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每一家仍坚持卖豆皮的店,都值得尊敬

在武汉,每一家仍坚持卖豆皮的店,都值得尊敬

首页角色扮演青白恩仇录更新时间:2024-05-11

虽说武汉过早种类不计其数,但真正能在武汉人早餐中经常当主角的只有三样——热干面、牛肉粉、豆皮,其余多是顺路凑个角来锦上添花。

你问武汉人觉得哪家热干面最好吃?

大多都会告诉你他屋里楼下的那家。

你问武汉人觉得哪家牛肉粉最好吃?

几个武汉人要争论得头破血流,报出的名号都是在江湖上有头有脸的名店。

你问武汉人觉得哪家豆皮最好吃?

1000万个武汉人说来说去的都只有那几家老店。

于是在武汉已经形成了一种过早距离定律——想吃一碗好吃的热干面,出门在家附近就能找到至少一家;想吃一碗美味的牛肉粉,在你家所在的行政区里,肯定就有几家名气大味道好的;但想吃一份味道合格的豆皮,你可能需要驰车千里跨江而寻。

好吃的热干面和牛肉粉店多得让人选择困难,豆皮店却所剩无几让人无从选择,这便是现在武汉过早三大巨头的现状——热干面和牛肉粉还在打得火热,豆皮却已经式微。

有位文人曾经说过:比起知名度最高的热干面,豆皮才更贴近这个城市的灵魂,滚烫的、野生的,轰隆隆地朋克着。武汉是个朋克的城市。当北京人都在谈理想时,在武汉,大家正闭着眼睛算,一锅豆皮会切成几份。

在武汉明明如此大受欢迎的豆皮,为什么会已经式微?

过早都是勤行,赚的是辛苦钱,但是不同的过早种类,辛苦的程度和赚的多少都还是有很一定的区别。

近二十年来牛肉粉随着物价翻倍飞涨,米粉滚了高汤浇上红油卤水和几片牛肉,就是一碗能卖到16元的牛肉粉,较大的利润空间让商家趋之若鹜,你若留心便能发现近几年武汉的牛肉粉店越来越多。

热干面利润空间不如牛肉粉这么大,但胜在制作的速度快、上手更容易,受众大而薄利多销,近几年还有食材量化下的连锁品牌经营助力,各种热干面店也是只增不减。

相比之下,豆皮实在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早点。

豆必须是脱壳绿豆,皮必须是雪花膏一般滑溜的米浆,馅子必须是糯米,三鲜必须是鲜肉、鲜菇、鲜笋,形状必须是方而薄,煎好的颜色必须是金而黄,入口的味必须是香又脆。

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豆、皮组成的浆。调浆是豆皮师傅们隐藏在人后的秘技,前一天夜里被精心打磨得细滑如丝缎,绝无一星半点颗粒,再醒大半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才能成为可以制作豆皮的好浆。

好的浆摊出来的豆皮薄而劲道,在优秀的师傅锅里更是大放异彩,吃进嘴里焦脆生香。反之,如果调浆的功夫不够,摊出来的皮子便会极不均匀,厚此薄彼容易破,更不提口感劲道。

所以头一天调了多少桶浆,第二天便只能做相对应数量的豆皮,卖完了就早早收工。几乎没有豆皮名店能和热干面牛肉面店一样卖到下午甚至晚上,这是豆皮老板们独有的高冷

因为豆皮的浆比热干面的面条、牛肉粉的浇头更费人力功夫,多得一桶实属不易,更何况做豆皮需要极大的体力,豆皮师傅身体上也受不了在锅前站着做一整天。食客们去晚了吃不着,是武汉人气高的豆皮店里司空见惯的景象。

所以买豆皮一定是要排队的,还没出锅的豆皮早就已经被排队的食客们超额预定。

比这些更严苛的,则是对于制作者的要求。制作豆皮是料理的烹饪,也是这座魔幻城市里的艺术表演,豆皮师傅们便是出没于6点到12点之间的优秀野生艺术家。

庞然的大灶巨锅,食材乱而有序的案台,都在豆皮师傅双手的方寸之间。热气蒸腾中,师傅用油将大锅刷得锃亮,将面浆挥毫泼墨一般在锅上浇一圈,鸡蛋蜻蜓点水地往锅沿一磕,几颗黄盈盈的生鸡蛋已经落进了锅里。手中拿着蚌壳在锅里扫弄风云,停下时锅里的面浆和蛋液已经成了一张均匀平滑的黄色面皮。

“啪”一声将蛋皮徒手翻面,便开始填糯米、铺馅料,肉丁、香菇、笋子、豆干……码得满满当当,再用铲子压实,还要把多出来的皮边翻卷盖住边缘的糯米。这时排队的食客们已经被撩拨起食欲,狠狠地咽口水。

