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反内卷”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词。
内卷依然存在,“反卷”青年虽然有,但在拼命去赢的年代,还是显得微不足道。
可是,这届年轻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生命的“差异性”。他们会在“躺平”中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做到有的放矢地生活。
01
“很累,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人类学家项飙曾这样谈“内卷”:一种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死循环。
所谓内卷性不仅仅是说竞争激烈不激烈的问题,而是说白竞争,明明知道最后的收获也没有什么,大家还是要竞争。不知道除了竞争之外,还有别的什么方式值得去生活。如果你退出竞争的话,你有道德压力。
内卷想表达的是,我参与了那么多竞争以后,连最基本的期望都没有达到。
现代社会,考研、考公的人数再创新高;年龄的焦虑依旧存在,有些地方甚至连买房资格都卡在了35岁。可以说,当代人们从幼儿园一路“卷”到职场,连婚恋也可以“卷到天上去”。
人类学家:项飙
所以,像李安这样“又丧又好笑”的人,成为了这届年轻人的心头好。
两次高考落榜,47岁才在电影行业发光发热,这位“不着急导演”,有着对生活难得的哲思。
在采访中,鲁豫问他:你的理想呢?
李安说:“我没有理想,我就整天幻想。”“大家说你每天有没有想过放弃,我说当然有,每天至少想三次。”
在奥斯卡获奖感言:“杰克,你说我在拍《断背山》时沉默谦逊,其实那与睿智无关,只是因为我太累了。”
“我在拍摄时基本上都在半梦半醒间。《卧虎藏龙》和《绿巨人》之后我烂成了一团泥,怎么都扶不上墙。《断背山》是唯一一部让我早上起不来的电影:我不想工作!”
02
“北大硕士去说脱口秀:你父母会怎么想?”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里,一位叫“鸟鸟”的北大女生站在了舞台上。
她是个新人,一出场,她就聚齐了几个巨大的标签,丧、内向、社恐、容貌焦虑。表演时她说错过词,但呈现自身弱点也是一种能力,观众笑起来,也立刻原谅了她。
“我跟父母说我要辞职,我要去上海,那边的工作有趣、快乐,又赚钱,还有很多怀抱着相同爱好的小伙伴。”鸟鸟说。
很多人会问:“你一个北大的,为什么会去做脱口秀?有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
是啊,这是个沉重的问题。
这好像是一种“背叛”,似乎学费都白交了,你要把自己的社会阶层往下走。
还有北大才女李雪琴,考上纽约大学教育学研究生,却毅然退学,回国做脱口秀演员。
这个长相不起眼的女孩,微胖的身体,留个短发,戴个眼镜,说着一口浓厚的东北腔调。靠分享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她在网络上走红。
靠“丧气营业”的北大才女李雪琴,她们为何会受到年轻人的偏爱?
“高学历”和“网红”两种看似不相容的属性同时出现在她身上,看似不能被理解。但是,不少“985废物”在年轻人当中出现,考高分、上名校、找一份稳定的好工作,不再是人生里唯一的目标。
我每天就盼着下班,完了赶紧跑。北大的为啥就不能做个废物呢?
似乎越来越多人正在具备这种勇气,敢于说真话,敢于做自己,暂时放下对学习、生活的焦虑,在“丧”面前能有片刻的放松。
03
“鸡娃”的终结者,不是“双减”那么简单《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包括“鸡娃”。
“鸡娃”,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不少家长觉得,不鸡娃孩子就上不了好中学,继而就上不了好大学,然后找不到好工作,这辈子就完了。
这与前面所说的,北大才女毕业去做脱口秀的行为刚好背道而驰。考上好的大学,似乎是人生中最好的一件事情,从此以后走的都是下坡路。
任何一步行差踏错,都会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坚决不能输在起跑线”,只要你稍微倦怠一点,你的同龄人就正在把你甩在身后。
教育焦虑的背后,是高度一体化的缺乏退出机制。
孩子学习不好,应该有别的出路。倘若这种出路被堵住了,那么就只有一种竞争方式:在金字塔的底部,不断挤压别人的生存空间,拼命爬上塔尖。
底层还是希望能改变命运,但是中层和高层不是说继续往上走,他们最大的恐惧是不要掉下来。得到的不能再失去,这可能是更大的恐惧。——项飙谈“内卷”
这让我想起,“上海三胎妈妈为了让娃多睡1小时,花了36万定制房车接送孩子”这个事件。
据了解,这位妈妈家里有3个女儿,因三个孩子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学校上学,靠她一个人来回接送,很难协调好时间。
于是,这位妈妈通过定制一辆房车来解决这个问题,她亲自操刀画图纸设计,花了36万定制了一辆专属房车。这辆房车相当于一个移动的小房子,不仅解决了孩子们之间的时间差,还让她一个人就搞定了3个孩子的接送问题。
这是妥妥的“时间管理大师”,为了3个孩子的学习,这位上海妈妈真的是拼尽全力。虽然这只是个案,但也反映了家长的用心良苦。
可是,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经济条件,我们要思考,究竟是“生活所迫”,还是“另辟新径”?
