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 不管我是魔童还是灵童

爱我, 不管我是魔童还是灵童

首页角色扮演哪吒之双生魔灵更新时间:2024-06-19

前两天去看了最近口碑颇好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确实是一部精良的作品,故事完整,叙事精彩,角色丰满,可看性很高。整个观影过程有笑点,有泪点,但是全程“无尿点”,两个小时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电影之精彩就不再赘述,这里我想谈谈这部电影体现出的中国的亲子教育观念的变化。

以下有剧透。

这里要对比的对象就是之前深入人心的动画片《哪吒闹海》。在最早的动画形象里,哪吒穿着红肚兜,梳着朝天辫,眉清目秀,露着白胖的胳膊,身披红彩带,脚踏风火轮,手握火尖枪。自出生后便顽劣异常,到处招惹是非,经常被自己的父亲,陈塘关总兵李靖训斥,自然也不得父亲喜爱。直到有一天大闹东海龙宫,把龙太子剥皮抽筋,给自己的父亲惹下大祸,龙王要水淹陈塘关。在此情形下,哪吒的父亲大义灭亲,决定舍弃哪吒。而哪吒,则亲自动手剃肉锉骨,用这种惨烈的方式割舍养育之情,把来自父母的血肉之身一分分,一寸寸地归还给他们。在现在这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出生时异于常人,见者无不大呼妖怪,强烈请求总兵夫妇除之以绝后患。可是哪吒的母亲在目睹哪吒造成的恐慌和破坏时,没有害怕,没有厌弃,没有憎恶,只是紧紧地把哪吒抱在怀里,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怪形怪状的孩子。而哪吒也在母亲温暖的怀里安静下来,睁开了眼睛,眼里满是信任和纯真。在得知哪吒是魔灵投胎后,父母也没有就此放弃哪吒。为了让哪吒能逃过三年后的天雷之劫,父亲李靖跟太乙真人上天去求救天尊。母亲则在家中,替夫忙碌政务之余,还心心念念哪吒,为自己没能多点时间陪哪吒而自责。哪吒开心,这是母亲最大的心愿和目的,哪怕为了陪力大无穷的哪吒踢毽子,母亲必须要全身披挂铠甲,甚至墙倒屋塌,看到哪吒的笑容,母亲便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为了让哪吒能够正向地发挥自己身上的魔力和接受自己,父母不得不编造一个善意的谎言,说哪吒是灵童转世,让哪吒跟太乙真人修行。而哪吒在得知自己其实是魔灵后,误认为父母蓄意隐瞒,意图是要困住自己,在申公豹的驱使下,对父母大下*手。这时,太乙真人所赠的坐骑让哪吒看到了父亲上天求救后的结果:父亲愿用自己替代哪吒去受天雷之劫,以保哪吒平安。父亲对阻拦的太乙真人只说了几个字:“因为他是我儿”。得知实情的哪吒,眼含热泪,之前的戾气一扫而光,马上回去救助陷入困境的父母。而我在看到这里时也不禁泪目:这,就是爱的力量。

时隔多年的两部《哪吒》不仅在技术和创意上与时俱进,所要传达的信息也是如此。第一部哪吒代表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下的亲子关系:孩子好,孩子乖,才得父母的欢心和喜爱;现在的这部哪吒想要告诉父母的是:爱我,不管我是魔童还是灵童。这也是我在临床工作中对来访的父母经常讲的: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父母是孩子坠下时承托孩子的柔软的底垫,是孩子迷茫时指引孩子的那根细细的线,是孩子在经受风吹雨打疲惫时的避风港……对于孩子来说,知道不管自己如何,都有一个地方永远在那里,接纳TA,包容TA,TA的内心才会安宁,踏实,充满安全感。而这个地方,不会因为孩子是否听话,是否名列前茅,是否功成名就,永远会在那里,温暖,充满了爱和力量,只要孩子需要。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会内心健康,人格完整,而不会为了寻求外界的认可去努力,去给自己压力,不会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甚至自我厌恶,从而形成心理问题。

父母的有条件的爱给孩子造成的阴影有多大?我记得作家王朔和演员姜文都曾在不同的场合提到过。两个人都为从未得到母亲的爱和认可而耿耿于怀,而王朔则至今都记得的一件事是:有一次他问自己的母亲,如果自己犯了罪她会怎么样,母亲干脆利落地回答:我会马上向公安局举报。我想伤害王朔的并不是母亲的这种处理方式----毕竟,如果触犯法律,就算是亲人,也不能包庇----而是母亲的那种决绝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冷酷无情。而姜文至今不能释怀的是母亲从来没有给自己一个肯定,甚至当自己兴冲冲地告诉母亲自己被中央戏剧学院录取,母亲的回答却是:你的衣服洗了吗?

写到这里,我想起前段时间著名心理专家武志红老师在清谈节目《圆桌派》上说的话,大意是,他认为溺爱是中国家庭发明的一个谎言,目的是推卸责任。这个言论让在座的人目瞪口呆,陷入一片沉默中。我对这个言论的理解是,武志红老师口中的溺爱其实是指无条件的爱,也就是说父母对給予孩子的爱不要设置门槛,不要因为没有达到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就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这种无条件的爱不代表放纵,不意味着对孩子没有适当的约束和引导。比如李靖为了让哪吒可以正向地运用自己先天的魔力,让太乙真人带着哪吒到封闭的江山社稷图里闭关修行;他也不会为哪吒犯下的错误找借口。他在精神上“溺爱”哪吒,无条件地支持和爱护他。而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正是最后感化哪吒的力量。老版的《哪吒闹海》中的李靖从哪吒出生之时就对这个儿子充满厌恶和拒绝,因为哪吒不是他心目中的“乖儿子”,他在哪吒需要的时候选择放弃哪吒,让哪吒觉得自己“不被爱,不配得到爱”,内心充满了绝望,最后不惜自毁。

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把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由于中国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当下的大部分父母已经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基本感受不到生存压力,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精神需求。而很多父母由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会有种误区:“你什么都有了,还要什么?”。他们給予的他们认为的爱――物质上有求必应,不惜工本培养孩子――和孩子需要的精神上的爱护之间有着偏差。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注意到孩子的精神需求,对孩子的要求从比较功利的角度转向“只要TA开心健康,独立,人格健全”。两部在不同时间制作的有关哪吒的电影很好地体现出这种亲子观的变化。

所以,爱我,不要管我是魔童还是灵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