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见习记者 许钟予 通讯员 吕丽静
编者按:20年前,这个初春的早晨,一次极有深意又影响深远的调研开启了。2004年3月23日,时任浙江省委**先后深入到嘉兴6个县(市、区),专题调研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20年再回首,城乡一体化的曙光,已经铺开漫天的彩霞。沿着历史的长廊,寻访那些充满时代烙印的人、物、事,我们恍然发现,也许从那时开始,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这张蓝图,就已经在嘉兴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幸亲历这段时光或其中的一段。我们都是这城乡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创造者,也是见证者和受益者。
即日起,潮新闻客户端推出《我“嘉”这20年》系列报道,从小视角深刻反映嘉兴20年来经济社会的变化以及老百姓收获感幸福感的提升。当时钟逆转回20年前,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走过的路,更是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讲述人:前雪水港村党总支*、海盐县通禾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陈余良
土地流转为村民增加了就业机会
走进海盐通元的雪水港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葱茏远山、流水潺潺、小桥人家。
一栋栋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村道宽敞整洁,村里碧水潺潺、清澈透亮,偶有白鹭低飞嬉戏,将江南村庄装扮成了“童话世界”。
照片由海盐县通元镇政府提供
谁曾想,这样的山水也经历过“满目疮痍”。
上世纪80年代,当邻村人还在为温饱问题犯愁的时候,雪水港村却背靠大山找到了一条财路——开矿。有段时间,村里接连“冒”出十多个石料厂。矿坑越挖越大,大片山体裸露、寸草不生,村民早上晾出去的衣服,中午就变黑了。
二十年来,在前雪水港村党总支*的陈余良的带领下,雪水港村走上了一条富民强村之路。
“我是2001年来到雪水港村工作的,早年村里传统粗放的开矿卖石虽能带来经济收益,却也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陈余良说,不仅是空气污染,当时村内的水污染也比较严重。
2004年1月,《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下发。一时间,嘉兴成为全国焦点——这是全国第一个制定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地级市,更因为城乡一体规划在当时并没有法律支持。
在市里的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不久,陈余良当选为雪水港村党总支*。如何建设美丽幸福家园?他一直在思考和实践。
“石料厂要全部关停,然后让村庄变美,再发展一些富民的特色产业。”陈余良把大规划细化,结合雪水港村实际,制定了一份份小规划。
2003年,陈余良和其他村干部一起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在陆续关停所有矿厂后,全面实施复绿,并围绕“垃圾收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五大建设项开展整治。
焕然一新的公共厕所。照片由海盐县通元镇政府提供
“让群众舒心就是我们的初心,当时村里还存在不少露天粪坑,我们两个人一组,帮助村民一起动手清理。在我们的带动下,很快就清理完成了。”陈余良说。
经过全面整改,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全面实现生猪退养、垃圾全分类、沿河沿路和基本农田无违建,村庄绿化面积覆盖率达到60%以上,水泥路到组达户100%全覆盖,真正打造了依山傍水的生态村庄。
陈余良工作照。照片由本人提供
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兴起,他便琢磨起农家土灶柴改电。“因为使用土灶,每家每户都会在房前屋后堆放不少柴草,不仅影响环境,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陈余良说。但他觉得当时的电灶采用电热丝加热,过程相对较慢。
为了保证更好地使用体验,陈余良找到通元供电所工作人员,经过反复讨论,并与生产厂商合作设计出了一款凹形电磁炉。同时,对村内进行电力改造,全面满足村民使用电灶需求。
土灶柴改电项目。照片由海盐县通元镇政府提供
在陈余良的全力推动下,雪水港村在浙江省率先推行传统土灶柴改电,实现碳减排18.61吨,每年为村民增收13.89万元。同时,他还大力推进光伏建设,引进分布式光伏电板、光伏路灯、风力发电和V2G充电桩等,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为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景,助力农民增收,陈余良依托当地山水资源优势,引进了“绿野仙踪”美丽乡村旅游发展公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常有人问他做好群众工作的秘诀是什么?他的答案永远是:“百姓无小事”。
在他担任村党总支*期间,雪水港村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从污水横溢到碧水绕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06年的46.2万元提升到2023年的430.44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8520元提升至约4.6万元,闯出了一条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群众共同奔富的新路子。
现如今,他担任海盐县通禾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立足新的岗位,我将通过推动‘强村公司’发展,进一步整合乡村资源,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陈余良说。
“数说20年”海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