前序工作做完,便迎来了最隆重的时刻——师傅双手抓起大锅飞转,空中一颠,眼光缭乱之际,金光一闪!再定眼时,已是金黄灿灿的蛋皮在上,饱满的糯米馅料在下。食客们本能发出“一鹅”的惊叹,排队的人都不自觉地往后退了一步。

你还来不及仔细观赏上个画面,青白雪葱已经从豆皮师傅挥动的指间飞出,从空中落在金黄的豆皮上,天外飞仙。最后锅铲配合小碟子看似随意地在豆皮上划动几下,整锅豆皮便被切割成横四纵六的方块,一份完美的豆皮便才算大功告成。从头到尾,从食材到制作,稍有掺水或技艺不精,豆皮便不是那个味

整个制作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虽然生长在武汉,从小到大已经见了无数次这样的场景,但每次都仍然会不自觉的叹为观止。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视频发到抖音上瞬间点赞26w。

一锅豆皮大约只能分一二十份,经常可以遇到一个人排队就买走了半锅,站在后面遥不可及的食客看着他恨得牙痒痒。买到每一锅最后一份的人总会有幸运感,老板还会把锅底剩下的馅料都给你,你一天的心情都会因此变得愉悦。后面没排到这锅的人,便只能咧嘴自言自语地说一声“个斑马”,然后乖乖的继续排队等待师傅做下一锅。

那么,这样一份让脾气爆不好惹的武汉人都甘愿乖乖等候,精彩绝伦的神仙美食售价是多少呢?

不炒作高价的配料,没有精贵猎奇的食材,也没有浮夸装潢的店面,没有一招是故弄玄虚,在武汉平均几块钱就能买到一份扎实的三鲜豆皮。也有变种的豆皮,往往是在配料上作文章,比如说牛肉豆皮、香菇豆皮、鲜虾豆皮、腰花豆皮……配料的价格直接决定了一份豆皮的卖价,不过尽管这些豆皮食材丰富,最多也只卖到十几块钱,很难超过20元

截止到今年,武汉几家每天排队的高人气豆皮店,从三鲜到牛肉,一份豆皮的均价大约在5~15元左右。对比豆皮的高成本和高强度人力投入,更不提制作技术的难度之高,实在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早点营生,这些豆皮店的老板如果愿意转身去改卖粉面或其他,似乎都比卖豆皮的钱要赚得轻松很多

所以虽然豆皮诞生的历史还不够悠久,但在武汉这座有过早之都称号的城市里,经营豆皮的早点店已经越来越少。有很多人选择离开了这个行当,也越来越少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习传承这门辛苦的老手艺。

幸运的是,仍然有一批豆皮师傅还站在那口巨锅前,坚守着这份老文化,辛苦的为武汉人延续这口美味。

店内的食客是嘈杂的,排队的吃货是攒动的,远处的马路上车流是如虹的,唯有豆皮师傅是沉静又坚定的。一年的四季,无论武汉是严寒或酷暑,他们都站在那口巨锅前,大马金刀却轻起轻落,猛虎彪悍却潇洒飘逸。

所以在武汉,现在一家还能卖豆皮的店,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尊敬的。

武汉过早从市场份额上来看,牛肉粉和热干面正斗得热火朝天,但真正有资格和热干面比资格论身世的,在武汉过早界只有豆皮

热干面诞生于武汉的码头文化,凭着在武汉这片江湖上的强势格局,成为武汉过早无可争议的巨头。但是牛肉粉的身世就远远不及了,武汉牛肉粉受隔壁湖南米粉的影响程度很高,血缘并不纯正。况且牛肉粉本来就是全国各地都有的美食,不具备可以代表武汉的独特性。所以虽然现在武汉到处都是牛肉粉店,但若要论资排辈起来,牛肉粉并不具备与热干面华山论剑的资格

只有充满传奇色彩的豆皮,才真正可以和热干面一战。如果说热干面的优势是江湖格局,那么豆皮则拥有其它过早望尘莫及的庙堂传说。

在很早的旧时代,湖北农村将早稻和绿豆磨成浆,倒进锅里烫成薄片,加入佐料翻炒片刻便可以即食。切成丝晒干后储存的时间会更久,春节用来招待客人或送礼都很好。这种美食现在仍然活跃于我们的饭桌,我们喊它“豆丝”,它便是武汉豆皮的前身。

豆丝传入武汉后,一开始熟食小贩是用它来煮豆丝汤,时间久了担心食客会腻,又想要有市场竞争力,便有人想心思改成油煎。香葱、糯米、肉丁等做成馅料,包进豆丝皮里,滋啦滋啦油煎出了现在武汉豆皮的雏形。

这种吃法很快在武汉流行起来,于是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了历史上最早的豆皮店“杨豆皮”

