颇富自由和平等意识的谭嗣同,婚后初期对这位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并不满意。在途经陕西蓝田的古蓝桥时,想到传说中裴航与云英自由恋爱的故事,他写诗自嘲:

湘西云树接秦西,次弟名山入马蹄。

自笑琼浆无分饮,蓝桥薄酒醉如泥。

于是,有传闻他们夫妻关系不睦。事实并非如此。

谭嗣同自母亲过世后,因为继母卢氏的不待见,加之不得不南北来回奔波,时常陷于孤寂之中。

婚后,能作诗吟咏的李闰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温暖,夫妻俩感情日恩爱。

婚后,除了光绪十一年(1885)回湖南参加过一次乡试,谭嗣同大多时间都在兰州,二人度过了五年琴瑟和谐的快乐时光。

后来,谭嗣同走上变法维新道路,两人便聚少离多了。虽然李闰也有过不满,但她清楚地知道,丈夫心怀家国,视富贵如浮云。她认可丈夫义重于私情,不愿用儿女情长和家庭琐事去羁绊他,便以乐羊子妻自居,默默支持着丈夫。

谭嗣同发起妇女不缠足运动的时候,她带领家中的大足仆妇走上街头宣传不缠足的好处;谭嗣同发起成立中国妇女会的时候,她出任理事并承担了许多具体工作……

同样,谭嗣同也给予了妻子最深的情。

从应诏赴京离开浏阳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谭嗣同给妻子写了十多封信,更多的是儿女情长。

在武昌的来信中他写:

“父亲慈心,更甚于昔,亦甚惦念我等,曾问我家眷到底在何处住好。我对云:暂在浏阳住甚好,若浏阳不安靖,即可令其来署中住。大人深以为然……”

谭嗣同参加了女学堂筹备活动,还以夫人李闰的名义为女学会捐款百金,每年经常费十金,名标第一。

后有石印捐册寄到浏阳家里来,李闰的格式为“赏花翎江苏补用知府浏阳谭嗣同之妻,诰封恭人长沙李闰捐助开办常年经费洋银壹百拾圆”。

在夫君的鼓励下,李闰名列中国女学会倡办董事之列(女学会于光绪23年11月创办了女学堂)。

有几件小事亦可见谭李二人伉俪情深,志同道合。

谭嗣同虽然皮肤黝黑,但长身玉立,面庞英俊,一双眼睛更是炯炯有神,俨然一个风流倜傥的伟丈夫。李闰虽然端庄娴淑,面目和善,但个子不高,身材偏胖,脸上还有雀斑,而且从来不事粉饰。

偶尔叔伯兄弟相聚,也会互相打趣,比谁的老婆漂亮。有一次他们调侃谭嗣同:“七叔,七婶蛮不错的吧?”谭嗣同一脸坦荡回答:“配我有余!”

谭嗣同反对纳妾,他不但撰文宣传,还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夫妇二人本来育有一子兰生,可是早早夭折了,李闰后来一直没有*。但谭嗣同坚决不纳妾。

到南京为官时,他带着李闰、二嫂、侄子侄女等一同前往。应陈宝箴回湖南参与维新运动时,他先送李闰回到浏阳,细心地将她们安顿好后才奔赴长沙。

虽然是包办婚姻,但他们却过成了恩爱平和的生活,成了各自生命里的亮色。

03 永别

又是一次离别。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二日夜(1898年5月21日),面对即将到来的分离,夫妻二人取出“崩霆”与“残雷”二琴相顾对弹。如水的琴声啊,就像爱人的手,抚慰着对方伤痛的心灵。

他们盼望着早日再相聚,却如何也没想到,这竟是恩爱夫妻相伴相随的最后一夜。

次日一大早,谭嗣同自长沙启程前往武昌。这一天,恰是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谭嗣同感慨不已,临行作《戊戌北上别内子》赠予爱妻:

戊戌四月初三日,余治装将出游,忆与内子李君为婚在癸未四月初三日,恰一十五年。颂述嘉德,亦复欢然,不逮已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迦陵毗迦同命鸟,可以互贺矣。但愿更求精进,自度度人,双修福慧。诗云:娑婆世界普贤劫,净土生生此缔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谭嗣同将自己和妻子视为佛界中的迦陵毗迦同命鸟,同住莲花。希望两人生生世世都能“缔缘”恩爱。目送远行的木船,耳边还回响着丈夫温和的话语,李闰泪眼朦胧,万般不舍,却没有一声挽留。她知道,丈夫心中有一个更大的家。

谭嗣同辗转到达北京后立即写信给妻子报平安。他说自己身体尚好,精神极健,一切可以放心。同时告诉妻子,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而此后太忙,万难常写家信回去,请妻子勿挂念。

他还特地寄了《女学报》及女学堂书各一包,叮嘱妻子,以后想看可托好友唐才常等人去买。

1898年6月11日至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坚决不逃亡,牺牲时年仅33岁。

丈夫突然离世,李闰悲痛欲绝,恨不能追随亡夫而去。但她明白自己不能任性,因为公爹谭继洵把谭嗣襄之子传炜兼祧为嗣,又将其两女归其教育婚配,还郑重地告诫她:

“你兄嫂为人老实,不识书文,以后管理家务,教育子女,由你一概承担!”

