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凹叔逛B站,看到了被粉丝亲切称为“教授”的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为大家录播演奏了《aqua》。
这个又帅又有才华还热心公益的男人,送给孩子们这样一段话。
不能出去玩耍很难过吧
但既然现在不用去学校了
就在家尽情做好玩事吧
不要只是玩游戏哦
用这些时间
去读很多书
听更多的音乐
画画 写诗 弹奏乐器
看电影也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别忘了在家里做一点体操运动
努力渡过难关吧
去读很多书,听更多的音乐,这和凹叔每天带给大家的内容简直不谋而合。
没想到凹叔竟然和“教授”想到一块了!
是不是凹叔也踏入了伟大艺术家的境界呢(偷偷吹嘘)?
所以今天凹叔想借着“教授”的东风,给大家介绍一个本和音乐有关的小说,跟大家聊一聊古典音乐。
也许古典音乐对于很多朋友有点陌生,但其实我们看的电影,电视剧中的很多配乐都来自古典音乐,很多旋律你一定听过,只是不知道名字罢了。
只要你认真倾听,你绝对会发现一片伟大的宝藏。
初听古典音乐的人群中流传着一句这样的话: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抗失眠,贝多芬抗萎靡,柴可夫斯基抗饥饿,马勒抗瞌睡,拉赫玛尼诺夫抗寂寞······
每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中往往都包含着作曲家自身的某种强烈情感或个人特质。
将一位音乐家的全部作品听完,我们就走过了他们的一生;将音乐从生活中分离,我们就得到了艺术。
疫情让我们迎来了史上最漫长的冬天,在这个对每个人都很艰难的日子里,我们希望将音乐还给生活,今天凹叔通过这本“真正写出音乐美丽”的暖心之作《钢琴的重量》来给大家一份古典大师们的歌单。
《钢琴的重量》
克里斯·坎德 著
1960年代。苏联女孩卡佳偶得一架精美的钢琴。这架钢琴带给她阳光细雨、艰苦生活中的温柔。
婚姻和社会迫使她永别故土,踌躇满志的青年演奏家变成美国小城移民,而最心痛的是,那架钢琴也在动荡中与她分离。
2012年,美国小城女青年克拉拉不懂乐器,却拥有一架钢琴,那是父母意外去世后留下的唯一遗物。
克拉拉孤独而坚强,但陈旧的钢琴则像一个沉重又丢不下的包袱,让她不知所措。直到某天,一位摄影师的出现意外揭开了这架老琴背后的克拉拉家庭的秘密。
钢琴,曾是一个人对抗残忍世界的希望,也曾是另一人逃脱孤单生活的寄托。
书中的每一次重要情节被名曲串联,或悲伤或喜悦,乐曲的感情也是人物的感情,旋律的起伏也是卡佳和克拉拉命运的起伏。
我们可以跟随文字去感受音乐,希望这个歌单能够给所有渴望以音乐愉悦灵魂的人带来慰藉。
1.《A大调钢琴奏鸣曲》
出自追星小子舒伯特
有人评价他说:“不懂舒伯特就很难快乐起来。”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疯狂崇拜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贝多芬,将古典主义融入浪漫主义。
因过于害羞屡屡失去和贝多芬见面的机会。死后还得以葬在贝多芬的墓旁,堪称一代追星典范。
有人形容他的歌曲是“流出来”的。
舒伯特与朋友走进一家小酒馆,见到桌上有一本莎士比亚的诗集,便拿起来朗读。忽然他脑海中有很好的旋律,拿起桌上的菜单便翻过来划了五条线,一口气写成了一首歌曲。
《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于1826年,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成熟的一首标志作品。
这一时期的舒伯特,主要依靠朋友的接济,贫苦现状使舒伯特只有在创作中,才能找到前进动力和生活希望,音乐成为他的信仰与精神寄托。
这一乐章旋律优美、简洁流畅,充满了抒情性和歌唱性的气息,出现在书中第一章,一架钢琴经过漫长而细致的工序最终面世之时,一位大师弹奏了钢琴发声的第一首曲子,饱含了所有期待的喜悦和复杂的不舍哀思之情。
“完成。”工作结束后,他说。
他用袖子抹掉额头的汗水,从脸上拨开几缕白发。他退后远离钢琴,端详这个全新完整的实体—— 经过恰当的调适后——它能实现难以置信的成就。
头几年最难预测, 但随着时间的熟成,它会开放自己,凝聚出一段独特的历史。现在它就是一件完美的乐器,最大的特点在于潜力。
大师一边拍松围裙,一边坐下,他坐在一个借来当座椅的木桶上舒展手指,在考虑哪支乐曲可以为这架钢琴施洗。
舒伯特,他最喜爱的作曲家。
他可以演奏舒伯特的倒数第二支奏鸣曲——《A大调奏鸣曲》:开场旋律很优美,有种希望与喜悦的情感,随之是更多哀思与躁动的情绪发展。
用这支曲子作为这架锃亮的黑色博兰斯勒66825号钢琴的揭幕曲,十分完美。
“听啊!”他喊了一声,但在工厂的噪音环境下,没人能听到他说话。“她诞生了!”