这家店传承了四代人,到了1929年民国时期,店面已经开到了武昌王府口(今武昌解放路与紫阳路交叉处),正式挂上了“杨洪发豆皮”的招牌。杨豆皮为无蛋的光豆皮,油重、外焦、内软、清香,售价也是和现在的豆皮一样经济实惠,是美味的平民美食,人气很高。

杨家的豆皮店在当时名气很大,于是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去店里打工学艺。其中有两个在店里做过工的年轻人,一个叫郭春山,后来成为了武汉三鲜豆皮的创制人;另一个叫高金安,后来成为了武汉鼎鼎大名的豆皮大王,也正是他,为后来老通城豆皮的庙堂传说作出了巨大贡献。

▲豆皮大王高金安

同样是1929年的民国武汉,在汉口城堡大智门外的城乡通道上,还有一家名叫“通城甜食店”的酒楼开业,经营着早中晚餐。不温不火的开了几年后,老板曾厚诚重金挖来了一位名叫高金安的厨子,高金安改良了杨家的豆皮。老板还专门为高金安在店里的招牌之上,挂了硕大的“豆皮大王”四字霓虹灯招牌。从此通城甜食店一炮而红,以三鲜豆皮名扬全国。

抗战胜利后复业,新店又开在了中山大道大智路口,改称“老通城甜食店”。从此老通城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在武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通城里捧红了豆皮大王高金安、豆皮二王曾延龄、豆皮小王张祥兆、豆皮咪咪王周才斌,正是这些豆皮大师为武汉豆皮创造了一番庙堂传说。而他们教导出的徒子徒孙,让豆皮至今在武汉继续传承发扬。

▲*与老通城职工合影(第二排右四是高金安师傅)

众所周知,*偏爱武汉这座城市,于是老通城豆皮的名声也被他知晓。

1958年*先后两次来武汉视察,两次都亲临老通城惠济支店,只为品尝三鲜豆皮,高金安亲自制作。后来*乘坐“江峡”轮视察安庆途中,还专门带了高金安随船服务。后来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汉召开之时,高金安又受邀来到*下榻的东湖客舍。在客舍,*接见高金安时说:“豆皮是湖北风味,要保持下去。你们为湖北创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谢你们。”

此后武汉豆皮的名气更大了,刘少奇、*、朱德、*、董必武、李先念及外国元首金日成、西哈努克…… 都专程来老通城品尝三鲜豆皮,成就了一番真正辉煌的庙堂传说。

在老板曾厚诚去世后,他的子女是革命干部,不愿意继承家业,于是申请国家接管老通城。老通城国有化后,又经历了国企改制,最终这些豆皮老艺人都四散各方。老通城在后来的岁月里经历了复业休业又复业的重重波折,已经大不如前,但店里曾经的那些大师们的手艺,至今仍然在深深影响着武汉豆皮。

如今的武汉豆皮,老通城不再一家做大,武汉三镇都有名家,但他们都与老通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宗亲关系

其中便有争议最大的豆皮店——高雄路的王师傅豆皮,它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这是近几年美食界最受追捧的一种荣耀。但他们家的豆皮加了厚重的卤水,并且一改其他豆皮店三鲜为王的局面,牛肉豆皮人气最高。喜欢吃的人称赞重口够味,不喜欢吃的人嫌弃豆皮被做成了粥。

无论如何,这些都使得王师傅豆皮看起来似乎是武汉豆皮界离经叛道的异类。殊不知这样一份饱受争议的豆皮,却是名门正派老通城门下的分支。

王师傅豆皮由现在店里老板的母亲所创,这位母亲便是王师傅。而现在每天站在豆皮锅前的那位豆皮大师不是王师傅,也不是小王师傅,而是现在店老板的叔叔——杨师傅。

杨师傅师承老通城,是老通城“豆皮二王”曾延龄的徒孙。重口味的牛肉卤水是他的改创,但手中的蚌壳和豆皮那光亮焦脆的皮子,都是老通城一脉相传的印记。

还有更容易被人联想到老通城的汉阳曾记豆皮,它是由豆皮大王高金安的徒弟曾志成所创。曾志成15岁便拜师高金安,在老通城一直做豆皮到60岁才退休,休息了几年还是放不下那一锅豆皮,于是另起炉灶开了曾记。

曾记豆皮一直秉承着老通城的古法做豆皮,还保留了老通城最有特色的蛋光——不给糯米或者只给一点点,纯粹的蛋皮包着馅料,是既想要品尝美味又容易消化不良的老人家们最爱。这样的一锅蛋光费时又产量小,让本来就麻烦的豆皮难上加难,武汉已经很少有店愿意做了,曾记却还在坚持着老通城的这个传统,实在令人感动又敬佩。

