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篇
人死乃大,入土为安。众多生前喜爱的宝物自然随着逝者陪葬,也是对逝者的尊重与满足。秦始皇如此,李世民也是如此。但正因如此,盗墓者对此早就觊觎几千年了。但是中国幅员辽阔,盗墓者几千年来倒也练就一身本事。其中重要的本事就是堪舆墓葬。堪舆学的五大要素:龙、穴、砂、水、向,本质是“气”。那些所谓的寻龙,捉穴,察砂,觅水,定向,目的都在于察寻吉气,避开煞气。何谓“气”?气者,虚处来,实处止。“阳宅照鞍重水,阴穴照尖重山”。说的就是阳宅看重水势,要向照马鞍形的虚缺处,以求无阻地吸纳生元之气。埋葬死人的阴宅则看重山体的龙脉之气,墓穴吸收的生气和死气有很大讲究,一般都种植松柏等尖顶植物或矗立石像。至于截腰、汲阴、担枕头、角冲、天堑煞的不利地形,尽力避免。
盗墓者长年累月接触墓葬,加上秘传手艺,早就形成自己流派,说是学者有辱斯文,但大致也算盗亦有道了。盗墓勾当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董卓是利欲熏心,曹操多少有些现实,为了迅速满足原始积累,随后招兵军屯而扩张。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大干;“摸金校尉”的名目,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于是“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
金丝楠木
《中国盗墓史》作者,北京中央党校历史教研室研究员王子今70年代末期就读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曾经参观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工地。他说,站在考古队正在下挖的墓坑中,看到密密麻麻的土色土质均与四周夯土显著不同的247个盗洞,真切感受到历代盗墓活动之惊心怵目。这座大墓是迄今所知盗洞最多的一座墓葬。盗掘的年代,自汉代一直延续至唐、宋。这座大墓发掘的最后阶段,王子今也参与了部分现场工作,看到有十数个盗洞竟然一直打到椁室。
那么究竟肿么个盗法呢?
三个途径确定墓葬
王子今研究员介绍,盗墓活动最为普遍的出发点,是对墓主随葬物品的财产追求。盗墓者一般从三个途径确定墓葬的地点。
一是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以判断墓葬的级别年代等粗略信息,据说有古墓的地方由于自然的地质五花土在埋葬过程中遭到破坏,一般庄稼的长势会比周围地区要差一些。
二是从地方文献、民间传说中寻觅古墓的踪迹。
三是比较确实可信的用洛阳铲等工具凿土取样,看是五花土还是生土,古墓在建筑过程中必然会在土层中留下痕迹,填埋的土层与原来的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根据取出的土层中找到的陶片、木片,铜、金等金属碎片,盗墓者不仅可以判断墓葬的确切位置,还可以知道墓葬的规模,棺室的位置,然后将盗洞直接打到墓室中去。
常规方法:
一、看地形
“看地形”,很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明白诀窍的人在几公里以外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关。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别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在探墓时,可以先用探条去探,根据手上的感觉去“感觉”是不是有墓;待确定以后就下铲,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带出来的东西,深度也是个标志,带出来的东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这都是特点;然后,用泥铲把墓的形状“方”出来,就是定坐标。左边打一个,打了十米没有打到,那就是“过了”,再回头往右边一点继续打,以此类推,一个个的点连起来,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状了。然后根据墓的形状、深度、坑灰、木质(或石质、砖质)这些特点结合起来推测出墓的年代、墓门的位置等等。
二、挖洞口
探好位置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挖洞口了。厉害的盗墓者一个十几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够做到地面上没有土!令人费解的是,就算墓地周围都是一片平原,全是很平整的土地,周围几百米、几里地也看不到有土堆。所以,土是不可能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时候还要封起来,谁也看不到,这样高超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有的洞口只有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古墓
厚葬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当掘墓人悄然闯进地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还是防不胜防的陷阱?