然后他用手指按下升C键,也就是回旋曲的第一个音,努力聆听,这个音带着孩童第一声啼哭的纯真与力量响起,与他相迎。
和他希望中的一样纯粹,他开始弹奏奏鸣曲的其他乐章。
他要用最大的乐观来送别这架闪亮的新琴,他深知它一旦被未来主人极其局限的人类之手碰过之后,将永不复此时的童贞。”
2. 《升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
出自哲学狂人斯克里亚宾
俄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所说:“绝不能用冷漠的态度对待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不能不去热爱他创作的艺术之美。”
斯克里亚宾曾在日记中写道:“只是我创作的东西,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来自我的感受,是我行动的产物,反过来这些又同我所创作的东西一致,世界就是我所创造的整个活动组成的……我是上帝!我是一切!我是存在!”
钢琴家阿什肯纳齐评论他:“没有人知道斯克里亚宾的音乐是不是受他想象力的影响,虽然不能说不理解他的哲学就难以理解他的音乐,但了解他的思想至少对他的音乐理解更深。他的宗教信仰之错综复杂,思想转变的迅速程度,令人费解。
斯克里亚宾的早期作品反映了俄国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渴望幸福自由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大量运用复杂和弦,强调和声的紧张度和不协和,表现作家内心感受到的尖锐的、不可缓解的冲突。
这一乐章出现在小卡佳第一次听到的钢琴曲的时刻。一位性格怪癖的老人在小卡佳的请求下弹出了这样深沉的乐章。
老人过去作为纳粹太保残害过自己的犹太人同胞,后半生又在偷鸡摸狗中潦倒度日,卡佳虽不懂他,却听懂了他演奏中的痛苦回忆与忏悔的情感而泪流满面,也是这样的机缘巧合开启了她往后与这架钢琴的一世情缘。
“这是什么音乐?这可不是他夜里砰砰敲打的狂野音乐。这更像细雨,像掠过头顶的云和雪精灵的舞。
像一个她从没听过的故事在娓娓道来。她暗自把手按在光亮的木头上。她看着这个德国老人的手指在琴键上流动,几乎没有碰触,感受音乐从她的眼、耳、手、脚注入 整个身体。
他一曲弹毕,她的罩衫已经泪湿,当他站起身时——动作再次生硬起来,因为年迈和眼盲而颤抖——他的脸上也有泪水。
“为你弹了一首俄国人的曲子,”他带着奇怪的口音说,“亚历 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的升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你知道他吗?”她摇摇头,忘记了他看不见她。
他把拇指贴在她的脸蛋上,感觉到泪水。“Blagodaryu,”他说。俄语的“谢谢”。”
3.《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出自史上最难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出身富庶,但家族命运早被其姓氏预言,“拉赫曼尼”在俄语有“挥霍无度”之意,拉赫玛尼诺夫的父亲正是一个胡乱挥霍的赌徒,最后更典当家业,弃妻儿不顾。
拉赫玛尼诺夫因国内政治问题举家搬迁美国纽约,和卡佳的命运颇有重合。
传言拉赫玛尼诺夫身材高大,拥有一双巨大的手,左手能轻易按到跨十二度的琴键,他的身材可能与一种名为马凡氏综合症的遗传病有关,患者其中一个征状是修长的四肢及手指,因此很少有人能演奏他的作品。
其中《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艰深的难度,成为钢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难”。
这一乐章出现在卡佳第一次以为自己找到真爱的场景。她和米哈伊因为一场街边演出而互相欣赏,彼此暗生情愫。
卡佳的心灵因这场突如其来的爱情冲击而震撼着,一股悸动和激情的力量席卷了她的全部身心,急促激昂的旋律也描绘出这种激情与爱的巨大魔力。
