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入蜀还是北上灵武——唐肃宗李亨的艰难逆袭之路

安史之乱后入蜀还是北上灵武——唐肃宗李亨的艰难逆袭之路

首页角色扮演灵武至尊更新时间:2024-06-18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没有跟随玄宗入蜀而是选择北上灵武,李亨的选择虽然看上去有点突然,但是也在情理之中。

太子这个职业的危险程度反差很大。如果皇帝仁厚,兄弟单薄,太子可以开开心心地等待接班;而如果摊上了雄才大略又统治时间很长的君王,像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清圣祖这种,太子的危险度甚至高于皇帝。康熙的皇太子胤礽就曾抱怨过: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他不知道的是现在有七十年的太子了)

而唐朝的太子是个高危职业,一不小心就没了命。唐朝第一任太子李建成被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除掉。而接下来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后来和魏王李泰争储也被废了。高宗李治上位后,他五个儿子都曾做过太子,无一例外地都很悲催,死的死,被软禁地被软禁。玄宗时期的太子同样没有好结果,第一个太子李瑛最终被处死,李亨做太子时也过得如履薄冰,小心谨慎。

作为未来的君王,必然是百官瞩目的焦点。然而雄主在侧,表现太过于突出则动辄得咎,甚至于还会被父亲认为有「提前主动接班」的心思;而如果一点都不表现,韬光养晦,那么其他的兄弟就很可能动了不该有的心思,在父亲面前献宠邀功,动摇自己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在雄才之主的强大气场下,父亲的重臣——也就是宰相们几乎不可能对太子表现出亲近——因为这几乎就等于政治自*,相反,宰相们往往需要在君主的默许乃至于纵容下,表现出对太子的敌意来稳固自己的权位,而这正是李亨十八年来做太子时所经历的。

唐玄宗李隆基,靠的是两次政变——诛*韦后的唐隆政变和废黜太平公主的先天政变才上位的。玄宗政变经验丰富,对天家父子兄妹之间的提防可想而知。一日*三子这样的事情,等闲的君王也是做不来的。

二十五年四月,杨洄又构于惠妃,言瑛兄弟三人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鏽常构异谋。玄宗遽召宰相筹之,林甫曰:“此盖陛下家事,臣不合参知。”玄宗意乃决矣。使中官宣诏于宫中,并废为庶人,鏽配流,俄赐死于城东驿。——《旧唐书.玄宗诸子》

在先太子李瑛被废之后,李亨被立为皇太子。然而权相李林甫就和他不对付。根据旧唐*载:

初,韦坚登朝,以坚皇太子妃兄,引居要职,示结恩信,实图倾之,乃潜令御史中丞杨慎矜阴伺坚隙。会正月望夜,皇太子出游,与坚相见,慎矜知之,奏上。上大怒,以为不轨,黜坚,免太子妃韦氏。......会皇太子良娣杜氏父有邻与子婿柳 不叶, 飞书告有邻不法,引李邕为证,诏王 与国忠按问。 与国忠附会林甫奏之,于是赐有邻自尽,出良娣为庶人……

李亨迫于压力,不得不和太子妃韦氏离婚,贬良娣杜氏为庶人,来平息君王的愤怒。贵为太子,连自己的两个枕边人都保护不了,李亨的地位风雨飘摇也可想而知。李亨后来立了张良娣为皇后,而李亨之死,也和张皇后的所作所为有关。可以说李亨人生的悲剧,就是起源于唐玄宗对李林甫的有意纵容。

好不容易熬死了李林甫,继任的权相杨国忠依然和李亨为敌:

杨国忠依倚妃家,恣为亵秽,惧上英武,潜谋不利,为患久之。

包括玄宗奔蜀,也是去杨国忠的封地。到了马嵬驿,历史学家出现了分叉的两种意见:

1、认为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所筹划的,那一切也还顺理成章。太子本来就有调动禁军的权力,然后李亨也是马嵬坡兵变的直接受益人,谁受益谁嫌疑大,所以李亨可能是主谋。

2、没有任何蛛丝马迹能指证李亨是主谋,事实上所有的线索只能追索到陈玄礼:

「旧唐书」:及安禄山反,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不果,竟于马嵬 斩之。

「新唐书」:国忠与韦见素、高力士及皇太子诸王数百人护帝。 右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谋*杨国忠,不克。

