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的离奇故事:
在河北河间有一个徐生,在山东恩县教书,年底回家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一个老者,自称姓施,正好要为外甥请老师,遂出重金请徐生回家教书。徐生说已和原东家约好,过了年还要再去恩县。老者说:“既如此,那先教一个月如何?正好在腊月,也不耽误明年的事情。”并出黄金一两作为费用,徐生遂答应,与其回家。
到家时天已黑了,老者设宴款待徐生,见了学生,又命一婢女爱奴好生服侍。
此后徐生便留了下来,因与爱奴一见钟情,遂私下相好,不料被学生撞见,告诉了主母,徐生惭愧不已。
忽见爱奴推门而入,告诉他不必担心。原来学生虽告诉了主母,但主母却因敬重徐生学问,不让学生到处宣扬。徐生这才放下心来。

徐生教书十分严格,但是这个学生不怎么爱读书,因此徐生经常批评他。每当这时,主母都会派人来说情,到后来甚至亲自出面,以至说到痛哭。
徐生十分不耐烦,向主母说道:“你又不想让你儿吃苦,又想让他学业长进,你儿子又不是天才,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我没本事当他和老师,你让我走吧。”
主母给他道歉,徐生才留下来。
可是自从来到这里教书,大门总是紧闭,总也出不去,徐生心里为此很不舒服,有一次趁着酒后,和爱奴说起了这个事情,爱奴说这只是怕小公子荒废学业而已,如果真想出去游玩,可以在晚上出去。徐生听了这话很生气:“我收了你们家这几个钱,你们就要把我憋死在这儿吗?大晚上你让我去哪里?”
于是拿出那一两黄金放在桌子上,收拾行李就要走。
主母听说后亲自来劝说他,但徐生主意已定,主母也没办法,只好把黄金又给了徐生,送他出去。

徐生出门后回头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身后竟然是一个坟墓,这才知道原来这一家人不是生人。因为感激主母赠金的情谊,于是花钱重新修理了坟墓。
等他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一年以后了。在他祭拜完以后,遥看前方施老者正向他走来,并热情的邀请他去家里做客,还说他妹妹也正好回家探望,正好可以一见。徐生也不害怕,跟随而去。果然见到了主母。
主母十分感激他为他们修理坟墓,并将爱奴许给了徐生。
此后徐生和爱奴同吃同住,有爱奴的陪伴,徐生的教书生涯也不显得寂寞了。
有客人来,爱奴也不用躲避,因为没有人可以看见他。徐生有什么想要的,爱奴都能帮他办到。爱奴还懂医术,简直是手到病除。
可是爱奴总不肯跟徐生回老家,有一年回到老家,徐生十分相信爱奴,于是来到坟墓处想见一见她,可这次爱奴却没出现。于是他找人把爱奴的坟墓打开,只见爱奴的身体就像活着的人一样,旁边还有金银陪葬。于是便将她带回家中,希望她能再出现。

有一天爱奴果然从门外走了进来,笑道:“盗墓贼原来在这里。”
徐生大喜过望,原来爱奴跟随主母出了趟远门,这才没有听到徐生的呼唤。以前之所以不肯跟随他回家,是为了报答主母的恩情,现在既然徐生把她带到了家里,她也只好跟随而来。
徐生问:“古人有百年而后复生的,你能做到吗?”
爱奴说:“万事自有定数,复生不难,只是并不是真正的人,又有什么意思呢?”
于是直到棺材前,尸体就自己坐了起来,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徐生近前伸手一摸,只感觉冷若冰霜。
爱奴还想再躺进去,被徐生阻止。
爱奴说:“我之所以肉身不腐,是因为有陪葬的那些金玉之气护着。如果在人世,哪能长久呢?如果你一定要我在这里,那请记住,一定还要强迫我吃东西,否则灵气消散,我也会消失的。”
徐生答应。
此后一年,徐生和爱奴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徐生喝醉了,忘记了爱奴的嘱付,强迫她喝下了一杯洒。
爱奴立刻倒在地上,口中流出血水,一天后,身体就腐烂了。
这个故事是聊斋志异中最全面反映蒲松龄一生老师生活和心理的小说,可以说也是明清时期农村塾师的史料。
徐生诚实守信又有职业道德,他不因施老者给的钱多就违背与原东家的约定,也不因给的钱多就对东家曲意逢迎,放弃老师的责任。他屡次提出离开就是这种原则的表现。
他有恩必报,他主动离开是自己毁约,但是主母还是把黄金给了他,他心存感激,自己花钱为主母修理坟墓。
他与爱奴的爱情则透露出蒲松龄在长期孤寂的塾师生涯中,对家庭生活的向往。
故事以徐生自己的疏忽导致爱奴魂魄消散而告终,实在令人惋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