责任重大,唯有坚强。她把悲伤藏进心底,在卧室的墙上悬挂了谭嗣同的画像,并根据丈夫狱中诗句“忍死须臾待社根”改名为“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暂且苟活之意。

谭嗣同遇难之后,谭家的境况日益衰落,幸有李闰治家并井有条。为了贴补家用,她将浏阳老宅临街的几间房子开做了客栈。她对兄嫂黎氏如同姊妹,出同行寝同室,相互扶持维持全家大小。

她教导子女,亦严亦慈,以身作则。谭嗣同戊戌北上出发前,曾向浏阳的浏通银号借银四百两作为旅费。丈夫殉难后,直到谭家分家后李闰才还清。

她还特意在借条上加了批注:本利清楚,日期清楚,此据子孙应永远保存。后来谭传炜自*,她又担负起抚育两个孙子的重任。

更多时候,活着比死亡更不易。她用这种方式,给了丈夫和谭家最真最深的爱。

04 丰碑

曾与夫君一起参与创立女学堂的李闰一直关注当地的教育,眼看浏阳的教育不能普及,更别说女子教育,她毅然决定办学。

1912年年初,李闰和刘善涵一起着手筹办浏阳女子学校。李闰先捐出部分家产作为办学经费,让刘善涵去主持修复柴家巷破旧的迎佛寺作为校舍。

她也没有闲着,迈着一双小脚,四处奔走倡导人们捐资兴学。因为谭继洵、谭嗣同望重乡里,不少开明人士纷纷捐资,并报请县衙批准襄助。年底,学校开学,开设了小学班、高小班、师范班和缝纫班,成为现在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

李闰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办学上。她不但布衣布履,粗茶淡饭,将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学校上,还每天坚持到校忙于校务,有时还亲自登台给女学生们讲课,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尽管忙碌,晚上她还忘不了到学生寝室巡视。

没几年,学校成效斐然,浏阳当地的女孩子入校就读或任教蔚然成风。刘豫璇晚年曾经作诗回忆女师的生活:“忆我八岁时,随姊入学堂。学监仰慈颜,朝夕训导忙……”诗中的学监,就是李闰。

常住大夫第后,李闰经常听闻浏阳四乡都有弃婴溺婴现象,于是率先捐出部分家产,在城里设立了育婴局。在她的大力倡导下,当地很多人的恻隐之心被激起,纷纷捐出闲置的祀产和家中积余,不少女孩得以存活。

但无论多忙多累,夜深人静之时,只要想起亡夫,李闰总是情不能自己。十五年的相濡以沫是她这一生最美好的回忆,看着丈夫的画像,她觉得自己该为丈夫做点什么。

1912年,北洋政府下拨了500光洋修建谭嗣同纪念祠。但这远远不够,李闰毅然变卖了部分家产,召集匠人动工。她踮着一双小脚,日日奔波于家里和工地上。直到第二年秋天祠堂终于建好了,她才站在大门跟前大哭起来。

每逢月之朔望,李闰便将怀念丈夫的诗句写在纸钱上,然后解下插发的竹簪,用纸钱裹住,到谭嗣同祠中就着烛火慢慢焚化。

七律《悼亡》,当年痛断肝肠赫然可见——

盱衡禹贡尽荆榛,国难家仇鬼哭新。

饮恨长号哀贱妾,高歌短叹谱忠臣。

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

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

七绝《悼亡》,表达自己含悲忍辱暂且苟活之意——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的自挽联——

今世已如斯,受人间百倍牢*,一死怎能抛恨去;

他生须记得,任地下许多磨折,万难切莫带愁来。

她还花时间和心血搜集谭嗣同的遗文,整理成《补遗》一卷。宣统三年(1911年)与谭传赞在长沙重刊《旧学四种》,次年又在长沙出版《浏阳兴算学议》及《〈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补遗》等。

民国十三年(1924),李闰60岁生日前夕,康有为、梁启超特地合送来一幅横匾,上书“巾帼完人”。在谭家人心中,她担得起这份褒奖,将该匾悬挂于“大夫第”厅次,表达对她最高的敬意。

但由于常年忧思,积劳成疾,李闰身体每况愈下,于民国十四年(1925)逝世于大夫第,享年六十一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