机关术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历代王侯将相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下面就带大家去看看这些凝结古人智慧的古墓机关暗器。
机关术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军事等处,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运用机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并达到神奇的效果,这是古人对世界的贡献。而这一贡献,源自于他们对自然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机关术才如此深奥玄妙。
河南永城芒砀山汉梁王柿园陵墓甬道旁的塞石。塞石是为防后人盗墓而设置的。
弩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盗墓者的目的,又能*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弩出现于春秋时期,能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弩同弓的发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远,*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
弓弩的*伤力强大,嬴政在营造自己的陵墓时就使用了这种装置,以射*企图进入墓道的人。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劲弩
秦始皇陵内安装的弓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现在尚无确切的定论。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都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800米,张力当超过700斤。如此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即用脚踩踏机括而发射。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者连发,就可以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暗弩”。因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异宝,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进而遭到猛烈的射击。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并发展到在棺椁内安装轮机,以射*盗墓者。所谓轮机,就是在棺椁内壁安装数个像现代滑轮一样的工具,滑轮一边置弓弩毒箭,绳索通过滑轮连接弓弩与棺椁盖板。一旦盗墓贼进入地下宫殿揭椁开棺,绳索将通过轮机引发弓弩数箭齐发,射*染指棺椁者。
先来看一组图
这是一组盗墓贼进入墓中遭到袭击的示意图。
法自术起,机由心生。在各种机械装置里,机关堪称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隐秘,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控制着整体的运动趋势,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至高体现。
今天,当我们用理性的眼光来打量古人生活中充满奇思妙想的机关之术时,已不仅在寻找机关本身,还会发现机关背后古人的心思。
连环翻板
这就是传说中的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设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长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翻转,人必掉入坑内的刀锥之上,锋利的尖刀利刃将穿透盗墓者的胸膛及五脏六腑,活着爬出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盗洞入口
关于翻板的破解之法
民国年间,山东青州一带农民在垦田时,于云门山发现一大冢,墓道之中就发现了带轴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即连环翻板。
当时坑中积水甚多,待把水抽干,发现有两个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毙于利刃之中,身边有铁锹、锤子、绳索等工具,显然是盗墓者所携。清理人员发现,在连环翻板之下有两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经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状,这无疑是后来的盗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将木梯放入墓道,盗墓者沿梯而入,则如履平地,一切翻板与陷坑、利刃都枉费心机、无济于事
吊石铁索