“他们刚开始亲吻时,她头脑里开始演奏的那支拉赫玛尼诺夫的乐曲有超过29,000个音符,从头到尾弹奏一遍需要将近40分钟。
她和米哈伊在那堆脏衣服、沙发上、他睡觉的窄床上彼此探索发现再探索时,她在想象中把那支乐曲完整地听了两遍。等他们终于累得无法再继续时,已是深夜。
他们起身穿衣,米哈伊去烧一壶新茶,卡佳带着微笑接过她的茶杯。他们重新穿上衣服后,她反而再次羞涩起来。
是的,她仍然欢喜,但也涌起一丝羞耻感,仿佛对自己的举止几乎难以置信,这多么有别于她。或许这意味着,她终于找到了自己该爱的男人。”
4. 《献给爱丽丝》
出自一分手就写歌的贝多芬
一代乐圣,交响乐之王贝多芬,因其晚年的耳聋坚持创作,早已是一个从小学课本就最为大众熟悉的音乐家。
大家都熟悉他的《月光曲》和《献给爱丽丝》却鲜有人知道贝多芬一生坎坷多艰,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情感生活。
三十多岁时,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小姐琪丽爱泰迷住。
出身的天壤之别,使他们劳燕分飞,使得当时深受耳疾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自*,并为她创作了《C小调月光奏鸣曲》,四年后,贝多芬又爱上了寡妇约瑟芬,二人也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而失之交臂。
四十多岁时他遇见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学生,并对她产生好感并写了一首《致特蕾莎》赠给她。
直到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
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这一乐章出现在卡佳首次面临和钢琴暂别的情景,因为俄国动荡的局势环境,卡佳不得不暂时留下钢琴和丈夫举家搬迁美国。
纵然千般万般不舍她也无法改变钢琴的离开,满含泪水地弹奏这支曲子,把自己全部的深情和依恋都化在这支献给爱人的情歌中。
“自从那个德国老人把琴留传给她以后,她多少次坐在这张凳子上?她在琴键上弹过多少音符,一开始是一个一个地弹,后来是美丽复杂的乐章,能把她传送到一个脑海里的地方,其他别的事情都做不到。
从8岁起,博兰斯勒就一直是她的忠实伙伴。在过去的十七年里,她几乎每天都弹琴。当她搬出父母在扎尔格斯克的家去列宁格勒的音乐学院学习时,她也坚持要把它带上800公 里的旅程。除了家人以外,这是她唯一的宝贝。
就算要逼她离开,这架钢琴也是她无法——也不能——忍心留下的东西。米哈伊走到她的身后,把一只手搁在她的肩上。
“卡佳,我会想办法的。我们带上钢琴?好吗?你在听我说话吗?我爱你。”
过了一会儿,她点点头。她闭上眼睛,捂脸哭泣。然后她的手指抚过睡觉的宝宝,这是对贝多芬第24号钢琴奏鸣曲《致特蕾莎》的沉默演绎。那首乐曲里有太多重升记号,满篇的十字架能填满一片墓地。”
5.《升C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
出自十项全能种子选手柴可夫斯基
中国乐迷亲切称其“老柴”。22岁从法院辞职正式从事音乐。与女学生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期间开始与铁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通信。
在后来的13年间与梅克夫人写了超过1200封信件,互为对方的精神慰藉,但奇妙的是两个人除了几次偶遇外都始终坚持避而不见,如今被普遍认为可能与柴可夫斯基隐藏的同性恋倾向有关。
他的音乐平易近人,旋律优美,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广大知识阶层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在世界最伟大的前十部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歌剧,舞剧,随想曲等都占有一席之地,堪称德智体美劳最全面发展的音乐家。
