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的战舰与水战

汉末三国时期的战舰与水战

首页角色扮演倾覆三国更新时间:2024-05-06

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的一个夜晚,赤壁北面长江江面上曹军舟船、营寨火光冲天。周瑜、刘备率大军水陆并进,曹操二十余万南征大军全线溃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场战役奠定了东汉末年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同时也激发了无数*人墨客怀古幽情,留下了诸如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佳作。尤其是经《三国演义》文学渲染,更使得赤壁大战的过程精彩绝伦,“巧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在充分认识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外,如果我们透过历史迷雾将眼光重新聚焦到赤壁战场上,可以发现赤壁大战动用了数以万计的战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水军作战。通过这场战役再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可以探究汉末三国时期我国战船的制造、种类及水战。

一、汉末三国时期的战船制造

《左传》载,公元前549年夏,楚国以“舟师”伐吴。这是目前文献中最早、最明确的水兵作战记载,也说明最迟春秋已有专门用于水战的战船。两汉时期“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水兵成为国家常备兵种之一,催生了战船制造业兴起。汉末三国军阀混战,水域成为重要的“逐鹿场”,战船制造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一)战船制造规模

先秦时期,战船制造主要集中蜀国、楚国、吴国、越国等南方诸侯国沿江、沿海地带,以及北方齐国、燕国沿海区域。秦至两汉,战船制造规模扩大,当时的长安、庐江郡、豫章郡、南海郡、千乘郡等地都是著名的战船制造基地。汉末三国,为争夺水域“霸权”,各个群雄展开了一场战船制造的“军备竞赛”。

1.曹魏(曹操)集团战船制造。荆州刘表凭借数以千艘的蒙冲、斗舰割据江汉二十余年;孙权也凭借水军优势割据江东。为平定南方,曹魏(曹操)在战船建造方面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在邺城、洛阳、山东半岛、渤海沿岸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造船行动。建安十三年(208),为征刘表,曹操在邺城作玄武池训练舟师;建安十四年(209),为征孙权,曹操在谯做轻舟治水军。曹魏景初元年(237),为讨伐公孙渊,魏明帝诏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明帝时,司马懿曾在荆州治水军,准备沿汉江入长江以伐吴,在魏属荆州也有战船制造地。总体上看,曹魏(曹操)集团战船制造规模不是很大,所制造的战船多以中小型战船为主,故多次南征都因水军战力不足铩羽而归。

2.东吴(孙权)集团战船制造。东吴战船制造业发达,规模庞大。东吴境内水网密布,战船制造几乎遍布各郡。东吴首都建业秦淮河沿岸就有战船制造工厂,吴少帝时甚至曾在宫内造船三百余艘。东吴荆州、扬州、交州均分布有战船制造工厂。荆州的武昌、夏口、江陵、长沙四郡是东吴三处重要的战船制造基地,所造皆为大船。此外,扬州的吴郡、会稽郡,交州的南海郡、建安、番禺县都是著名的战船制造基地。

3.蜀汉(刘备)集团战船制造。相较而言,蜀汉战船制造规模小得多。刘备在据荆州之时有相当数量的水军,赤壁大战时,关羽就有水军万余人。关羽北攻襄、樊,乘汉水暴涨之时,以舟兵攻于禁,俘获三万余人。荆州失守后,水军多投降孙吴。刘备东征时,因水军力量较小,不得不“舍船就步”,以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舟船器械,水步军资,损失殆尽。但巴蜀自战国以来,就是战船制造基地之一,有深厚的战船制造基础。蒋琬执政时期,为开辟新的北伐线路,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二郡,后因刘禅干预,计划不久便夭折。