与连环翻板功能类似的,是铁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顶和墙壁隐蔽处固定若干金属滑轮,利用滑轮将巨石吊起,悬于顶端。墓道地下铺木质跷板,索链由石板而下,通过滑轮以隐蔽的方式连接跷板,中间有挂钩和脱钩相接,遇外力压迫可自动脱落。跷板呈条状,长宽根据墓道具体情况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顶部悬挂三层,各层互不相依,索链通过石上孔洞收缩进出。
若有盗贼闯入,踩中机关,巨石落下,将其砸为肉饼
古墓入口巨石 这个接吊石铁索
一切完毕后,施以伪装,外人不知其诈。若有盗墓者进得门来,踏中跷板条,外力作用迫使绷紧的索链某处挂钩脱落,如同打井的轱辘突然放松,悬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将躲闪不及的盗墓者拍成肉饼。因跷板呈细窄的长条状,只有被踏后才能导致悬石落地,而相邻的其他跷板则安然无恙,仍静静地伏在原处等待下一伙盗墓者的进入。一旦盗贼的脚步踏上,与之相连的悬石相继落下,再次对胆大妄为者给予致命一击。如此往复,直至三层悬石尽坠于地,*伤数人为止。
有没有想到断龙石,啪一声,麻麻我要回家
关于弩机,其实还有一种,那就是暗弩
暗弩
墓内设刀枪暗箭。这一防置措施见诸史*载的当从秦始皇陵为始,但要设置此类暗器需有个先决条件,即墓室
必须宽大敞亮,有一个刀出箭发的空间。
具体设置和实施方法是:先在墓室两壁安装强弓劲弩,呈张弓搭箭状,每件弓弩搭载一箭或数箭,箭头皆用毒药浸泡,达到人类触之即伤、伤之即死的程度。然后以具有高强度承载能力的绳索固定,弓弩后部再于壁上固定一钩状物,以让绳索穿过,绳索的另一端固定于门上隐蔽处。若是左壁,绳索的一头则接于墓道的右门;若是右壁,绳索则接于左门。当盗墓者开门时,若开右门,则左壁上的弩绳索被拉断,绷紧的弓弩之弦疾速驰之,利箭即出,射*的方向正好是门道右侧;若开左门,以同样的原理给予射*;若两门齐开,则两壁弓弩一齐封闭门道,射*进入者,从而形成了第一道阻击防线。
若墓门打开,由门的转动而牵引的弓弩之箭全部射出,而盗墓者没有全部被射*身亡,或侥幸躲过了一劫,第二道防线则继续发挥作用。具体方法基本与前同,只是在墓门之后铺设多块翘板,并进行掩盖伪装,使盗墓者无法辨别与其他地方的异同。镶在墓道两壁的弓弩牵引绳索以隐蔽的方式接于翘板之下,或高于翘板,成为绊索。当盗墓者破门而入踏入墓道时,翘板自然上下启动,绳索因外力压迫而断裂,弓弩之弦瞬间松开,利箭自动发出,直射墓门方向,一时箭如雨下状,盗墓者非死即伤。若遇绊索,以相同的道理予以射*。因箭头用毒药泡过,只要轻轻划伤或擦过一点皮毛,盗墓者也难有活下去的希望,很快就会一命呜呼。当第一块被踏过的翘板或绊索所引弓箭发完之后,若还有幸存的盗墓者继续前行,则无疑会踏到第二块、第三块以及更多的翘板。如此这般,固定在墓道两壁的弓弩便可形成多波次发射势如连弩,张而复发,直至将暗藏在墓道内所有的利箭射出,将盗墓者全部射*。
其射*威力不容小视,例如从秦始皇陵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均较长,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六百步(合今831.6米),张力也当超过十二石(合今738斤)。
连弩
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是连发,就可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连弩”。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遭到猛烈的射击
流沙墓内的玄机
所谓的填沙绝技,即在墓道和墓室周边填塞细沙。这个方法很简单,却是中国人独到的发明创造。盗墓者之所以在一夜或几夜之内就顺利进入墓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打洞。
但无论是圆洞还是方洞,都是建立在泥石堆积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打洞挖坑。若周围不是土石而是一片沙漠,此事就难了。
发明者恰恰抓住这个特点,在墓道或墓周边填沙,少则几吨,多则几十吨、上百吨。盗墓者若想进入墓室,就必须与填沙打交道,或者说只能一点点地向外掏沙。沙呈软性,掏出一点,周围之沙立即拥将出来补充,如此循环往复,沙拥不绝,除非将所填之沙全部掏尽,否则不能进入墓道与墓室。而当盗墓贼见流沙不止,无有穷尽时,因情势所迫,只得停止挖掘另觅他处。
另有积沙积石的防盗方法,使盗墓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墓内停留,后来棺椁倒塌以后,大量沙石堆积在棺内,有效地防止了被盗。其积石积沙的防盗原理中,积沙主要是防盗,盗墓者挖洞挖到积沙层,沙子会流到洞里,沙子流动会带动石头塌方,从而击打盗墓者,因此,盗墓贼不可能在大范围内施盗。
石块放置的位置也是精心设计的,大致可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和卧底石层,可以防止盗贼从不同的部位进入。散乱分布在积沙上层的乱石层,残存50余块,其中既有9公斤左右的小石块,又有100公斤以上的巨石,位置大小均无规律,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已经被挖塌了一部分的流沙墓顶端这些石块边缘锋利
除了有一部是学术研究,大部分考古其实也就是挖人家祖坟,可以说是官办挖墓,非盗墓
“自来石”堵墓门 最简单的自来是其实就是一块石板 一个坑
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小时候看的定陵发掘的报告。里面说到一个自来石。是墓门后面抵在那里的一块巨大石条,这样两扇巨大的石门就被死死的压住。