这支曲子出现在卡佳离开俄国前和好友鲍里斯准备告别的场景。丈夫已经告知卡佳此时此刻的鲍里斯可能“做着一些非法的勾当”卡佳担心自己即将从俄国出逃的消息会被这位朋友举报。
旋律中暗含的紧张透露出卡佳在面对这位早已形同陌路的老友时内心的惴惴不安。
“她将按他的要求弹琴,但慎之又慎。不弹毛茸茸的天鹅,但也不会有革命性的东西。考虑片刻后,她选择了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这支曲子写于1865年,当时是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年,比她和这位客人毕业的时间早了112年。
鲍里斯听出来后轻哼了一声。“选得好。”他说。他往后靠在磨损的软垫上时,沙发吱吱地抱怨起来。
她想象自己在弹奏这首进行曲般的简单主题、表达她的苏联爱国主义姿态时,他闭上了眼睛。她希望自己表演的热情掩饰了深切的不安。”
6.《钟》
出自创新狂魔李斯特
李斯特是音乐界谜一样的人物,是天才而不乏狡黠机智,是炫技家同时也具表演天份。
天生的美貌,优雅的风度和“钢琴之王”的名声让无数少女听众着魔。最为人们谈论的是他与德裔公爵夫人卡罗琳公主的情事。
公主在一次音乐会中对他倾心,宁可被沙皇开除国籍、剥夺一切财产也要嫁给李斯特。从李斯特36岁熬到75岁,俩人因教会和沙皇的阻挠还是未能结婚。
他开始陷入迷茫而加入圣方济修会,并接受神职而成为李斯特神父。后来往返于罗马、魏玛和布达佩斯三地之间,其风流韵事仍为全欧洲的话柄。
但那些被钢琴支配的孩子们却是“谈李斯特色变“:因为他创作了《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还有背谱演奏法,超技练习曲和运用全音音阶、五音音阶等,极大地丰富了每一个学琴孩子的童年。
这一章节里,卡佳熬过了初到美国的阴暗晦涩的生活重新接回她的钢琴,并因钢琴结实一位学生,与钢琴重逢的喜悦让她对这位学生也产生了好感,给她的生活中重新带来新的期待。
“卡佳在大盘子里放上曲奇饼,摆出茶具,然后再次整理客厅。她 瞄了一眼钟:一切已经早早准备就绪,而他要到中午才会来。她叹了口气,在钢琴旁坐下。弹琴总是有助于让她冷静下来,尤其现在她的博兰斯勒回来了。
她选择李斯特的练习曲《钟》,因为它的快板节奏十分轻快。而且在技术上也有挑战性,右手的大跳要求手指有灵活度。
前几个音 要弹得很慢,就像在清喉咙,然后乐曲渐变加快转急,几分钟之内, 就已经足够复杂,她完全沉醉其中,忘记了时间,门铃响时她被吓了一跳。她跳起来跑向大门,然后强迫自己停顿下来深吸一口气,这样开门时就会显得平静一点。
“你好,请进。”她一边说着,一边伸开胳膊示意他去客厅,就像她在电视上见过的那种游戏节目女主持一样。
他对她微笑,胎记沿着左眼的皱纹改变形状。“希望我没来得太早。我还担心交通堵塞,结果这回一点没堵。”
她也微笑着回应,提醒自己安下心来。他只是个学生。不知为什么,他在她与钢琴重聚的几个月后,突然打来电话,询问她提议过的钢琴课的事,这竟然让她膝盖发软,头脑轻飘,她告诉自己这种事不 需要在意。
但她怎么能不在意呢?她太久没有因为一个男人而心花怒放了,她甚至不记得上一次是什么时候。”
7. 《D小调第5交响曲》
出自革命之子肖斯塔科维奇
他是一生都在等着被斯大林枪毙的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他的圆舞曲是世界上最好的圆舞曲没有之一。
他被东西方阵营各取所需。苏联称他是“国家最忠实的儿子”,西方国家则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苏维埃政权坚定的信徒。”
他的音乐是一部数十年的编年史,他的作品达到了在特殊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极致,被誉为“20世纪的贝多芬”。
据说1939年苏联大清洗进入最高潮时,有人向斯大林检举“人民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有资产阶级思想。
斯大林叼着烟斗,沉默半晌,打开了办公桌旁的唱片机。“同志们听听这个,你说如果把他送西伯利亚去了,整个俄国还有第二个人能写出这种曲子?”