(二)战船制造技术

1.大型战船增多。战国至两汉时期,已经能够制造大型战船。战国末年,司马错浮江伐楚曾建造大船万艘;汉武帝时,制造的楼船高十余丈;公孙述割据益州,曾造“十层赤楼帛兰船”。三国时期大型战船更为瞩目。东吴已经可以建造“长二十余丈,高出水三二丈……载六百人,物出万斛”的战船,换算成现在的度量衡,战船长度约50米以上,出水高度7米,载重量达千吨。此外,东吴还有一种楼船,可以容纳士兵三千人。战国时司马错伐楚时“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的战船与之不可同日而语。三国末年西晋伐吴,王濬建造了一种大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战马可以在船上驰骋往来,史书评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2.橹、帆等属具广泛运用,极大提高了战船性能。橹,是战船行进动力,出现于汉末三国时期。此前,战船行进主要依靠“棹”(即“桨”)。成都百花潭战国墓中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壶上刻划的水战场景,战船上双方士兵手持短棹相向划行。但“棹”是通过人力向后拨水,每划动一次,棹就会露出水面,二次蓄力,费时费力且间歇性强。“橹”一般由橹板、橹柄、橹索、橹支纽等结构组成,安置在甲板上,以橹支纽为支点,利用杠杆原理,通过摇动,不间断地为战船行进提供动力。相较“棹”而言,“橹”更省力,且可以根据水域情况或行进方向,及时调整橹板的长短、滑水角度等。《三国志》载:“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䑦艪中,使白衣摇橹”,说明三国时期橹已经广泛运用在战船上了。

帆,大约出现于东汉晚期,三国时期驾帆技术已经普及并改进,掌握了多桅多帆技术。三国东吴太守王珍《南州异物志》载,当时的风帆是用一种名叫“卢木头”的植物的叶子编制而成,可根据战船大小及风力大小决定升降多少张帆,以及根据风向调整帆的角度。据三国吴中朗康泰《吴时外国传》载,吴国当时的远航战船可以“张七帆”。风帆技术,利风力作为战船动力,使得跨海远航成为可能。东吴黄龙二年(222),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到达了夷州(今台湾岛)及澶州(今琉球群岛),并多次派遣使者通过海路到达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岛。

此外,舵、碇、梢等属具也在战船上得到了广泛运用。

二、汉末三国时期的战船种类

春秋时期,吴国战船已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种类。秦汉时,又有楼船、冒突、露桡、弋船等。为适应战争需要,汉末三国时期战船种类增多,分类更细,主要战船主要有楼船、斗舰、蒙冲、走舸、赤马、斥候、油船等。

楼船 因在船甲板上建重楼而得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之地。楼船的造型,一般为方首,船身铺设甲板。甲板之上建重楼三层,每一层有不同称谓:一层曰“庐”;二层曰“飞庐”;三层曰“雀室”。每层楼边设半人高女墙,以防敌方矢石;女墙上辟有垛口,作为攻击窗口。楼层不同配置的士卒种类不同。第一层战卒手持刀剑,主要适合于与敌方船身相接时近身作战;第二层士卒持长矛,主要是在与敌船距离较近时,居高临下进行攻击;第三层为弓弩手所在,进行远距离攻击。甲板之下为船舱,两侧有两排桨橹,是整艘船“动力系统”。四川新津出土汉代画像石棺即有一艘三层楼船,船头有旌旗,排列有戈、矛、斧等兵器。

楼船曾是秦汉水军的主力战船,故水兵称为“楼船士”,水兵将领称作“楼船将军”。但是,汉末三国时期由于水战频发,楼船已经不能适应新型战争需要。因为楼船体形大,且重楼较高,在速度上不占优势,且“忽遇风暴,人力不能制,不便于事”。如建安二十一年(216),孙权派遣董袭督五层舱楼的巨型楼船屯驻濡须口,夜遇暴风,楼船全部倾覆。所以,三国之时楼船的主要作用已从主力舰演变为指挥舰,以壮声势。

斗舰 是汉末三国时期新出现的战船类型。刘熙《释名》:“上下重板曰舰,四方施板以御矢石,其内如牢槛也”。斗舰造型,一般也为方首,船上铺设甲板。船舷建半身女墙,以防敌人矢石,同时开辟垛口以供射箭攻击。船内构建与船舷女墙齐平的战棚,约为船身的3/4,战棚四面有门,棚墙上有可供射击和隐蔽的弩窗口。战棚上又建女墙,重列战格。不设船舱,直接在第一层女墙下开掣棹孔。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帜幡,金鼓等,是一种攻击型战船。

蒙冲 又名艨冲、艨艟,外形“外狭而长”,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棹孔,左右有弩窗、矛穴。蒙冲主要优点在于机动灵活,航速快捷,是一种突击性战船。