为什么叫自来石呢?因为它是自动的,起码是半自动的。原理是这样的。先在门后的某处靠近门的地方挖一个坑,深浅适度。然后石条立上面,然后斜着抵在尚且没有完全关闭的门扇上,然后随着重力作用石条会慢慢斜着往下滑,直到把门抵住。这样门就能关死了。
还有一种就是球形的自来石
上面文字是一种球形,这个图是条形的一种,貌似很多小说都有写到。上面两张是俯视,下面的是横切图,比较模糊
关于自来石的破解之道(不是让你去盗墓哈)
这个是这样的,
首先,拿一个比较结实的钢筋条。然后把一端弯一个大钩子。再然后把钢筋条沿着门缝插进去。插进去以后横着转一下,这样那个钩子就能抵住大石条。然后用力推,让石条立起来,这样自来石就不会抵住门了。门也自然能打开。
如果不用这样的办法的话,把门炸了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样多么的不文明,多么的动静大。
好,所以我们要记好这个经济实用的好方法
这张是破解图,不过破解方法实在不新鲜,主要是这张图对这种机关的细微处体现的比较具
孙殿英盗乾隆裕陵时炸开地宫
其实,在“伏弩”发挥作用,自动射*入侵进墓道者之前,还有一个“拦路虎”,也是反盗墓手段——用自来石顶死墓道。在帝王陵中,反盗设计严密,特别是后室(玄宫所在)的防盗更严谨。在专供棺椁运行的长长墓道上,从入口到地宫一般至少设有三道石门,多者七道,道道有机关,石门重达数吨至吨数十吨,门固若金汤。最外面一层俗称“金刚墙”,而金刚墙的位置相当隐蔽,没有知情者很难找到。
1949年后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寑,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这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座被主动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寑。1956年5月19日,考古人员挖了第一铲土,但直到当年的9月2日,才找到传说中的、写有“此石到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指路石”,才找到了金刚墙。
在金刚墙的石门后面,顶有一根同样神秘的“自来石”。这块石头,其实是一根长方形的石柱,起抵门棍的作用,有“一石当关,万夫莫开”的奇效。定陵两扇石门十分沉重,做得高大工整,高3.3米,宽1.7米;顶门的自来石长达1.6米,上面尚存墨迹:“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这是什么意思?专家至今也未完全弄懂。
棺椁摆定,人员退出,里面不留一人,这自来石是怎么将门顶住的?原来,秘密在石门和门轴的设计,两门的对接边缘扣槽,门轴上下端打磨成球状,又在两扇石门中间齐门缝的相同部位,打凿时多留出一个凸起的槽口。关闭石门前,工匠将自来石放在地面的石质凹槽内,通过一把特殊的工具,“7”字状、俗称拐钉的物件套住自来石。当人员从地宫中全部撤出后,先关起一扉门,工匠拉动拐钉,让其慢慢前倾,使之与石门上预留槽口对接。石条倾斜后,借助巨大的重量,会压迫有门轴的石门转动。这时候工匠迅速拿开拐钉,石门自动关闭,直至完全合缝。两端均插在石槽内的自来石便将石门死死顶住,不知窍门的人根本无法打开。
俗称拐钉的特殊物件,与钥匙的功能差不多。这种“开门”办法,在古代即为入户偷盗的贼人掌握,从门外可将拴起来的门轻松打开,造陵工匠、考古人员实际上借用了这种行窃技术。
盗墓者打开第一道石门后,未必就能找到第二道门。陵墓内一般设有多条迷道,搞不好人就走进了迷宫,出不来。找到第二道石门,也未必就能打开第三道门,道道石门背后的“机关”也不尽相同。
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时兵分几路。在盗慈禧陵寑时,进入地宫的最后一道石门便拦住了他,一时无法打开。
本来打算用炸药炸开的,担心震坏陵内宝物,遂改用笨法子,撞。40名士兵用粗木杠子,硬将石门撞开,方得以进入。调查人员后来在现场调查时发现,顶门的自来石被撞断成几截。 另一路士兵在盗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时,更出了奇事,怎么都打不开玄宫前的石门,顶也顶不开。裕陵内葬有乾隆和孝贤纯皇后、哲敏皇贵妃等6人,当年乾隆沉重的棺椁安置到地宫石床上后,为确定风水线,校准龙脉最旺的方位,在棺的四角放了四块很沉的龙山石。最后一道石成了拦路虎,情急之下,只好将其炸开。石门炸开后,士兵惊讶地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奇事:其它五个棺椁都在石床上,独乾隆的“走”了下来,成了“自来石”,将石门死死在顶住,以致士兵无法将门打开。
迷信的说法是乾隆地下有知,知道将有贼人要来盗掘裕陵,自己只身下来顶门。但同样奇事在1975考古专家清理裕陵地宫时又出现了,乾隆的棺椁又“走”下来顶门了。有专家认为这是渗漏进的地下水浮力作用,将棺漂起所致。但其它五具为何不动?而且乾隆的梓棺四角有重石固定,如果是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当有很大的波浪才成,而渗进来的水显然不存在这个条件。乾隆棺椁顶门一事,至今专家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考古结论,成了有趣的谜题。