8.《降A大调练习曲》
出自爱弹夜曲的钢琴诗人肖邦
作为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被称为“花丛中的大炮”,为同时代的音乐大家李斯特、舒曼等激赏;
他一生钟情于5位女子,与法国作家乔治·桑同居近9年却一直未婚;因为不愿当亡国奴,他后半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
客死他乡时,年仅39岁,巴黎很多贵妇都认为昏倒在他临终的卧房里是幸福所在。
后世评价他“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
另外,大家更熟悉他的原因是:杰伦小公举特别偏爱他。
这几支乐曲出现在卡佳和学生的恋情被丈夫发现后。
丈夫来了美国后完全变成了酗酒家暴的暴徒,这次更是激动之下用火钳将儿子的腿打断。
卡佳在丈夫清醒之前下定决心,为了保护钢琴不被丈夫毁灭,她只能选择将钢琴送走。她的人生又一次不得不和钢琴分离,这一次她弹奏了很多心爱的曲子,每一支曲子都伴随她度过了日日夜夜,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懂。
“最后,她在钢琴旁坐下等待。十分安静,她能听到时钟嘀嗒的每一秒,像个节拍器。她开始轻柔地弹琴。
出于习惯,她先弹音阶, 然后,一首首地弹奏自己拿手曲目里最好的乐曲。米哈伊烂醉如泥, 不会被乐曲吵醒,但她希望儿子能在梦中看到它们。
她以米约的《缪斯梅纳雷》里几首很短的乐曲作为开始:《夜晚的甜蜜》《夜读》和《认出缪斯》。
然后是肖斯塔科维奇宏大的序曲和D小调24号赋格曲,以及肖邦的《阳光》练习曲。她继续弹舒伯特的降A大调第四即兴曲,她喜欢它左手的强劲旋律与右手琶音的平衡。
最后,拉赫玛尼诺夫著名的《升C小调前奏曲》,一曲精致的挽歌,据说作曲家创作时可以预见到自己的死亡,她也是一样。沉甸甸的泪珠模糊了她的视线,她于是闭上眼睛,任由泪水落下。
弹琴是她抵御悲痛的唯一办法。即使还是个小孩,她也每天会这么做。她想起自己不得已失去博兰斯勒时度过的那些可怕日子,以及它回归后,日子离悲惨越来越远。手指在琴键上的触压就是她苟且于世的方式,现在她别无选择,必须把它送走。她无法想象它的缺失, 但她知道至少钢琴和儿子——可能安全。
她又开始弹琴,这次绝对是她的最爱——斯克里亚宾降E小调序曲,激昂的节奏要求她高度专注,她很快陷入颜色与冲击的涡流,都没有听到敲门声,也没注意到儿子已经醒来,在用深爱与崇拜的眼神看着她。”
9.《G弦上的咏叹调》
出自理性使他自由的巴赫
巴赫被尊为“近代音乐之父“。
他深受着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拥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所以作品表现出深沉广阔和冷静理智,像一个看尽了世事沧桑的智者。
他的作品含有丰富的哲学伦理意义,《平均律钢琴曲集》正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被歌德评价为“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
巴赫的职业生涯主要为宫廷和教会服务。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
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巴赫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
正如书中一位摄影师的突发奇想,他带着仿若置身事外的绝对的冷静思考着音乐的存在与演奏着的关系,钢琴的意义被他重新定义,也第一次给我们带来了这种如此新奇的思考。
“我在试图描绘音乐的缺失。”
“用钢琴?钢琴怎么能表现音乐的缺失?钢琴制造音乐。”“是吗?”她看向博兰斯勒。它的沉默既是回答也是非难。
“好吧,不是一直都能。”
“我对用来制造音乐的乐器很着迷,还有演奏乐器创作音乐的人。但如果乐师死了呢,音乐会怎么样?或者乐器被毁坏了呢?又会怎么样?”