强行把陈玄礼和太子联系在一起似乎没有道理——按理说陈玄礼如果真的是太子一党,那么立下如此大功,难道不从龙去灵武?但是陈玄礼并没有,还是护送玄宗入蜀,后来在肃宗朝也没有得到任何重用,怎么也不像是太子一党。所以这里我们取第二种观点,就是兵变可能是有人挑唆,或者是军人自发,但是无论如何,与太子李亨无关。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死后,李亨面临两个选择,跟着玄宗继续去蜀中避难,或者就此离开去其他地方。其实资料还是很详实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如果追随玄宗入蜀。——入蜀之后山高水长,李唐皇室几乎相当于放弃了汉中以东的控制,其实就等于把大好河山丢给叛军和依然忠于朝廷的军队自相厮*。如果忠于朝廷的军队赢了,自然可以出来摘桃子还京,光复社稷;如果叛军赢了,靠着蜀中之险割据一方,李隆基说不定也可以保得自己一世平安。

令人唏嘘的是,玄宗这一辈子,前后差异太大了,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简直和年轻、中年时相比判若云泥。许多时候,人真的会老糊涂的。

但是李隆基的平安不是李亨的。李亨去蜀,有三不利:

首先,蜀中本来是杨国忠的封地,现在虽然杨国忠死了,但是李亨在蜀地并无根基,跟着老皇帝过去之后对自己的地位并无帮助。而如果叛军真的得了关东,李隆基已经年迈,反正也没有几天好活了,但是继位的李亨难免成为亡国之君——如果李亨还能在小朝廷继位的话。

其次,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到了四川之后,李唐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只有一州直辖之地的地方政权。资源急剧缩水之后,做了四十年太平天子,又刚刚经受了重大变故的李隆基到底会怎么对待太子,李亨心里并没有底。

第三,如果玄宗年轻二三十岁,他在潼关失守的情况下必然不会选择入蜀,大概率会做出和李亨一样的选择,去朔方军中驻跸,示形势于天下。还记得曹操在酸枣对盟军说的话么∶

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

冷兵器战争打仗,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势」字。皇帝亲往朔方,就算什么都不干,也已经向天下人表达一个坚定的姿态,就是皇帝没有放弃,而是要和叛军死斗到底的,这对于天下依然忠于唐王朝的军队的激励将是巨大的;而如果举家入蜀,唐军未战就先气馁了半截——皇帝都逃跑了,自己还拼什么命呢?并且朔方军常年和吐蕃、回纥在边境厮*,精锐程度并不亚于安禄山的幽蓟兵。事实上最后也是靠着郭子仪、李光弼这些朔方军将的努力才最终平定安史之乱。

而李亨去灵武,则有三利:

首先,太子、亲王遥领节度大使是唐朝惯例,李亨正好是朔方的节度大使。太平时节,这个职位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太子肯定在京都坐镇,而朔方另有节度使在打理一切事务。但是这个名分在太子真的去灵武的时候就有用了——节度大使位在节度使之上,太子去朔方相当于去统帅自己的节镇,非常的名正言顺。

其次,虽然皇帝没有去朔方,但是皇太子同样是天下人之望,太子亲自监军朔方,一样能够起到激励天下忠于朝廷的军队的作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是李亨摆脱自己父亲的控制,掌握自己命运最好的机会。天下安定的时候,制度更重要;而天下大乱的时候,人心和威望更重要。如果李隆基还是太平天子,李亨是立是废,都是他一句话的事。但是安史之乱一出,李隆基昏招迭出,其权力基础已经不断地在衰落了,入蜀的决定更是让很多人大失所望。而这个时候李亨站出来收拢人心,成为抗击叛军的旗帜,那么他就拥有了独立于李隆基赏识之外的权力来源和拥戴。事实上到灵武之后,李亨就遥尊入蜀的玄宗为太上皇,自己称帝了,如果他入蜀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三利三不利,我们能看到,李亨和他身边的人,比如两个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自然也看到了。在两个儿子和宦官李辅国的劝说下,李亨终于做出了自己一生最大胆的决定——北上灵武。

建宁王倓与李辅国执鞚谏曰:“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广平王俶亦劝太子留。父老共拥太子马,不得行。——《资治通鉴》

终究不愧是唐太宗的血脉啊,虽然李亨一直处在自己父皇阴影中,但是骨子里的冒险基因在特定时刻依然能够激发出来,李家的凤子龙孙,很多都是如此,这或许也是李唐能够在安史之乱之后续命一百来年的原因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