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碗热馄饨,吃在舌尖,暖上心头~

这一碗热馄饨,吃在舌尖,暖上心头~

首页角色扮演梦回混沌更新时间:2024-05-08

舌尖上的馄饨

作者:张卫军

现居住地:江苏

年龄:61岁

生活感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命永远在路上。

如果在屯溪老街寻找特色美味,“汪一挑馄饨”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门面不大,古色古香,大门两侧两幅刻在墙面上关于馄饨的文字诱惑力挺大,将馄饨的由来从古到今介绍了一遍,感觉尚未入口,一股绝美的香气已悄然进入灵魂深处。店内的对联“一肩挑历史似挑馄饨万碗,双脚走老街如走徽府千年”虽夸张,但我这个读书不多的吃货,却真实领悟到了美味与文化融合的惬意。

将平常人家的吃食和徽州文化相连,馄饨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碗馄饨,而是有着文化底蕴的美味。思绪中,袅袅升腾的香气云绕在厅堂或者街巷,忽闪忽闪的炉火温暖着人们。商贾贵客,一袭布衣,三轮车夫,都可在美味可口的馄饨中得到满足。不来一碗“汪一挑”,真对不起粉墙黛瓦的徽州文化。

据“汪一挑”店外墙上文字,馄饨与饺子同庚,数千年渊源,以其浑沌之形而得馄饨美名。清代有竹枝词赞曰“大梆馄饨卜卜敲,码头担子肩上挑,一文一只价不贵,肉馅新鲜滋味高”,道出徽州馄饨及“汪一挑”的出处。馄饨身份不高,非皇家专享的御吃,而是寻常人家的味道。读诗,读史,思想仿佛走进了徽州古巷深处,似乎听见“汪一挑”一路行,一路卜卜卜的梆子声,以及看见街头袅袅娜娜的水汽、溢出的香气,看见饱食馄饨后的快意。

多少年过去,“汪一挑”已不再是街头巷尾的一担挑,早被古色古香的厅堂取代。要说“汪一挑”为何能流传至今,尝一口,品一口,那透明的馄饨皮已然显出它的不凡,“白如玉,薄如纸,馅精细,味美,肥而不腻,一卷,一捏,盖用水煮,填入四时鲜佐,顿时芳香四溢,绵柔爽滑,齿颊留香……”将徽州特有的馓子扳碎后投入滚烫的馄饨汤汁中,馄饨汤更显香味浓郁,轻轻舀一勺缓缓入口,高汤的鲜香、馓子的脆香、小葱的清香、馄饨的肉香,以及汤汁中其他一些徽州调料的浓郁味道,让每一个品味“汪一挑”馄饨的人如同进入一个虚幻缥缈的仙境,美美地喝,美美地嚼,静静地品,静静地回味。让每一位品味“汪一挑”馄饨的人舌尖与胃肠一起快活,额头徐徐沁出丝丝的温暖,品味间已然忘却生活的琐碎烦恼,实实在在让快乐驻足。

馄饨在我们家也极受欢迎,打小家里改善生活就是靠馄饨,有钱则菜肉馄饨,没钱了弄几个自家鸡下的蛋,到田里挑几棵青菜,哗哗啦啦几下,馄饨就做成了。有趣的是,比我小两岁的弟弟,一提馄饨就垂涎欲滴,姐姐开玩笑问你吃多少,老弟脱口而出“一筛子”,乖乖隆地咚,一筛子起码三斤,小孩子也就是说说而已。

馄饨也是我最爱炫耀的一道私房吃食,搞两斤五花肉,冬季配以三斤荠菜,春秋季则芹菜,实在不济就来点小青菜,和馅时敲两个鸡蛋,滴几滴香油,三下两下一盘喷喷香的馄饨馅就拌好了,半个多小时,包好的馄饨在竹子编的筛子内,一排一排,一圈一圈,宛如即将接受检阅的士兵。我常用手机拍下来,发到朋友圈炫耀,馋得众多兄弟姐妹直淌口水。

寻常馄饨销魂美味,品一品徽州“汪一挑”,读一读属于市井的馄饨文化,饱了口福,也学了知识,真心感谢屯溪老街的“汪一挑”馄饨店。

(配图仅供参考)

留言互动

一碗馄饨,一段年少无忧

一碗馄饨,一晚梦回故里……

底部留言,写下舌尖上的

馄饨的故事

我们渴望交流却总找不到志趣相投的老友

从现在开始,咱也是有组织的人啦

关注今日头条百旅会

欢迎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和老友们一起度假养生,乐享晚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