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宋军收复了三关,杨宗保奉命领兵镇守,边境上一时倒也安宁。这日,宗保的五十寿辰到了,天波府里张灯结彩,喜气盈盈。杨府的家人、丫鬟忙碌地出出进进。寿堂上,宗保的妻子穆桂英满怀喜悦,指挥着众人布置寿堂,摆设酒宴。
红烛高照酒宴齐备,只等太君和众位夫人前来入席。穆桂英望着这些,想起自己弯弓盘马,半生戎行,如今却做起传杯接盏的家庭主妇,忍不住偷偷笑了。桂英的婆婆柴郡主来到寿堂,见诸事齐备,十分满意。她正要去请佘太君和众位夫人,忽见家人杨洪匆匆徒来说,孟怀源和焦廷贵从边关回来了。
孟怀源和焦廷贵是三关上将孟良、焦赞的儿子,自从父亲去世以后,他们继承父志,跟随宗保元帅镇守三关。柴郡主闻报,便让杨洪引他们进来。焦、孟二人匆匆走进寿堂,见过柴郡主和穆桂英。
柴郡主见他们身穿素服,面带愁容,忙追问起来。焦、孟二人大叫一声:“哎呀,夫人、嫂嫂!可恨西夏王文兴兵犯境,宗保大哥中贼埋伏,他······他身中暗箭,伤重身亡了!”
原来辽国屡被宋军所败,国势日衰。此时,宋朝边境上的另一小国——西夏,却渐渐崛起,那西夏王文野心勃勃,兴兵犯境,带领大军气势汹汹地向边关*来。
西夏军在飞龙山前安营扎寨。宋军久攻不下,宗保元帅便暗带随从,悄悄到飞龙山旁的葫芦谷中去探道。谁知归来途中遇敌埋伏,宗保只得奋力冲*,且战且走。眼看就要冲出谷口,老贼王文施放暗箭,宗保不幸中箭落马。马僮张彪奋力抢救,将宗保背回营中,终因伤势过重,壮烈殉国...···
听了焦、孟二人的叙述,穆桂英和柴郡主如闻晴天霹雳,悲愤交加,哀痛欲绝!婆媳抱头痛哭,焦、孟二人在旁也暗暗落泪,好不伤心! 这时杨洪走来传命,说佘太君要焦、孟二将一同入席。
杨洪走后,柴郡主急忙拭去泪水,嘱咐桂英在寿宴上切不可失了常态,免得急坏老太君。又吩咐焦、孟二人快去换掉素服,酒要少饮,话要少讲,千万不可露出什么破绽。
焦、孟二人才去,忽听一阵欢声笑语飘来,只见八姐、九妹和众夫人簇拥着佘太君走进了寿堂。柴郡主和穆桂英只得强作欢颜,上前迎接。此时,佘太君已是百岁高龄。年迈人最喜的是四世同堂,她问柴郡主为何不见曾孙文广。话音刚落,就见文广和七娘一前一后跑了进来。
文广告诉曾祖母,方才他在花园里练武,七祖母又教了他一手绝活——梅花枪。并说练好梅花枪,*敌保边疆,日后等父帅告老还乡,他还要凭本事争个小帅当当哩!
