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顺之人奇葩事
宽顺,指宽容厚道,说话和做事顺遂人意。东汉戴封便是一位善用宽顺之道教化他人的智者,且轶闻多多。
强盗漏劫又补上
《后汉书◎戴封传》载有一则“戴封遗缣”的典故。说的是戴封外出游学,书僮挑着担子随行。来到山林中,戴封让书僮歇脚,自己则从担子中取出那七匹缣帛,在近处枕于头下小憩一会儿。
缣帛是古代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可在上书写文字。尽管早在汉武帝时代,蔡伦已造出了纸张,但尚未普及民间,汉和帝时,人们仍用竹木简和缣帛替代纸张。
戴封正思忖在缣帛上写些什么,突然,从树林深处窜出一伙强盗,劫走了他们的行李挑子。
戴封提出把仅有的缣帛送给强盗,书僮差点惊掉下巴。主人不但不去报告官府缉拿强盗,还要将漏劫的缣帛送上门,岂不咄咄怪事!“主人是不是刚才被强盗吓丢了魂魄,才冒出如此糊涂念头?”书僮嘴上未道出,心里却这么想。
戴封对书僮解释说,我见这伙贼人穿着破烂不堪,面带菜色,不象是惯盗。
戴封好不容易找到正在分赃的强盗,令书僮送上七匹缣帛,对强盗头子说:“我知道你们家道甚贫,为养老育小才这么*。快把缣帛拿去换些钱粮,给老婆孩子买点吃和穿的。”
众强盗压根儿不相信会有这等好事,一时惊愕,继而感动得泪流满面,说:“你真是贤良之人啊!”接着忏悔说,“我等做贼本丧失天良,你不但不把我们当坏人看待,还追来给予周济。我们对天发誓,从今开始,宁可饿死也绝不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儿。”強盗们不但拒收缣帛,还“尽还其器物”。
如果将戴封送缣视作迎合贼人盗心,行为太迂腐,甚至认为助纣为虐,为虎傅翼,此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矣!
戴封所为,是基于对行劫细节的观察,从衣着和脸色推测他们是一伙穷人,饥寒生盗心嘛!从强盗们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举动,分明是初犯。戴封怀有怜悯之心,不忍心其堕落,只要有挽救余地,决不放弃。除此,戴封送缣出于对这伙贫民的深切同情,并尽绵薄之力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一个小小的宽顺行动,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强盗们拒收缣帛,退还所劫物品的良好表现,证实他们已幡然醒悟、迷途知返,这正是戴封宽大仁恕的结果。
罪犯放假开先河
倘若说,戴封以同情心感化强盗只是局限“小众”,那么,以信任感教化一群罪犯则是惠及“大众”。
戴封初任中山相时,来到狱中视察。监狱里关押着四百余个犯人,都已定刑,有些重犯就等着秋斩了。乱世用重典。犯人们蓬头垢面,身上伤痕累累。春节将近,他们希望戴大人开恩,临刑前能见上亲人一面,死亦无憾。
戴封竟然宽顺了犯人的意愿,当场宣布,给全体犯人放假五天,与家人团聚。众犯人听后欢呼雀跃,随后齐刷刷跪下向戴封谢恩,不少人涕泪俱下,泣不成声。
有人欢喜有人愁。属下背后规劝戴封:“大人宅心仁厚,日月可鉴。但是,万万不可随顺犯人性子来,平日里他们没有机会越狱逃跑,这刻儿放回家,岂不是放龙归海,纵虎归山?一旦犯人逃逸,上司定会找我们问罪,至时吃不了兜着走。”一言以蔽之,犯人放不得!
戴封斩钉截铁地说:“我法外施恩,以诚心对待他们,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诚者胜刀枪!”
顺遂无虞,皆得所愿。果然,犯人按照规定期限全部回归监狱。用史书上的话说,“与克期日,皆无违者”。
此举震慑力大得出奇,社会上不法之徒耳闻目睹此情,深感愧疚,从此再不敢在中山作案了。
汉和帝听后感动不已,传旨褒扬戴封,官升一级;并给中山属地犯人罪减一等,从轻发落。
信任的力量,灵魂的救赎,给了罪犯以做人的尊严。同时,给“九五至尊”提个醒,社会风气败坏,是滋生犯罪的土壤。重塑和谐社会,重在教化民心。
恕笔者孤陋寡闻,戴封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批淮在押犯人放假的官吏。自从戴封开了体恤仁义之治的先河,后人纷纷仿效。
唐王李世民就曾釆用之。史书载,“贞观六年,归死罪三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未就刑。其后应期毕至。”唐代吕元膺任蕲州刺吏,亦曾放犯人过节,后如期回狱。北宋范仲淹儿子范纯仁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府时,对犯人更为包容,处理力度更大。他见府管监狱人满为患,关押的尽是拖欠官府钱债的商贩,以及小偷小摸者。范大人当场责令负责监狱的通判,尽数释放所有犯人,社会治安大为改观。
天赋异秉传闻多
根据史书说法,贤德之人天赋异秉。戴封从出世那一刻开始,就被传得神乎其乎找不着北。
戴封出生那天,父亲做了一个怪异的梦,梦见一块五彩斑斓的宝石从天外飞来,落到自家院子里。他猛然醒来,接生婆前来报喜,说生个男孩。父亲心想,看来这小家伙不是凡物,可能是灵石转世。父亲担忧他不知什么时候会飞走,于是在姓名中特用个“封”字。邻里听说这件事,都说美德如宝玉嘛,是个吉兆,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人品。