自来石是明清帝王陵常用的封门方式,还有的利用“杠杆原理”进行顶门反盗设计,秦汉时期常用。摆放在门后的石条会自动翘起来,将门顶住,外面怎么也推不开。要想顺利开启,就得想办法将石条压平。1968年,考古人员开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室门时,便发现了这种反盗设计。
“伏火”令人恐惧
马王堆一号墓发现前“火”力暴露
正好《汉旧仪》里所言,“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这段文字中透露出,古墓中的“伏火”是古人反盗墓设计的传统手段之一。
这种古墓也有一个名词,“火坑墓”,有些地方的盗墓者俗称“火洞子”。
曾震惊世人的长沙马王堆1号墓(“辛追墓”),就出现“伏火”。这座墓的发现颇有传奇,该墓位于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据地方志记载,此处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1971年,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需要,大陆各地纷纷开始以“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为内容的备战运动。驻守旁边的军方医院看到高达几十米的马王堆,决定将高堆挖空,建一座秘密的地下医院。打孔探测中出现了异常,有一种冰凉的气体从孔中喷出。作业人员想试试喷出的气体压力有多大,便往里面灌水,但水竟然反溅了出来。有经验者便想到了“火洞子”,划着火柴一试,凉气“叭”地一下就烧了起来,推测下面必有未经盗掘的古墓。
作业部队及时将异常情况报告了湖南省博客馆。1972年初,考古专家对此墓进行了全面发掘,2000年前那位叫辛追的五十岁轪侯利苍夫人,得以出现在现代人面前。参与考古发掘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事后的考古报告中,记录了马王堆有“火”一事。
“毒墓”望而生畏
毒气冒出竟然毒死天上飞鸟
“伏火”是否是古人有意在墓中置放了某种未知物质所致,目前并没有直接的考古发现可以证明,但在墓中置放有毒物质,却是可以肯定的。
古人反盗墓的手段多种多样,虚冢、崖墓、流沙墓、火坑墓这类墓反盗的成功机率相对较高,但其中问题也有,就是设计过于复杂,一般人家也难以做到。但有一种方法却比较简单——在墓内置放有毒物质,形成毒墓;或在尸体涂上特殊物质,制造尸毒。盗墓贸然进入这种毒墓,便会中毒死亡,轻者也会成了废人,遭到所谓的报应。
古籍中,“毒墓”的记载很多。汉广川王刘去盗掘战国古墓魏襄王冢时,除了发现墓是铁汁浇灌之外,在打开后还有惊人发现,里面竟然喷出一种有毒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酉阳杂俎?尸穸》记述:“贝丘县东北有齐景公墓,近世有人开之,下入三丈,石函中得一鹅,鹅回转翅以拨石。复下入一丈,便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墓内冒出的气体,竟然把天上飞过的鸟儿都毒死了,可见墓毒之厉害。
王充《论衡?死伪篇》(卷第21)“亡新改葬元帝傅后,发其棺,取玉柙印玺送定陶,以民礼葬之。发棺时,臭憧于天,洛阳丞临棺,闻臭而死。”到棺前查看的官员,竟然让棺中散了出来的臭气给熏死了,可见其气不是臭,而是毒。王充在书中推测了“毒气”来源:“臭闻于天,多藏食物,腐朽猥发,人不能堪毒愤,而未为怪也。
一般情况下,考古人员在设计考古发掘文案时,针对高规格的古墓都会考虑是否有毒气或机关,提前备好有特殊功能的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在确证没有威胁生命的安全隐患后,才会打开墓室和棺椁。2007年初,考古专家在开启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时,即考虑到墓内有毒气或机关的可能,但由于此墓早在唐代即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并没有意外发生
09年江苏盱眙盗墓事件现场,图为山顶盗洞
悬魂梯
这种二十三层的石阶,学名应该叫做“悬魂梯”,这种设计原理早已失传千年,有不少数学家和科学家都沉迷此道,有些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数字催眠法,故意留下一种标记或者数字信息迷惑行者,而数学家则认为,这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数字模型,身处其中看着只有一道楼梯,实际上四通八达,月牙形的记号就是个陷阱,记号其实是在台阶上逐渐偏离,再加上这些台阶和石壁,可能都涂抹了一种以远古秘方调配,吸收光线的涂料,更让人难以辨认方向,一旦留意这些信息,就会是使人产生逻辑判断上的失误,以为走的是直线,实际上不知不觉就走上岔路,在岔路上大兜圈子,到最后完全丧失方向感,台阶的落差很小,可能就是为了让人产生高低落差的错觉而设计的。
网友设计的悬魂梯
悬魂梯,以楼梯的四个角为A、B、C、D点,从其中任意一点下楼梯,最终都会回到原点,这就是《鬼吹灯》里边对“悬魂梯”的描述,胡八一遭遇的“悬魂梯”似乎应该是8字型的,不过那不重要,关键的问题是,这样的情形到底有没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看法不一,其中有人提到,在黑暗的环境中,通过巧妙的使用阴影和特殊标志将人引上岔路而毫无觉察,加上本来坡度很小,而石阶很大,只要长度够长,就会造成上坡和下坡的感觉不太分明,从而达到上面的效果。我比较赞同这种观点,不过个人认为应该再加上一个条件,这个楼梯应该是有斜度的,只是斜度太小而不会被人察觉,这样才有可能神不知鬼不觉的转弯或是什么。说到这里有没有让你想起“鬼打墙”呢?
