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史:"西南战神"韦皋——吐蕃西南战线的天敌

吐蕃史:"西南战神"韦皋——吐蕃西南战线的天敌

首页角色扮演龙武战神更新时间:2024-05-11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吐蕃史/周三更新/哒哒的马蹄(撰文)|

书接上文: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由于自己的宰相刘从一实在是病的太厉害了,唐德宗最终批准了他的辞呈。刘从一辞职后,唐德宗很快就物色好了自己的下一任宰相人选,那就是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张延赏。唐德宗之所以会选中他来担任宰相,不仅仅是因为他担任节度使时治理有方、能力突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年唐德宗被泾原士卒给逼到梁州缺衣少食的时候,张延赏"贡奉供亿"。

随着张延赏入朝担任宰相一职,接替其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的人选也出来了,那就是出身于京兆韦氏并时任左金吾卫大将军韦皋。不过这个韦皋和张延赏也不是什么外人,张延赏是韦皋的老丈人,所以这就等于是女婿接了老丈人的班儿。不过,估计当时唐德宗任命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也只是想让他能够在吐蕃和南诏的夹击下保证剑南西川道的安全,毕竟西川在危机时刻是唐皇室的避难之地而在平常则是中央的供馈之地。但是唐德宗没有料到的是他这一任命使吐蕃在西南战线上遇到了自己的的天敌,也让韦皋成为了西南"战神"。后来元朝的胡三省在批注《资治通鉴》中任命韦皋为节度使一条时,曾写道:"为韦皋功烈著于西南张本。"

当时,在唐朝西川一带主要分布着三股大势力和一股小势力。其中,三股大势力就是吐蕃、南诏和唐朝,一股小势力则是东蛮等诸界蛮族及东女国、西山八国羌族。在这四股势力中,吐蕃和南诏属于同一战线经常与唐朝进行交战,不过在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南诏投靠吐蕃并不是仅仅因为唐朝云南太守张虔陀的蛮横无理。事实上,早在开元年间,南诏已经开始背着唐朝和吐蕃交往了,《大事纪年》中明确记载:"及至鸡年(唐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普牙帐驻于'准'……蛮罗阁(皮逻阁)等人前来赞普王庭致礼",张虔陀的蛮横无理及可以看作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可以看作是南诏彻底叛唐归蕃的借口。至于第四股势力中的蛮族和羌族在西川一带起不来什么太大的作用,基本上都属于墙头草,看哪一方强了就归顺哪一方或者就是看谁给的好处多就归顺谁,所以在中国史书中将他们称作"两面羌"、"两面蛮",形容他们时叛时降有两幅面孔。不过此时,这些蛮族和羌族主要是归附于吐蕃。

以上就是韦皋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所面临的局面,也就是唐朝要以一己之力对抗三方。不过韦皋也不是个简单的角色,他在入川之际便已经想好了破局的方法,那就是招抚羌蛮、拉拢南诏,从而达到"离吐蕃之党,分其势"的效果。韦皋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招抚羌蛮,其原因一是这些羌蛮容易招抚,只要答应唐朝会为他们提供帮助再给他们赏赐点金银珠宝,他们基本上就都会叛吐归唐;二是,韦皋要想拉拢南诏的话必须依靠他们的帮助,比如传递信息、护送使者之类的。最终,在韦皋的"威逼利诱"下,这些羌蛮们纷纷叛吐归唐。

吐蕃一方对于韦皋的招抚行动感到十分不安,于是为了破坏韦皋的招抚行动,吐蕃于贞元四年(公元788)发兵十万进攻西川,并且在行军过程中"分兵四万攻两林骠旁,三万攻东蛮,七千寇清溪关,五千寇铜山。"从这段记载中便可看出,东蛮已经彻底归附唐朝了。吐蕃此次进军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给唐朝西川地区以沉重打击从而迫使韦皋无法分心继续从事招抚行动,二是震慑羌蛮,让他们重新归附吐蕃,之所以会派遣三万军队攻打东蛮,无疑是计划让东蛮成为"*鸡儆猴"中的那只鸡。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吐蕃的进攻,韦皋调兵遣将直接在清溪关大破吐蕃军队,从而迫使吐蕃退军。同时,在此次应对吐蕃进攻中,东蛮也出兵支援唐朝。至此,东蛮算是彻底的绑在了唐朝这个战车上了。此外,韦皋还在此次交战中还实施了"离间计"以破坏吐蕃和南诏的关系。

事实上,早在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的时候吐蕃和南诏的关系就已经出现了恶化的苗头。在这一年,吐蕃联合南诏进攻唐朝剑南道,结果大败而归,史称"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此战结束后,吐蕃的将战败的原因全部推到了南诏身上,并且认为是南诏的失误才导致自己遭受这么大损失。于是吐蕃的满腔怒火就都发泄到了南诏的身上,先是取消其"兄弟之国"的身份并将其降为藩属国,之后更是"责赋重数,悉夺其险立营候,岁索兵助防"。在这种情况下南诏也动了自己的心思,而当时南诏国主异牟寻的老师郑回(时任南诏首席宰相并深受异牟寻的信任)也在一旁劝说异牟寻,称"弃蕃归唐,无远戍之劳,重税之困,利莫大焉。"就这样,异牟寻也开始动摇了,但是他还是不敢和吐蕃彻底撕破脸,仅仅是派遣一些蛮族使者作为代表和韦皋以及唐廷接触。韦皋也察觉了异牟寻的犹豫不决,于是便计划来推他一把,而吐蕃此次进攻无疑是给韦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韦皋在交战之前给异牟寻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内容是"叙其叛吐蕃归化之诚",但是韦皋没有让东蛮把信交给异牟寻而是转交给了吐蕃。果然吐蕃开始怀疑南诏了,本来此次发兵吐蕃也邀请了南诏,但是接到这封信后吐蕃立马"遣兵二万屯会川,以塞云南趣蜀之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上面吐蕃进攻唐朝的军队人数和他发兵的人数不一致。这件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云南怒,引兵归国",更严重的后果就是"由是云南与吐蕃相猜阻,归唐之志益坚。"

