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前的今天,抗日英雄杨靖宇殉国。今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传奇经历。
△杨靖宇(1905——1940)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早年在家乡领导当地农民运动,后被党组织派往东北领导抗日工作,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代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师长兼政委、东北民主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军*害壮烈牺牲,年仅35岁。
“靖宇”之名由来:平靖宇内,痛击日寇
杨靖宇为逃避敌人的追捕用过两个化名,一个化名是张贯一,他曾说“改名张贯一随我母亲姓张,牢记慈母养育之恩,一以贯之坚持革命不动摇”。
第二个化名便是广为人知的杨靖宇。1932年,党组织要求其化名给省委报告,他说道:“在开封读书时立志要平靖宇内,现今东北处于乱世,我外祖姓杨,就化名‘杨靖宇’吧。”“靖宇”意在平靖宇内,痛击日寇,他给自己的两个化名充分表达了自己不忘初心、矢志报国的理想。
用兵如神,他是日寇的“心腹大患”
△青年时期的杨靖宇。(资料片,马继民提供)
东北民众对将军的昵称是“大老杨”,当年他和战友们浴血抗战,牵制了数十万日寇入关南犯。然而,在敌人眼中,杨靖宇却是挥之不去的“心腹大患”。
“敌人为啥非得置杨将军于死地,因为他用兵如神,只要有他在,小鬼子睡觉都不踏实。”抗联老战士黄殿军回忆起当年的抗战岁月,仍心潮澎湃。
“当时敌人对杨靖宇真是又怕又恨。”黄殿军说。1939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伪通化、间岛、奉天“三省联合大讨伐”,由关东军第二独立守备队司令官野副昌德统一指挥2万余人,专门剿*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据说当时野副昌德下了命令,同时遇到山林队和抗联,就打抗联放过山林队;如果遇到杨靖宇和其他的抗联队伍,就放过其他,死死咬住杨靖宇。”黄殿军掰着颤抖的手指告诉记者。
193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此时,一张陆空交织的大网,正一步步向杨靖宇撒开。面对敌人的疯狂剿*,杨靖宇部队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待机重新集结。靖宇县杨靖宇精神研究会会长李立斌介绍说,“1939年12月24日,杨靖宇身边尚有400余人的抗联部队,到1940年2月2日就只剩二十七八个人了。2月18日,杨靖宇身边的最后两名警卫员在濛江县附近向群众购买粮食和衣服时被捕,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判断他可能就在附近,于是增派兵力和飞机展开围捕。”
1940年2月23日下午3时10分,也就是杨靖宇牺牲前的1个多小时,接到叛徒告密的敌人又派出5批近200人围剿他。
“敌人心里明白,杨靖宇身经百战,他们不多派日军是根本斗不过大老杨的。”李立斌说。
他牺牲时,胃里竟无一粒粮食
△战斗在白山黑水的东北抗日联军。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是杨靖宇自己创作的歌词,也是抗联将士们奋战林海雪原的真实生活。
1940年2月23日10点左右,杨靖宇踏着没膝的白雪,来到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遇到4个进山打柴的农民。由于行动不便,他将购买吃穿用等事委托给他们。
“那时他已6天6夜粒米未进,周围还有几百个敌人在全力围捕。”李立斌介绍说,1939年冬天,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在濛江县境内浴血奋战了94天,别说吃口饱饭、喝口热水,就连踏实睡上一觉都是一种奢望。
“那时储存抗联过冬物资的密营几乎都被敌人破坏了,冬天根本找不到吃的,莫要说粮食,就连草都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身为东北义勇军的后代,刘国良这些年一直担任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编外解说员,“现在生活好了,想吃点儿啥都行。可当年抗联战士吃的是树皮、棉絮和草根。吃树皮得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我曾亲自试过,根本咽不下去,就是勉强吃下去了,肚子里也不好受。”说到这里,这位身材魁梧的东北汉子禁不住泪洒当场。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侵略者始终无法理解的是:自2月18日以来,他已被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断粮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么生存?为了解开谜团,敌人残忍地将他剖腹查看,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连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东北大雪天,雪地很深,杨靖宇个子高,在雪地上几下就没影了。日本人个矮腿短,雪深没膝,怎么跑也追不上他,抓不到他,就特别佩服他,甚至把他神化了。但杨靖宇身边出了一个又一个叛徒,最终置杨靖宇于绝境。
叛徒蒙江县“保安村”村民赵廷喜,上山砍柴发现了杨靖宇。杨靖宇好几天没吃饭,棉鞋也跑丢一只,对赵廷喜等几个村民说,下山帮我买几个馒头,再买双棉鞋,给你们钱,不要告诉日本人。赵廷喜张皇失措下山,很快就向日本人告发:杨靖宇在山上。
赵廷喜见杨靖宇几天没有吃饭,脸上、手上、脚上都是冻疮,赵廷喜说:“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投降的人。”只剩自己一个的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儿,对赵廷喜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这句话真是震人心魄。在最黑暗、最困难、最无助、大多数人万念俱灰的时候,仍然有人在用灵魂,用血性,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
血战到底,他把最后的子弹射向敌人
△资料图。
直到生命里的最后一刻,杨靖宇还是把枪口对准了敌人。关东军留下的一段战场实录这样记述:“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中其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他持平手中匣子枪,厉声怒斥:“谁是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语毕,高大的身躯便仰面倒在大树旁,终年35岁。
最激荡悲壮的诗文,往往在最惨烈、最残酷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墨,而是生命血性的最后奉献。杨靖宇用英雄壮举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更展现了东北抗联将士骨子里的刚烈血性。
△位于靖宇县的杨靖宇将军塑像。周树广摄
生前,他的威名使敌人闻风丧胆,死后,他的精神依然震撼着敌人。“靖宇”这个气势恢宏的名字成为抗战时期抵御侵略的民族精神旗帜。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杨靖宇牺牲地濛江县改为靖宇县,以示永久纪念。
1957年,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党政军民为杨靖宇隆重举行遗首恭送仪式,通化市党政军民举行了隆重的迎归仪式。
1958年,杨靖宇的遗首和遗体正式合并安葬,一代英灵永远栖息在他所深爱的白山黑水间,守卫着林海雪原的和平与安宁。
(来源:军报记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