其实,戴封父亲之所以梦见天降奇石,可能与当地奇异自然现象有关。
史称戴封“为济北郡刚人”,刚人,并非指刚强者,亦非刚毅之人。“刚”是个地方称谓,即今日山东省泰安市所辖的宁阳县。地名中的“刚”,又与质地坚硬的陨石有关。
公元687年,鲁国北部的阐邑汶河(淮河流域支流,位于泰安)附近,突然降了一场罕见的陨石雨,方圆十里的地方遍布大大小小陨石,最大的一块似小山,当地人称叫“星星山”。2600多年后,经天文学家考察鉴定,这里是世界最大的石铁陨石群。战国时,阐邑更名为“刚”,汉代设刚县。
奇地奇梦让戴封笼罩在神秘的光环里。戴封小时候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一天在汶河畔读《诗经》,那时文字写在木简上,小戴封读一片就向河里扔一片,随水漂去。回家父亲问及毁书的事,小戴封说,木简书太重,携带不便,不如装在脑袋里方便。
父亲怀疑儿子的说法,虽说他博闻强记,《诗经》三百首,那能在极短时间记下。父亲测试他,小戴封从头诵到尾,一字不漏且十分流畅。又过了几天,父亲让他默写全书,戴封展帛挥亳,一挥而就。人称早慧戴封为“神童”。
戴封出任西华县令,在他身上发生的驱蝗、祈雨两件奇葩事,至今无人能解释其中奧秘,故此,成为千古之谜。
戴封第一天上任就遭遇周边汝州、颍州闹蝗灾。蝗虫飞起,遮天蔽日,每落一处,庄稼草木被啃食尽净。灾民无以为食,众多人患上浮肿病。
眼看蝗灾蔓延至西华边境,全县百姓无不谈蝗色变。戴封一边动员民众做好灭蝗准备,一边写出《告蝗虫书》,文告痛斥蝗虫为恶,有违天规,亦不合为虫之道。若侵人西华,必遭严惩云云。戴封令人将告示于县境四处张贴。“可笑至极,通告当作神符散发,难道能阻止蝗虫不入县境?只有鬼才相信。”一时西华人将此闻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蝗群每每飞临西华边境即逃回。有一天,郡里派督邮前来西华察看灭蝗情况,不料邻县的蝗群随着督邮车马蜂涌而来,戴封急忙催促督邮离境,那些蝗虫也跟着督邮开溜了。乡人无不咂舌称奇,额手称庆:“戴县令之贤,古今未有,连蝗虫也感其教化,我辈还能不谨遵其教吗?”
“戴封积薪”典故说的也是戴封蹊跷事。西华县大旱,草木干枯,河湖干涸。当时祈祷苍天降雨是惯用的仪式。戴封祭祀几天不见一滴雨水,命属下堆积干柴,他坐在柴垛上让人点燃,欲用自焚感动苍天。属下迟迟不忍点火,戴封索性自己燃着柴垛。火苗渐渐窜起,刹那间大雨倾盆,浇灭了火苗。
对于以上两种奇异现象,后人解释说,戴封学识广博,深谙昆虫与天文知识,同时善于把握自然规律,能宽顺天道。也有人则认为,只是纯属巧合而已。
贤名浸透泪与汗
戴封姿秀仪美,才华出众,善解人意,乐施好善,且宽顺素有贤名。须知道,人的美德并非一朝一夕修炼而成,不经磨砺哪能见炫彩?戴封的荣耀背后是以“吃亏是福”为理念。为助他人,自己纵是吃尽千辛万苦也毫无怨悔。
戴封十五岁那年进入太学修业,老师是当朝有名学者申君。古朴方正,学识渊博。他对老师“怡然敬父执”。
两年后的一天,申君溘然长逝,膝下无子,生前愿望能落叶归根。他的家乡在东海之滨,与京都洛阳相距千里之遙。山高水长,运输工具极原始,归葬故土谈何容易!
“要不要随顺老师生前夙愿?”戴封啥也没说,守灵三天后,便亲扶灵柩踏上返乡的路途。年方十七的他,一路爬山涉水,风餐露宿,从不言苦。
戴封的父母得知儿子途经家乡,也到了成家的年龄,于是找个媳妇在家守侯他回来成亲,拖住他多住些日子。戴封想到老师正值丧期,按照传统习俗,此时操办婚事对恩师大不恭。于是只和未婚妻见上一面,又匆匆上路了。史书载,“父母欲为娶妻,(戴)封拜新(娘)不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的同窗好友石敬平突然病故。石氏远离家乡,举目无亲,有谁能为他料理后事呢?
戴封以学弟的身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处理丧事的责任。从购买寿衣到床前守灵,样样料理得很周到。又把太学供应给自己的口粮卖掉,为石敬平买了一副薄皮棺材,租了一辆牛车,运回了石氏老家。家人在悲痛之余,打造了一副新棺装殓遗体。当打开旧棺,只见石敬平赴太学时捎去的书籍衣物,一件不少都整齐摆放身边,连儿子最后的那份太学生口粮,也换成了钱存放着。石家这时才知道,儿子逝后所有的开支,都是这位学弟承担的。大凡闻者无不由衷钦佩,说:“待老师和同窗如此剖肝沥胆,大概只有圣人之乡的贤士,才会有这样的高情厚谊吧!”
人行善事终有好报。永元六年(公元95年),汉和帝下诏各地推荐品德高尚、敢于直谏的士人。当地民众和官府一致举荐戴封,郡府特备官车送他进京,晋见皇上。历经层层考核,戴封获殿试榜首,赐封礼部侍郎,位居九卿之首。
宽顺之道,并非不分对象无原则地随顺与迎合,而是基于以激浊扬清为前提的默契与坚守。
宽顺是一种教化艺术,体现了“将要废之,必固兴之”这一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以宽容的心境,顺着对方的想法、说法或做法,表现出尊重对方,使不可理喻者在宽松的气氛中,消除嫌隙,乐意接受疏导,唤起心灵的良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