声东击西——设疑
防止被盗墓,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别人压根儿找不到墓地的位置。
曹操生平多疑,死后也给世人留下一大谜团,因为至今没人找到他的墓地。这位聪明人给自己设置了七十二座坟墓,让人根本没办法下手从中找出真相。甚至有传说这七十二座坟墓都是假的,真正的曹操墓在漳河河底。曹操死后几百年,有个渔工在漳河泅水,忽然惨叫一声就死了,尸体被分为两截,后来又有人在那里遇害,于是太守下令在上游拦河截水,水干后,竟然发现河底有长刀利刃,借助水流旋转,设置非常巧妙。把机关去掉后,一座古墓显现出来,入口的石碑上写着“汉丞相曹操之墓”。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至于曹操墓的真实地址,直到今天还是个谜。
跟曹操墓有一比的,是蒙古王公的墓地。他们的埋葬地点实在让人称道:选择埋葬在沙漠中的,在埋葬后让千万匹奔马将沙地踩平;选择埋葬在草原上的,在埋葬前移走草皮,下葬后再将草皮植回原处。这样的埋葬方式不留下任何痕迹,让人无处可寻。可是,到祭祀时,后人要怎么找回先人的墓地呢?原来在死者下葬时,家人在墓地上*死一只小骆驼,让它的血洒在地上,还要让一只母骆驼待在一旁。骆驼具有异乎寻常的方位感,于是到了祭祀的时候,只要让母骆驼找到小骆驼被*的地点,后人也就找到了先人的墓地。成吉思汗的墓地至今也还是一个谜,估计也是这个方法使然吧。
此外,像这样设疑迷惑世人的方法还有:将墓地挖在山崖岩石中,建造“崖墓”,给盗墓者制造困难;在墓室里面开通多条甬道、墓道、耳室或壁龛,让盗墓者走失方向;设置双层墓冢,使盗墓者难分真伪等等。
云山雾罩——封闭
层层封闭墓葬入口,搞到盗墓者精疲力竭,只能放弃。
在中国古代,高规格墓葬多数都有高大的封土堆,封土堆用夯土筑成,虽然比较坚固,但是也相当于给后世的盗墓贼指示了目标。那么,如何封闭洞口便成了关键的问题,这也颇让工匠煞费苦心。虽然属于被动防御,但有的效果还是挺好的。
民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孙连仲想效仿盗掘清代乾隆、慈禧陵而发了大财的盗墓将军孙殿英,率一团人马,在乾陵周边埋锅造饭、安营扎寨,以军事演习做幌子,动用烈性炸药炸开了乾陵墓道上方的三层坚石。但孙连仲却没有孙殿英的运气好,随着一阵爆炸声,一团黑烟腾空而起,成直立状在空中扭结。一阵大风袭来,霎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随着一阵龙卷风呼啸而来,现场的7名山西籍与12名河南籍官兵,在巨大的风浪中被卷入天空,又转了几个大圈后被重重地抛到20里外的荒野中,一个个口吐鲜血,气绝而亡。孙氏尽管身披戎装,手提盒子炮,但也令手下买来水果和几个肉夹馍,在陵前祭奠一番后宣布收兵。因而,乾陵成为大唐王朝关中18座帝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寝。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防盗成功的帝陵个案,是一件了不起的旷古朔今的大事。
宋、明以来,民间还新出现了一种以“三合土”整个浇筑墓穴的方法,使墓穴被一层又一层的石灰糯米浆、三合土等紧密包裹,增强了墓葬的密封和防盗性能,这种方法在普通官僚士大夫阶层尤其流行。最典型的例子是元末明初张士诚母亲的墓葬,从里到外用三合土、泥砂浆、碎石等浇筑了十多层,盗墓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凿穿到第七层,再也无力坚持下去,只好悻悻而去。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墓进行发掘时,普通的钢钎打秃了好多根,还是无法进入墓穴,最后是动用了钻井机械才发掘成功。
奇葩又触目惊心——诅咒
墓上的诅咒是一种无形无色的东西,却充满恐怖色彩,具有不可言喻的威慑力,有着心理战术的意味。
最神秘的,就要数埃及法老墓的诅咒了。在图坦卡蒙的墓葬中,就有这么一个诅咒:“谁扰乱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将张开翅膀降临他的头上。”随着一些参与图坦卡蒙墓挖掘工作的人异常死去,这一诅咒变得出名了。直到现在,对于这一诅咒依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真菌和细菌,有人认为是惰性气体,有人认为完全是心理因素,还有人把它归为目前科学不能解释的范畴中去。