然而吐蕃一方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在被韦皋击败后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再次发兵三万,其中两万进攻清溪关以洗刷前日之辱,一万进攻东蛮来惩戒其与唐朝连兵。面对吐蕃的第二次进攻,韦皋"命韦晋镇要冲城,督诸军以御之。巂州经略使刘朝彩等出关连战,自乙卯至癸亥,大破之。"吐蕃再一次大败而归,通过两次击败吐蕃的进攻,韦皋不仅展示了自己高超的军事才能,也给那些归附唐朝的蛮羌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明白吐蕃并不可怕,唐朝不仅有能力保护他们还能打败吐蕃。在这些蛮羌中又以东蛮表现的最为积极,不仅断绝了和吐蕃的盟约还主动邀请韦皋共同出兵进攻吐蕃。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东蛮便和韦皋连兵"共破吐蕃于台登",并在此战中成功击*吐蕃一方的骁将青海大兵马使乞藏遮遮,也是吐蕃大相尚结赞的儿子,从而给吐蕃一方的军心士气以沉重打击,史称"自其死也,官军所攻城栅,无不降下"。也就是在此战中,韦皋指挥军队顺利攻占西南地区的边防重镇——巂州。贞元八年(公元791年)为了牵制吐蕃在西北战线上的攻势,韦皋大举出兵进攻维州(吐蕃称其为"无忧城"),并"获大将论赞热及首领",但是维州城却没有给攻下来。贞元九年(公元792年)的时候,为了配合朝廷在西北战场上"城盐州"的动作,韦皋又一次主动出击"遣大将董勔、张芬出西山及南道,破峨和城、通鹤军。吐蕃南道元帅论莽热率众来援,又破之。*伤数千人,焚定廉城。凡平堡栅五十余所。"

事实上,韦皋在和吐蕃交锋中所取得的一场场胜利也在不断地坚定南诏归唐之心。同时,韦皋也多次致信异牟寻劝其归唐立功。最终吐蕃的压迫、郑回的劝说以及韦皋的招抚使得异牟寻下定决心叛吐归唐,贞元九年四月,异牟寻派遣使者携带生金丹砂前往唐朝京师,其中"所献生金,以喻向北之意如金也;丹砂,示其赤心耳。"随后,唐朝与南诏"盟于点苍山神祠",正式结为同盟,当然此次结盟仍以唐朝为主,南诏在名义上还是唐朝的藩属国。在会盟的第二年,南诏便借吐蕃征兵南诏之际,先后攻下了吐蕃设在铁桥城的神川都督府以及昆明盐池以作为自己的投名状。并且由于南诏事先将吐蕃安排自己国内的使者全部斩*殆尽,所以吐蕃对于南诏和唐朝的会盟以及突然袭击根本没有任何准备。作为西川节度使的韦皋也当然不会放过此次打击吐蕃的机会,与南诏"并力破保塞、大定"。在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的时候,韦皋又指挥唐军攻克罗山,保证了邛南驿路的畅通无阻。之后的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和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吐蕃一方又两次集结兵力巂州,结果全都被韦皋打的铩羽而归。

可以说,在韦皋的进攻下,吐蕃南道节度区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了,但是吐蕃一方现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想出兵再次占领丢失的地区,但却"苦唐、诏掎角"不敢再次在西南地区发动进攻。不过,吐蕃一方由于在西南地区屡遭失败,本着"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原则,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由赞普亲自率兵在西北地区发动对唐朝的进攻,其目的是"北掠灵、朔,破麟州以取偿焉。"唐德宗此时也不含糊,直接命韦皋出兵深入吐蕃境内,这也就直接导致剑南西川道与吐蕃之间发生了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在此战中韦皋"遣将将兵二万分出九道,攻吐蕃维、保、松州及栖鸡、老翁城"并且使用"围点打援"的战法。先是兵围维州,迫使吐蕃"释灵、朔兵,使论莽热以内大相兼东境五节度大使,率杂虏十万来救",而韦皋一方则事先做好埋伏以逸待劳,在维州城下"生擒论莽热,虏众十万,歼夷者半。"

至此,吐蕃彻底失去了在西南地区的话语权,西南地区的掌控权则转移到了唐朝和南诏手中。与此同时,李泌"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计策也使得吐蕃四面受敌,在与唐朝的交锋中也开始处于下风。最终吐蕃在万般无奈之下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四月"遣其臣论颊热入贡"以主动求和,唐德宗也于同年六月"遣右龙武大将军薛伾使于吐蕃",双方再次重启和谈。

参考文献:《大事纪年》、《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