从15岁开始做了一生豆皮的曾志成大师在去年3月去世了,曾记豆皮现在的主厨是他的大儿子,也是一位已经50多岁的豆皮大师,他仍然在认认真真的秉承着父亲教导的老通城古法做豆皮

在武汉像这样与老通城沾亲带故的豆皮店还有许多,店里藏了许多做豆皮的高手们。这些承了祖师手艺的大师们,了解豆皮过去辉煌的庙堂传说,也看到了豆皮现在远离了庙堂之后,处于江湖之上的吃力不讨好

但他们仍然守在武汉这片江湖的大街小店里,不动声色地切磋过招,而刀光剑影都藏进了每天早上第一口豆皮入嘴时,蛋皮焦脆的咔擦声里。

豆皮式微,但幸运的是还有这些好吃的店在坚持,吃货君为你们罗列出这11家一定不能错过的美味豆皮店:

豆皮比烧麦卖的更翘

的严老幺烧麦

上了《舌尖上的中国》

的王师傅豆皮

会跳舞的

阿斌三鲜豆皮

不会出错的

三镇民生甜食馆豆皮

从花楼街出来的

楼林美豆皮

武昌武锅厂的

老武锅豆皮

广埠屯上过电视的

味美香豆皮

桃花岛上开了100年的

周记豆皮大王

武汉头等老字号

老通城豆皮

延续老通城味道的

曾记豆皮

坚持真材实料的

元记豆皮

正是这些店在用超凡的手艺辛勤劳作,才坚守住了武汉豆皮的文化和名气,无奈的是回报实在不高。

所以豆皮式微,完全是大环境的原因,而不是因为豆皮失宠。武汉人是非常喜欢吃豆皮的,这种喜爱程度决不低于一碗热干面。现在的豆皮店虽然很少,但只要是做得好吃的豆皮店,绝对是整个区域内人气最高的过早摊,吃过早一向火急火燎的武汉人,也愿意停下来排成长队为它等候。

武汉人炙热的喜爱,让豆皮的名气从庙堂又传到了江湖。

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里令狐冲都吃过豆皮——“令狐冲向北疾行,天明时到了一座大镇,走进一家饭店。湖北最出名的点心是豆皮,以豆粉制成粉皮,裹以菜肴,甚是可口。令狐冲连尽三大碟,付帐出门。”

我每每读到此处不由感叹,令狐冲居然可以一口气吃完三大盘豆皮,实在扎实。金庸一定是在侧面表达令狐冲体格强壮胃口好,才能消化掉这么多豆皮。毕竟在武汉,没有男人是不爱吃豆皮的,儿子伢和老杆都以一口气能吃完多少俩豆皮,作为自己炫耀的谈资,吃得越多,似乎就代表自己越有板眼、身体越好。

裹着厚重的猪油蛋皮加上沉甸甸的糯米,镶满了浓烈卤味的配料,胃口不好的人的确是很难在早上就消化掉这么油腻的一餐。酥脆的蛋皮一入嘴,排队的时候还在神气五六扬儿的拐子们,已经忘了自己姓甚名谁,滚烫的糯米在舌齿咬嚼间快意恩仇,埋头一阵风卷残云地吃完还意犹未尽,释放出一身的热气,整个人似乎都充满了男子气概,浑身筋骨都舒展得酣畅快意。

豆皮是适合男生的食物,但怎奈何武汉的女生也向来是巾帼不让须眉。你见过武汉姑娘伢说要减肥,但是你见不到武汉姑娘伢说她不过早、她不吃豆皮。

对于我们女孩子而言,一口油腻腻的豆皮咬下去,真是罪恶又令人想要沉溺。不过没关系,我们女生都知道吃豆皮是不会长不胖的,只要你搭配一碗糊米酒,糊米酒是甜的,豆皮是咸的,两者一中和,油和糖都被抵消了。而且刚刚为了排队买这份豆皮,已经耗费了很多卡路里,现在吃东西也不会长胖。

这是一座男女老少都为豆皮魂牵梦萦的城市,离开了这里就再也吃不到豆皮。

豆皮是无法复制的武汉标志,

离开了武汉就再也吃不到。

你可以在异乡自己煮一碗水货热干面,

再难吃也总会有一丝熟悉的味道聊以慰藉。

但你却无法自己去磨一桶浆,

来炕皮填糯米铺馅料做一锅豆皮。

出远门的人什么时候又吃到豆皮了,

心理上才算是回家了。

豆皮是武汉人才能心领神会的暗号,

100个地球人能说出100种豆皮,

他们说的可能是千张、豆油皮、豆棍、豆干……

但只有我们武汉人说的才是“豆皮”。

你最爱武汉的哪家豆皮店?

吃货君认为无论是哪家,

在武汉只要仍在坚持卖豆皮的店,都值得尊敬。

(图文/武汉吃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