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些汉代的瓦当上篆刻了“盗瓦者死”的字样,可以看成是这一类战术的代表作。这些咒语,往往都是声色俱厉的,例如1980年发掘的山东济宁的一块汉墓碑后刻着“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的字样,直译过来就是:“敢挖我的坟,就让你断子绝孙。”又如西安西郊葬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的贵族少女李静训墓的石棺上,十分简洁有力地刻着:“开者即死”。但竟然也有一些较为温和的劝告,像在水经注卷二九《湍水》中记录的,魏征南军司张詹墓的碑背面,刻着这样一首短诗:“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我在这里并没有厚葬,里面什么都没有,请高抬贵手吧
补充点知识
盗墓派别
历史上有四大盗墓门派——摸金门、搬山门、卸岭门、发丘门。又被称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有称“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 摸金校尉: 摸金的雏形始于战国时期,精通“寻龙诀”和“分金定穴”,注重技术环节。曹操设立摸金校尉一职,专门掘丘,所以摸金门弟子又被称为摸金校尉。时至宋元之时,发丘、搬山、卸岭三门都少有弟子出现,因此往往被认为门派传承就此断绝,只剩下摸金一门。 摸金一门中并非是需要有师傅传授便算弟子,他特有一整套专门的标识,切口,技术,只要懂得行规术语,皆是同门。不过在摸金门传承中,只有获得正统摸金符的人,才能被称为摸金校尉。号称掘丘一行的民间正统,与发丘天官的手段差不多,最善于以风水星象计算出古墓宝藏的方位。行事讲究留有后路,做事不做绝。 摸金校尉不喜欢与人合作,但独乾有困难而对方又是很信任的人,也会组成五人下的小团体。积极吸纳现代社会的工具与武器 ,并能将它们与风水术法结合起来使用,但对传统行规最为重视,极少有人违反。不是很擅长武功秘法体术 与发丘将军互相看不顺眼,摸金认为发丘与官府合作,挖掘古墓时坏人尸骸,损人风水,对行内传统规矩多有违背;而发丘以为摸金因循守旧,空有精悍手艺只为衣食谋,不去能将行业发扬光大。 摸金校尉行规: 摸金校尉们乾活,最擅长的是找墓,他们往往将搜集来的各种资料,结合对当地风水的观察,总是能以很快的速度找到陵墓的具体地点
凡是掘开大墓,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支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棺摸金。动手之时,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轻手轻脚地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在此之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 进墓前需戴口罩,入内千万别把口罩取下来,第一里面的空气质量不好;第二活人的气息不能留在墓里,不吉利;第三,不能对着古尸呼气,怕诈尸。 一般都是三人一组,一个挖土的,因为坑外不能堆土,所以还有一个专门去散土,另有一个在远处放 。 搬山道人: “搬山”采取的是喇叭式掘丘,是一种主要利用外力破坏的手段。他们大都扮成道士活动,正由于他们这种装束,给他们增加了不少神秘感,好多人以为他们发掘古冢的“搬山分甲术”,是一种类似茅山道术的法术。 搬山一派,最早在秦汉时就有雏形,但是兴盛于于清朝中叶,机关阵法是其所长,破解坟墓中各类机关很是拿手。风水上只是粗通门道,但与其他三派相差较远。搬山道人行事多独来独往,从不与他人合作。传统武功比摸金强一些,但对付僵尸多用提前设置的阵法,以及自制的各种小型手工武器。 其前身与茅山略有渊源,但因为理念原因,也是互相排斥。因为创派时间比较晚的缘故, 继承风水法术不多,对传统行规彻底无视,被其他门派所排斥,所以极少表露真实身份,以道士的身份周游国内各地,没有太强烈的善恶与民族观念。 搬山道人行规: 搬山道人掘丘,只为求财,虽通机关,但一贯以破坏为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为人身安全及销赃渠道计,亦有自然形成而流传下来的种种套路。细节暂时不详. 卸岭力士: “卸岭力士”介于绿林和掘丘两种营生之间,有墓的时候挖坟掘墓,找不着墓的时候,首领便传下甲牌,啸聚山林劫取财物,向来人多势众,只要能找到地方,纵有巨冢也敢发掘。卸岭门据说创始人得仙人传授,有令人力大之法,所以卸岭门门人,多是力大无穷,通晓武功之人,因此被称为力士。
