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
文/《环球》杂志记者 刘明 郑启航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5年中国在外交领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过去5年,中国外交成就斐然,中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形成了科学、系统、完备的*外交思想体系;新时代的未来,*外交思想将指导中国外交走向更大的辉煌。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日前接受了《环球》杂志专访。
《环球》杂志:在中国外交总体布局中,大国被视为“关键”。不断构筑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的确是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建设战略机遇期的关键。中国是如何营造新型大国关系的?
于洪君:当今世界,美国是最大发达国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关系如何发展,事关两国利益,也牵动整个国际关系。努力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超越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有一战的铁律,即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
2013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在美举行“庄园会晤”。*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界定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2014年7月,中美经济与战略安全对话在北京召开,*到会祝贺并提出新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增进互信,把握方向,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当年11月两国元首在北京举行“瀛台夜话”时,*敦促美方,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不能停留于概念,而应有具体行动。2015年9月,*正式访美,他强调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两国的战略抉择,双方要正确判断彼此的战略意图,要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广泛培植人民友谊。
2017年初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中美关系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今年4月,*再次访问美国,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特朗普举行会晤。两国元首达成重要共识,为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7月,*在二十国集团*汉堡峰会闭幕后会见了特朗普。*指出中美双方要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大方向,相互尊重、互利互惠,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11月8日,特朗普访问中国,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在经贸、安全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将进一步丰富,两国关系也将沿着正常轨道继续发展。
当然,由于政治、经济、安全、意识形态等原因,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会一帆风顺。中国既要在事关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上,对美保持足够压力,又要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继续与美国保持沟通协调,开展对话与合作。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很有影响力的大国,又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两国拥有4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俄方建议,中俄之间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余年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受了双方各自国内形势变化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中俄两国元首会晤十分频繁。2013年*以国家元首身份首次出访选择俄罗斯,绝非偶然,而是出于战略考虑。双方确认,中俄关系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加大相互政治支持,全面扩大务实合作,深化战略性大项目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配合。
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全面激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中国推动中俄各领域合作进一步扩大。这一年,普京来上海参加中国主办的亚信峰会,*专程赴索契参加俄罗斯承办的冬奥会开幕式。这两个非同寻常的举动,充分展示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015年,*和普京分别参加了对方举办的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并且均派本国军人参加了对方的阅兵式,给国际社会以强烈震动。
目前,中俄两国已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的文件;签署了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共同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在能源、金融、大飞机制造等重要领域的合作成效显著;议会、军队、政党、智库、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之间,始终保持着多种形式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在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共同推动区域安全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进步方面,双方有着巨大的合作潜能。
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国家集群。中欧关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中欧双方建立起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涵盖各个领域。2013年,《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发表。中方强调,中国与欧盟是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2014年3月,*访问欧洲。中欧发表了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并就共同建设“四大伙伴关系”,即和平伙伴关系、增长伙伴关系、改革伙伴关系、文明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欧盟内部问题愈发严重,但中国支持欧洲一体化、支持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立场一如既往。*明确表示,中国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建设,始终将欧洲发展视为多极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利益深度交融,“四大伙伴关系”在凝聚双方共识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环球》杂志:除了大国关系,长期以来,中国外交总体布局一直强调“周边是首要”,这对中国巩固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周边环境,进一步维护和延长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是如何深化周边睦邻友好关系的?