太君称赞文广志向远大,七娘得意地说:“太君,我这个徒儿就是有志气嘛!”说得众人大笑起来。柴郡主哭笑不得,强忍悲痛请太君等入席。1太君在寿堂正中的首席上坐定,众人依次向前叩拜,祝愿太君长生不老,再活一百岁;并遥祝宗保元帅在边关身体康健,为国家再建殊勋。
丫用托盘献上鲜红的寿字绒花。佘太君和众夫人喜盈盈地拿起绒花,戴在头上。穆桂英见了绒花,更加悲痛难禁,又恐太君识破,也咬咬牙取来簪在发上。柴郡主命文广给太君敬酒。文广应声向前,说:“孙儿敬曾祖母一杯,愿曾祖母再活一百岁!”太君高兴地接过酒来,招呼众人共同举杯,一饮而尽。
寿堂上欢声笑语不断,这时焦、孟二将换去素服,来到寿堂,上前见过太君,退至一旁。太君问焦、孟二将不在边关,回来做甚?二人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柴郡主急忙替他们掩饰说,他二人乃是专为宗保寿辰而来。
太君要文广给焦、孟二人敬酒,廷贵见了,不禁有些慌乱柴。郡主忍痛劝道:“贤侄,今日是你宗保大哥五十寿辰,难得太君如此高兴,你······你就饮此一杯吧!” 廷贵会意,只得饮了。
七娘又提议为宗保敬酒,说寿星老不在,可由寿星婆代饮。文广向前举杯跪道:“母亲,这杯寿酒,孩儿拜敬父帅,愿父帅福体康健,永镇边疆!” 穆桂英浑身一震,看看寿酒,不禁似箭穿心,悲从中来。她两手颤抖着接过酒杯,一仰头和泪饮下了这杯苦酒,身体摇摇晃晃,几平跌倒。
柴郡主大吃一惊,怕被太君看破,忙说:“桂英连日劳累,又空心饮酒,怕是醉了。吩咐七娘和文广把桂英扶下厅去。其实这一切早被太君看在眼里,心想“桂英平日颇有酒量,今日为何一杯倒醉了?再看柴郡主和焦、孟二将,一个个言语支吾,神态失常,莫非这边关之上...”
太君命焦廷贵上前,厉声问道:“廷贵!我来问你,你二人不在边关,到底回来做甚?宗保在边关身体可好?” 孟怀源抢前答道:“元帅安泰,太君放心。”太君摆摆手:“休得多言!廷贵,我再来问你,你二人此番进京,可是宗保亲自差遣?”“正是元帅亲自差遣。” “可有家书前来?” “这······并无家书。”
“既无家书,他临行时又是怎样嘱咐你的?” 在太君一连串的追问下,焦廷贵见隐瞒不过,扑通跪倒说:“太君恕罪。宗保元帅他——他他他为国捐躯了!” 惊闻噩耗,太君一阵眩晕,不禁向后倒去,众人急忙上前,抢上扶住。
大厅沉浸在悲恸之中,众人缓缓立起,将头上的绒花取下,低首垂泪,失声痛哭。突然,太君扬起头,命八姐取过大杯,将酒斟满。她强忍悲愤接杯在手,颤巍巍走向厅前。
太君泣道:“宗保,孙儿!今逢你五十寿辰,为国尽忠,虽死犹荣。你不愧是杨门的好后代,祖母的好孙孙,你、你、你······要痛饮此杯!” 说罢,将酒望空洒去。
国恨家仇终当报,不灭敌寇恨怎消!杨文广闻迅赶来,请太君速点兵将,赴边关*敌,为父帅报仇!众人也纷纷向前请战。太君点点头:“这个我自有安排。”她一面盼咐安排灵堂,祭奠亡灵;一面让焦、孟二将速把边关军情奏明朝廷。二人领命而去。
宗保元帅殉国的消息震动了朝廷。丞相寇准和大臣王辉急急忙忙赶到紫禁城,击动登闻鼓,敲响景阳钟,请皇帝及早临朝,共商大计。此时真宗已经下世,仁宗继位。寇、王二人叩见过仁宗,将边情奏上。仁宗听罢大吃一惊,问寇、王二卿有何良策。
王辉趋前奏道:“臣启万岁,我朝自立国以来,连年征伐,兵微将寡,府库空虚,纵然再战,未必能胜。依臣之见不如暂时罢兵求和,以保万全。” 寇准坚决反对苟且偷安,委曲求和。他力主朝廷速派大军去边关解围。两人各不相让,争执起来。
仁宗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他要寇准去问满朝文武大臣,可有人愿意挂帅出征。寇准领旨走到殿前,连问数遍,不料竟无一人应声。仁宗道:“事到如今,也只能罢战求和了!” 寇准急忙摇摇手说:“且慢!臣保一家可以出征破敌。” “哪一家?” “就是杨门女将。”
王辉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喔!这沙场征战非比儿戏,如今杨家孤寡,老的老,小的小,怎能当此重任?”仁宗道:“是啊,杨门女将退隐已久,已非比当年了!”