当年威震九州的吕布也曾是卸岭门传人,为董卓筹备军饷,曾挖掘过多位汉皇墓葬。 此派于北宋期间经过逐步互相交流融合,吸收了摸金与崂山派两派特色,形成了具体的流派,对风水术法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擅长于破坏法阵,熟悉各类风水地形的的弱点。 元蒙时期,因敌视元蒙政权,被大肆迫害,于是展开全面报复,以破坏成吉思汗陵的风水,败坏元朝江山为己任。最终破坏了成吉思汗几处附陵,恢复汉人江山。也因此和蒙人结下世仇,蒙古占据天下时,曾发出金鹰令,召集一只集合了天下刺客的秘密组织追*卸岭门人。据说直到今日,这一只刺客集团的后人依然遵循祖训,追*卸岭门门人。也正因为如此,卸岭力士最为隐秘自己身份,非本门之人虽夫子妻儿也不会告知自己的身份。卸岭门门人后来淡出中原,曾经多活动于苗疆外蒙西北一带,近代也中亚北非欧洲也曾经出现过他们的踪迹。 卸岭力士多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对华夏一族的传承很是重视,虽然活动范围不在中原,但传人只在汉人内寻找,对可能危害到汉人中原政权的国家,无所不用其极。精擅传统武功,行迹类于侠客。轻视现代科技产品武器,但对近代科学理论颇有研究,致力于将风水阵法等理论与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并偶尔制作阴气测量仪,针对僵尸的乾扰波发生器等产品。 卸岭派行规: 卸岭派这一派主要用鼻子闻,为了保持鼻子的灵敏程度,都忌烟酒辛辣之物。用铁钎打入地下,拔出来之后拿鼻子闻,铁钎从地下泥土中带上来的各种气味,还有凭打土时的手感,地下是空的,或者有木头,砖石,这些手感肯定是不同的。 真正的大行家对洛阳铲那些东西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地下土壤如果不够乾燥,效果就大打折扣,特别是在江南那些富庶之地,降雨量大,好多古墓都被地下水淹没,地下的土层被冲得一塌糊涂。 卸岭派长期被蒙人追*,门人多朝不保夕,为图自保,千百年来前辈的规矩多有变动。并演变出种种新的行规,比如从不对汉人甚至华人的陵墓出手等等。具体细节暂时不详。 发丘将军: 发丘将军到了后汉才有,又名发丘天官或者发丘灵官,其实发丘天官和摸金校尉的手段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多了一枚铜印,印上刻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个字,在掘丘者手中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号称一印在手,鬼神皆避。此印原型据说毁于明代永乐年间,已不复存于世。 与摸金一派的手法接近,技术上稍微逊色,但比较注重众人合作。
古代经常以当铺的朝奉,古董商等身份为掩饰。不轻易出手,偶尔行动多针对某些大型陵墓,是四派中唯一不忌讳与官方合作的一家。清代因为外族迫害,流亡海外,多活动于东南亚及美洲一带,曾经在诸多大型古代陵墓发掘队中发现过他们的身影。国内余支多以考古学者的身份混迹于政府部门。 发丘将军到了后汉才有,又名发丘天官或者发丘灵官,其实发丘天官和摸金校尉的手段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多了一枚铜印,印上刻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个字,在掘丘者手中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号称一印在手,鬼神皆避。此印原型据说毁于明代永乐年间,已不复存于世。 与摸金一派的手法接近,技术上稍微逊色,但比较注重众人合作。古代经常以当铺的朝奉,古董商等身份为掩饰。不轻易出手,偶尔行动多针对某些大型陵墓,是四派中唯一不忌讳与官方合作的一家。清代因为外族迫害,流亡海外,多活动于东南亚及美洲一带,曾经在诸多大型古代陵墓发掘队中发现过他们的身影。国内余支多以考古学者的身份混迹于政府部门。 发丘将军行规: 发丘将军行动多同时邀集多人,做好详细计划,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应对措施。然后按部就班,依次进行。因此在掘丘过程中危险性最低。而麻烦多来自事后分赃保密等等程序,因此有所针对地产生了一系列规矩。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