走舸 船舷上设有女墙,选勇猛精锐的士卒划桨,往返如飞鸥,进行袭击。船上置金鼓、旗帜,因其灵活轻快,往往“非常救急之用”,是一种轻便的快船。

赤马 是一种轻快的小战船,船体涂成红色,“疾快如马”。

斥候 是一种载重“五百斛”左右的小型战船,船上还建有小屋。用于打探敌人情报。

汉末三国时期的文献中还常见还油船,这是由其它战船改装而来的,里面装有油料、柴草等易燃物,主要用于引火,烧毁敌船。可以想象,汉末三国时期拥有一只完整水军编制的战场画面。楼船为指挥战船居中帷幄,斗舰分列两厢,蒙冲等攻击性战船布列在前,走舸、油船等备用在后。为及时传达楼船主帅命令与打探敌军情报,赤马、斥候等轻快小船穿梭其间。扬起楼船、斗舰之上的风帆,远远望去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三、汉末三国时期的水战

先秦时期已有水战之法的论述,比如《墨子》《孙膑兵法》《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等。但当时多将水战看做是陆地车战的延伸,远距离用弓箭射击,近距离用长戟或长矛,相接时士兵冲上战船白刃拼*,攻防策略较为简单。及至汉末三国时期的水战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备的攻防战略战术。

(一)攻战策略

1.协同作战 曹魏(曹操)军队主要为北方人,以步、骑见长,就战船配置、水军战斗力而言,与东吴有一定的差距。赤壁大战时,周瑜曾言“舍鞍马杖舟楫与吴越争横,本非中国所长”。所以在具*战过程中,曹魏(曹操)军队尤其擅长以“轻舟”“油船”偷袭,配合步、骑,水陆并进。蜀汉(刘备)军队也为步兵见长,水军力量较弱。在夷陵大战过程中,吴班、陈式率水军由水路,刘备自率步兵“缘山截岭”,水陆并进。

2.火攻计 三国的水战,常以“火攻”取胜。赤壁大战时,周瑜采纳黄盖火攻计。取蒙冲、斗舰十艘,满载燥荻、枯柴,并在其中灌满膏油,外罩以帷幕。在距离曹军水寨二里之时同时点火,燃烧的战船乘着东南风如箭一般冲往曹军水寨,顿时火光四起,曹军大溃人马烧溺死者不可计数。无独有偶,黄初三年(223)十一月,诸葛瑾与夏侯尚对峙,诸葛瑾夜渡江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夏侯尚乘夜色,用油船将步骑万人,于下游潜渡过江,夹烧舟船,水陆并进,攻破诸葛瑾营寨。

(二)防守策略

1.水陆联防 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为保证政治中心建业北面的安全,在濡须水与长江交汇处北岸构筑濡须坞。濡须坞的作用就是扼守江面防止曹魏水军顺濡须水南下,是三国时期水陆联防的典范。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操攻濡须坞不下,作油船乘夜偷渡州上,偷袭吴军。孙权以水军围取,俘虏三千余人,水淹死者亦有数千人。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曹操再度攻濡须坞,号称步骑四十万,孙权率军七万人应之,派遣董袭督五层舱的楼船据守濡须口,双方相持不下各有胜负。黄初三年(222)九月,曹丕分兵三路,命曹仁统领水陆精兵数万人攻打濡须坞,分遣将军常雕、诸葛起虔等乘油船别袭中州,东吴主将朱桓率水军攻取曹军油船,烧毁曹军中州大营。

2.铁锁大江 东吴末年,孙氏政权荒淫无度,国力大大衰弱,就连东吴赖以立国的水军也已无力与晋军抗衡,于是便采取了在长江江面上设置障碍的办法防止王濬率领水军从巴蜀顺江而下。东吴在长江中险要重地,以铁锁横江,还在江中暗置长约丈余的铁锥,以逆拒船。但是,在历史滚滚的洪流之中,这种做法无异于螳臂当车,东吴耗费最后的国力设置铁锁、铁锥,在王濬浩浩荡荡的东征大军下没有掀起丝毫浪花,这正是“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此外,在赤壁大战中曹操为适应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特点,用铁索将战船前后相连,以减少风浪颠簸。虽被周瑜用火攻计所破,但不得不说这是水军战争史上的一次壮举。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可能历史是另外一番景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