寇准低头想了想说:“求和也罢,出征也罢,只是杨家世代忠良,宗保元帅为国捐躯,万岁纵然要和,也该到杨府祭上一祭,讲上一讲,以免做忠良的寒心哪!”其实寇准另有打算,仁宗不知内里,便点头准旨。他盼咐备好祭礼,带了寇、王二人并随行的内侍,起驾奔天波府而来。
来到杨府门前,早有家人报与佘太君知道。佘太君率柴郡主和桂英母子慌忙出迎,拜道:“臣等接驾来迟,望圣上恕罪!”太君陪仁宗等人步入灵堂,由内侍献上香烛祭礼,仁宗、寇准、王辉在宗保灵前拜了几拜。
落座后,仁宗对宗保元帅为国捐躯,朝廷顿失栋梁,深表痛悼!太君道:“为国尽忠,虽死犹荣。只是边关危在旦夕,不知朝廷何日出兵,以救燃眉?”寇准道:“老太君,你还不知道吗?自从宗保元帅殉国,朝野震动。因贼势浩大,朝中无人挂帅,万岁已听从王大人的高见,准备派人前往求和了!”
太君听了,顿时义愤填膺,毅然请求仁宗允许她挂帅出征。王辉在一旁嘀咕说:“从古至今,哪有百岁高龄挂帅的道理?纵然挂得,缺少能征惯战的先行,也是枉然!”
突然,门帘一挑,闪进了女将穆桂英。她慨然说道:“万岁,若是太君挂帅,俺穆桂英愿作先行。杨门女将个个能征惯战,都能跃马边关,冲锋陷阵!”王辉不以为然地说:“可惜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什么?寇准假做没有听清,你再重说一遍。” 王辉大声道:“ 我说她们都老迈无用,不敢出征了......”
话音未了,忽听有人高喊:“呔!休长他人志气,灭俺杨家的威风,杨门女将来也!”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杨七娘率众夫人和八姐、九妹呼啦啦冲进灵堂。 杨文广也闻讯赶来。众人上前见过仁宗,纷纷请缨,要求宋王立刻发兵出征,赴边关破敌。
王辉忙阻拦说:“老夫人,少夫人,我的众位夫人!军国大事,非同儿戏,挂帅出征,不是空谈,与杨元帅报仇事小,这朝廷的安危可事大呀!”一句话惹恼了佘太君。她怒斥王辉曲解杨门女将一片忠心,说自杨家投宋以来,东西*,南北战,哪一战不是为了江山和黎民!到如今三代伤亡殆尽。只剩下满门狐寡也不灰心!
此时,众女将齐声高呼:“出征!出征!快出征!” 这惊天动地的呼声,使仁宗深深感动了,当即传旨命佘太君挂帅,率领杨门女将赴边关破敌。送走了宋王等人,佘太君吩咐众人速去准备,明日发兵。文广扯住太君的手说:“太祖母,还有我呢。” 柴郡主想到杨家只剩下这一个后代,劝佘太君将他留在家中。
文广哪里肯听,苦苦要求,七娘也替他讲情。太君想了想说:“也罢,明日校场之上,文广与桂英比武较量,再做定夺。” 众人分头去了。次日,天波府校场上一早便热闹起来。佘太君在众夫人和八姐、九妹的簇拥下来到校场,走上将台,天波府的男兵女将早已列队等候在那里。
太君命七娘擂鼓,传桂英母子进场比武。三通鼓罢,号炮声响,一阵战马嘶鸣,穆桂英和杨文广披挂整齐,纵马驰入校场。此时,穆桂英虽已年近五旬,却风采依然;杨文广英姿勃勃,更令人惊叹不已!二人上前参见元帅,太君传令:“比武三合,擂鼓助阵;各施本领,不得相让!"
