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美诚母亲魔性催眠洗脑法:父母教育焦虑如何影响孩子成长

伊藤美诚母亲魔性催眠洗脑法:父母教育焦虑如何影响孩子成长

首页角色扮演魔王补习班更新时间:2024-08-02

在女儿还没出生的时候,母亲就做了一根自制软管,一头放在肚皮上,一头放在嘴边,边看比赛边快速地进行着解说。女儿出生后,趁着她睡着,母亲则偷偷溜进房间,趴在女儿耳边,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能够打败中国的只有你了”。

这种疯狂极端的生活,正是日本乒乓球“大魔王”伊藤美诚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在伊藤美诚很小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妈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因为成绩并不突出,后来转行成了乒乓球教练。

伊藤美诚跟着妈妈生活,而她的乒乓球发展道路,也正是是妈妈的决定和陪伴。

妈妈年轻的时候有个夙愿——打败中国队,所以她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女儿在打乒乓球上,也很有天赋。于是,母亲一边对其进行魔鬼化训练:陪伴女儿训练七个小时,女儿练球哭到不能自理也不管,在精神上对女儿的要求则更是苛刻。

于是便出现了前面的“变态”情形。

的确,伊藤母亲的严格要求,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果。

多次获世界冠军,被称为日本乒坛的希望,被媒体封为”大魔王“,这都是十几岁的伊藤美诚的战绩。

但是大家对伊藤母亲的这种近乎魔怔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可,无论是“阴间式胎教”,还是"梦中低语",都让人看到了一位焦虑的母亲。

焦虑的母亲不会培养出心平气和的孩子。

在伊藤的眼中,唯有金牌,才是送给妈妈最好的礼物。

不是每个孩子都是伊藤美诚,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坦然承受父母的焦虑。

由于孩子上课外班的时候不专注,一位母亲将三岁孩子的下体打到出血,而这位母亲给的理由是这样的:“大家都在学,他不专心学习,被其他孩子超过了怎么办”

为了不被其他的孩子超过,这位母亲给孩子报了将近五种补习班,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反正得好好学下去。

然而孩子仅仅才三岁,认知能力刚刚形成,很难进行系统的学习,反倒是被母亲打出血的阴影,会刻骨铭心。

想起前几天刚刚看到的一个段子,说是世界上有三种鸟,一种先飞,一种不飞,一种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想尽一切手段,要下一代使劲飞。

第三种鸟是最焦虑的,也是最痛苦的,因为这种焦虑不仅会伤害到自己,也会伤害到孩子。

父母的焦虑,不该是孩子前进的推动力

过于焦虑的父母,往往会传递给孩子一定要赢的精神,这样的孩子,往往表现得特别争强好胜,额外在意事情的结果。

早在2012年,伊藤美诚就立下誓言,要在八年后的奥运会,击败中国,经常对媒体放话挑衅中国队。

而伊藤美诚性格上的缺陷,也显而易见,狂妄不尊重人,容易情绪化,心态时好时坏,这些都是外界公认对伊藤美诚的批评。

在赛场上,伊藤美诚的发挥也相当不稳定,惨败或者大胜是她比赛的常态。她经常将自己的情绪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赢球就露出轻蔑笑容,输球就满头冷汗。

这次对战孙颖莎被暴扣零比四,在直播中,伊藤美诚直接在场边崩溃,网友们纷纷调侃伊藤美诚“听妈妈的话,打败你的人叫做孙颖莎”。

我却觉得有些叹息,如此情绪化,即使赢了一时的比赛,也不能是真正的胜利,想必在半睡半醒中,妈妈的那句“能打败中国队的只能是你了”,对她来说,成了一道逃不过去的心理桎梏。

焦虑教育固然在短期内有作用,但是终究难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态。狭隘和固执,又何尝不是焦虑的衍生物。

父母的焦虑,绝对不是成为孩子前进的真正动力。

我们都很焦虑,但是我们看起来很好

作为同龄人中的楷模,吴谢宇一直都被当做一件完美的“工业品”:成绩优异,阳光善良,性格好,乐于助人,连老师都挑不出他的毛病。

这很大程度上都是母亲的功劳,母亲谢天琴极力培养吴谢宇的好习惯,从学习到交朋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力追完美。

而周围人这样评价吴谢宇的母亲的:孤僻、清高、要强、完美主义、极度克己自律,有着很强的道德洁癖,这些品质很多都能在吴谢宇的身上看见。

同学说,吴谢宇对妈妈相当依赖,每天晚上都会和妈妈通电话,向妈妈详细地汇报学习和生活,讲讲身边的趣事,甚至一笔笔汇报当天的花费。

而中间爸爸去世后,吴谢宇的世界几乎就只剩下了妈妈,而妈妈的世界也就完全等于吴谢宇。

最终,吴谢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就在上了大学后,他还要跟妈妈每天汇报自己的情况。

