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洽川出来,我们一路西进,直奔韩城,黄河一路蜿蜒伴我们前行。路边不时闪过一个个观景平台,怎奈老徐头车跑得飞快,想停下来看看,又怕赶不上老徐的节奏。这时候天色已晚,透过车窗只能恍恍惚惚瞥到黄河巨大而黄色的身影。一路无话,灯火通明时我们赶到了韩城。(下图为司马迁祠五帝雕塑)
韩城我以前不了解,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作为一个计划单列县级市,韩城的市政建设特别是夜景,让我大吃一惊,和一些大都市相比一点都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入住一家名曰巴厘岛的酒店,标间一天148元,对我们这些驴友来讲条件有点奢侈了。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将近9点便很难找到吃饭的地方,令我们颇感意外。最终我们在一个川菜风味的小店吃到了正宗的臊子面,还算满意。(下图为司马迁祠大禹治水雕塑)
到韩城,最为著名的便是司马迁祠。司马迁祠,俗称司马庙,是为纪念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祠墓。其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为韩城诸名胜之冠。据韩城县志记载:芝水原名陶渠水,相传汉武帝采灵芝于陶渠水之阳,改名芝水。至今吕庄村西尚有"灵芝庵"遗址。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下图为汉高祖雕塑。这些雕塑均是按《史记》记载雕建)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这是一条成型于春秋战国时的古道,全部采用石条铺成的,上面还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春秋时期,韩城属于魏国境内。魏国在这里修建了少梁城,并为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由于韩城曾经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就是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是在赞誉韩城地灵人杰,盛产人才和文人。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在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保留着的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了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堪称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这一块块充满沧桑的石头,像散落在地的《史记》竹简,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闪耀着古人的智慧,激励着当今人们前进的步伐。
半坡有一座元明时期的木制牌楼,上面书有“高山仰止”四个字,当地书法名家题写。《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曾用这句话来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在这里,也是在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备受世人景仰。
再前面就要攀上99级台阶。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而不凑个整数建造100级呢?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修99级台阶就是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台阶中间这一砖砌牌坊,上书 “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这就是其出处。牌坊两侧的这一副对联是:“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这是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得非常完整。“文革”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重要的原因是*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就保存下来了。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 司马迁其实是有后人的,因为他是48岁受刑。司马迁的后人没有姓司马的,族里为了躲避祸事,族人或司字加一竖改姓同,或马字加两点改姓冯,同冯不通婚。牌匾上的徐村是其后人聚集的地方,并不是姓徐人多,而是寓意余两支的意思。据说电影演员冯远征就是司马迁的后人。
这通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的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磨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对司马迁做了很高评价,也是评价司马迁的千古绝唱。
司马迁祠最早的碑文记载。是宋代太常博士韩城县知事李奎题写的。碑上有这样几何话:“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
这儿是司马迁的墓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墓前有庙,庙前有碑。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从那时到现在,司马迁墓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看到的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八卦是文字产生之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周文王诠释其意,才有 《易经》。以后八卦被道家、兵家、阴阳家所使用,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而司马迁著述 《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 《易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这大概就是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吧!
墓顶这一古柏,分为五枝,人称 “五子登科”。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代考中状元,多出人才。
墓前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是陕西巡抚毕沅1776年题写的。
登顶远眺,黄河滔滔;凝目近看,芝秀河水潺潺。高速公路顺河而建,为这千年祠墓增添了现代元素。
从司马迁祠出来,有一座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广场,一行人肃穆致敬,合影留念,接受了一次红色教育。
韩城除了司马迁祠,著名的还有城隍庙和文庙,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再去游览,而是直奔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的党家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