七娘擂动战鼓,鼓声又骤然急响起来。桂英母子拨马跑回场中,各举兵器,开始比武。文广挺枪抢先刺来,桂英不慌不忙举刀迎住。二人就在校场中间厮*起来。刀似闪电,枪如游龙,几合战罢,桂英见文广果然武艺精熟。她有意要试试儿子的本,,使一刀紧似一刀连连砍来。文广一时心慌,渐渐招架不住了。
一旁急坏杨七娘,担心文广败下阵来。她灵机一动,提前停住战鼓,桂英母子勒马头分头跑去。七娘急忙跑到文广身边,向他面授机宜。忽听太君叫道:“七娘,快擂鼓,催他二人最后一战,以决胜负!”七娘应声回将台,高举鼓槌,又使劲擂起了战鼓。
桂英、文广跑马回到场内。为了能去边关*敌报仇,文广轻声求母亲让他几分。桂英点点头,口里却说:“休得多言,看刀!” 二人厮*在一起。杨文广用七娘教的梅花枪,突然一枪刺来,又猛又急;穆桂英佯装躲闪不及,被挑下马来。
文广急忙下马扶起母亲。孟怀源、焦廷贵高兴地叫道:“恭喜太君,贺喜太君,杨门中又出了少年英雄,一员虎将!” 七娘也非常得意,说她这个徒弟就是比桂英厉害,这叫一代胜过一代!
其实,刚才的一切早被太君看在眼里。她理解桂英的心意,又想起前次收复三关时文广惊人的英勇,使扭头对柴郡主道:“文广武艺不凡,此番出征就带他去吧!”
太君当下传令,命桂英、七娘为正副先锋,众夫人和八姐、九妹随大军听从调遣,即日发兵,破敌解围。大军正要出发,忽见杨洪高举帅字大旗匆匆跑来。太君惊讶地说:“老杨洪,怎么你也来了?”杨洪道:“ 我跟随太君八十多年,太君来,我怎能不来?! ”
太君朗声大笑,鞭梢一指,大军浩浩荡荡出了天波府。消息轰动了京城,百姓们都来观看天波府十二女将出征。太君端坐马上,与众人挥手告别。人马一路晓行夜宿,来到边关,早有大刀岳胜的儿子岳松等守关将士迎出关来。
太君帅厅坐定,向岳松询问了近日的军情。岳松道:“自从宗保大哥殉国之后,贼兵日夜攻打,城内粮草将绝,太君若迟到几日,只怕边关难保了!”穆桂英在一旁道:“太君,宗保探谷,必非无因,依孙媳看来其中有破敌之策。如今宗保殉国,孙媳愿继其遗志,再去探谷不知太君意下如何?”
太君点点头,正要唤宗保马僮张彪前来问话,忽见探马来报,说西夏王文又在关前讨战。太君大怒,吩咐众将出关迎敌,给贼兵以迎头痛击。却说那西夏王文自宗保元帅殉国以后,气焰万丈。他听说宋朝派来杨门女将十二寡妇,根本不放在眼里,便带了儿子王翔,军师魏古,直抵关前挑战。
双方的人马在关前列成阵势,门旗开处,闪出两国的元帅。王文在马上拱手道:“天波府的老太君请了!” 佘太君答:“西夏王请了!”王文道:“老太君年过百岁,就该在家颐养天年,何必身历险地?依我相劝早献出边关,免动干戈!” 太君冷笑一声正要答话,忽听王文身后有人哈哈大笑。
太君大怒,回头道:“贼子口出狂言,众将哪个上前擒贼?”话未了,杨文广一马冲出,王文之子王翔也拍马向前,挺枪迎住。王翔身高力大,枪法凶狠,然而文广的枪法比他更胜一筹。战不三合,文广觑个破绽,挺枪便刺,王翔躲闪不及,咔嚓一声胸前的护心镜被击个粉碎!