直到大三暑假那年*死了母亲,很多人都觉得中间的过程太突然了,其实一些迹象在之前就有所显现。

心理学将一种关系称为“共生”,即因为某种原因,关系中的双方自愿或者被迫放弃自己的独立自主性,而且大多时候,双方往往只能有一个人的意志。

从父亲离世开始,吴谢宇就不得不选择承担母亲的一切,“以后母亲就靠你了”“我辞职去美国陪你留学吧”。吴谢宇选择承担妈妈的美好愿望,也自然承担着着妈妈的焦虑,每天固定的电话使得母子之间这种联系不断强化。

捆得太久了,就会喘不过气,他当然也尝试过挣脱,但是他也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有好成绩考好大学”“努力去留学”,自己的精神支柱也源于和妈妈的相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焦虑感所产生的副作用,愈发明显。

吴谢宇前女友说,在他妈妈的观点中,最好什么事都听她的,恨不得到哪儿都让儿子带着她。而对孩子每天的询问,以及无处不在的控制,也是母亲害怕自己掌控不住孩子的表现。

这种看似良好相处的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正是一种焦虑控制,担心孩子脱离自己设定的轨道,担心孩子不受自己的控制。

在这段高度共生的关系里,在吴谢宇上大学前的岁月,双方母子同心,奔着共同的目标,将长期的压抑和双方的焦虑化作动力。但是在上了大学后,自己有了新的生活和心态,甚至要准备留学的时候,母亲还是事无巨细地询问,尝试控制自己,还想着用焦虑,去捆住宝贝儿子,这时,焦虑感所带来的副作用,让人茫然的感觉,就更加赤裸裸地暴露了。

刚上大学第一年,吴谢宇就告诉好友,自己有自*的倾向,但是说不出是为什么。

而导致吴谢宇崩溃的导火线,也正是妈妈说要陪她去美国读书,在那个夏天,吴谢宇带着工具回到家里,*掉了妈妈。在*害母亲后,吴谢宇将现场布置成了类似超度仪式的模样,称想让妈妈解脱。

大概在吴谢宇的眼中,自己和妈妈终于不用捆得那么紧了,大家都可以不焦虑了。

蔓延的焦虑,会对孩子造成直接的心理创伤

电影《天才少女》中,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因为爱情牺牲了数学事业,母亲伊芙琳便把这个愿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从此,女儿黛安的人生便被强行截流,逼迫和斥责之下,伴随着母亲的无处不在的焦虑:你怎么能坦然享受社交、快乐和休息?你的最终任务是解掉妈妈当年没有解开的数学难题!

最终因为承受不了这一切,黛安选择用生命反抗母亲。

去年12月,四川泸州一小学生跳楼自*,生前留下的一张纸条里,孩子写道“我活得太累了,你们总希望我像成人一样”。

父母也没有权利去种植孩子的梦想,未完成的愿望,也并不该是下一代的原罪。

对抗焦虑是亲子双方共同的任务,但是家长的作用格外重要,面对蔓延的焦虑,这里给到父母几条建议。

1. 明晰焦虑感的本质是事事皆控制

未必要事事都控制,可以尝试将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放开,让ta自己去探索,出现了问题尝试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也给自己足够的喘息时间。

2.焦虑的对象不能只是结果

太在意结果会让焦虑感在家庭中蔓延,重视结果并不适合所有的情况,将自己的想法绑架到孩子身上,催促孩子前进,不是前进的真正动力。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可以在上了几节辅导课后,拍拍胸脯说自己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也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在爸妈的催促下,发自内心想要实现内心的理想。

不妨少点功利,少些焦虑,多尊重和聆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培养ta真正的兴趣,让一切都水到渠成。

北大教授渠敬东曾说过,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大麻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

3.避免自我焦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就像那个经常指责邻居家的被子没洗干净,最后却发现原来是自家窗户没擦好的女主人。

回到家里,如果每天都感觉孩子浑身都是毛病,也许是自己过于焦虑了。

著名心理学家费洛伊德说: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母亲焦虑,则全家焦虑。

对于父亲当然也是如此,不妨通过一些心理调节方式,先保证自己不焦虑,比如积极运动,自我暗示,放松减压,这些都是减轻自我焦虑的重要途径。先和自己处理好关系,才能去推动别人。

诚然,在父母的焦虑下,孩子可以做到主动或被动向前,有人坚持了几个月,也有人习惯了几十年。但是,从伊藤美诚到吴谢宇,无数例子在证明,总有一天这股潮水会退去。一旦外界的约束放松,留下的除了空虚,便可能是更进一步的焦虑。欠下的债,也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还回来。

- THE END -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