04
“我的努力到此为止,我要准时下班!”2021年6月以来,不少互联网大厂相继宣布取消“大小周”。
但是,年初某多多年仅23岁的员工,在凌晨下班回家的途中不幸猝死的新闻还历历在目。
“996”的加班状态,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职场“文化。”
加班严重,内卷化严重的今天,不少年轻人已意识到“佛系工作”的重要性。
火爆全网的“饮茶哥”Elvis,就是全国打工人“共享提醒饮茶小助手”。
他孜孜不倦地向屏幕另一头的人们,传授及时行乐的打工哲学:做这么多没有用,老板不会心疼你;做这么多,死了就没用了,钱也带不走。
被加班“内卷”年轻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个普通人,而不是工作的机器。
评分有7.9分的日剧《我要准时下班》,女主角东山结衣坚持每天6:00准时下班,白天神采奕奕地高效工作,下了班就飞进中餐馆喝啤酒吃小笼包,和男朋友约会,对上司同事的质疑毫不理会。
结衣下班后和同事一起吃饭,在分别前,她才在手机软件上“打卡”,表示自己下班了。
但事实上,不敢到点下班,才是职场常态。
敢于我行我素的人,还是少数。“你再拼一拼把,大家都还在工作呢,你只做自己的工作吗?”、“只要能拿工资就心满意足了吗?你对身边的人都不感兴趣吗?”,这些灵魂拷问,让职场新人情何以堪。
但是,以超负荷的工作方式,提早透支自己的身体,换取职场上的“成功”,或者说,是“不被视为异类”,究竟值不值得呢?
05
“做个普通人,没有什么好羞愧的”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也是一种反内卷的精神自救。
“我们早已习惯了被教育如何努力追求成就,做个成功者。但却鲜有人告诉我们,在此之前,如何接纳自我,如何做一个珍惜快乐的普通人。”
承认自己就是个普通人,这没什么好羞愧的。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连过上普通人的生活,都成为一种奢侈;只有拼搏,才能让自己在茫茫人海中拥有一点位置。
湖北90后夫妇波波和小放,回到了家乡湖北广水,用两万元建造了一栋土团小屋。
波波说:“在城里,我们要工作30年,才可能拥有自己的一套房。现在我们用了两年时间,造土团小屋,剩下的28年,我们就是自由的。”
春天育苗,夏天制皂,秋日种树,冬日做土炕,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这就是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
“外面的生活太不一样了,这里没什么要着急的地方。”小放说。
对于孩子的成长,他们也是很有信心的。他们会去菜地,去池塘里游泳、划船,去森林里去采蘑菇……在大自然里,很多东西孩子必须自己创造,跟自然互动的过程中,感官就打开了,可能就比别的小孩更好奇,更敏锐。
为什么年轻人不在城市里发展,不找一份安定的工作,上班、赚钱、结婚?
我很早就看透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我知道自己要做怎样的事情,我们是带着一种反思回到农村的。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返璞归真的生活。
他们不过分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会被周围的声音动摇自己,而是更加专注于自己内在的节奏,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谁能定义生命的意义,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标准呢?
06
反卷的关键在于,专注你自己。寻找一种独有的生活方式,尊重每个努力拼搏的人,也尊重每个佛系生活的人。
其实,我特别钦佩那些努力拼搏的人,尤其是女人。
在《奇葩说》里有一集,辩题是“做人,要不要过度努力?”。
傅首尔的演说,让人印象深刻,深受感触。
她说:“在李诞还不是李诞时,他发了一条微博,‘人生又不是奥运会,干嘛非得拼命奔跑?’我听完就觉得他的话踩到了我的尾巴,因为我就是过于努力的那类人。我经常在板凳上写东西写到深夜,现在的我,让全家过上了好生活,最感谢的就是我努力做冷板凳的那几年。”
普通年轻人,“躺平”还是“拼命”,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并没有好坏之分。
但是,想“躺赢”是不可能的,没有躺着能赢的资本,就只有通过努力才有机会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这是“内卷”吗?
不。
如果说内卷源于每时每刻都在与他人对齐,反卷的关键或许在于专注于自己。
就像鲁迅在《华盖集》中所提到的那样:
“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