王翔吓得回马便走,文广哪里肯放,纵马赶去。王文慌忙举刀来救,宋军阵地上杨七娘又一马冲出,拦住王文厮*起来太君见西夏阵势浮动,把令旗一招,指挥宋营人马掩*过去。一场混战,只*得贼兵丢盔弃甲,争相逃命。
王文逃回飞龙山营中,垂头丧气道:“哎呀!只望将杨家众寡妇一鼓而擒,不料倒被她们*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回,这便如何是好?” 魏古安慰他可凭借飞龙天险,据险死守。
王文道:“如此何日方能取得边关?”魏古道:“臣有妙计,狼主附耳上来·.....”王文边听边点头:“哦,据险防守·....·免战高悬···葫芦谷...诱兵计......杨文广!哈哈,好计!好计!”王文当即传令:“从今后坚守营寨,不许出战,违令者斩!” 不多时,飞龙山大营果然寨门紧闭,挂出了免战牌。
再说佘太君回关,忽报贼营挂出了免战牌,心中甚是纳闷。当晚,她使带八姐、九妹乘马出关,趁着月色去了望敌营。一行人悄悄来到贼营附近,远远望去,见飞龙山山高路险,鸟雀难飞。贼兵的前营便扎在飞龙山口,后营则接连葫芦谷,果然是易守难攻,其险无比!
太君看罢多时,自思道:“ 宗保为什么要冒险探谷呢?唔,若有一支奇兵闯进谷去,直奔东南,飞越天险,便可直捣贼兵后营,西夏人马将不战自乱!” 回来的路上,八姐、九妹听太君讲了自己的想法,都齐声称赞太君的远见卓识和奇谋妙算。太君叹道:“这都是宗保孙儿的功劳啊!他冒险探谷,正是为了这一点。”
回到营中,已是五更时分,太君让八姐、九妹自去歇息。她独坐灯下,继续苦苦地思索着破敌之策。 穆桂英轻轻地走进来。太君招手让她坐下,问她深夜进帐有何军情议论?桂英道:“适才孙媳想到,贼兵据险不出,以逸待劳;我军粮草不足,利于速战。只是不宜强攻,必须智取。”
太君问:“这智取之道?” 桂英答:“胡芦谷····..’”太君兴奋地一下站起来,原来桂英的想法与她不谋而合,都是要从葫芦谷出奇袭敌后路。穆桂英又告诉太君,她从马僮张彪那里已了解到葫芦谷内确有栈道可通敌军后营。宗保临终时曾留下遗言,要她肩负起这干千钧重任,寻得栈道,直捣贼营!
此时,天色已明。太君正要召集众将前来议事,忽见杨洪走来,说西夏王文差人前来下书。太君闻言,传令击鼓升帐。不多时,众将齐集帅厅,分立两旁,西夏差官奉命进帐,见过太君,将书呈上。原来昨日王翔败后,不肯认输,约文广今日在葫芦谷再次交锋对阵。
差官道:“我家狼主说:“堂堂西夏,不欺孤寡,高挂免战,并非怯敌。今日男来就出战,女来不交锋,敢来是君子,不来速退兵!’” 说罢急忙溜走了。文广上前叫道:“太祖母!王文口出狂言,欺我杨家男儿无人,就请太祖母赐我一支令箭,待俺去那葫芦谷前,生擒王翔前来献俘!”
太君低头思忖道:“这分明是王文诱兵之计,欲赚文广入谷。” 她与桂英交换了一下眼色,决定顺水推舟,将计就计,派人*进葫芦谷,寻找栈道,奇袭贼营。太君传令:命文广出关迎敌,桂英、七娘二阵接*,焦、孟二将断后掩护。进谷之后,马僮张彪为向导,连夜搜寻栈道,以贼营起火为号,内外夹攻,大破贼兵!
这时,西夏人马又在关下叫战。太君叫张彪牵出宗保的那匹白龙马,交与文广乘骑,说老马识途,或许能帮助寻到栈道。众人拜别太君,出关去了。 桂英等人刚刚离去,忽报丞相寇准和大臣王辉到了。原来朝廷惦记边关的战事,派他二人押送粮草到此。太君连忙率众出厅迎接。
众人在帅厅内依次坐定。寇准道:“适才进关,见桂英、文广提枪跃马匆匆而去,不知去往哪里?” 太君答:“出关*敌去了!”话未了,忽见探马来报:“报!文广小将军追赶王翔误入葫芦谷,正副先锋和焦、孟二将随后接应,也一同被困!”