于洪君:中国周边环境极为复杂,因而高度重视周边问题,一直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繁荣发展之基。这里,我只讲几点情况。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中国不仅将中俄关系作为周边外交中的重点方向,同时还不断加大对周边地区其他所有国家的工作力度。我们在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的基础上,又提出“亲、诚、惠、容”新理念。这是*外交思想在周边事务中的具体体现,周边外交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地位因而也就越来越突出。在东北亚地区,2014年夏季,*专程访问了韩国和蒙古,为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格局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努力。中俄蒙三国*会晤机制的形成,开创了我国*周边外交的新模式。
中亚是古丝绸之路途经地,中亚人民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中亚又是多种文明和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的对冲区,连接亚、欧、非三大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中共十八大以来,*多次访问中亚,不断密切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与人文交流,不断拉紧共同发展与共同安全的利益纽带。如今的中亚地区,已成为中国的重要能源供应基地之一。中亚国家成了我们共同打击分裂势力、恐怖势力和极端势力的可靠伙伴。
东南亚是亚太地区极具发展活力、但矛盾和问题也比较集中的一个地区。东盟是该地区最大的和较为成功的区域性合作组织。20多年来,中国充分利用东盟10 1、东盟10 3以及东亚峰会等多种机制与平台,全面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东盟成了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近年来,*访问了半数以上的东盟国家,亲自为营造睦邻友好周边环境,建立中国与东盟的命运共同体书写大文章。中国为推动双方关系发展而提出的“2 7合作框架”,即以深化战略互信和聚集经济发展两点共识为基础,推进政治、安全、经贸、金融、互联互通、海上、人文七个领域合作的大思路,受到东盟国家的普遍支持和响应。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重要邻国,但中印关系微妙、复杂。*2014年成功访印,推动印度总理随后成功访华,双方共同为两国未来战略合作做出新规划,并在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问题上形成共识。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并在金砖合作机制下与中方开展多领域合作,就是明证。2015年4月,*访问巴基斯坦,进一步巩固了中巴传统友谊,提升了双方互利合作水平,同时也强化了联手打击恐怖主义、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的共同意志和决心。
《环球》杂志:十九大报告多次强调“一带一路”的重要性。该倡议超越时空,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被称作“世纪倡议”。我们该如何认识“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于洪君:2013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中国与欧亚各国可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时,他又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后,在中央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要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要通过“共同努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重点在于“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这“五通”,就是要积极利用双边与多边两类合作机制,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深化亚洲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为了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巨大资金需求,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广泛支持。2016年1月,亚投行正式开始运营,其成员国由最初的57个,增加到70多个,估计很快超过90个。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支持,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70多个国际组织的*出席了此次盛会。会议发表了联合声明,签署了一系列新的合作文件,取得270多项重要成果。如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已不仅是最初设想的6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带一路”不仅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向纵深发展的一条重要战线,同时也成为当今世界合作发展、包容发展、联动发展、共赢发展的最大规模的全球行动,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开辟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逐步走向命运共同体的创世之举。
《环球》杂志: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当今世界,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构成了全球治理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复杂体系,中国也是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如何看待中国过去和未来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
于洪君: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体系为核心的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为全球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更好地发挥作用,做出了独特贡献。中国是现有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现存国际秩序的主要维护者,同时又是国际关系变革的重要引导者。众所周知,由于世界格局、力量对比、国际安全形势都已发生重大变化,现有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不合理不完善的问题也日渐暴露,有些机构及其运行规则已明显不符合时代特征。近年来,面对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非法移民等全球性问题,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西方国家反应日趋冷淡,致使某些国际机制的作用和影响力受到挑战。
但另一方面,新兴国家重要性和影响力在上升。在全球治理层面,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全球治理平台和国际协调机制。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中,发展中大国争取自身权益和代表性的愿望不断增强,话语权也在上升。国际力量对比趋于均衡,推动国际体系加强变革趋势。这种变化对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构成较强的制约,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
因此,当前的国际形势客观上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创新,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推动者和引领者,提供了更多机遇与可能。近些年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政策主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革方向。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论和主张,在实践上是完全可行的,有些已在目前国际规则构建中得到具体体现。譬如,中国倡导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已发展成为在国际上影响越来越大的新型合作平台。近两年来,中国又参与创建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同时创建了金砖银行、亚投行等新的国际金融组织,弥补了国际上现有金融合作机制严重不足的短板。应当说,我们在建立新的国际规则并创建国际机制方面,已经有所建树。
十九大报告在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着墨不少,这将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领域的新观点、新立场和新方略。
《环球》杂志:从历史纵深和国际格局两个维度,如何定位、评价新时代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在今天中国全球影响力加速形成的过程中,*外交思想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于洪君: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而剧烈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各种势力之间的分化组合,地缘战略格局的*以及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变幻无定和迷离扑朔。面对“世界这么乱,中国怎么办”这一时代考问,*外交思想为我们准确把握世界大势,妥善应对周边事态变化,更积极更有创造性地参与全球事务,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并引导国际关系变革潮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引擎和政策指南。
目前,中国作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共赢发展的倡导者,日益上升的建设性作用正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世界上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联合国框架下的维和行动、南南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等,没有中国参与都无法圆满解决。中国正在担负更多的与自身地位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中国正在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正在为人类共同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然,中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仍将处于将富未富、将强未强的历史过渡期。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基本属性没有改变。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持续推进的战略依托。秉承*提出的新型义利观,不断巩固和深化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仍是中国外交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环节。
此外,由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可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未来若干年内,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遭遇困难和风险更多、压力和挑战更大的一个时期。西方国家仍有可能加大遏制中国崛起的力度,周边地区某些国家对华政策中的两面性可能进一步上升,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可能持续紧张,周边形势有可能出现新的变化。多边机制与多边外交、民间友好与公共外交,将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总之,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幻,在*外交思想的正确指引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更有效地动员各种外交资源和手段,不断克服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的良性互动,一定能够获得更为强劲的动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中国道路的感召力以及中国方案的作用力,一定会持续攀升。中国一定会沿着和平立国、和平共处、和平发展的历史轨迹,一路向前,高歌猛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