“我不知道。”她发出小小的笑声,听得出杂糅了不安与好奇。“
你有没有试过待在车里或者在派对上,音乐开得很响,然后戛然而止。你能感觉到一种余音不散的寂静。你甚至都能看到它,就像空间里出现了某种物理转变。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他深吸一口气,“所以我想用钢琴——你的钢琴——作为这个象征符号:居住在一个音乐停止的世界里是什么感觉。我想把它放在那里展示,没人弹奏, 就是一个普通的物体。”
把钢琴放在图片里不一定要代表音乐的终结。它可以象征潜在的音乐。也就是说,好像随时都会有人从画框外走进场景。就像音乐一直都在某处,即使音乐家本人不在。只需要换一种认知方式。
10.《c大调奏鸣曲》
出自抗争世俗的莫扎特
莫扎特的名字是和天才神童紧密相连的。4岁习琴,6岁作曲并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11岁完成第一部歌剧,13岁当上萨尔茨堡的乐队长。
短暂的35年人生中,写完近千首作品,有编目的都有626首,横跨的类型包括歌剧,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四重奏等等。
因为音乐天赋而表现出与世俗格格不入,离经叛道让他的一生过得漂泊劳碌。
但所有这些痛苦都不能使他消沉,听他音乐没有愤怒和反抗的呼号,他自己永远在用抚慰别人。
卡尔巴特对他的评价十分贴切:“他听到了宇宙的和谐。在那里有阴影,但并不黑暗,有缺憾,却没有失败;悲伤不会变成绝望,烦恼也不会化为悲剧,无边的忧郁不会最终攥取一切。欢乐在这和谐之中并不是无极限的,照耀万物的光明由阴影中迸发,因为也就更为灿烂。”
小说的最后,卡佳选择了将自己全部情感倾诉在一曲钢琴中,她来到死亡峰,从上面一跃而下,她的故事至此结束,可这架钢琴,仍然承载她所有的记忆,在世界上继续演奏着。
“我以前弹琴的时候,”她说,“这里就是音乐想来的地方。高高在上,远远超脱世上的愚蠢,宁静里充满美感。”她哼出一小段旋律,想看看附近的鸟儿会不会起舞,而不是飞翔。
“我愿意想象现在你和我的钢琴在一起,对吧?或许你在渡河的时候,一次性上了一千堂钢琴课,现在你在另一边,甚至可以比我弹得更美。”
天空在变幻,光线低落,给山坡镀上金色。他们聊过要在日落时分结婚。她展开新作乐曲的谱子,只有两页纸。
“我把这一生的故事写下来,”她说,又开始哼唱,“由两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一路渐强,直到结尾。当然,我的博兰斯勒在你那里,所以我只能假装为你弹奏了。但还是请你听听。”
她又哼了一 段,手指移动,随着音乐从简单演变至复杂,她的表情也在变化,从好奇渐变成悲痛。虽然也有几处欢愉的片刻,但寥寥无几,就像每年只放一次的烟火。中间的停顿之长足以证明那是个分叉路口。
“我要叫它‘Die Reise’”她说,“意思是‘旅程’。当然,我的钢琴是德国造的,所以我觉得选择德语做标题很好,你觉得呢?
所有的这些音乐家们,他们看到的光明并不比我们多,但他们用心聆听所有最微弱的美好,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让人类的情感在音乐旋律中共通。
正如《钢琴的重量》的作者创作整个故事的初衷:音乐让全人类的命运相连,我们悲其所悲,感其所感,互相给渴望以音乐愉悦灵魂的彼此带去慰藉。
即使世界荒芜如疫情笼罩下的小城,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至于吞噬人心。万幸的是,我们还有书籍,我们还有音乐。
我们永远相信一切终将过去。人类的世界有了音乐的陪伴,明天的到来将仍然在一片光辉的围绕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