寇准王辉大吃一惊。太君道:“二位大人不必惊慌,此非敌人之勇,乃我之计。老身且陪二位饮酒,静候佳音。” 说罢引二人进后堂去了。
且说桂英文广等人来到葫芦谷前,见西夏人马早在谷前列开阵势。文广大喝一声:“呔!西夏贼子,你小爷杨文广来也!挺枪跃马直取王翔。王翔略战几合,便佯装败阵,虚晃一枪,回马走入谷中去了。文广将计就计随后赶来,桂英、七娘也催动坐骑*入谷内,焦、孟二将急忙断后,守住谷口。
那王翔在谷内绕了几绕,从小路出谷去了。王文见把桂英、文广等已诱入谷内,心中大喜,便命士兵将谷口围住,搬来柴草,准备宋军不投降就纵火烧谷。桂英见王翔已去,也不理会,率七娘、文广等直奔东南。路上重峦叠嶂,野雾茫茫,峰回路转,衰草凄迷,若不是马僮张彪引路,险些迷路。
1他们攀悬崖,跨山涧,穿密林,走小路,一路行来,不觉天色已晚,月上东山。看看来到东南山麓,桂英吩咐众人下马寻找栈道。众人分头而去,不多时都前来报告,说附近的山头搜遍了,并未发现栈道。穆桂英十分焦急,要众人再去寻找。
突然,白龙马昂首长嘶。文广急勒缰绳,那马却又蹦又跳欲挣脱而去。文广见勒它不住,便跳上马背,白龙马驮着文广直奔一座山头跑去了。来到山脚,白龙马忽然停住,任文广怎样鞭打,只是嘶鸣不已,不肯前进。穆桂英心中一动:莫非老马识途,此处可有栈道不成?
桂英命马僮张彪上前查看。张彪仔细瞧了瞧,惊喜地说:“启夫人,当初杨元帅就是在此处下马,进入羊肠小路,寻得栈道的。”张彪引桂英等人来寻栈道。月光下,但见野雾弥漫,陡壁悬崖,又哪里寻得见?张彪告诉桂英:当初杨元帅也在此迷了路,幸遇一采药老人指引,才迷途识津,寻得栈道。
桂英忙问采药老人住在何处,张彪说:“那老丈言道,他荒林野洞,到处为家。”桂英命七娘、文广分头寻找采药老人,再作道理。过了许久,不见二人回来。桂英正自着急,忽见有一老者从树林里跌跌撞撞跑了出来。七娘在后面边追边喊:“呔!老头儿别跑。桂英,拦住他!”
那老头一抬头,吓得跌坐在地上。桂英忙上前扶起说:“老丈受惊了!你可是以采药为生吗?”老人指指耳,又指指口,摇头不答。七娘说:“咳!闹了半天原来是个哑巴。”
这时,文广、张彪走来。张彪见老者很像那采药老人,他耳朵虽有些背,却并不哑,可为什么不肯开口呢?桂英耐心劝道:“老人家,不要怕。我们是杨家将,前来寻找栈道的。” 张彪道:“老人家,你还认识我吗?这位便是杨元帅的夫人啊!” 老人的眼睛一亮,扑地便跪,惭愧道:“ 夫人恕罪!休怪老汉没有认出你是当年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
原来老人刚才错把桂英等人当成西夏的贼兵。当他听说宗保元帅已壮烈殉国时,悲愤万分,立刻答应给桂英等人带路,领着众人沿着羊肠小道奋力向山上攀去。登上山岗,老人指着对面悬崖上一条弯弯曲曲的古栈道说:“沿着栈道,攀上悬崖,便可直捣贼兵的后营!祝将军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老汉我就告辞了。”
桂英谢过老人,见天近拂晓,便命七娘、文广等备好火种绕过山涧,直朝对面的悬崖奔去。
再说自打桂英等人走后,佘太君一直惦念着他们。黄昏时分,她带了八姐、九妹和众夫人登上边关附近的山岗,不断向西北瞭望,注视着葫芦谷方面的动静。远远地,西夏军兵在谷口正堆放引火之物,看样子就要纵火焚谷了。
众人心里顿时紧张起来,太君却竭力保持镇静。忽然,王文又派人送来书信,声言要宋军即刻投降,否则将桂英母子等活活烧死在谷内。太君看罢,气得浑身发抖,冷笑道:“王文啊王文!尔等死在眼前,尚敢如此猖狂!若要让我献出边关,除非河水倒流,日出西方!” 说罢将来书撕得粉碎。
番官走后,贼兵果然点火焚谷。众人焦急万分,纷纷要求太君传令,大军*奔葫芦谷,救出桂英母子。太君劝众人耐心等等,她坚信桂英等人一定能寻得栈道,飞渡天险,直捣贼营。
突然,贼兵后营大火冲天而起,隐约还传来喊*声。宋营中立即响起一阵欢呼:“哈哈,桂英母子找到栈道了!”太君当下传令:兵发飞龙山贼兵大营!战鼓咚咚,号炮连声,佘太君率众女将及宋兵,像一支利箭直向飞龙山贼兵大营射去。
飞龙山贼兵大营,老贼王文和军师魏古正在等候 “火焚葫芦谷,烧死穆桂英” 的好消息,忽见军兵来报:“启狼主,大事不好,后营起火了!” 王文、魏古大惊失色,一面吩咐军兵救火,一面提刀上马,急忙赶往后营,恰遇穆桂英、杨文广等人从后营*来。
穆桂英大喝一声:“王文老贼哪里走!跃马来战王文,王文慌忙举刀迎住。魏古却趁此机会悄悄溜走了。王文的儿子王翔正在指挥军兵纵火烧谷,忽见老营起火,心知有变,便弃了谷口率兵来救。孟怀源和焦廷贵带领宋军趁机从谷内*出,王翔不敢恋战,且战且走。
快近老营时,恰遇王文败下阵来。王文叫道:“我儿快来救我!”王翔让过父亲,挺枪来战穆桂英。杨文广从穆桂英身后一马冲出接住王翔厮*。这两人,一个要替父帅报仇,*敌心切;一个要夺大宋江山,舍命相拚。两人双枪并举,你来我往,一连斗了二十余合,不分胜负。
王文在背后悄悄取出弓箭,觑定文广的后影,嗖地一箭射去。穆桂英看见了,急拍马向前,用刀轻轻一拨,将箭杆打落在尘埃。
这时,远处忽然*声大作,原来佘太君率众女将与孟怀源、焦廷贵合兵一处,正朝贼兵大营*来。王翔一时心慌,枪法乱了、被文广手起一枪,挑于马下。
王文一见,痛得大叫一声:“黄口小儿,怎敢伤我太子!” 纵马舞刀直奔杨文广。穆桂英恐文广有失,叫儿子退后,举绣绒刀来战王文。好个穆桂英,年近半百,却威风不减当年!一口绣绒刀呼呼生风,疾如闪电,逼得老贼王文连连后退。
忽然,她卖个破绽放王文一刀砍来,侧身躲过。说时迟,那时快,穆桂英大刀一闪,王文的头颅滚落一边。那马驮着无头的主人飞似地跑走了。西夏军见主帅已死,顿时乱了。杨家众女将率宋军一阵冲*,贼兵抱头鼠窜,哭爹叫娘,死的死,伤的伤,其余的纷纷投降。
宋军大获全胜,凯旋回营,早有守关将士列队出关相迎。寇准、王辉贺道:“恭喜太君,一战成功!”七娘抢前一步道:“王大人,瞧我们杨门女将怎么样啊?王辉连连作揖赔礼说:“哎呀,我的老夫人,少夫人,众位夫人你们都是好样的!”逗得众人都笑了。
杨门女将班师回朝后,杨家将的第四代杨文广又担起守卫边关的重任,杨字大旗始终在边关高高飘扬。正是:赤胆忠心保边疆,前赴后继美名扬。一门英烈人人敬,至今犹唱杨家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